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漢語的語音史。秦始皇統一天下,就實行了“書同文”,但卻沒有“語同音”,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書同文,卻沒有語同音,這也就說漢字直到晚清民國時期,才有一個標準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而非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必須做到“語同音”,否則的話,每一個單詞就會有不同的發音,發音不同,拼寫規則也會不一樣,這樣就無法做到文字的統一。漢字只要書同文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語同音。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中國古代文獻《莊子》中的漢字

因為中國古代的漢字沒有標準音,所以,漢字的語音變化非常大,有上古語音(夏商周至東漢)、中古語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近古語音(宋元至明清)之分,與此同時,中國的地域廣大,各地的漢語語音也是不一樣的。

韓語、日語、越南語中有60%至70%的詞彙來自於漢字,按照道理來說,我們能聽得懂其中的60%至70%,但是,我們中國人幾乎是完全聽不懂韓語、日語和越南語的。因為漢字傳播到日本、韓國和越南時,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學的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漢語的發音。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古代韓國的漢文文獻

第一:從官話、國語到普遍話

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基礎方言的,“官話”和“國語”則是“普通話的舊稱”,這也就是說“普通話”、“官話”和“國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英語裡“普通話”、“官話”和“國語”也都稱之為“Mandarin”,那為什麼現在的普通話不能稱之為“國語”和“官話”呢?可見,這三個詞在意義上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將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稱之為“普通話”,體現的是民族平等。中國的語言文字,不僅有漢語,還有藏語、蒙古語、滿語、壯語、朝鮮語等等。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中國地形圖

中國的地域遼闊,漢語也有不同的方言,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因此將漢民族的共同語稱之為“普通話”,體現的是地域平等、人人平等。

中國古代將普通話稱之為“官話”,但是在清末的時候,其稱謂逐步轉變為了“國語”,這與中國人建構現代國族的概念息息相關。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人只有夷夏觀念,而無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夷夏之辨主要是看儒家的禮樂文化,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夷狄如果僅僅只有君主,而沒有禮樂,還不如諸夏無君主,而有禮樂。韓愈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說明,孔子的“夷夏之辨”更加看重的是禮樂文化,而非地域,所謂重文化,而輕種族。

在沒有現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前提下,天下通用的文字,就是“字”。所以,在古代社會,中國人所說的寫字,就是寫漢字,漢字就是字。在日本和韓國也是如此,漢字是字,而現在的韓文、日文反而稱之為“諺文”、“假名”,所謂的“諺文”就是民間使用的文字,“假名”就是“假字”,而非“真字”。當時的漢字稱之為“字”,上層人士和貴族通用的漢語語音,就是“官話”,當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官話的語音是不一樣的,大體上而言,都城在哪裡,就以哪個地方的方言為“官話”。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用漢字書寫的《日本書紀》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歐洲是各個國家並列,因此,在“天下”、“海內”的觀念裡,實際上是沒有“國文”、“國語”的概念的,“國”的繁體字是“國”,國的最初含義是城池,所謂“國,邦也”,“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也是指中原之地,而不是指整個天下。

歐洲國家一般將本國的通用語言稱之為“官方語言”,有的國家甚至有多個官方語言,甚至是多個國家把同一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如:德國的官方語言是德語,法國的官方語言是法語,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瑞士將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羅曼什語這四種語言同時定為官方語言,比利時則將荷蘭語、法語、德語同時定為官方語言,瑞士沒有瑞士語,比利時也沒有比利時語。比利時人所使用的荷蘭語、法語,其實是法語和荷蘭語的地方方言,但是,差別非常小,交流起來沒有任何障礙。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瑞士是沒有瑞士語的

