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救過董卓嗎?《三國演義》帶歪了歷史,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劉備兄弟三人救過董卓一命,這在《三國演義》中確有其事。泛舟客第一次讀到此處時,不禁扼腕痛惜,如果能早點讓董卓老賊到閻王爺那兒報道,豈不能免去了後來的火燒洛陽、百姓生靈塗炭之苦——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劉備救董卓這回事,羅貫中老先生杜撰這一橋段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這要從黃巾起義說起……

公元184年,這一年爆發了浩浩蕩蕩的黃巾起義。黃巾義軍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勢如破竹,一個月內讓大漢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漢靈帝急忙傳旨,允許各州官員自行招兵買馬,討賊立功。

於是乎,一大批在三國時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便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破土而出,走上政治舞臺,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這其中以曹操、劉備、孫堅三位為主要代表。也就是在此時,劉備救董卓的情節就從《三國演義》中率先浮現出來。

劉備救過董卓嗎?《三國演義》帶歪了歷史,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三國演義中劉備救董卓

《三國演義》首回提到,董卓被張角擊敗,正危急間,劉關張三兄弟率軍趕到,救下董卓。原文如下:

且看,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居何職。玄德曰:“白身。”卓甚輕之,不為禮。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

玄德與關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殺?”飛曰:“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玄德曰:“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飛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這就是劉備救董卓的場景。這處描寫,讓董卓和劉備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劉備的仁義和董卓的勢利躍然紙上!

劉備救過董卓嗎?《三國演義》帶歪了歷史,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歷史上劉備真救過董卓嗎?

要分析“劉備救董卓”的真實性,還要從史料分析著手。

首先在《三國志》等史書根本就沒記載過這件事。那麼讓我們當一把名探柯南,從《三國志》的記載中來一番抽絲剝繭,看看能不能找到相關佐證: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 後漢書》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從這兩處可見,當時董卓在曲陽與張角交戰;而劉備當時是校尉鄒靖的手下,劉備跟著他一起討伐的黃巾軍。既然劉備當時是鄒靖的下屬,那麼肯定是跟著鄒靖行軍作戰的。無論是歷史還是演義,鄒靖當時都是身處幽州,而董卓所在的下曲陽卻是在冀州鉅鹿郡。

可見劉備與董卓作戰區域距離很遠,沒可能救。另外,董卓的部隊是龐大的精銳邊軍,劉備率領的缺是少量的烏合之眾,也根本沒資格救。因此,

劉備救董卓只是羅貫中的杜撰而已!

為什麼羅貫中要編一段“劉備救董卓”的情節

那麼為什麼羅貫中會編出一段“劉備救董卓”呢?請先讓泛舟客先給大家點評一下曹操、孫堅、劉備這三人在剿滅黃巾之亂中的戰績,也許大家就會對這個問題豁然開朗了。

曹操的功績:在剿滅黃巾的戰鬥中,曹操是以援軍的姿態登場,率軍救援皇莆嵩。之後和皇甫嵩、朱儁三面夾擊黃巾軍,斬殺數萬人。曹操也因功被任命為濟南國相,相當於現在的廳局級幹部。

孫堅的功績:素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文臺,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功勳卓著。攻打宛城時,黃巾軍固守不出。孫堅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第一個登城先入,而後大破黃巾軍。戰後孫堅被封為別部司馬,具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員,正師級幹部。

劉備的功績:乏善可陳。至於劉備立了哪些功勞,在史書上記載不詳。除此之外也乏善可陳。

戰後劉備當上了安喜縣尉,也就是安喜縣的公安局長,正科級幹部。和上面兩位同事相比這功績差得可是有點大了。

看到這裡,問題就出來了。作為《三國演義》的男一號,在剿滅黃巾的過程中,劉備的功績竟然是乏善可陳——打醬油、划水的。這明顯和劉備的主角地位不匹配,沒法彰顯其豐滿、偉大的人物形象嘛!所以,羅貫中老先生編出“劉備救董卓”這麼一個橋段,讓董卓和劉備兩個人物的性格形成強烈的對比,彰顯出了劉備的仁義和董卓的勢利——這麼做只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而已,因為演義中劉皇叔要扛起“正統”這面大旗,所以羅貫中給劉備適當的貼金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