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寧遠伯李成梁(1526——1615):字汝器,號銀城,明遼東鐵嶺衛人。高曾祖李英“以軍功授鐵嶺衛指揮僉事”,曾祖李文斌、祖父李春美、父李涇皆歷襲指揮僉事。李成梁從小習武讀書,考取生員,嘉靖四十五年,由生員襲鐵嶺衛指揮僉事。繼爾以軍功升為遼東險山參將、都督僉事。萬曆二年,李成梁率軍擊敗被朝廷視為遼東大患的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受朝廷嘉獎,成為鎮守遼東總兵,總轄遼東兵馬,人稱李大帥。時遼東戰事迭起,女真、蒙古等部不斷進犯明邊,李成梁親率大軍屢屢出擊,平定周邊,使遼東地區安息多年,一時名震遼東,女真、蒙古聞之膽寒。由此深得萬曆皇帝器重。萬曆三年加授太子太保;萬曆六年大破蒙古泰寧衛後,加太保;當年十二月,大勝土蠻部後,加封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寧遠伯”。賜大紅蟒袍,食祿一千六百石。萬曆八年,明神宗皇帝親命在今北寧市為其建“寧遠伯李成梁石坊(至今仍存),賜甲第於京師。此為李成梁最為輝煌時期。

萬曆十二年(1584),李成梁以年事已高由向皇帝提出“乞休”請求,萬曆皇帝以其“身經百戰,屢建戰功,衡邊大將,難以輕易”未準。此後,李成梁在遼東大修邊備,其間曾增築了鐵嶺衛。萬曆十八年,蒙古土默特部兵襲遼瀋,李成梁出擊遇伏,死愈千人,反以勝報功,巡按御史胡克儉彈劾遼東總兵李成梁以欺罔罷任。李成梁卸職回京師。

李成梁離開遼東後,遼東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戰事迭起。為此大學士沈一貫上書萬曆皇帝,讓李成梁復鎮遼東,獲准。此時李成梁已75歲,時為萬曆二十九年(1601)。此時女真勢力漸強,遼東地區危象環生。寬甸等地一些城堡已在女真包圍之中。萬曆三十四年,李成梁以遼東寬甸六堡孤堡難守,決定棄堡,徙居民於內地,致使遼瀋失去可資防禦之前衛,給努爾哈赤的壯大造就了有利之機。次年,李成梁以議棄六堡被劾罷官。於萬曆四十三年病殃。萬曆皇帝欽賜祭葬、諭祭二壇,葬京北仰山(今萬壽山)。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白頭進士高鶚:高鶚,字蘭墅,蘭史,別號紅樓外史,又稱夢覺主人。清代奉天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鐵嶺望族,後去北京,詩文仍常署名“鐵嶺高鶚”。高鶚一生,治學不循常法,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求功名卻屢試不中。直至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春試,才得一展才華,以57歲高齡得中三甲一名進士;複試卷文理清順,列為二等二名。同年四月授內閣中書。嘉慶六年(1801),嘉慶皇帝欽點高鶚為順天鄉試同考官,嘉慶九年任內閣典籍,十三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十四年由內閣侍讀放任督察院江南道御史、署給事中,嘉慶十八年(1831)掌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此時高鶚已76歲高齡。兩年後卒。

一般認為,曹雪芹所作80回《石頭記》由高鶚續寫並刊印成120回本《紅樓夢》,使這部宏偉鉅著成為首尾完整的作品,並得以廣為流傳。但由於高鶚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一生坎坷,窮困潦倒的生活經歷、社會地位大不同類,其補寫的《紅樓夢》,寶玉“中鄉魁”|賈家“延世澤”、“蘭桂齊芳,家道復初”等情節,使書的前後思想顯現現偏離。

高鶚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他不僅能寫小說、詩詞,而且還工於曲、繪畫,對“金石之學亦靡不通曉。”高鶚的許多詩文都漾溢青春的才氣和頗為頑皮的風格。他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考取功名之前所作。著述頗豐,已知有《高蘭墅集》、《蘭墅詩鈔》、《蘭墅硯香詞》等。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字震九州”魏燮均:魏燮均(1812——1889),鐵嶺人。初名昌泰,字子亨,又名伯陽,公隱,號耕石老人,別號鐵民、九梅居士。因慕鄭板橋(鄭板橋名鄭燮),遂改名燮均。魏燮均少年讀書,平生好學。喜古文、善書法,更好寫詩。咸豐年間為縣學貢生(秀才),曾在司馬臺府上做五年書記,而後回鐵嶺在城南紅杏村置田數十畝,一邊躬耕農事,一邊寄情山水,寫詩作畫。歷時30餘年,成詩3000餘首,著有《九梅村詩集》、《香雪齋筆記》、《夢梅軒雜著》、《荒史紀聞》等。

