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救过董卓吗?《三国演义》带歪了历史,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备兄弟三人救过董卓一命,这在《三国演义》中确有其事。泛舟客第一次读到此处时,不禁扼腕痛惜,如果能早点让董卓老贼到阎王爷那儿报道,岂不能免去了后来的火烧洛阳、百姓生灵涂炭之苦——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刘备救董卓这回事,罗贯中老先生杜撰这一桥段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这要从黄巾起义说起……

公元184年,这一年爆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黄巾义军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势如破竹,一个月内让大汉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汉灵帝急忙传旨,允许各州官员自行招兵买马,讨贼立功。

于是乎,一大批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便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走上政治舞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以曹操、刘备、孙坚三位为主要代表。也就是在此时,刘备救董卓的情节就从《三国演义》中率先浮现出来。

刘备救过董卓吗?《三国演义》带歪了历史,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国演义中刘备救董卓

《三国演义》首回提到,董卓被张角击败,正危急间,刘关张三兄弟率军赶到,救下董卓。原文如下:

且看,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张角也!可速战!”三人飞马引军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赴来,忽遇三人冲杀,角军大乱,败走五十余里。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

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这就是刘备救董卓的场景。这处描写,让董卓和刘备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刘备的仁义和董卓的势利跃然纸上!

刘备救过董卓吗?《三国演义》带歪了历史,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历史上刘备真救过董卓吗?

要分析“刘备救董卓”的真实性,还要从史料分析着手。

首先在《三国志》等史书根本就没记载过这件事。那么让我们当一把名探柯南,从《三国志》的记载中来一番抽丝剥茧,看看能不能找到相关佐证: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 后汉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从这两处可见,当时董卓在曲阳与张角交战;而刘备当时是校尉邹靖的手下,刘备跟着他一起讨伐的黄巾军。既然刘备当时是邹靖的下属,那么肯定是跟着邹靖行军作战的。无论是历史还是演义,邹靖当时都是身处幽州,而董卓所在的下曲阳却是在冀州巨鹿郡。

可见刘备与董卓作战区域距离很远,没可能救。另外,董卓的部队是庞大的精锐边军,刘备率领的缺是少量的乌合之众,也根本没资格救。因此,

刘备救董卓只是罗贯中的杜撰而已!

为什么罗贯中要编一段“刘备救董卓”的情节

那么为什么罗贯中会编出一段“刘备救董卓”呢?请先让泛舟客先给大家点评一下曹操、孙坚、刘备这三人在剿灭黄巾之乱中的战绩,也许大家就会对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了。

曹操的功绩:在剿灭黄巾的战斗中,曹操是以援军的姿态登场,率军救援皇莆嵩。之后和皇甫嵩、朱儁三面夹击黄巾军,斩杀数万人。曹操也因功被任命为济南国相,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干部。

孙坚的功绩:素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文台,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功勋卓著。攻打宛城时,黄巾军固守不出。孙坚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第一个登城先入,而后大破黄巾军。战后孙坚被封为别部司马,具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正师级干部。

刘备的功绩:乏善可陈。至于刘备立了哪些功劳,在史书上记载不详。除此之外也乏善可陈。

战后刘备当上了安喜县尉,也就是安喜县的公安局长,正科级干部。和上面两位同事相比这功绩差得可是有点大了。

看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作为《三国演义》的男一号,在剿灭黄巾的过程中,刘备的功绩竟然是乏善可陈——打酱油、划水的。这明显和刘备的主角地位不匹配,没法彰显其丰满、伟大的人物形象嘛!所以,罗贯中老先生编出“刘备救董卓”这么一个桥段,让董卓和刘备两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彰显出了刘备的仁义和董卓的势利——这么做只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而已,因为演义中刘皇叔要扛起“正统”这面大旗,所以罗贯中给刘备适当的贴金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