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1845年,24岁的福楼拜在经历了因坏疽致死父亲的悲剧,六周后,喜爱的妹妹也死于产后的产褥热,连续两位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对他的打击是空前的,于是他逃避般地去近东地区散心。

许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悲伤心境所致,十八个月后,福楼拜带着一身病痛回家,把自己关起来,开始创作。

1856年,福楼拜把花费四年四个月,写就的多达一千八百页稿子,删减至不到五百页的《包法利夫人》,发表在《巴黎杂志》上。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他曾对朋友说过这本书将得到:"雷鸣般的掌声",是的,也的确如此,这本书一举奠定了他在文学上不朽的地位,但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或许,也是他本身早期极端又矛盾思想的,现实宣泄"出口"。


年少时,偶然被"经典名著"的噱头吸引,而读了这一系列的小说,其中对《包法利夫人》的看法最为复杂,一方面从浅显的故事性来看,这只不过是一个所谓"虚荣"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死亡的悲伤故事。

于现实而言,意义不大,毕竟在现代来说,"虚荣"虽然还带有贬义的意味,但实际上,直白地追求金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坦荡而现实的。

但另一方面来看,尤其是当时正好是懵懂的"X启蒙"时期,于是面对这种爱情观、婚姻观是知道有点不对的,但也会有所幻想。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等到现在偶然想起,再重温时的感受,却几乎完全推翻了此前的观感,尤其是故事里想表达的核心观点,不太觉得只有爱情与婚姻的拉扯,或者只是因为"虚荣"而产生的悲剧。

更多想到的,恐怕是放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作为女人,作为只能依附男人生活的某某之女,XX夫人的,被符号化的人,个体对于"理想"的抗争,在时代的洪流下,呈现出来的必然悲剧。

更可怕的是,除了时代,所谓本身的,由成长慢慢造就的"性格",与现实主流的格格不入,更是加深了书中人物的悲剧性,尤其是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们。(其实书里有三个被冠以包法利的"夫人"。)


有一句话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其实不对,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里,"理想"的天堂早已客满,而退而求其次"想要得到更好"的人间,则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把她"生存"的空间全部塞满,于是她的"路"只剩下一条,那就是通往"死亡"的地狱,那里空荡荡的,或许可以安放她,无处不"煎熬"的灵魂。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之路

生活只能妥协,时代需要反抗

1789年,法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直至1830年,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此次法国大革命才算"正式"结束。

但其实在1848年还进行了一次革命,法国人的数次"努力",其实也只是为中产阶级增强了力量,对于普遍的"大多数人"来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作为"不上不下"的福楼拜,先是用"大家"都使用的逃避方式,诸如做白日梦,酒,毒品(大麻、鸦片等),淫乱,无政府主义,浮华等等,但是尝试过后的他,除了一身的病(据说是梅毒。),花了小半遗产,其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或许是因此,于福楼拜来说,真正感悟到的,令他燃起创作冲动的,只能是他对于这个时代的"反抗",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警示般的"呐喊"。

他想要以这个故事,"打醒"那个时代所有"美好"的幻想和优越感,福楼拜真正想批判的是那个粗鄙时代的种种,譬如"先生、夫人"们的道貌岸然以及小人得志。


正如故事以查理,这个一切的源头,也是"包法利"这个姓的继承者开头,仔细的描写他的成长轨迹,就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被时代制造出来,最"正规",被认可的"好人"象征。

如上文说到底的,其实这个"包法利夫人"虽然指的是爱玛,但实际上和查理捆绑在一起的有三个包法利夫人,母亲,前妻以及现任,从头至尾,当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长大后,只能走嫁人这一条路,社会不会给她们任何机会去自己生存。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格格不入?

何况,爱玛最大的悲剧还是来源于一个农民的女儿,居然被授以"良好"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诚然,天下父母心,小时候只能依附父母时,由不得她选,但这种"为你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后续在修道院的种种矛盾的教育,如一面是修道院"正常"教的跳舞、地理、素描、弹琴等等,但另一面则是潜移默化的"幻想"教育。(其实就是一些诸如浪漫的言情小说,用现在的话说,叫"文青"培养。)

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拉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在敏感的青春期,这一段的观念形成是很容易被深刻影响的。

于是爱玛正好成为那个深受影响的"牺牲品",没错,她从来认为自己应该是那个"公主",自己这么美丽,会很多"上流社会"才懂的"生活",那么应该活成想象中的"公主"生活才对。

但现实很无奈,爱玛还是被父亲的"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木讷的医生,而不是幻想中的"王子",爱玛的妥协也是因为那个时代,女人除了嫁人别无选择,而嫁谁,一开始也只能听从父亲的选择。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所以爱玛就失去名字,被冠以夫姓,成为了包法利夫人。


如此才是福楼拜埋下的第一个"雷",平庸而粗鄙之人被时代包装成"最好"的丈夫,最受社会肯定的"好人"。

而爱玛被成为包法利夫人,只要开始露出一点点对丈夫的不喜,以及失望,就成为被唾弃的对象,只要更羡慕更好的生活,被打上"虚荣"的标签。

虽然不能完全把所有罪责都归到时代,但一个"帮凶"的位置是难以逃脱的,其实当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刻,悲剧就已经注定。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从婚外情到出轨

"虚荣"的执着VS尝试的理想梦

其实这本《包法利夫人》的原名《Madame Bovary》,副标题是"外省的风俗",而对法国人来说,对巴黎以外的地区,他们都称之为"la province"(外省)。延伸到故事里,爱玛一直想进入的,是由"外省"到真正的"巴黎"生活。

福楼拜想以此鄙夷那个平庸年代的粗鄙社会,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顺从的"爱玛"就是最好的典型人物,也是一切冲突的结合点。