清同治三年(1864),已52歲的魏燮均躊躇滿志地赴京趕考,欲取功名,但未能如願。雖科考落第,但考官對其書法卻評價甚高。魏燮均書法以寧黃庭堅和明畫家董其昌為宗,善楷書,精行草,筆勢流暢、筆力遒勁、筆意精到,俊逸超群。考官在他的捲上寫下“字震九州”的批語。一時間,“字震九州魏燮均”成為“文壓三江王爾烈”齊名之士,竟成為民間傳誦一時的楹聯。魏燮均一生攻詩,卻以書法廣聞於朝,在東北更是名聞遐邇。

魏燮均老年隱居山村,不履城市,經常策杖于山間,日常以教書為樂,甘當窮秀才,不爭名利,種花習字,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77歲辭世,一直過隱士生活。他在《閒導遣興》詩中寫道:“獨排蓬門作腐儒,免爭名利效奔趨。破籬重補添荊棘,老屋新苫用葦蘆。栽樹種花為活計,寫三頁字算功夫。閒居防有詩朋至,預辦床頭酒一壺。”

三國公使楊儒:楊儒,清代鐵嶺人。隸漢軍正黃旗。同治六年(1867)舉人。光緒十四年後任江蘇鎮海道道員,浙江溫處道,安徽池太道,四品卿,駐美公使兼斯尼巴亞(西班牙)和秘魯公使,太常寺少卿,俄、奧、荷三國公使,工部右侍郎。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的同時,沙俄另派軍隊佔領了盛京(瀋陽)。11月,盛京將軍增祺與沙俄私下籤訂了一個以“交還”奉天為名,實則由俄人控制東三省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共九條密約。朝廷得知增祺私下與俄簽約,大為震怒,宣佈《章程》無效,並將增祺革職。隨後派楊儒與俄談判更改條約。俄不肯輕易放棄到口的肥肉,楊之艱難可知。楊儒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大義凜然,針對沙俄所言條約是為保清國主權而言:“既言保我自主,何兵權、利權、命官權而不予?既稱不利土地,何以東三省不為中國版圖?”經楊儒據理力爭,沙俄應允另立正約。

光緒二十八年,沙俄另擬約款12條,逼楊儒簽字。楊儒先後與沙俄財政大臣、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談判21次仍無結果。楊儒堅決表示,“條款須無損我主權方可簽字”。面對楊儒強硬態度,沙俄以重金收買威逼李鴻章,李鴻章電楊儒“勢處萬難,不能不允,即酌量畫押,勿誤”。楊儒仍以“未獲確旨”為由堅不畫押。維特誘騙說:“如果貴大臣能畫押,他日政府不能批准,再行作廢”。楊儒當即駁道:“私自畫押,該當何罪?我惜只有一頭顱耳!”維特保證:“日後如欲加罪與俄簽約之人,俄必予保護。”楊儒歷聲說“貴大臣何出此言?我係中國官員,欲求俄國保護,太無顏面,如此行為,我在中國無立足之地矣!”楊儒雖然可直面強權而不懼,但身為中國人,面對腐敗無能的清朝廷,他又實在無能為力。他的心情極為憤懣。在艱難的談判中,終於身體不支,在一次談判後回到使館,剛一下車即跌倒在地,中風不語,次年病歿。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指畫大師高其佩: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亦書韋三,號且或書且道人,又號南村,清代鐵嶺人。高氏為鐵嶺望族,其父高天爵、其伯高承爵、高蔭爵皆在清朝為官,其長兄高其位為兩江總督、高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少傅,其堂弟高其倬為康熙進士、浙閩總督。高氏原隸漢軍鑲白旗,後因長兄高其位有軍功,改為鑲黃旗。