美國和日本,甚至沒有明確英語和日語為官方語言,但是,美國的通用語就是英語,日本的通用語就是日語。

第二:民國時期的“國音”之爭

漢語是語素文字,並非表音文字,所以,不需要語同音,在交通落後的古代社會,實際上也無法做到語同音,古代中國的書面語就是漢字,古代東亞的書面語也是漢字,根本不需要確定哪種漢語的方言為標準音,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漢字語音標準化的問題才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明朝通行的“官話”是南京官話,即宋元以來的老中原官話,公元1421 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官話的地位逐步上升,但是,在整個明朝,北方方言並未佔據優勢地位,明朝的文人是以南京官話(南音)為“正統”地位的。到了乾隆年間,北京官話才與南京官話平起平坐,明清兩代的官方語音,實際上是北京官話與南京官話並存,而且中國古代的文人多出自江浙一帶,南京官話還經常以“嫡子”的地位挑戰北京官話。為什麼明清兩代的文人以南京官話為“嫡傳”呢?因為南京官話保留了很多已經消失了的唐宋古音。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明代的紫禁城

我們來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北京官話一般是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即現在的漢語拼音裡的四個聲調,但是,南京官話保留了入聲,南京官話是五聲調,明清時期的南京官話與現在的江淮官話非常相似,但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的江淮官話,現在的江淮官話是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的方言,江淮官話裡仍然有入聲,文言文用入聲讀,其實更有古韻;南京官話,“江”與“剛”不分,把長江的“江”字讀作“剛”,“江”讀“剛”其實也更符合古韻,在中國古代的音韻學著作中,江是“古雙切”(雙的簡體字是雙),“古”字的聲母與“雙”字的韻母合起來讀,就是“剛”,剛是“古朗切”,“古”字的聲母與“朗”字的韻母合起來讀,還是今天的“剛”字的讀音,所以,“剛”字的讀音沒有變化,而“江”字的讀音則變化了。(說到這裡,我們順便解釋一個問題:唐朝人說的普通話,如何復原呢?古代又沒有錄音,我們今天的人怎麼知道古人是如何讀唐詩的呢?其實就是根據古代的音韻學著作復原的,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但是有“切韻”。)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明代的科舉考試

1913 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開始首次統一漢語的標準音,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確定漢語的標準音,當時是採取什麼辦法為漢字確定讀音的呢?每一個省有一個表決權,但並不是大家投票決定哪個省的方言為國語,而是每一個省選出一個審音代表,讓他們把常用的6500多個漢字逐一進行表音,然後由記音員逐個記出每個漢字的讀音的多寡,以最多者為標準音。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終於確定了漢字的標準音,1918年,正式公佈《國音字典》,用投票的方式決定每一個漢字的讀音,實際上所形成的標準音,是全國各地的方言的一個雜糅,也就是說,全國各地沒有哪個地方的老百姓是說這種“國音”的,雖然融合了各地方言,體現了公平,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語音和聲調,可是呢,這種“國音”推廣起來極其困難,只有語言學家會說,其他人都不會說。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當時人為制定的“老國音”大概只有趙元任會說

1918年確定的“國音”被稱之為“老國音”,當時的文人對於老國音非常的滿意,但是呢,中國沒有一個地方的老百姓是以“老國音”為本地方言的,這在學校裡是根本無法推廣的。後來,中國人才認識到人為制定的標準音,是不能確定為漢語的標準音的,當然通過研讀音韻學著作恢復漢唐時期的古音更是不切實際。

1924 年 ,中國的語言學家開始重新修訂《國音字典》,新修訂的標準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沒有字字均遵循北京的土音,而是南北有所融合,大概有90%以上的語音是與北京語音相同的。新修訂的標準音,稱之為“新國音”,新國音因為是自然的語音,所以,推廣起來非常的容易,而且明清兩代,北京官話也是當時的通用語之一。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新國音就被定為了漢語的標準音,但是,仍然不時受到其他方言的挑戰,比如,以南京官話為中心的南音系統,對當時的文人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南京官話保留了一部分古漢語的發音。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語音的標準音地位正式得到確立,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就是漢字的標準音,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的。隨著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普通話在全國推廣了開來。將漢語的標準音稱之為“普通話”,其實更符合“通用語”本身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