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汉语的语音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就实行了“书同文”,但却没有“语同音”,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书同文,却没有语同音,这也就说汉字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才有一个标准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而非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必须做到“语同音”,否则的话,每一个单词就会有不同的发音,发音不同,拼写规则也会不一样,这样就无法做到文字的统一。汉字只要书同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语同音。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中国古代文献《庄子》中的汉字

因为中国古代的汉字没有标准音,所以,汉字的语音变化非常大,有上古语音(夏商周至东汉)、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近古语音(宋元至明清)之分,与此同时,中国的地域广大,各地的汉语语音也是不一样的。

韩语、日语、越南语中有60%至70%的词汇来自于汉字,按照道理来说,我们能听得懂其中的60%至70%,但是,我们中国人几乎是完全听不懂韩语、日语和越南语的。因为汉字传播到日本、韩国和越南时,日本人、韩国人和越南人学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汉语的发音。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古代韩国的汉文文献

第一:从官话、国语到普遍话

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基础方言的,“官话”和“国语”则是“普通话的旧称”,这也就是说“普通话”、“官话”和“国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英语里“普通话”、“官话”和“国语”也都称之为“Mandarin”,那为什么现在的普通话不能称之为“国语”和“官话”呢?可见,这三个词在意义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称之为“普通话”,体现的是民族平等。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有汉语,还有藏语、蒙古语、满语、壮语、朝鲜语等等。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中国地形图

中国的地域辽阔,汉语也有不同的方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因此将汉民族的共同语称之为“普通话”,体现的是地域平等、人人平等。

中国古代将普通话称之为“官话”,但是在清末的时候,其称谓逐步转变为了“国语”,这与中国人建构现代国族的概念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人只有夷夏观念,而无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夷夏之辨主要是看儒家的礼乐文化,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夷狄如果仅仅只有君主,而没有礼乐,还不如诸夏无君主,而有礼乐。韩愈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说明,孔子的“夷夏之辨”更加看重的是礼乐文化,而非地域,所谓重文化,而轻种族。

在没有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前提下,天下通用的文字,就是“字”。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国人所说的写字,就是写汉字,汉字就是字。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汉字是字,而现在的韩文、日文反而称之为“谚文”、“假名”,所谓的“谚文”就是民间使用的文字,“假名”就是“假字”,而非“真字”。当时的汉字称之为“字”,上层人士和贵族通用的汉语语音,就是“官话”,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官话的语音是不一样的,大体上而言,都城在哪里,就以哪个地方的方言为“官话”。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用汉字书写的《日本书纪》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欧洲是各个国家并列,因此,在“天下”、“海内”的观念里,实际上是没有“国文”、“国语”的概念的,“国”的繁体字是“國”,国的最初含义是城池,所谓“國,邦也”,“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是指中原之地,而不是指整个天下。

欧洲国家一般将本国的通用语言称之为“官方语言”,有的国家甚至有多个官方语言,甚至是多个国家把同一种语言定为“官方语言”,如:德国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法国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荷兰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瑞士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这四种语言同时定为官方语言,比利时则将荷兰语、法语、德语同时定为官方语言,瑞士没有瑞士语,比利时也没有比利时语。比利时人所使用的荷兰语、法语,其实是法语和荷兰语的地方方言,但是,差别非常小,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瑞士是没有瑞士语的

美国和日本,甚至没有明确英语和日语为官方语言,但是,美国的通用语就是英语,日本的通用语就是日语。

第二:民国时期的“国音”之争

汉语是语素文字,并非表音文字,所以,不需要语同音,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社会,实际上也无法做到语同音,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就是汉字,古代东亚的书面语也是汉字,根本不需要确定哪种汉语的方言为标准音,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语音标准化的问题才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明朝通行的“官话”是南京官话,即宋元以来的老中原官话,公元1421 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官话的地位逐步上升,但是,在整个明朝,北方方言并未占据优势地位,明朝的文人是以南京官话(南音)为“正统”地位的。到了乾隆年间,北京官话才与南京官话平起平坐,明清两代的官方语音,实际上是北京官话与南京官话并存,而且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出自江浙一带,南京官话还经常以“嫡子”的地位挑战北京官话。为什么明清两代的文人以南京官话为“嫡传”呢?因为南京官话保留了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唐宋古音。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明代的紫禁城

我们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北京官话一般是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现在的汉语拼音里的四个声调,但是,南京官话保留了入声,南京官话是五声调,明清时期的南京官话与现在的江淮官话非常相似,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江淮官话,现在的江淮官话是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方言,江淮官话里仍然有入声,文言文用入声读,其实更有古韵;南京官话,“江”与“刚”不分,把长江的“江”字读作“刚”,“江”读“刚”其实也更符合古韵,在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著作中,江是“古雙切”(雙的简体字是双),“古”字的声母与“双”字的韵母合起来读,就是“刚”,刚是“古朗切”,“古”字的声母与“朗”字的韵母合起来读,还是今天的“刚”字的读音,所以,“刚”字的读音没有变化,而“江”字的读音则变化了。(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解释一个问题:唐朝人说的普通话,如何复原呢?古代又没有录音,我们今天的人怎么知道古人是如何读唐诗的呢?其实就是根据古代的音韵学著作复原的,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但是有“切韵”。)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明代的科举考试

1913 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开始首次统一汉语的标准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确定汉语的标准音,当时是采取什么办法为汉字确定读音的呢?每一个省有一个表决权,但并不是大家投票决定哪个省的方言为国语,而是每一个省选出一个审音代表,让他们把常用的6500多个汉字逐一进行表音,然后由记音员逐个记出每个汉字的读音的多寡,以最多者为标准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终于确定了汉字的标准音,1918年,正式公布《国音字典》,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每一个汉字的读音,实际上所形成的标准音,是全国各地的方言的一个杂糅,也就是说,全国各地没有哪个地方的老百姓是说这种“国音”的,虽然融合了各地方言,体现了公平,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可是呢,这种“国音”推广起来极其困难,只有语言学家会说,其他人都不会说。

中国有国旗、国歌,为什么没有国语?我们为何不称普通话为国语?

当时人为制定的“老国音”大概只有赵元任会说

1918年确定的“国音”被称之为“老国音”,当时的文人对于老国音非常的满意,但是呢,中国没有一个地方的老百姓是以“老国音”为本地方言的,这在学校里是根本无法推广的。后来,中国人才认识到人为制定的标准音,是不能确定为汉语的标准音的,当然通过研读音韵学著作恢复汉唐时期的古音更是不切实际。

1924 年 ,中国的语言学家开始重新修订《国音字典》,新修订的标准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没有字字均遵循北京的土音,而是南北有所融合,大概有90%以上的语音是与北京语音相同的。新修订的标准音,称之为“新国音”,新国音因为是自然的语音,所以,推广起来非常的容易,而且明清两代,北京官话也是当时的通用语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新国音就被定为了汉语的标准音,但是,仍然不时受到其他方言的挑战,比如,以南京官话为中心的南音系统,对当时的文人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南京官话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的发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正式得到确立,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就是汉字的标准音,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的。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在全国推广了开来。将汉语的标准音称之为“普通话”,其实更符合“通用语”本身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