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包法利夫人》塑造出的女主人公——爱玛,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描绘出一个典型的法国十九世纪女性心理和社会风貌,法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法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带来了冲击和动摇。

《包法利夫人》以其文学性和故事性几尽紧密的完美结合,近百年来吸引了文学及文学以外的大量读者。福楼拜先生的小说往往将现实压缩,<strong>以文学的形式反映贴近真实的、映像深刻的社会现象、复杂紊乱的社会背景,或者反映某种社会思想、某种哲学观念甚至某种宗教信仰。无疑,《包法利夫人》可以称之为福楼拜的典型代表作。

一、被豪奢享乐和浪漫刺激贻误的人生

爱玛在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前,成长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

,因为父亲丧偶较早,爱玛又是家中独女,父亲对她的依恋和疼爱要比平常人家更深上几分。爱玛在十三岁时便被父亲送到教堂去接受贵族教育,她多才多艺,不仅喜欢学习,还懂得地理、跳舞、素描、插花、刺绣和弹琴。可是爱玛终究不是贵族,这些她学得到的却接触不到的,都成为了他以后种种荒诞选择的伏笔。年轻的女孩希望她有公主王子般的浪漫爱情,配偶也要和她一样兴趣宽泛,这些想象的最终还是摧毁了她现实中的。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1、 贵族式的教育,平凡的人生和爱情

福楼拜先生的写作手法向来巧妙,他以书中人物对于爱玛的形容“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只爱青草生于断壁残垣之间”,让读者们直观感受到<strong>爱玛的性格特征和毕生不切实际追求。对于一个无法满足自己所受教育需求的人,去寻求教育环境肯定会是她的终身奋斗目标,并且视为头等目标。福楼拜先生曾经说,“爱玛的爸爸是害她的第一个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爱玛将要接受的教育环境,可是他让爱玛接受这种教育数年;他知道包法利不是她的理想对象,但是他看包法利人品不错,将女儿托付给了不适合的人。

爱玛的爸爸当然爱她,但是他却以“这对我的女儿爱玛会是好事的”这样雷同的借口两次将爱玛推到了害她最深的两件事中——错误教育和婚姻。爱玛喜欢她所接受的教育,可是她无法与学习需要的家庭条件相衬;她嫁给了包法利,可是包法利无法与她相衬。爱玛的人生,就在一个又一个的不相衬中走向了坍塌。

2、柏拉图式追求和现实冲突后欲望的增长

因为爱玛接受的教育远远超出他家庭环境承受范围,她潜移默化接受的教育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几乎无处可寻,她的爸爸爱她,但是这种“乏味”的爱在不知不觉中挫败了她。她在民风淳朴的田园中长大,法国人民的浪漫在这种显示的生活节奏中展露无疑的时候,爱玛的追求却在改变——贵族式的教育难以与她的生活环境相称,欲望便在长期可望不可得的历程中慢慢滋生。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她最崇拜的女性就是那位在教堂里给她们讲故事的老奶奶——一位在大革命前出身于贵族世家的老姑娘,她向往那位奶奶那样跌宕起伏的生活。可是她的生活平淡无奇,她的爱人老实巴交、没有那么多的浪漫点子,“她想死。她也想睡在巴黎。”爱玛柏拉图式的追求是造成她悲剧的重要主观原因。

二、客观世界的残忍——“得”“失”难评

关于《包法利夫人》的书评各种版本笔者也都有翻阅,观点也分为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描写评论者们对于爱玛的评价。对于爱玛,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被命运摆在手掌心中数度玩弄,所遇不淑的可怜人”;也有人说她是<strong>“跳梁小丑般的不知道审时度势的傻女人,道德对她的约束微乎其微”。但是我觉得她只是在法国大背景变迁下法国人民思想信仰遭遇巨大冲击的缩影,是历史的牺牲品。

1、看似完美的配偶,看似幸福的境遇。

包法利夫人的爸爸把她嫁给包法利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自然也不会太计较陪嫁,便答应了”,尽管他在看到查理·包法利的第一眼就知道“不,爱玛应该不会喜欢这个小伙子。”包法利先生因为某种原因丧偶之后迎娶爱玛,但是婚后他并没有因为前任妻子的离去而倍加珍惜爱玛,他虽然对爱玛呵护有加,但是他不懂爱玛年轻的心中想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他“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包法利先生虽然道德品质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的确不求上进,庸俗且无趣,恰巧这些缺点对于爱玛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这些都将爱玛推向了不归路”,爱玛要冒着被世人谴责、被所有人抛弃的风险去追求心中的爱情理想。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2、遇人不淑,所遇皆是不值得。

