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月光侃历史


西汉景帝时,汉初分封的诸候王势力经过几十年发展不断坐大,诸候国各自拥有军队,可以征缴赋税,铸造钱币,他们控制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盐运,采矿等手段在经济上几乎可以与中央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逐步削减诸候封地,一时间诸候王人人自危,于是七个势力较强的诸候国在最强的吴王刘濞的联络下联合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在名义上并没有直接提出反叛汉室,而是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也就是说这一切只是晁错的过错,而不是天子的问题,起兵只是为帮助皇帝清除奸侫。七王之乱号称拥有20多万大军,但却在短短三个月时间迅速兵败,其原因如何呢?个人以为原因如下:

  • 汉景帝诛杀晁错在政治上瓦解七王,因为七王打的口号是“诛晁错”,那么晁错一死,道义上自然站不住脚了。有很多人对这一点持反对意见,认为这只是景帝向叛军示弱的懦弱之举,起不到制止暴乱的实际作用。个人觉得这个操作虽然看起来很虚,显得汉景帝不顾师生情谊杀死老师晁错很冷血,但实际上却是切中要害。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虚的东西,要知道在古代人们普通迷信且容易被盅惑,晁错的死一瞬间暴露了七王的真实用心,决定了人心向背。
  • 汉景帝任用汉初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将,此人颇有其父的治军才能及谋略,出兵以后能迅速控制战争的要点之地,这一点在谋略与叛军形成鲜明对比,叛军不战却已输一城。
  • 叛军数量虽多,但很多临时拉来的兵员充数,所谓兵贵在精而不在多。
  • 齐地,赵地之败客观上阻止了匈奴人南下参战。
  • 汉景帝同母梁王刘武与叛军奋力作战,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以上就是七国之乱兵败的主要原因。


字匠甲


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缺乏广泛的支持力量,以及军事行动上的被动局面。

同时,西汉政府虽说是仓促应战,但是能形成正确的战略和平叛方案,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楚联军必然会越来越被动。

七国之战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

七国之乱起于汉景帝的削藩令,削藩令损害了诸侯王地方利益,是一次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之争,也是对汉初分封制的一次修补术。齐国联军以此为由造反,显然在政治上犯了大忌讳,导致他们缺少支持力量。

  • 1.以诸侯王国私利对抗中央,缺少合法性

削藩不是汉景帝一时头脑发热,早在汉文帝时期就不停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议,其原因就是诸侯王国尾大不掉,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安全。天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削藩是早晚的事,否则一定会酿成大祸,晁错在他的《削藩策》里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虽然朝廷对晁错的建议反对声很大,其实他们反对的是晁错个人,以及削藩的具体实施步骤,绝不是削藩的大方向。

吴楚联军其实也知道,打出造反的旗号对抗削藩,存在合法性问题,所以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无法掩盖真相,尤其晁错被杀后,这块遮羞布立刻成了甩在刘濞脸上的洗脚布。

  • 2.刘濞与皇室的私人恩怨,让叛军缺少正义性

七国之乱的吴国和齐王系,都与皇室存在个人恩怨。

当初诛灭诸吕行动后,齐王刘襄被汉文帝摘桃子,丢了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皇位,还被汉文帝把齐国拆得七零八碎。这件事导致刘襄、刘章兄弟郁郁而终,刘兴居起兵造反。此番七国之乱,齐王系几乎全部赤膊上阵。

吴王刘濞的太子,与当年还是太子爷的汉景帝,因为一盘棋发生争执,被汉景帝一棋盘砸死。刘濞因为这件事,将送回的儿子尸体又送回长安,给汉文帝难堪。

所以,尽管七国之乱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挟私报复的成分很清晰,让这场看着很“正义”的起兵变了味。

  • 3.勾结匈奴,让联军堕落为出卖民族利益的罪人

为了保证起兵成功,刘濞还派人联络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对付中央政府。毫无疑问,这个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遭到谴责,也暴露了刘濞等人为了私利,不惜抛弃国家和民族利益,甘做汉奸罪人的本质。

有这三条,联军从一开始性质就变了,让他们处于政治被动的局面。这就是初期看着声势浩大,但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响应的原因。

七国之乱选择的时机不恰当

但凡军事动乱想要成功,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限制,孤立的军事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在汉文帝苦心孤诣二十余年的经营下,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不光国力恢复很快,老百姓享受到了福利,由庶系变身嫡系的汉文帝,已经得到了臣民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历史上一直把汉文帝当做中国第一位千古明君,是有一定道理,他的勤勉,他对自己苛严的自律,他的简朴,他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几千年封建帝制下,皇帝的楷模。

汉景帝即位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继承了汉文帝遗志,继续为汉帝国的振兴努力。在这种全国人民精气神高涨,中央政权向心力如此强的情况下,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无疑非常不合时宜。

汉文帝中后期,贾谊等人就提出削藩策,但是汉文帝考虑到国家经济基础不行,自己的皇位并不算很稳固,他审时度势,以推恩策代替了削藩令。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考察大势,哪怕是正确的事。

汉文帝以推恩策代替削藩策,就是大格局,而刘濞等人,只顾私利无视环境状况,失败一点不意外。

吴楚联军在军事行动上有大失误

有人说吴楚败在了周亚夫手下,这么说固然不错,不过军事行动历来就是给对方挖坑,如果自己足够明智,坚决不进陷阱,恐怕再高明的坑都白扯。刘濞就是个蠢材,轻易地跌进了周亚夫给他准备的陷阱。

在围攻梁国的过程中,有人向刘濞提出异议:与其把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为何不直指战略要地长安呢?

