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左) 李逸野 (中) 郭亚东 (右)作者

2015年新年的第二天,冬日阳光,似乎要改变季节的印痕,温暖如春,让人难以相信三天后就是小寒节气了。我又随亚东老师赴开封拜望李逸野先生,一路上,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想再看看先生怎样把汉字写得那么高古而又率真,豪放而又敛致,通古而又融今的。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中午十点出发,到开封时十二点多了,因为时值元旦假期,开封这座九朝古都,吸引了许许多多游客,车如长龙,游人如织,大宋的繁荣也莫过如此,原准备与先生一块吃午饭的时间延误在途中。驾车挤到宋都御街时,已是下午一点半钟,推开稻香居、苏氏牛肉拉面等几家饭店的门,无论大小饭店都不缺少食客,坐着的,站着的,如同街上一样拥挤。我们便选择一间食客相对少些的沙县小吃店,找了一张靠角落的长桌,每人点一只鸭腿、一份飘香拌面、一小碗排骨汤,仅用十五分钟时间填饱了肚子。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为了让李先生多休息一会,我们便在宋都御街闲逛,这条再现宋代风貌的商业街,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门,全长不足一里地,约50间店铺。街道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殿铺鳞次栉比,古色古香。亚东老师边逛边向我们介绍座落在这条街道上一些商铺匾额、楹联、幌子、字号的来历以及书写者的情况。漫步御街,欣赏一幅幅或古或今的字画作品,仿佛一步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街上,有两间李逸野先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题写匾额的商铺,一为“艺苑”,一为“御品斋”,两块匾额署名均为“萧诗寒”,其苍劲高古,大气磅礴的气势,不禁令人遥想到宋代的东京汴梁那恢弘的气势,那厚重的文化,那繁华的盛况,那文明的绵延。当我们走进“御品斋”的时候,店主王顺心先生正好在店里作画。他那痛快淋漓的笔墨,夸张生动的写意,不难看出深受李逸野先生的影响。据顺心先生说,他二十岁进入开封市二轻局工作,和李逸野先生相识,并成为同事,几十年来与李先生成了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为了证实他们的友谊,顺心先生神秘地望望门外,然后,从柜子里边拿出李逸野先生十几年前给他写的“疑神疑鬼、非仙非佛”的四尺对开联让我们看,之后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放回原处,又捧出逸野先生在他店里闲玩时为他作的书画册页来,让我们欣赏,那种得意的表情,那种自信的眼神,难以让我们怀疑他与逸野先生铁杆的关系。至于关系“铁”到什么程度,他跟我们通过交往的故事和视频资料又作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李逸野先生为王顺心先生作画的视频资料中,几尾鱼,几只虾,寥寥几笔,跃然纸上,如游水中,先生没带印章,便用朱笔画印,率真之意,犹如玩童。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李先生独立特行、不事修饰的性格,以及隐于市井自得其乐的雅趣。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下午三点,进入李先生九鼎雅园31号家门的时候,出门迎接我们的是李先生的儿子——九哥。他说,老爷子前几天感冒,身体刚刚好转,听说我们过来,在客厅里候着 。我们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望李先生,二是带着弘扬老子文化、充实景区内涵、促成太清宫景区把李逸野艺术馆建立起来的愿望,请李先生亲自题写“李逸野艺术馆”名称和该馆展厅大门两侧的楹联。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见到李先生当我们再次说在太清宫景区设置李逸野艺术馆已经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同意,并已经签订过长久设立协议,即将在鹿邑注册为社会团体法人时,他说,我曾两次去鹿邑拜谒老子,对他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更是喜欢至极,作为经典时常阅读,先后两次书写《道德经》长卷,其中一卷被人收藏,去年又写了第二次,六十多米长,打算缩印成册,算是对先祖老子及其故里的一点贡献吧。当我们说明意图时,李先生说,只要是弘扬老子文化的事情,你们安排我怎么办我就怎么办!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然后,李先生脱去棉袄,走到书桌前边,亲自叠纸润笔研墨,按照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开始书写“李逸野艺术馆”匾额和“天开文运、道法自然”楹联。六尺对开的纸张,写六个大字,李先生认真地把纸折好格式,每个字将近一尺,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一气呵成每个尺把见方的大字时,轻轻甩了甩胳膊,活动活动手腕,口中说着,年纪大了,腕力不行了。看看笔下那种刚劲挺拔,刚毅果断,疾迟有度,力拔千钧的气势,哪里有丝毫腕弱气孱的迹象,沉着博大、起伏跌宕、奇峭俊丽、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丝毫不减。

「旧作」开封行一一拜访当代书画大家李逸野先生

不可否认,先生在书艺上取得的成就,现世还远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走近和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先生的淡泊自守,淡交之秉性,其作品很少参展或出书,但任何一个有着艺术良心且有着一定欣赏能力的人,总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中外艺术史告诉我们,凡真正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不乏身前不闻身后日隆不同凡响者。明代的徐文长,清代的“四僧”偏居云贵的僧人担当,欧洲的米勒、梵高、塞尚,还有现代的陈子庄、黄秋园等艺术家,概莫例外。齐白石也曾有:“书画乃寂寞之道也”的断言。

随着中华民族正能量的弘扬,随着李逸野艺术馆的设立,随着李逸野先生书画作品的展示,相信遗世独立的先生不会寂寞的,也同样相信国人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不会被所谓“旗帜如林”大师遍地走的乱相所忽悠。有诗云:高踞潮头仰天笑,春来秋去益峥嵘。对此,先生也有诗文作答:“身前身后两沉寂,毁誉何妨众口非。”我以为,真正的大师,人当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