爱玛夫人婚后有两段出轨——莱昂和罗多尔夫,他们一个是年轻帅气的实习律师,一个是身价不菲的地主;他们一个满足了爱玛对刺激的情感追求,一个满足了爱玛对上流贵族社会享受之风的向往。爱玛做出这一切不为常理所容忍的事情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包法利被有钱的病人邀请,而有幸接触了上流社会的晚宴。

爱玛回家后还难以忘怀。宴会时穿过的衣服,她将它们放进柜子里,她的心也象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莱昂和罗多尔夫只是把爱玛当作玩物,把她当消遣,“年轻貌美的女人总不会让男人抗拒,但无论如何也只是玩具”。最后,爱玛除了负债累累,背负高额利息外,失去了所有。

三、绝对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的常态悲剧

由于现实的缺憾,我们萌生了理想,但是理想追求完美;理想源于现实,但是高于现实;因为理想源于现实,所以它不是虚妄的,而是真实的,是值得追求的。但又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所以它又与现实是矛盾的。归根结底,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便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爱玛就是典型代表,她有文化、有追求、有思想,“理想主义是人类悲剧产生的根源”,爱玛便在这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中走向了悲剧。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1、奋不顾身的沉溺归根于天性的真

爱玛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充沛的精神世界爱上了莱昂,她不顾一切在勒乐那里贷了大量现金,来满足自己对于自尊和虚荣心的满足。因为对莱昂太过思念,“她瘦了,面色苍白,象大理石一样冰凉。”可是后来莱昂听从身边人的劝告,“和一个已婚女人交往,你的前途会化作烟灰”,这个羞涩内敛的年轻男人还是毅然决然离开了爱玛。

莱昂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还是如此决然,更不要说老油条罗多尔夫,她在刚接触爱玛的时候便别有用心,只是看上了爱玛年轻的身体和漂亮的脸蛋,“他用他的财富和地位使这个向往贵族生活的女人沉溺。”在一次展览会后,爱玛已经忘不了罗多尔夫了,但是混迹情场多年的罗多尔夫却有意过了六星期才去看她。最后爱玛经不起罗多尔夫的诱惑,做了他的情妇不久之后便被抛弃。她的两次感情都是

义无反顾,因为她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人,但是“欲望毁了她。

2、绝对理想主义和现实生活的冲突

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并且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查理在物质和生活方面对爱玛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在精神层面,查理对妻子的心灵世界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用说满足妻子对浪漫爱情的需求了。

包法利医生和爱玛之间缺乏心灵上的沟通,一个是现实的另一个则是幻想的,因此,一生追求于理想主义的爱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以至于走向歧途。福楼拜把爱玛赤裸裸的放在理想的对照之下,现实是多么庸俗丑恶

;在现实的反衬之下,理想又是多么空虚苍白可笑。幻想与现实的强大反差,法国七月革命背景下消极浪漫主义的不良影响和丑恶残酷现实的腐蚀,是造成爱玛悲剧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四、总结

《包法利夫人》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某些性格特征上似乎给人一种很像《飘》中的女主角的感觉,

但是爱玛虽谈不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但是无疑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道德伦理的限制,只能说是年轻时的少女美梦以及对于柏拉图式的失真的爱情状态的盲目追求,并且最终葬送了自己也毁了包法利·查理以及无辜女儿的一生

但是反观斯嘉丽,她虽然有她性格上的弊端,但是自强向上并且坚韧,她没有一味沉沦在对于爱情和别人的希望,她更多的凭借自己给予自己。爱玛的悲剧可能就在于她憧憬爱情、憧憬缤纷刺激的生活状态,却想着谋求一个人的给予,而不是自己的奋斗。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追求那些“不实际”的东西,区别只是在于时代而已。

参考文献:

1、《包法利夫人》

2、《飘》

3、《福楼拜小说精选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