之所以如此设计,其实源于当时"不明显"但如天堑一般的阶级分化,不是那种所谓"上、下层",而是所谓"中产阶级"的内部,还有的以各类"可笑"标准而天然形成的划分。

很不幸,即使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她还是一个最底层的"中产阶级",这就是现实,或许是她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她从"农民"上升至"中产",还是改变不了本身的"烙印"。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其实很多读者会认为她所谓出轨,是一种虚荣的原因,是她向往浮华的生活,不满足现状,但是藏在内心的幻想,或者说与外界交织下的"产物",则是一种渴望打破现实,追求"理想"的超前意识。

只不过被包裹在金灿灿的"欲望"里面,所以看起来尤为"拜金"。当然,在那个时代,尤其于包法利夫人来说,这种"理想"是不被允许的,且根本不肯能达成的。

映照到现实来说,就像是一个在民国时,追求浮华"上流生活"的漂亮女人,却硬要把自己定位为,向往风花雪月的文艺女青年,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公主"应该的生活,但没想到,那只是虚构的浪漫小说中,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其实包法利夫人后续,从婚外情到出轨的两段感情,也只是想追求那个存在她幻想中最"理想"的梦,其实从当时人们角度来看,或许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所谓"上流"的夫人们、公爵们都是如此做的。

这体现于很多那个时期的作品中,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也是如此,只不过比起爱玛来说,安娜至少是"贵族",所以于爱玛来说,想要冲破社会赋予的桎梏,更加艰难。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安娜

当然,关于宗教的影响对爱玛来说,也是她"必须"顺从的成为包法利夫人,但又难以老实地永远当包法利夫人的原因,因为在那个平庸的时代里的宗教,已经无法成为一个人精神寄托的出口,而只能成为一个用教条主义,制造标准"女人"的"学校"。

而越是教条,越是激起矛盾的浪漫主义之心,越是压抑,越是让爱玛坚信那些"书"里的人生,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理想"生活,于是此后都为之不断地"奋斗"。


但很可惜,福楼拜想要的是批判,而不是拯救,所以包法利夫人在不断想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也就是从美好天堂幻想,掉落在残酷的人间的现实。

可悲的是,人间并不美好,于是她连续两次遇上的都是"恶魔",有一句话叫"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寓意的并不只有那些罪大恶极的坏人,更多想批判的,还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第一个"恶魔","戏精"罗道尔夫,换成现代话来说,他就是以这个有钱有闲的暴发户富二代,还是一个十分清楚自己是什么人,想要什么的"聪明"的公子哥。

所以,其实他一眼就看穿爱玛的"理想",所以才能用几招,诸如欲拒还迎,苦情戏等等,把这个"不满婚姻"的少妇玩弄于股掌之中,当然,于罗道尔夫来说,把玩一番还是可以的,毕竟爱玛很"不错",但真要付出什么则不可能,所以爱玛就悲剧了。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这版的莱昂真的太帅了......

而第二个"恶魔",准确来说,更是爱玛自己"作死",把当初发乎情止乎礼的"遗憾"当做,又一次接近"理想"的跳板。

却忘却当初的小男孩莱昂,已经脱变成为了一个接近"上流社会"的凤凰男,这个靠女人上位(已经和某个人的女儿订婚了。)的莱昂,其实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个想要"理想"的人,只不过,爱玛想靠男人"上去",而莱昂已经靠女人"上去"了。


很显然,福楼拜对爱玛的两次打击,尤其是后一次的"镜像打击",正是一种从内部戳破这个平庸社会最丑陋的一面,去沉重打击"他们"的优越感。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失了人间,没了天堂

时代桎梏+后天"性格"=死亡地狱

如果说,"顺从"成为包法利夫人是对天堂幻想的破灭,那么连续两段追求"理想"的失败,则是把在拥挤人间艰难生活的爱玛,彻底挤到危险的边缘。

而且还要加上,商人勒乐这个"顶级恶魔"在从旁协助,让爱玛一步步走入"消费主义"不切实际的欲望陷阱中,诱惑着她走向"死亡"。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诚然,在很多读者看来,爱玛的"虚荣"是自身的因素,但是,正如现代同样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一样,很多时候,人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很多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说对"金钱"、"奢侈品"等是被唾弃的欲望代表,那么对房子、车子以及所谓"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是欲望的代表了?难道被冠以诸如"理想"、"安全感"、"家庭责任"等正面词汇,的实际欲望,就不是欲望?

其实人类的人性从来都是不完美,有瑕疵的,只不过在每个时代,这些瑕疵都被赋予了种种,或正面,或方面的定义。(当然,所谓的“好”的手段,其实也只是被大多数赋予的正面“定义”罢了。)

所以,在批判者福楼拜的笔下,"恶魔"才是平庸时代的幸福掌控者,而"好人"查理,以及爱玛只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好在看不到的地狱很空,恶魔都肆意地在人间获得无比潇洒,于是看清一切,明白一切的爱玛,终于"放弃"了,既然天堂进不去,人间不欢迎,那么或许只有地狱可以得到一丝喘息。


《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活着只是“某某”夫人,死了才是真的爱玛

不是包法利夫人,爱玛该休息了......



写在最后:

之所以想从时代、性格和福楼拜想构建、批判的当时社会角度解构这本《包法利夫人》,还是因为,很多时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小爱"的爱情之外,更多的还是有着可以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倒不是想隐射什么,只是即使用现代的价值观去看当时的爱玛,亦或包法利夫人"们",其实都是一种时代桎梏加主观性格的叠加"必然"。

所谓"虚荣"只是外壳,至于内里所传达的种种,千人千面的解释里,总有属于你的看法。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它的"必然"。

个体VS时代,永远只能承受,天堂客满,人间拥挤,只好去地狱,因为那里空荡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