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左) 李逸野 (中) 郭亞東 (右)作者

2015年新年的第二天,冬日陽光,似乎要改變季節的印痕,溫暖如春,讓人難以相信三天後就是小寒節氣了。我又隨亞東老師赴開封拜望李逸野先生,一路上,我腦子裡一直盤旋著,想再看看先生怎樣把漢字寫得那麼高古而又率真,豪放而又斂致,通古而又融今的。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中午十點出發,到開封時十二點多了,因為時值元旦假期,開封這座九朝古都,吸引了許許多多遊客,車如長龍,遊人如織,大宋的繁榮也莫過如此,原準備與先生一塊吃午飯的時間延誤在途中。駕車擠到宋都御街時,已是下午一點半鐘,推開稻香居、蘇氏牛肉拉麵等幾家飯店的門,無論大小飯店都不缺少食客,坐著的,站著的,如同街上一樣擁擠。我們便選擇一間食客相對少些的沙縣小吃店,找了一張靠角落的長桌,每人點一隻鴨腿、一份飄香拌麵、一小碗排骨湯,僅用十五分鐘時間填飽了肚子。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為了讓李先生多休息一會,我們便在宋都御街閒逛,這條再現宋代風貌的商業街,建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不足一里地,約50間店鋪。街道兩側角樓對稱而立,樓閣殿鋪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亞東老師邊逛邊向我們介紹座落在這條街道上一些商鋪匾額、楹聯、幌子、字號的來歷以及書寫者的情況。漫步御街,欣賞一幅幅或古或今的字畫作品,彷彿一步跨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令人充滿對昔日宋都繁華景象的無限遐想。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街上,有兩間李逸野先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題寫匾額的商鋪,一為“藝苑”,一為“御品齋”,兩塊匾額署名均為“蕭詩寒”,其蒼勁高古,大氣磅礴的氣勢,不禁令人遙想到宋代的東京汴梁那恢弘的氣勢,那厚重的文化,那繁華的盛況,那文明的綿延。當我們走進“御品齋”的時候,店主王順心先生正好在店裡作畫。他那痛快淋漓的筆墨,誇張生動的寫意,不難看出深受李逸野先生的影響。據順心先生說,他二十歲進入開封市二輕局工作,和李逸野先生相識,併成為同事,幾十年來與李先生成了莫逆之交的好朋友。為了證實他們的友誼,順心先生神秘地望望門外,然後,從櫃子裡邊拿出李逸野先生十幾年前給他寫的“疑神疑鬼、非仙非佛”的四尺對開聯讓我們看,之後小心翼翼地捲起來放回原處,又捧出逸野先生在他店裡閒玩時為他作的書畫冊頁來,讓我們欣賞,那種得意的表情,那種自信的眼神,難以讓我們懷疑他與逸野先生鐵桿的關係。至於關係“鐵”到什麼程度,他跟我們通過交往的故事和視頻資料又作了進一步的證實。在李逸野先生為王順心先生作畫的視頻資料中,幾尾魚,幾隻蝦,寥寥幾筆,躍然紙上,如游水中,先生沒帶印章,便用硃筆畫印,率真之意,猶如玩童。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李先生獨立特行、不事修飾的性格,以及隱於市井自得其樂的雅趣。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下午三點,進入李先生九鼎雅園31號家門的時候,出門迎接我們的是李先生的兒子——九哥。他說,老爺子前幾天感冒,身體剛剛好轉,聽說我們過來,在客廳裡候著 。我們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看望李先生,二是帶著弘揚老子文化、充實景區內涵、促成太清宮景區把李逸野藝術館建立起來的願望,請李先生親自題寫“李逸野藝術館”名稱和該館展廳大門兩側的楹聯。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見到李先生當我們再次說在太清宮景區設置李逸野藝術館已經得到有關領導和部門同意,並已經簽訂過長久設立協議,即將在鹿邑註冊為社會團體法人時,他說,我曾兩次去鹿邑拜謁老子,對他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經》更是喜歡至極,作為經典時常閱讀,先後兩次書寫《道德經》長卷,其中一卷被人收藏,去年又寫了第二次,六十多米長,打算縮印成冊,算是對先祖老子及其故里的一點貢獻吧。當我們說明意圖時,李先生說,只要是弘揚老子文化的事情,你們安排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然後,李先生脫去棉襖,走到書桌前邊,親自疊紙潤筆研墨,按照我們提前準備好的內容,開始書寫“李逸野藝術館”匾額和“天開文運、道法自然”楹聯。六尺對開的紙張,寫六個大字,李先生認真地把紙摺好格式,每個字將近一尺,八十六歲高齡的老人,一氣呵成每個尺把見方的大字時,輕輕甩了甩胳膊,活動活動手腕,口中說著,年紀大了,腕力不行了。看看筆下那種剛勁挺拔,剛毅果斷,疾遲有度,力拔千鈞的氣勢,哪裡有絲毫腕弱氣孱的跡象,沉著博大、起伏跌宕、奇峭俊麗、渾然天成的藝術風貌絲毫不減。

「舊作」開封行一一拜訪當代書畫大家李逸野先生

不可否認,先生在書藝上取得的成就,現世還遠沒有被更多的人所走近和賞識,究其原因不外乎先生的淡泊自守,淡交之秉性,其作品很少參展或出書,但任何一個有著藝術良心且有著一定欣賞能力的人,總能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中外藝術史告訴我們,凡真正成就卓著的藝術家,不乏身前不聞身後日隆不同凡響者。明代的徐文長,清代的“四僧”偏居雲貴的僧人擔當,歐洲的米勒、梵高、塞尚,還有現代的陳子莊、黃秋園等藝術家,概莫例外。齊白石也曾有:“書畫乃寂寞之道也”的斷言。

隨著中華民族正能量的弘揚,隨著李逸野藝術館的設立,隨著李逸野先生書畫作品的展示,相信遺世獨立的先生不會寂寞的,也同樣相信國人對藝術的鑑賞水平,不會被所謂“旗幟如林”大師遍地走的亂相所忽悠。有詩云:高踞潮頭仰天笑,春來秋去益崢嶸。對此,先生也有詩文作答:“身前身後兩沉寂,譭譽何妨眾口非。”我以為,真正的大師,人當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