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其實並不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歐洲自古希臘羅馬時代開始,就嚴格的遵循一夫一妻制,當然歐洲的國王和貴族往往擁有眾多的情人,但相對於中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來說,歐洲的婚姻制度顯然在人口增長方面沒有多少優勢,因為情人和情人之間不能在一個家族內合理、合法的生兒育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帝王所擁有的子女數量,遠遠超過了歐洲中世紀的國王所擁有的女子數量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中世紀的歐洲人

那麼,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情況下,中國古代,哪個男人生的小孩最多呢?根據史料的記載,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女是最多的,《漢書》記載道:

“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

中山靖王劉勝為何擁有眾多的子女呢?其實與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形勢有關,他是被逼的,沒有辦法,才無所事事,生下了那麼多的小孩。漢景帝一共生了14個兒子,中山靖王劉勝就是其中之一,他與漢武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漢武帝即位的時候,西漢王朝剛剛經歷了“吳楚七國之亂”,吳楚七國治亂雖然被西漢朝廷平定了,但是,當時的諸侯王仍然處於尾大不掉的狀態,武帝時刻想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於是,那些實力弱小的諸侯王就非常的擔心害怕,中山靖王選擇飲酒作樂、縱情聲色,是為了表明自己胸無大志,他是故意做給漢武帝看的,中國古代的諸侯王和大臣,為了避免被皇帝猜疑而遭殺身之禍,向來有縱情聲色,以“自汙”的傳統。

中山靖王雖然擁有120個兒子,但是,這些子孫到了後來的歷史時期就逐漸默默無聞了,很多人與平民百姓並無區別,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他當時已經是一個“破落戶”了,劉備曾以販履、織蓆為業,年輕人販履、織蓆在中國古代並不是什麼勵志的體現,在世家、門閥觀念盛行的東漢時期,販履、織蓆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中山靖王的後代,祖先好歹也是漢景帝,為什麼都默默無聞呢?原因就是劉勝的這些兒子,大部分都是妾生的,出身並不高貴,在中國古代,正妻和妾在地位上有著天壤之別,所謂“子以母貴”,母親出身不高貴,就會失去繼承爵位的機會,慢慢的就變成了平民。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劉備畫像

中國古代,真正生兒育女最多的男人,其實是周文王,並且周文王的這些兒子們,都很有名氣。中國古代能夠生一百個兒子的男人,大概只有兩個,一個就是周文王,另外一個就是中山靖王,但是,因為周文王的兒子們影響力更大,所以,中國古代的“百子圖”就是描繪了周文王擁有一百個兒子的場景。“百子圖”寄託了人們追求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的美好願望,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繪畫作品之一。

周文王擁有一百個兒子的說法,是不是傳說呢?根據《封神演義》的記載,這確實是一個傳說,雷震子是周文王的第一百個兒子,周文王在收養雷震子之前,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他看見年幼的雷震子“面如桃蕊,眼有光華”,覺得他是一個好孩子,心裡非常的高興,心想,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認雷震子為義子,正好是一百個兒子,真是一件美事啊。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中國古代小說《封神演義》裡的人物畫像

《封神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但是,小說的創作又往往與現實緊密相連,文王有百子的說法,典故出自《詩經》,《詩經》至少有兩篇詩文提到周文王兒孫滿堂的歷史事實。

《詩經·思齊》中記載道: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周文王的妻子名為大姒,也被稱為“太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太姒繼承了太任、太姜的美德,生了一百個男孩。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太姜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太任、太姒在上古時期,皆是女子的楷模,她們嫁到周王室以後,周王室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太姜、太任、太姒的形象可以說是中國古人最期待的女子形象。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女子在一生當中,是不可能生一百個孩子的,因為懷胎至少是十個月,生一百個,要懷胎1000個月,1000個月是80?多年,很顯然,人類不可能連續80多年,一直在生孩子。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中國古代的婦女和兒童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是形容周文王的妻子生的孩子多,“百”含有“多”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指一百個。

《詩經·文王》中也提到了周文王的子孫多,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歷史上真實的周文王,可能沒有《封神演義》裡說的那麼誇張,擁有一百個兒子,但是,周文王的子孫,確實是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周文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子孫後代最多的一個帝王,文王的子孫後代之多,我們從《百家姓》裡就可以得到驗證。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周文王畫像,明朝時期繪製的

