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三楊"謀斷之最——楊榮

景泰年間的內閣首輔陳循曾有句話評價內閣:"宣德正統間,士大夫論館閣中三達尊威備者,必曰三楊。"

這句話中的三楊即為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內閣

三楊

歷代對於這三人的評價也極其的高,甚至說,如果沒有這三楊的輔政,明朝初年的政治不可能達到如此頂峰時期。

而其中"東楊"楊榮,最為能謀善斷,堪為明朝時期的"姚崇"。

家境優渥 知書達禮

楊榮的出生不同於其他兩楊,他的祖父楊達卿被歷史中稱為"萬木林始祖",他的祖父在聽到楊榮出生時的哭聲時便得出此孩童必定可以讓家族顯貴榮華的結論,因而為他取名為楊榮,對這個幼小的孩子寄予厚望。

明朝內閣

楊榮

楊榮的家境非常優渥,他少年時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按照前人的步跡,讀書,科舉,做官,循序漸進。

歷經了元朝末期戰亂的祖父對時勢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在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的太平盛世裡,他重視教育,希望家中可以有人出仕,且經常對自己的子孫說,要出仕出家都應該遵從"義",並以讚譽北宋時期范仲淹的《義田記》作為子孫的行為準則標準,刻在牆壁上教育子孫。

明朝內閣

《義田記》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楊榮,勤奮好學,建文元年,時為十七歲的他便被選入明朝官辦教育機構郡庠為諸生講學,受到時為侍郎夏元吉的賞識。

同年他考中鄉試第一,是為解元,建文二年時又考中會試第三,殿試二甲第二,可謂是科舉仕途平坦無波折。

飽讀詩書的他卻不像建文帝時期的其他儒生,一昧為國家獻策都為紙上談兵,他有著祖父的眼見,審清了時勢。

見識遠大 輔佐帝王

建文帝並沒有在位太久,建文年號也才持續四年,因為燕王朱棣的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戰役導致這個年輕的儒雅帝王焚燒宮殿後下落不明,成為明朝謎團。

江山易主之時,楊榮把握機會,勸誡時為燕王的朱棣,應先祭拜父親後才可進宮登基,因為這個舉動,他被登基後的明成祖朱棣重用。

他機警聰明,入文淵閣,與其他六人構成內閣。

明朝內閣

內閣

在寧夏被蒙古攻擊之時,楊榮認清了時勢,安撫帝王不必焦急,寧夏必能解圍此次進攻,果然如他所料;在甘肅策劃軍務時,楊榮認真考察,解帝王之憂慮,深得帝王信任,競得親自切瓜賜予;在帝王準備遷都,與大臣意見不一,大發雷霆時,楊榮陳清利弊於大臣,堅持支持帝王,遷都大業因此成功……

隨徵

他善謀善斷,隨帝王出征,屢屢立下大功。

明成祖出生於戰火之中,熱衷於身披盔甲,披荊斬棘,掃蕩邊奴的感覺。

明成祖在位期間,邊疆蒙古部落舊元朝屢次進犯邊境,明成祖派將領帶兵平復卻屢屢失敗,最後他自己親自上場,縱橫戰場。

明朝內閣

朱棣

而因為楊榮的善於謀斷,熟悉軍中大小事務,跟隨帝王出征。

在首次北征時,以貸借糧草解決了軍隊糧食不足的危機,順利班師;第二次北征時,他不僅擔任帝王的謀臣,想出以軍屯來解決軍中糧食不足的問題,還用自己的才學為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講經……

餘下的幾次北征朱棣也帶著這位智囊出征,楊榮也沒有讓他失望,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而出謀劃策。

死忠太子 出謀輔佐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開始了第五次北征,這也是這位傳奇帝王的最後一次征戰,他生於戰火也死於戰火中。

一如既往的這次出征,楊榮作為軍務謀臣也隨之而行,並以自己的仁慈之心說服了帝王放蒙古部落的平民百姓一馬,班師回朝。

但朱棣沒有回到家就死在征途中了。

留下了寬厚仁慈、友善待人的太子朱高熾,以及對帝王之位虎視眈眈,但卻被貶邊遠地區的朱高熙,留下了空缺的帝王之位。

明朝內閣

朱高熾

作為時為太子朱高熾的忠臣,楊榮行動果斷,為了不被朱高熙知曉而起兵篡位,以防止國家政務動盪,百姓受苦,隱瞞了明成祖已經駕崩的事實,自己秘密回朝通知太子,與內閣楊士奇同仇敵愾,共同保住了明仁宗的帝王之位。

朱高熾登基後,知恩圖報,賜予極高榮譽與財富。

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後病逝,朱高熙仍然對帝王之王垂涎欲滴,企圖在哥哥駕崩後立即起兵奪位,但在楊榮秘密親迎太子朱瞻基回京登基,他的幻想徹底破滅,同時楊榮還請求朱瞻基親征,斬草除根,打消這個不安分的叔叔,以絕後患。

在朱瞻基在位期間,楊榮繼續發揮他的軍事政務的才能,以和為貴的思想,為帝王出謀劃策,解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他也因此平步青雲,享盡榮華富貴。

明朝內閣

朱瞻基

因為楊榮的謀斷,也因為其他兩楊的輔政,明朝在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出現了一個盛世,為仁宣盛世。

明宣宗在位十一年後病逝,留下了他年僅九歲的孩子,朱祁鎮,在太皇太后張氏的擁護下登基,是為明英宗。

一場腥風血雨正向這個王朝撲面而來。

輔助國務 病逝歸途

年僅九歲的朱祁鎮被皇祖母教誨,要信任內閣三楊,事事與他們共同討論謀劃,再做決定,這個孩童似懂非懂,三楊在先帝託付之中,在太皇太后的信任之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老當益壯。

然而這幾個歷經四朝的老臣沒能夠力挽狂瀾,楊榮也未能與其他二楊並肩作戰,這場腥風血雨也如期而至。

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請求回鄉,祭拜祖先,清掃墓地,為了達到與帝王約定的時間歸朝,他抱病上路,但卻一再加重,最後病逝途中。

回顧楊榮的一生,似是像他祖父所言,榮華富貴。

但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得到的,因為他的才能,他的膽識,他的謀略。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偉大的謀斷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