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我是一个成长中的女人。就像你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不断去尝试,从每一次冲突和经历中学习。我的生活从不无聊。

--香奈儿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包法利夫人》,这部曾经轰动法国举国上下的经典,这部曾经被称作引导女性走向道德败坏、寻欢作乐的作品,后来又被人们翻牌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现实的解剖刀“。

当我再次捧读时,丝毫感受不到重读的审美疲劳和乏味厌倦,相反,它一词一句的刻画仿佛平静得不动声色的湖面下暗藏汹涌,勾起我内心一幕又一幕画面。

有人从这部作品里读到了爱情,说缺乏爱情的根,基和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让爱玛走向坟墓;有人从这部作品里读到了人性,说包法利先生的善良软弱纵容了爱玛的肆无忌惮;

有人从这部作品里读到了欲望和嗔念,说爱玛的悲剧在于精神世界脱离现实生活太远,痛斥爱玛的虚荣和物质享乐主义,即使走投无路也要债台高筑;

然而却少有人从这部作品里读懂作者福楼拜,读懂福楼拜笔下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的认同感。

当世人们把同情留给包法利先生时,福楼拜却把同情留给了包法利夫人。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福楼拜给《包法利夫人》注入了饱满的情感,他曾这样形容这部作品: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字也不行。福楼拜说这些女性就是他自己,他超越性别和身份,站在女性的视角感同身受,他对女性的内在情绪表现的极其洞察和敏感,他怜悯这些女性,同情她们的身世、社会地位、处境和遭遇。

正因为福楼拜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和认同感,即使是一些不显眼的意象也能透出作者精湛的笔触下闪烁着女性主义的光。

本篇从爱玛的罗裙、燕子号马车、女婴白尔特几个意象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串联起一幅勾勒女性主义意识崛起的画卷。

一、爱玛的罗裙——追求精神文化和精致生活的萌芽诞生

1.“她简直就像个巴黎女人”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这是情人罗道尔夫第一次见到艾玛时发出的感慨。她身着一件裹了四道花边的罗裙像喇叭花一样在方石板地上摊开,衣裙随着她身体的曲线展现出美丽的褶皱。

爱玛的罗裙作为一个意象,透露着爱玛生命涌动的活力和对精致生活的强烈追求。

的确,爱玛身上具有的属性和她的出生有着强烈的不对称感。

她是农夫的女儿,却有着贵族小姐拥有的高雅做派和情趣。她面容姣好,身姿绰约,她会跳舞、弹钢琴、绘画、刺绣,会做出一盘体面的菜再配上精致的摆盘和器具,她仿造贵族给自己添置一些用不着的东西,给自己的衣裙花样翻新,她还善弄文笔,会措辞委婉地向病人写信催索诊费却不露痕迹。

这样集八般武艺于一身的女子,别说是女人,就连男人比了也要自感逊色三分。

像爱玛这样的女人,骨子里写着骄傲和自命不凡。这在当时的法国社会是极为罕见的。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女性的存在价值就是沦为男性的审美和欢愉的对象。

而爱玛的自我意识却开始涌现,她对自我有要求,对物质有讲究,她不放弃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尝试和努力,可以说,她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是建立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基础上。

而这些文艺情调与她那平庸俗气、无聊乏味得像木头一样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过错的物质精神和自我价值追求,在当时看来却是女性的不安分、出格和荒谬。

2.“巴望爱情,活像厨房桌子上的一条鲤鱼巴望水”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爱玛的爱情,是最美好的读物与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这源于爱玛以前在修道院里读过的爱情小说,她将构筑的男女主人公般的爱情幻想转移到了恋爱对象身上。

其实,爱玛的爱情,已经无关乎具体的对象。从莱昂到罗道尔夫,她爱的从来是一种精神意识形态。

爱玛与莱昂一开始的邂逅,只是讨论大海、文学、音乐。爱玛喜欢举着高脚杯的优雅生活。莱昂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是见识广博、举止得体的年轻男子,他能够给爱玛带来许多高雅的谈资。

爱玛是需要一些谈资的,女人是语言性的动物,语言能抵达她的精神,她们极其渴望聊天、渴望被倾听理解和吐露心声。而丈夫包法利先生根本无法理解她,他们俩在一起如同鸡同鸭讲,包法利先生回来喝汤吃肉完躺在床上就睡着了,爱玛吟诗给他听也激荡不起他心中的任何涟漪。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爱玛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其实不只是满足于感官,更多的是满足心灵层面的需求。就连最初与包法利先生有过一段平静和谐的蜜月期,也是因为满足了爱玛对爱情应该给予的精神文化的填补。

这个证据也可以从后文中瞥见,当爱玛对罗道尔夫失望厌倦、欲重返家庭时,她期待包法利先生手术成功而再次燃起美好生活的希望。由此见得,

爱玛爱的始终是自我的追求,只要能够满足她营造沉浸在自我欣赏富足的境象里,那就是如愿。

说她虚荣?说她偏执得冥顽不灵?说她的能力配不上她的野心?我想,也许是爱玛追求自我的动机远远大于现实的束缚和羁绊,这种精神文化的追寻就算是违背世俗道德、豁出了生命也要得到。

正是因为爱玛生命里展现出的顽强和勇敢,才让福楼拜更加同情处于卑微社会地位的女性,并珍惜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而忽略她们所犯的罪孽。

福楼拜曾在与女诗人路易丝高莱的来信中谈到对女性所处地位的理解:“女子是男子的一种出品。她是文化的结果,一件仿制的作品,在精神文明缺乏的国家,她不存在。”精神文化缺失在当时社会是种普遍现象,可见从那个时期女性就萌生出对精神需求孜孜不懈的向往和追求是多么可贵。

