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抱朴子》云:“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曰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意思就是学道之人,所以求长生者,正是缘于对现世的热爱与执著。

所以有些学道人,纵然金丹成就,也不急着飞升天庭,仍然留恋世间,隐显莫测。“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等到活了一千年了,活的不耐烦了,再谈飞升的事情。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既然热爱生活,其间必有选择,有取舍。

然而,人生一世,倏忽百年,其间之事情,又岂能尽如人意?比如葛洪在书中说的,要“食甘脂,处官秩,服轻暖,通阴阳”。若有求不得,伤别离者,则为人生之苦恼。比如有人,生身下贱,遭逢乱世,温饱尚不能够,何谈其他?面对人生之种种苦恼,而有无可奈何,则生命亦无可留恋,长生也就没有意义了。

神仙是否有情?

笔者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神仙是否有情?

按理说,神仙,乃逍遥物外,与道长存,长生久视之流。这个是纯粹生命形态上的问题,就是活得久,与天地同寿,日月齐年。这个似乎跟神仙是否有情,并无直接之关系。然“情深者不寿”,则神仙也应该是没有什么深情的人,否则整天哀怨情愁,如何逍遥长生之境?

但是据道经的记载,不少神仙也有眷属,也会谈恋爱,没事还去河边散步。然而神仙并无感情之苦恼,为啥呢?或许他们都比较幸运,正好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所求如意,所愿遂心,自然没有烦恼了,所以神仙都是很有福气的。

然而天下众生,沉溺爱河,流浪生死之海。既没有仙人的福气,又没有仙人的觉悟。不免执着于外境,辗转相因,是此非彼,而生喜恶,心随境转,无有休停。《庄子》云:“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众生既有是非,则大道亏矣。玄虚之道既亏,则爱染之情彰显。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云:“夫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师保朋友,皆先世所念,愿为因缘,辗转相生,莫不有对者哉。故曰倚伏难穷矣。”恩仇报对,倚伏难穷,永远没有解脱之期。

既然如此,芸芸众生,谁来度化呢?神仙从何而入妙门?难道是大道来度众生?

非也。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清静经》说:“大道无情”。

道者,先天地而生,化育三才,繁衍万物者也。然道本无情、无心、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并没有心思去度化众生。以道观之,世间亦无善恶、无贵贱、无大小、无是非、无高低······所谓善恶、是非者,皆众生强为之名。大道无形无名,不仁不义,自然也没工夫和闲情去度化众生了。

那么,众生缘何而得度?神仙缘何而入妙门?

《道德经》说:“上德不德”。

《庄子》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大道只是自然,他有自己的规律,不为个人而改变。既然天不会因为人害怕寒冷,而没有冬天。地不会因为人害怕远行,而变得狭小。那么人就要学会适应环境,于是就要学着保存火种,制作衣服,以御寒冷。学会乘船骑马,以涉山川。这就是大道之度人。

道并不会溺爱众生,也不会故意戕害众生。大道只是无情。而众生就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出离,学会超脱。经书千言万语,众生只是平凡看过,不能真正受益。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体悟。一个人如果没有玩够,是很难做到洁身自好的。受伤了就知道把自己深藏起来,累了就学会了放手。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智慧本愿大戒》云:“唯学仙道士,当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能知是者,始可与言学道之本也。”

人们既然知道了,因为各种牵挂,而有轮回辗转,所以就“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了。所以才有了神仙。众生之得度,不是大道度化的,而是众生自己度化了自己。众生所以得度者,皆由于本性之自悟。此所谓“道以无心度有情”也。

作者/万景元道长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问道丨情深者不寿 ,敢问神仙有情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