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都勻貓頭鷹


農民是三者之間的根本,農民是主要勞動力,建立農村,發展農業。

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村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村是農業生產和農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間;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是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要發揮三者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應該做到以下3點。

一是提高農業生產力。鼓勵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經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普及先進生產技術,發揮農村集體合作組織作用,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帶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優化農村基礎設施,興修道路、住宅、水電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推動農民轉型。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教育和素質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生產管理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新型農民。對進城農民工進行就業指導、培訓,完善城鎮社會保障,使農民向市民轉化。






周扒皮的眯眯眼


農民 農村和農業圍繞農民轉

人是主體也是創造發生體,農民創造收入辛勤勞作產出來沉甸甸糧食的全過程統稱叫農業,在有農業又有吃、住、行的地方叫農村,農民是生活在農村是農村的主體創造者,農業是農民生活生存的主要方式!

  •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大國,中國也一直以人民為根本出發點,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利息,必須時刻把人民牢記在心中,而在抗戰時期條件刻苦艱難,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但黨還軍隊依然堅持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改革開放到今天國家對於農民的重視和關懷也越來越高!人民當家做主,人是主體!
  • 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終極之年,要徹底解決貧困戶的脫貧工作,政府不斷提高農村尤其是重點貧困區的扶貧工作,對於農民的補助、津貼和農業各項利好政策在不斷的加大,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入鄉返鄉創業提供創業扶持政策主要對象是農民和城市返回的農民,農村居住環境的整改受眾目標也是農民,土地宅基地的確權保障了農民的權利,新農合和新農保是為農民看病養老提供的社會保障!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農民!

離開農民的農村不一定是農村,沒有農民種植、養殖的農業也就不一定是地道的農業!人是一切的根本,農民更是農村、農業的根本!

我是小亮,歡迎大家多交流!!!


三農曉亮


大家好,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三農的主體是農業、農村、農民,但其核心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懂得農業生產,才能圍繞著農業轉。

一、農民:因為農民是人,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切,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民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怎麼能去談發展農業改變農村呢?所以國家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保障民生,為農民辦培訓班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新技術,為農民改造舊房,讓農民居住的更加舒適,為農民修路,讓農民出行更加方便,等等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讓農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

二、農業: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心思去發展農業,才能讓更多的農民一門心思投入到農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先進技術,把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業獲得更好的收成。

三、農村:農業豐收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了,他們才能去利用手中的資金,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美化好自己的鄉村,更好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更加幸福這就是新農村。

總結:農業、農村、農民統稱為三農,同時三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的核心是農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田園新春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很好,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農村建設,黨和政府也一直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農?

三農是農業、農村、農民。查詢資料可知,“三農”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慢慢的被媒體和官方引用。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

簡單理解三農,農業屬於第一產業,主要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取產品的途徑,通俗講就是種植和養殖,它是支撐其他產業的基石。農村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農民是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三農問題也是指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回到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中誰才是核心?解決三農問題軸心該圍繞誰轉?

“三農問題”中的核心是農民,表現為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之間貧富差距大,實質表現為農民在醫療、就業、養老等各方面得不到良好保障。

要解決三農問題,實質是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生產生活等各種權益有保障。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農業、農村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九億農民的人口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海西新農人


農村、農業、農民,三者之間到底誰是核心,軸心應該圍繞誰轉?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從來都是三農並提,第一次聽說要把三農分個誰輕誰重,還要分出個核心來。應該說,三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互相依賴的關係,而不是熟輕熟重的關係。如果硬要分出核心來,那麼,且聽晏子子給大家分析一下。

晏子以為,在三農中,農業是核心,離了農業,就沒有農民,沒有了農民,自然也就沒有了農村。

農業是現在社會分工中最為古老的一個產業。當原始人類走出森林,開始刀耕火種,便誕生了農業。因為有了農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便被稱為了農民。而農民不在流浪,固定在某一個地方從事農業生產,也便有了農村。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固定住所,農業是農民在農村固定的收入來源,農民是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民靠農業養活,農村靠農民建設,所以,核心是農業,振興農業才能振興農村,農業農村振興了,農民才能過上好日子。而農民的經濟條件提高了,便會把農村建設的更美麗,把農業做得更輝煌。農民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農業是農民謀生的手段,農村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場所。三者就是這麼個關係。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認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中央提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是目的,但鄉村振興靠什麼?無疑是靠農業的持續優質發展。農業持續發展靠什麼?老鄉是農民和農民技術人員的辛苦耕耘,只有堅持農業優先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才能讓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最終的目的,就是把農村打造成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美好家園。