高其佩以名門望族而身歷宦海,歷知州、員外郎、署運使、刑部侍郎。雖為高官,但卻以工指畫名顯。高其佩一生畫作甚豐,精妙獨到。凡花木、鳥獸、魚龍,人物靡不精妙。作品達五六萬幅之多,代表作品有《怒容鍾馗圖》、《水墨雜畫冊》等傳世,其作畫大都題款以“鐵嶺高其佩指畫”或“鐵嶺高其佩指頭生活”,等字,時人尊稱為高鐵嶺。高氏8歲始學畫,遇稿則摹,以指蘸墨,仿其大略,盡得其神,信手拈來,皆成妙諦。所繪人物生動、形象,堪稱開宗立派的大家。現鐵嶺銀岡書院存有其《獵蝶牡丹圖》和《風竹圖》。著有《且園詩鈔》。雍正十二年(1734)卒,年75歲,諡恪勤。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火器奇才戴梓:戴梓(1649——1726)字文開,號耕煙,清初鐵嶺人。原籍浙江仁和(杭州),萍居揚州,謫遷遼東。清火器製造家、科學家,且能詩文,精詩詞書畫。詩雄勁,畫盡諸家所長。自幼喜鑽研百家之書,凡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其以火藥為兵,研製發明連珠火銃,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彈丸,射程百步開外,其形如琵琶。其為道員時,康熙召見,以春日早朝為題命其為詩,其對應如流。遂召其為翰林院侍講,偕大學士高士奇入值南書房,尋改值養心殿。不久,又發明子母炮,又名沖天炮,性能如今之榴彈。除火器詩文外,其還通天文、算法、河渠之學,著《治河十策》、《煙耕草堂詩鈔》。其為人耿介,不圜轉,在南書房時,與洋人徐日升篡《律呂正義》,意見不合。造子母炮時,遭傳教士南懷仁忌恨,遂勾結陳宏勳誣其私通東洋,被謫遼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海外遊子張德彝:張德彝,本名張德明,字在初,清代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其自幼讀私塾,“性聰穎,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之志”。年15,考入當時僅有10名學員的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同治五年(1866),清朝廷為了解“夷人情形”,組團赴歐洲遊歷,張德彝畢業於同文館,得以隨團出遊。這次遊歷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等10個國家,使他飽覽了世界風情,大開了眼界。同治七年,蒲安臣使團出使歐美時他任通事(翻譯),環遊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崇厚因天津教案一事專程赴法道歉,他隨專使任隨員;此間他親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義的偉大壯舉。光緒二年(1876),他出任中國駐英使館譯官,十三年任秘書。曾一度回國,任光緒皇帝的英語教師。光緒二十二年,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羅豐祿的參贊,赴英、比、意三國;光緒二十七年,以記銘道二品卿銜出任英、意、比大臣;光緒三十五年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27個春秋。1918年病逝於北京。張德明一生能詩善畫、吹簫弄笛,工於書法,重鄉情。他每次出國都寫下詳細日記,從光緒二年起,陸續將國外見聞寫成遊記。依次成輯取名為《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歐美環遊記》等,共200多萬字。其中《七述奇》未成書。在《三述奇》(亦名《隨使法國記》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有許多生動細節,成為珍貴的歷史史料。為不忘本籍,他在書中常常都記鄉名鐵嶺於前,題“鐵嶺德明在初氏敘於述奇館”,稱“亦系不忘所籍也”。張德彝一生周遊著述,為封閉時期的中國國民開啟了一扇可視之窗,時人稱奇。1918年,張德彝病逝於北京,享年71歲。逝世時,有人送一副輓聯:“著述連篇累牘,闡古今奧秘,斯真名士不虛生”。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宮廷畫師慶寬:慶寬,一字筱珊,別號松月居士,晚號塵外野叟,又號信叟,清代鐵嶺人,隸正黃旗。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於民國16年(1927),享年79歲。慶寬一生善畫,精鑑別古器,早歲讀書於靈寺,受業於法華大師。初從山東袁瑞壽學畫,專工筆,復從名師戴醇士學山水,後拜河南王丹麓並學花卉、翎毛、草蟲。由於潛心好學,精於水墨設色、丹青技藝,掌握全面。慶寬工書善畫,見知於醇親王,先曾在醇王府供職繪事,後進內務府,歷任內務府員外郎、堂郎中、晉三院卿。欽派辦理清廷大典,奉旨作大批宮廷歷史繪畫,其中所畫陵寢典禮、崇陵山勢全圖,受到皇帝特旨嘉獎。光緒十一年,紫光閣修成,朝廷命徵粵、回、捻三案戰績,並功臣真像,設立功臣畫館於京師。慶寬總管其事,經六年而全圖成,計百數十軸之多。光緒十四年,頤和園興工,慶寬奉旨設計繪圖,凡宮殿、樓臺亭榭以及點綴各景圖樣,皆出自他的手筆。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慶寬奉旨主筆繪畫該典禮全圖,工筆彩繪人物、禮儀,圖盡其態,極為工細。光緒二十年,慈禧60大壽,慶寬奉旨繪該典禮全圖,從紫禁城直到頤和園之慶典全圖長卷。慶寬一生,作畫甚多,可惜多為宮廷作畫,不留個人款名,外人很少得識,誠為憾事。

鐵嶺歷史上的名人

名門隱士李鍇:李鍇,字鐵君,自號焦明子、豸青山人,清代鐵嶺人。出身鐵嶺名門望族李氏,為明太傅寧遠伯李成梁後裔。他以監生補本旗銀庫筆帖式,後緣事去職。康熙四十六年(1707),江南興工,其赴江南效力,工竣議賜七品頂帶。後厭官場,“攜妻隱盤山,買田豸青峰下,構草舍,雜山畦以耕”。過起“因莊無物不天地,或不將身玷水雲”的庶民生活。乾隆初,朝廷下詔舉經學,朝臣多人舉薦李鍇,他以年老多病為由而推卻。李鍇多才多藝,喜好遊歷山水,酷愛品嚐香茗,常彈奏樂器,無事則閉門吟詩作賦,著述甚豐。晚年更少出門,很少與人來往,在盤山住20年,於乾隆十一年(1746)辭世。李鍇是清代著名歷史學家和田園詩人,與同時文人戴遂堂、陳石間齊名,素有“遼東三老”之稱,是朝野相聞的著名隱士。著有《睫剿集》、《睫剿後集》、《含中集》、《原易》、《春秋通義》、《尚史》、《南史稿》上百萬言,輯入《四庫全書》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