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進入防晒化妝品知識點分享

防曬化妝品是一類用於防止或減弱紫外線對皮膚傷害的化妝品,其配方中添加一定量的防曬劑,因而具有一定的防曬功能。

紫外線與皮膚損傷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角度看,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適度的陽光照射不僅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幫助合成維生素D以促進鈣離子的吸收,而且能使人心情平靜。此外,紫外線還可以用於皮膚病的治療。但是,過度的紫外線輻射也會引起多種皮膚損害,如日曬傷、皮膚黑化、皮膚光老化、皮膚光敏感甚至引起皮膚癌等病變。


帶你進入防曬化妝品知識點分享

紫外線的基本特徵

紫外線通常用UV表示,指太陽光線中波長為100~400nm的射線,是太陽光中波長最短的一部分。根據不同的生物學效應,紫外線可分為三個波段:長波紫外線(UVA),波長為320~400nm;中波紫外線(UVB),波長為280~320nm;短波紫外線(UVC),波長為100~280nm。其中,UVC具有較強的生物破壞作用,可用於環境消毒,但陽光中的UVC被臭氧層吸收,不會對皮膚造成損傷,因此能輻射到地面的只有UVA和UVB。UVA位於可見光藍紫色區以外,滲透力極強,可穿透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導致脂質和膠原蛋白受損,引起皮膚光老化甚至皮膚癌,其作用緩慢持久,具有不可逆的累積性,且不受窗戶、遮陽傘等的阻擋,又稱“黑光區”;UVB對皮膚作用能力最強,可到達真皮層,使皮膚曬傷,會引起脫皮、紅斑、曬黑等現象,但可被玻璃、遮陽傘、衣服等阻隔,又稱“紅斑區”。綜上所述,UVA主要引起長期、慢性的皮膚損傷;UVB則引起即時、嚴重的皮膚損傷。因此,UVB是造成紫外線曬傷的主要波段,也是防曬化妝品主要需要抵禦的紫外線波段。


帶你進入防曬化妝品知識點分享

紫外線對皮膚的生物損傷

(1)皮膚日曬紅斑 皮膚日曬紅斑即日曬傷,又稱日光灼傷、紫外線紅斑等,是紫外線照射後在局部引起的一種急性光毒性反應。臨床上表現為肉眼可見、邊界清晰的斑疹,顏色可為淡紅色、鮮紅色或深紅色,有程度不一的水腫,嚴重者出現水皰。

①紫外線紅斑的分類。根據紫外線照射後紅斑出現的時間可分為即時性紅斑和延遲性紅斑。即時性紅斑是當大劑量紫外線照射時,於照射期間或數分鐘內出現微弱的紅斑反應,數小時內可消退;延遲性紅斑是紫外輻射引起皮膚紅斑反應的主要類型,通常在紫外線照射後經過4~6h的潛伏期,受照射部位開始出現紅斑反應,並逐漸增強,於照射後16~24h達到高峰。延遲性紅斑可持續數日,然後逐漸消退,出現脫屑及繼發性色素沉著。

②紫外線紅斑的發生機制。目前研究認為紅斑的發生機制有:體液因素,紫外輻射可在皮膚黏膜引起一系列的光化學和光生物學效應,使組織細胞出現功能障礙或造成其結構損傷;神經因素,紫外線紅斑反應也受神經因素的多重調節。


③紫外線紅斑的影響因素

a.紫外線照射劑量。在特定條件下,人體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後出現肉眼可辨的最弱紅斑需要一定的照射劑量或照射時間,即皮膚紅斑閾值,通常稱為最小紅斑量(MED)。

b.紫外線波長。人體皮膚被各種波長的紫外線照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紅斑效應。波長為297nm的UVB紅斑效應最強,通常將UVB稱為紅斑光譜。c.皮膚的光生物學類型。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反應性。

d.不同照射部位。人體不同部位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敏感性存在著差異。一般而言,軀幹皮膚敏感性高於四肢,上肢皮膚敏感性高於下肢,肢體屈側皮膚敏感性則高於伸側,頭面頸部及手足部位對紫外線最不敏感。

e.膚色深淺。一般來說,膚色深者對紫外線的敏感性較低。膚色加深是一種對紫外線照射的防禦性反應,經常日曬不僅可使膚色變黑以吸收紫外線,也可以形成對紫外輻射的耐受性,使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降低。

f.生理和病理因素。眾多的生理和病理因素可影響皮膚對紫外輻射的敏感性,從而影響紫外線紅斑的形成,如年齡、性別等。此外,多種系統性疾病和皮膚病變可明顯影響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敏感性。

帶你進入防曬化妝品知識點分享

(2)皮膚日曬黑化 皮膚日曬黑化又稱日曬黑,指紫外線照射後引起的皮膚黑化作用。經紫外線照射,皮膚或黏膜出現黑化或色素沉著,是人體皮膚對紫外線輻射的反應。

①皮膚日曬黑化的分類。根據反應的時間差異分為即時性黑化、持續性黑化和延遲性黑化。

a.即時性黑化指照射後立即發生或照射過程中發生的一種色素沉著。通常表現為灰黑色,限於照射部位,色素消退快,一般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

b.持續性黑化指隨著紫外線照射劑量的增加,色素沉著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可與延遲性紅斑反應重疊發生,一般表現為暫時性灰黑色或深棕色。c.延遲性黑化指照射後數天內發生,色素可持續數天至數月不等。延遲性黑化常伴發於皮膚經紫外輻射後出現的延遲性紅斑。

②皮膚日曬黑化的反應機制。即時性黑化的發生機制是紫外線輻射引起黑色素前體氧化的結果。持續性黑化或延遲性黑化則涉及黑色素細胞增殖、合成黑素體功能變化以及黑素體在角質形成細胞內的重新分佈等一系列複雜的光生物學過程。

③皮膚日曬黑化的影響因素

a.照射強度和劑量。在特定條件下,人體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後出現肉眼可辨的最弱黑化或色素沉著需要一定的照射劑量或照射時間,即皮膚黑化閾值,又稱為最小黑化量(MPD)。

b.紫外線波長。UVC中254nm波段致色素沉著效應最強,UVB中297nm波段黑化效應最強,而UVA中320~340nm的黑化效應較強。

c.皮膚的光生物學類型。UVA誘導皮膚髮生黑化的過程表現出更大的個體差異。

帶你進入防曬化妝品知識點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