綜上,農村農業和農民是三位一體的,互相依存的關係,沒有了農業,也就無所謂農民,沒有農民,農村也不成為農村。而沒有農民,哪裡又還有什麼農業?農民和農村都依附於農業,而農業又必須依賴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來從事。就這麼個關係,真的沒有必要分出熟輕熟重。雖然農業是核心,但歸根到底,農業和農村都是為人服務的,農民才是農村和農業的主宰,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最終目的。


齊東晏子


你好!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是不可分的,這三者的核心肯定是農村,沒了農村何來農業,農民之說法;

1、農村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目的的勞動者及人群聚居地;

2、農業是指一切以農村為背景下經營和生產活動的業務叫農業;

3、農民是指長期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

最後不管是農業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村這個大的背景為核心運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 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我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跟你分享!






新農人小熊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農民是核心,軸心圍繞農村來轉。

1.農民是核心,因為人是根本,農民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是建設農村,發展農業的主要勞動力,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2.農業是經濟基礎,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民以食為天,只有農業提供足夠的糧食,人民的生活才會安定,生產才能發展,社會才會穩定,才有能力進行新農村的建設。

3.軸心是圍繞農村來轉。發展農業,實現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目的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積極投身農村的建設,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村的現代化。也就是,只有農業更強,農民才能更富,農村才能更美,所以是圍繞農村來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江蘇久哥愛生活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三農,我想人人都很關注,農村是農業的發源地,農業是農民的經濟來源,而農民又是農業,農村的締造者,這三者之間息息相關,而想要運營好三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所以首先要完善農村,讓農村轉型為新農村,轉型為新農村就得硬化道路,水,電,住宅,等等得到完善,為致富道路開一扇窗

第二:農村得到完善了,下面就開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民、科技農民,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的生產、管理得到提高,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為走向科技農業邁出第一步

第三:有了這些就可以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優化了農產品,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新型農村

這三者都是息息相關,我想農業還是比較核心,因為農業是農民的整個經濟來源,也是致富農民的唯一產業。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鄉四弟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認為農業應該是中心,農業是職業,農民是身份,農村只是活動場所。

沒有農業,也就沒有以農業種植為職業的農民,自然也就沒有農民這個群體所活動的場所,後兩者均以前者為基礎,圍繞農業生產而發展。

相傳伏羲氏的時候,人們過著“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生活,後來到了神農氏,才有了“制耒耜,教民農作”,這是農業的雛形,再往後的發展中,人們為了吃飽肚子,學會了製作和利用工具,研究農作物的種植,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這一切的活動都是圍繞農業所開展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事的行業逐步有了清晰的定義,《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其中的農就是農民的意思,指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有了農業,才產生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有了農民的身份。

再後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一樣,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你來我往,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農村的雛形。

根據時間來看,先有了農業,再有了農民,最後才有了農村,農民和農村是因為農業而產生的,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所以農業應當是中心...


生態鄉村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是你們喜愛的喜之郎,非常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如果回答的不夠全面很高興大家能提出討論,我們一起學習進步。

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農業、農民三者誰是核心?我的觀點是農民是三農的核心。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儘可能的給大家解釋我的理論依據,請大家認真閱讀……

如果沒有農民,只有土地,沒有人耕種,它就不可能產出糧食,沒有人付出勞動去呵護幼苗成長,再肥沃的土地也長不出人們想要的糧食。我為了能簡單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例子吧!

“樹苗成長”我們把農村比喻成樹苗生長的“土地”,農業比喻成

樹苗,農民就是種植樹苗的工人這個問題大家就可以明白了吧!如果沒有農民朋友“樹苗”不可能自己生長,如果樹苗自己生長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品種”啊!

軸心應該圍繞誰轉?

還是農民朋友,這是一個規律,我們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民朋友為什麼從事農業生產?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他們不是有多喜歡種地,而是他們不種地也許就沒有收入,而他們產出的糧食可以供給所有人消費,這就產生了一個良性循環,農村、農業的不斷完善是為了讓農民朋友解放勞動力,讓他們也在過得收入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樂趣罷了。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的回答結束,所有其他意見我們可以討論。你們的朋友喜之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