二、燕子号马车——对社会构建的性别认同发起挑战

1.奔跑的快马,锲而不舍的追求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马这个意象在作品里承载了相当多对女主人公爱玛命运转折的暗示作用。

马奔腾万里的形象,就像爱玛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这种愈是剧烈的形象愈加暗示着本能欲望与伦理道德之间强烈的冲突。从第一次乘坐马车接受侯爵的邀请进城参加舞会晚宴,到每次乘坐马车从永维镇赶往鲁昂,一坐上去,她的心就从家庭转移到追寻炽热的爱情上。

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就是要贤良淑德,就是要相夫教子,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而爱玛不愿意消磨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之中,尤其是面对这一位让自己欣赏和爱慕不起来的丈夫。

而马则是爱玛逃离现实、触碰理想生活、达成精神需求的一种试探,它象征着由爱玛代表的女性对社会构建的性别认同发起挑战。

2.“在巴黎,人人这样做”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在被情人莱昂推上马车之前,爱玛的内心还是摇摆的。

她向莱昂说明他们不能相爱,她觉得自己必须抵抗这种诱惑,又觉得自己完全沉浸在令人痴迷的诱惑之中。她冷静之后试图写一封长长的拒绝信,却又因为没有莱昂住址,于是决定见面亲自把信交给莱昂。

他们在约定的教堂见面。却因门卫热情冗长的参观介绍而打断,让莱昂吊足了胃口的心更加澎湃热烈。

这时候,马车这个意象又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又登场了。

马车载着二人穿梭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街巷干道,时而在两排榆树之间慢悠悠地行驶,时而突然狂奔起来,就像爱玛飘忽不定、摇摆冲突的心,时而决意向绚丽的爱情纵身一跃,时而犹豫退步故作娇态。

马车经过圣保尔、列斯居尔、嘉尔刚山、红塘、快活林广场、马拉德里街、迪朗德利街、圣罗曼教堂等地,就像爱玛举棋不定的意志飘忽在各个街道巷口,经历了一番来自意中人莱昂的温存洗礼后,一切就如那张被撕成碎片的拒绝信,飘落在红花盛开的地上,尘埃落定。

其实当爱玛踏上马车时,她的脚已经替她做了决定。

这个决意来自于莱昂嘴里吐出的那个词:巴黎。“在巴黎,人人这样做!”

巴黎,这个词在爱玛心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仿佛一座精神坐标,爱玛一直羡慕巴黎人的做法,羡慕他们的舞会,羡慕他们生活的多姿多彩,在巴黎人人这样做,仿佛给了爱玛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一股坚定的力量,让爱玛仿佛离理想的生活更近了。

在马不停蹄的追求背后,爱玛所向往的是自由,是可以自己做选择的生活。

福楼拜特别理解这一点,他曾说:“就在此刻,就在法国的二十个村庄,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苦楚着,唏嘘着。”在外省女性生命形式涌现与资本主义以男性为中心的不和谐世界里,爱玛是个觉醒者。

三、女婴白尔特——渴望两性的平等和谐却又无望

1.“男人至少是自由的”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在爱玛生产的时候,她强烈地希望生一个儿子。

她认为,男人至少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冲破艰难险阻,就是天涯海角的幸福,也要去享受。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任人摆布,不仅身体上软弱无力,而且法律上处于依附地位。

可是爱玛生的是女儿。

她给女婴起名为白尔特,是因为她想起曾在侯爵的舞会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在她看来蕴含着自由、能够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意思。

从诞下女婴这个意象场景其实已经埋下了伏笔,暗示爱玛股子里流露的女性主义和渴望两性平等的愿望将以失败而告终。其实爱玛也清楚,她这种发起对资产阶级男性中心社会的挑战是飞蛾扑火般的一往无前,也许带来的结果就是徒劳和毁灭。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爱玛的一生都在做理想信念的转嫁。

她将追寻理想精神文化和精致生活的愿望从嫁给丈夫包法利先生到寄托于生子,从寄希望于恋人莱昂带给她轰轰烈烈骤然而至的爱情,到期盼情人罗道尔夫带着她私奔,她希望有人能够帮她实现对渴望自由的救赎,她不顾一切地筑起高高的债务也要离理想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更近一点。

当她欠下一大堆高利贷并背负官司,曾经的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都弃她而去,爱玛的反抗也随之达到了终点,那就是自杀。

其实以爱玛对丈夫包法利先生的了解,她是把包法利先生吃得死死的了,就算债台高筑、就算沾染婚外恋,纵容溺爱她的包法利先生也还是会包容原谅。但是,对于爱玛来说,她再也不想回到那死气沉沉的生活,再也不想忍受那没有灵魂肉体结合的婚姻约束。

她选择死亡,起码,在死亡面前,她还是有选择自由的。

2.“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纵观爱玛的一生,从少女时期追求精神文化和精致生活的自由意志开始萌发,到在世俗礼法和欲望诱惑之间徘徊、到逾越规则后对社会构建的性别认同发起挑战,再到爱情理想破灭、自由成为虚幻,爱玛的追求站在如今对女性主义理解的立场上是合理的。

又读《包法利夫人》,无关爱情,无关人性,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女性

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女性追求的典型。

福楼拜能超越男性的视角去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把女性所熟悉的德行、情感和价值带入作品中来表达女性的抗争与感受。尽管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依旧不能否定其作品带给我们的女性主义视角下评价和解读的积极意义。

《包法利夫人》值得每一位女性好好赏析,并不需要担心它教坏我们什么,而是因为站在如今女性的视角,这部作品能够启发我们向内自我发问:我们面临的理想和现实是什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抉择,该如何才能更好地达成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追求的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