在上古時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周初年,還保留有母系社會的傳統,子女的姓隨母親,所以,“姓”這個漢字是“從女,從生”的。在夏、商時期,貴族除了有姓,還有氏,氏一般是地名、職業名和官名來命名的,孔子其實是姓子,不姓孔,孔是氏,而不是姓,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宋國是商王后裔的封地,商王姓子,那麼,孔子作為商代王室的後裔,自然也是姓子的,孔子家族的“孔氏”是怎麼來的呢?“孔”這個漢字是“子”和“乙”的合併,商王姓子,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商湯被商人尊為“太乙”、“大乙”、“高祖乙”,於是孔子家族就以“孔”為氏。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商湯畫像

到了戰國時期,西周的宗法制度瓦解,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區分,也就變得模糊了,這樣一來,貴族所擁有的“氏”也就慢慢與“姓”沒有十分明確的區別了,姓和氏融合為了一體,所以,孔子雖然姓子,但是,孔子的子孫後代則是以“孔”為姓了,而不再以“子”為姓了。

中國古代歷史,一脈相承,從未間斷,每個家族都留下了豐富的家譜資料,百家姓裡的“姓氏”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幾個姓和氏。

中國上古時期有八大姓,上古八大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妊、姜、姬、嬴、妘、姚、媯、姒這八大姓,另一種說法是:姜、姬、姞、嬴、妘、姚、媯、姒。我們今天的大部分姓氏皆可追溯至上古時期這八大姓,上古八大姓中,子孫後代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的大概就是姬姓了。

《百家姓》總共有504個姓,其中有400多個姓源自於姬姓,也就說姬姓佔據了百家姓的80%之多,《百家姓》中的曹姓、衛姓、蔣姓、畢姓、周姓、吳姓、魯姓等等皆源自於姬姓,姬姓可以說是“姓氏之源”。

我們都知道,夏朝的君主姓姒,商朝的君主姓子,周朝的君主姓姬,但為何姬姓後裔的人數之多、分佈範圍之廣遠遠超過了姒姓和子姓呢?原因就是周朝實行了分封制。

荀子說:

“(周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周朝的諸侯國當中,姬姓諸侯國的數量佔據了絕對優勢,將近75%的諸侯國是姬姓諸侯國,在姬姓諸侯國當中,又以周文王的子孫的封地居多,周文王一系的姬姓,佔據了大多數。

西周初期,正是華夏族開疆拓土、蓬勃發展的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創業期,在華夏民族的創業初期,姬姓家族身為西周的王室成員,自然而然也獲得了最佳的發展機會,姬姓家族的成員隨著分封制擴展到全國各地,子孫後代經過幾代的繁衍,自然而然也是最多的,於是,《百家姓》裡就有80%的姓來自於姬姓。

《百家姓》裡有80%的姓來自於姬姓,那麼,這80%的姓總共有多少人口呢?我們可以根據各個姓氏的人口數量進行粗略的估算,中國至少有1億人的姓氏,可以追溯至姬姓。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百家姓》成文於北宋時期

周姓、吳姓、楊姓、魯姓、曹姓、蔣姓、衛姓、畢姓皆源自姬姓,周姓人口約有2500多萬,吳姓人口約有3300多萬,楊姓人口約有4200多萬,魯姓人口約有1000多萬,曹姓人口約有730多萬,蔣姓人口約有540多萬,衛姓人口約有60多萬,畢姓人口約有120多萬,我們經過簡單的統計會發現,源自姬姓的人口,肯定超過了1億,也就是說,在今天的中國,至少有1億人的姓氏可以追溯至周王室的姬姓。

周文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也非常之大,儒家的“五經”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中國古代,“五經”之首是《易經》,不僅儒家將《易經》尊為“五經”之首,諸子百家中的很多學派都將《易經》視為本學派的學術“源泉”,因為《易經》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易》本於八卦,八卦相傳是伏羲所創造的,《易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八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學,乃至音樂、武術均源自《易經》。

子孫最多的中國男人,至少1億中國人姓氏同源,等於一個省的人口

大圖模式


孔子畫像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是誰編訂的呢?其實就是周文王,正如司馬遷所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易經》是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著作,本於八卦,並不是周文王一人創作的,但是,周文王整理和編訂了《易經》,所以《易經》也被稱之為《周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恰恰就是周文王編訂的,

《易》在夏、商時期,有三個版本,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也被稱之為“三易”,“三易”之中的《連山》、《歸藏》全都散佚了,

只有《周易》保存至今。

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周公旦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人物,而且還是學術大師,諸子百家其實就是源自於西周的官學,西周時期,學術本於王官,學術皆是官學,民間並沒有私學,到了春秋時期,私學興盛,並逐步取代了官學,孔子看到這一景象時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正因為春秋以前的學術出自於王官,所以,黃帝、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即是中國上古時期的帝王,也是學術界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儒學其實就是繼承了堯、舜、禹、周文王、周公以來的文化傳統,具體來說,儒學就是植根於周代的禮樂文化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