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轉運“特勤隊”24小時為戰疫護航

疫情期間,一旦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馬上會有一輛負壓救護車在這座城市中飛馳。不分白天、黑夜。

他們鮮為人知,卻要與焦慮沮喪甚至恐懼的確診患者在密閉的空間相處數小時。他們的任務就是安全快速地把患者轉運到定點救治醫院救治。

他們就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轉運團隊。據介紹,該團隊1至2月出車接確診病人39趟,共轉運56個病人,轉運隊無一人感染。

24小時輪班待命

業內人士把負壓救護車比作疫情救治中的“最強口罩”,一點都不誇張。據悉,與普通救護車不同,負壓救護車可以通過在車內形成負壓及固定方向氣流,避免病毒飛沫傳播擴散。

記者9日在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大樓前看到,在外觀上,負壓救護車與普通救護車相似。醫院醫務部副主任梁志聰告訴記者,對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醫護人員而言,效果卻是大不相同。

這支轉運“特勤隊”24小時為戰疫護航

負責轉運新冠患者的醫護人員穿戴防護服。 全媒體記者王建橋通訊員張娜妹 林斐攝

梁志聰介紹,原先全市僅有兩輛負壓救護車,後來增至5輛。在市衛生健康局統一安排下,集中資源,在疫情最關鍵的時期,由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進行調配。

據瞭解,每一次轉運需要配備一名司機、一名醫生跟一名護士。轉運任務就落在醫院急診科約30名醫護人員和轉運車隊11名司機的身上。

“在此次疫情中,惠州確保疑似病例‘當天檢查當天確診當天收治’。所以,轉運團隊都是24小時輪班待命。”梁志聰說。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非常強。即使在室外,都有被傳染的危險。何況在密閉的空間裡。

“這就需要轉運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王國標介紹,所有轉運人員都按照二級防護標準進行防護,在接到指令後,醫護人員立即開始穿戴防護服,穿戴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戴口罩、護目鏡、穿上防護服、鞋套,再戴上三層手套,最後還要把防護服的帽子戴好,這一系列的動作常常需要醫護互相幫助來完成。

多的時候一天轉運4、5趟

對轉運隊員而言,挑戰最大還不是病毒帶來的恐懼,而是“全身武裝”乘坐負壓車帶來的不適感。

醫院急診醫學科護士賴海珠說,會感覺喘不過氣,悶熱缺氧,甚至全身無力。每次出車都感覺車廂內的空氣像被抽走了,“坐車上要用嘴巴大口呼吸,護目鏡全是霧氣”。

“看上去跟雨衣一樣的防護服,實際異常悶熱。加上負壓救護車內空氣稀薄,空間狹小密閉,會讓人更加難受辛苦。”急診內科副主任羅裕鋒說,轉運一趟回來,基本上全身溼透了。而像這樣的轉運,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到4、5單,遠的縣區一趟來回至少3、4個小時。

​整裝待發的負壓救護車。 全媒體記者王建橋通訊員張娜妹 林斐攝

轉運帶來身體的不適和心理壓力,儘管如此,在轉運途中,他們儘量保持淡定,以免讓不良的情緒影響到患者。

由於車廂裡的負壓機轟轟作響,會讓患者感到更加壓抑、恐懼。為減少交叉感染,車廂內人員是不建議交談的,但為緩解患者內心焦慮,醫護人員不僅要細心觀察患者的狀態,還要不時會給予眼神和肢體語言的安慰。不僅如此,醫護人員一路還需要相互鼓勁,加油。

2月4日上午,一道新冠確診患者轉運指令傳來,轉運組醫生楊偉平、護士賴海珠、駕駛員葉祖文迅速做好個人防護,立即向最“危險”的地方出發。經過多輪強化培訓的他們,已經熟練掌握了負壓救護車轉運病人的流程,他們穿著嚴密厚重的防護服,在密不透風的負壓轉運車內,來回顛簸兩個多小時。期間,楊偉平出現了暈車反應,賴海珠察覺後,強忍著自己的頭暈不適,鼓勵他說:“放鬆,深呼吸,我們就快到了!”就這樣,他們在一路相互鼓勵和照顧下,終於順利將病人安全轉運到醫院感染科隔離治療。等他們脫下防護服時,內層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溼,臉上留下一道N95口罩壓出的深深的印痕。

從來沒有隔天轉運患者

“24小時待命,從來沒有隔天轉運患者。”院前急救科司機班組長吳志華介紹。

疫情就是命令。2月14日晚22點40分,吳志華剛剛完成急救出車任務回到醫院,正準備休息一下。這時一道新冠確診患者轉運指令傳來,放下電話,吳志華二話沒說,迅速做好個人防護跟隨車醫生、護士立即向目的地出發。經過多輪強化培訓的吳志華,已經熟練掌握了負壓救護車轉運病人的流程,他穿著嚴密厚重的防護服,在密不透風的負壓轉運車內,來回顛簸一個多小時。

這支轉運“特勤隊”24小時為戰疫護航

醫護人員在負壓救護車中。 全媒體記者王建橋通訊員張娜妹 林斐攝

像這樣的例子絕非僅此一例。

醫生陳文斌和男護士包琦,家中均有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疫情當前,他們主動請纓,要求承擔轉運重任;

護士唐秀麗,大年三十晚上值班時,剛吃了幾口晚飯,就接到轉運指令,她丟下飯盒,二話沒說就立刻出發;

護士包彩婷曾一天接轉運五位患者,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但卻毫無怨言,一直堅持到最後完成任務;

司機鄧偉綱,腹瀉還沒痊癒,仍堅持值守,指令一來,立即出發。

司機陳遠文,女兒感冒,正想帶女兒去就診時,突然接到出車命令,他二話沒說,丟下女兒就立即出車。

“每次將患者送到感染病區後,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我們還要用消毒液進行全車噴淋與擦拭,還有30分鐘的紫外線照射空氣消殺。隊員們回到科室還要像‘澆花’一樣全身消毒。”醫院急診醫學科醫生羅永秋介紹。

採寫:記者張斐 王建橋 通訊員張娜妹 林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