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點佛

生活需要一點佛

生活需要一點佛

這是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一幕場景,年輕的和尚身背佛像,踏入了凡間,去追逐心中的愛情。但正如劇中老和尚所言:“淫慾喚醒了佔有的慾望,這會導致殺身之禍。”十年後,小和尚因為妻子外遇怒火中燒,用匕首刺死妻子之後又逃亡回到人生庵,這個一切起源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贖罪之路。韓國導演金基德將故事定格在了不同的季節裡,發生在春天的罪惡和救贖,夏天的放縱與慾望,秋天的愛與恨,冬天的贖罪與反思,最後再到春的輪迴,生生不息。或許,這就是人的世界,罪惡與救贖,定格與輪迴。在我看來,這是個絕望的結局,人從來就沒有從這個輪迴裡順利地跳出來過。

轉念一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劇中的小和尚呢?我們又何嘗不是一面揹負著佛像,一面在行走中放縱著自己的慾望呢?春天的慾望,夏天的放縱,秋天的矛盾,冬天的反思。而我們又何曾跳出這個圈子呢?

既然跳不出這個圈,我們行走在這個世界上,就總要面對許多的誘惑。對權利的渴望,對性的渴望,對金錢的渴望,我們的愛與恨,我們的嫉妒與憤怒。每一樣都會像泥濘的沼澤,將你拉入黑暗的深淵,喪失人的理性。這個世界不是一個黑白分明的世界,這是一個灰色的矛盾的世界。並且當你在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我不曾一次地捫心自問,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在迷失的世界中找到真實的自我呢?我將尋找答案的目光投向了史鐵生,他告訴我:“放下佔有的慾望,執著於行走的努力。”可這談何容易,有時我們並沒有說不的能力,在這個層面上,人不是真正自由的。人們只會捕捉翱翔藍天的飛鳥,將它們塞進籠子裡,再送到某個人的家中,去幫助他塑造所謂的自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總是會迷失的,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的前路與初心,但是最終,我們會找到自己。希望在那個時候,我能夠懂得放下佔有而執著於行走的努力,能夠懂得老和尚那句:“我們有時候是要放棄一些東西的,是要放棄那些你喜歡別人也喜歡的東西。”

我從來不認為罪惡與救贖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個體,正如史鐵生所言:“這個世界,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是醜女造就了美人。”同樣地,沒有了罪惡,何談救贖呢?沒有了罪惡,救贖也會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向陽生長,卻不知我們每個人有時候就像一些植物一樣,依靠更多的是黑暗而非陽光。我們在錯誤與罪惡中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地得以成長。可諷刺的是,那些真正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的黑暗卻成為了我們每個人嗤之以鼻,避之不談的罪惡。

我說生活需要一點佛,並不是說我們要像僧人那樣過著修行的生活。我是說,我們的心中需要一份這樣的信仰。人是被拋棄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甚至覺得肉體和思想相互依存,正如唯物主義總是需要與唯心主義相互依存一般。我們在追求肉體享樂的路上樂此不疲,難免墮入迷途,墜入深淵。可又或許不是,但無論是與不是,這都取決於自己內心的信仰。生活不總是食色性,正如生活不總是之乎者也一般。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難免要揹負著罪惡去生活。但即使揹負著罪惡,我也是嚮往寧靜的,我也需要一個人,泡上一壺茶,點上一炷香,獨自面對窗外的風雨,我的生活也總是需要一點禪意的。我不像史鐵生那般,白天信仰基督面對整個世界,夜晚信仰菩提脫離現實的苦海。或者說我從不認為佛祖是來教人逃離苦海的,他只是希望在這灰色的矛盾的世界裡幫你找到自己內心的寧靜,告訴你這個世界的本質,告訴你帶著罪惡,更要帶著懺悔與感恩去行走,這樣才不會在迷霧中丟失了前路。

生活需要一點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