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欢迎来到,凯哥说古今之 【历史为鉴】

冯道,五代十国大乱世的官场常青树,伺候了十位皇帝,别人被砍头流放,他次次升官发财。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网络上的冯道画像

到老还写一本书:《荣枯鉴》。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荣枯鉴

曾国藩看完,评价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这本书,就如一本名利场的《葵花宝典》,为后来很多人所不齿,也让很多人为之疯狂。

欧阳修骂他:“……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能写出这种书的人,自己本身是不是很难以捉摸?城府深不见底呢?

并非如此,都说大巧若拙,其实冯道这个人,很简单,他的原则也很明确。

是后来城府深的人,把他想复杂了。


今天就来从他乱世藏身的经历当中,探一探秘。

一、名声好,学问大。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父母外,只以读书为乐,外面什么事情都影响不到他。


而五代十国是乱世,军阀武夫当道,会舞刀弄枪的人多,舞文弄墨的人少。而百姓的心,靠武力是征服不了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品德高尚的“名流”,来给这些军阀作“背书”。

百姓一看,这么大名鼎鼎的人都跟着某个军阀混,自己也就更信赖这个军阀了。

所以,冯道这么一位文采斐然的大文人,社会名声又好,自然成了军阀们的香饽饽:

有他在,相当于自己的政权有了政治名声的背书,生存空间自然好了很多。(品德、学问很重要哦)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关于冯道的影视剧

二、“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

其实,也是冯道的一条奉行终生的法则。他一生,也一直把黎明百姓的疾苦,摆在自己的君王之前。

作为大臣侍奉过十位皇帝,冯道在某些人眼里是“四姓家奴”。

做过匪夷所思,自相矛盾的事情不少,有的看上去很勇敢,有的看上去又很猥琐,但如果拿“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条原则去审视,他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冯道做过的勇敢高尚的事情:

1、在暴君李存勖这里做“太原掌书记”的时候,冯道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守孝。

看到家乡收成不好,百姓饿肚子,他把自己剩下的俸禄全部赈济了乡民,自己住在草棚里,其他官吏送他的财物,他也不要……


2、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冯道趁机进言: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


3、927年,他被第三个主子李嗣源拜为宰相,权力不小,这个时候,他对有才识的贫寒士人家的孩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

他当时起草的文书,也是当时公认的文采斐然


3、梁晋争霸,冯道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

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

有的将领把抢来的的美女送给他,他把美女安排在隔壁,找人寻访她们的主人,并送还。


4、晋高祖想派大臣出使契丹,大臣都怂了没一个敢去。

冯道知道以后,说:“我去”。

也不回家,只让代他向妻子告别。

晋高祖舍不得,他却说:“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在契丹两年,他处处韬光养晦,三年后顺利回来了。


冯道做过的“猥琐”的事情:

1、934年,冯道第三个主子李嗣源过世,李嗣源21岁的三儿子继位。

结果,李嗣源49岁的养子李从珂不服,起兵反叛,亲儿子吓跑了,冯道作为宰相,也不追也不救,直接开了城门,迎接李从珂,拥护他做了皇帝。


自己宰相虽然没了,司空还是有的做的。

对于同事的质疑,他给出了四个字“事当务实”


——事实上,逃走的小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并没有多少治国能力,而李从珂征战多年屡立战功,立这样的人当皇帝,百姓在乱世才更有保障。


冯道作为当时大臣,岂会不懂?因此放弃所谓的“气节”,“务实”地拥立了后者。

2、942年,对冯道极好的晋高祖(他的第五任主子)病重,把他的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冯道,希望冯道能辅佐石重睿即位。

结果皇帝刚归西,冯道与其他大臣商量:“国家多难,宜立长君”。


直接把自己的承诺抛诸脑后,立了他的大儿子石重贵为帝。


不用说,新王加冕,冯道有功啊,被加授为太尉,进封燕国公——这一点,冯道自己已经解释了,“国家多难,宜立长君”。

而且石重贵虽然能力一般,却很有骨气,一直不愿意臣服于契丹,冯道宁可自己背负不守诺言的骂名,也要保障社稷安稳,可以说是看得很透了。

发现没有,他做的这些事情,似乎有时候很怂,有时候又勇敢得不得了。

但实际上,他都只是把社稷、百姓放第一位而已。皇帝?不重要。自己?不重要。

对于自己这些事情,他自己心里是清楚的,跟人聊天的时候,他自己都承认,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分寸——真的是这样吗?不是,是他懒得解释。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对于这一点,明代思想家李贽,看得明白:

“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


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李贽认为,所谓孟子的“社稷为重,君为轻。”。就是安民养民为第一要务,如果皇帝不能安养百姓,那么就要大臣来做,冯道就是在尽这个责任。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李贽

看看冯道一生做的事情,无不是为了让百姓免除战争的灾祸,这就是他的功劳。

用最通俗的话概括他的原则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三、顺应“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 这首《天道》诗就是他写的。

怎么顺应天道?冯道自己给出了答案: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人家取笑他没骨气,他呵呵一笑,人家斤斤计较,他毫不在乎,这种宽厚的性情,跟他秉承的“顺应天道”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看看他写的另一首诗:

《偶作》 ——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有没有点金庸大侠《九阳神功》:“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意思?

元代诗人刘因写了《冯道》一诗,嘲讽他: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现在看起来,冯道为黎明社稷的“大义”而舍弃自己个人名声的做法,境界可比刘因高多了。

四、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冯道自己混了一辈子官场,刀尖上跳了一辈子舞,最后写了《荣枯鉴》。

在小人看来,这本书是在教我们怎么混官场,在君子看来,则是在给我们划出做人的底线。

一代乱世伺候十个“老板”,靠的到底是《葵花》还是《九阳》

他说“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做人真实,就不会在乎那些虚名;富有洞察力,就不会耻见那些下作的事情。做人如此,精神就会越来越丰满。


那么如何让自己富有洞察力呢?他罗列了自己毕生的经验:

1.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本身没错,追逐它不是罪过,错的是人自己。

2.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君子,但失败的,一定是小人。

3.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取悦上级的,好处多,取悦下级的,事不顺

4.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 刚直不拍马屁,上级会不信任你;只拍马屁而不刚直,下级会鄙视你。上级怀疑你,就要倒霉了,下级鄙视你,你的名声就没了。所以得宠的,多少会被人当成小人,那是因为人家抓大放小了。

5.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做人真实,就不会在乎那些虚名;富有洞察力,就不会耻见那些下作的事情。做人如此,精神就会越来越丰满。

6.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为国家着想,就要舍弃自己,为自己着想,就安于天命吧

7.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级来批评你,不争辩,罪往自己身上揽,才能没事;下级惹了祸,把罪过往别人身上推,才能免责。

8.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拉帮结派,碰到倒霉事没人会帮他;小人用利益结交朋友,只要对他有利的事情,就会有人帮忙(因为别人也有好处)。

9.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顺着上头的意思,假了也不错,逆着上头的意思,真了也是错。

10.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布施恩德,不能漏掉那些好人,树立威严,不能只欺负老实人,也要教训那些奸恶之徒,不管是施恩还是树威,最忌讳有所偏向。

冯道乱世官场混了一辈子,为什么要写这《荣枯鉴》?

请注意,“鉴”这个字,意思是“镜子”、是“审查、训诫”,他的书,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劝诫,而不是提倡书中的很多做法。

所以,冯道这个“长乐老”

乱世立身,不坠青云,原来靠的不是《葵花宝典》,而是《九阳神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