这位不知名的将军,提出的这个方案其实一刀戳中了西汉政府的软肋。彼时,周亚夫仓促上阵,兵力不足,他只能抛出梁国做诱饵,试图拖着刘濞。假如刘濞不理会梁国,而是直扑长安,同时由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兵力牵制住梁国和周亚夫,不让他们对前军形成追击,会是什么局面呢?

周亚夫限于兵力不足,在齐王系诸国的牵制下,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这样一来,长安防守空虚的漏洞,一下子就变成了捏在叛军手上的七寸!先不管他们能不能迅速攻占长安,就这种气势,足以引发天下震动,其他诸侯王乘机加入反叛行列亦未可知!

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打天下的刘濞,显然不是军事家,被一粒沙子崩掉了大牙,自始至终没有跑得出梁国。

联军内部缺乏核心行动不一致

刘濞虽然是这次反叛行动的带头大哥,其实他并不是理想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七国之乱爆发前,刘濞积极奔走,游说各诸侯王跟他一起干,虽然有一定效果,可是从结果看并不是太理想,二十几位王爷,只有七位参加了行动。

为何刘濞的号召力不够?有几个原因。

  • 1.刘濞本就是高祖旁系,身份不正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不是刘邦的儿子,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号召力不够。当初,刘邦之所以选择刘濞封王,完全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儿子们太小,到自己驾崩大多没成年,迫不得已封了侄子。

旁系造直系的反,直系愿意吗?除了与刘恒一系有私怨的而外,其他王爷都不愿意跟随。我估计即便刘濞造反成功,他也会跟直系之间,还要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 2.刘濞的为人缺乏领袖的基本素质

叛乱后期,刘濞与刘戊这个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行动方案和物资分配上产生了矛盾。这就暴露了刘濞的狭隘,对他来说,通过刘戊的影响力,积极拉拢其他诸侯王,才是他该做的事。

  • 3.刘濞的骄横与富庶很容易成为他王的嫉恨对象

吴国的富庶程度,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刘濞占了天下两大资源:一是铜矿开采,可以自由铸币;二是靠着大海,为天下供盐。

这两个先天条件,让刘濞富得流油。以他的旁系之身,得了天时,就该谨守规矩,低调做人。可是刘濞首先飘起来,不光大肆养客,私蓄兵马,这么做得罪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其他诸侯王恐怕对他也会不感冒。

从身份上看,当时恐怕只有淮南王刘安具备诸侯王领袖的条件,可惜此人空有野心,能力低下,政治上的白痴劲,直追其父。

西汉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和执行力

当然,七国之乱三个月被平定,还跟中央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及执行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选择了一位正确的军事将领

汉景帝最英明的一件事就是选择周亚夫,做平叛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事实证明,周亚夫不愧为名将之后,他不世出的军事才能,拯救了大汉帝国。

  • 2.周亚夫的行动方案和执行力到位

周亚夫的才华,首先体现在大局观。他对形势的判断既冷静又准确,也相当有针对性。基于汉军兵力不足,叛军来势汹汹,他制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不硬拼,采取拖延战术,困住对手,以观时变。

叛军虽然一时占优,但是毕竟是以七国对付全国,时间就是七国的大敌,汉军等得起,七国等不起。所以,周亚夫充分利用叛军急于求战的心理,将梁国扔给他们。叛军被梁国这块看着诱人的大肥肉,失去了正常思维,白白丧失了优势。

面对朝廷的各种压力,周亚夫始终不改变策略,坚持打消耗战。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的漏洞,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倘若周亚夫策略有误,选择硬拼,或者顶不住压力,被吴楚联军吃掉,那就是滔天大祸。

  • 3.汉景帝对周亚夫坚定不移的支持

汉景帝识人,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住压力,坚决做周亚夫的后盾,将平叛大权完全交给周亚夫,而不是干预行动,这是周亚夫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的保证。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择人和用人上的屡屡失误,与汉景帝真的相差太远。

  • 4.朝廷上下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

虽然朝廷在队削藩策上的争议颇大,大臣们对晁错存在明显的排挤,和个人利益之争,但是在平叛这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团结,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比如袁盎,他一手把晁错推向了刑场,但是在劝说刘濞失败的情况下,不顾刘濞的死亡威胁,冒死逃回汉营,表现出对叛军不屈的信念。比如窦婴,虽然不赞同削藩,但是叛乱爆发后,他立刻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推荐人才,并领兵走向平叛战场。

除了朝中大员,连民间的江湖人士,都纷纷贡献一己之力。比如季布、剧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缺乏合法性,也没有正义性,叛军内部也不断出现失误。相反,汉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平叛方略,又得到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多方原因综合,七国之乱失败,一点不奇怪。


寻根拜祖


七国之乱,七国联军聚集了三十余万的军队发生叛乱,声势浩荡,但最终却被朝廷的军队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便平定了,这是为何呢?

其一,七国联军师出无名

七国诸侯起兵之初,打得是“清君侧”的口号,清得便是向汉景帝进削藩之策的晁错,但七国联军起兵不久,汉景帝便在大臣的建议下诛杀了晁错,晁错被杀,七国联军便师出无名。师出无名,七国联军便不占理了。

其二,周亚夫的正确指挥

面对来势汹汹的七国联军,汉景帝这边派出了周亚夫去迎战七国联军的主力——吴楚联军,周亚夫不愧是西汉名将,经过一番分析,周亚夫觉得吴楚联军势大,应该要避其锋芒,于是建议景帝用梁国去牵制吴楚联军,周亚夫自己切断联军的后勤补给,断了后勤补给,联军必乱,伺机便可打败联军。景帝采纳了周亚夫的建议,事实证明周亚夫的策略是正确的。

其三,梁国的坚守

梁国的国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自然是站在朝廷这边的,吴楚联军想要西进需要经过梁国,面对吴楚联军的进攻,梁国军队在梁王刘武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坚守梁国之地,为周亚夫战略的实施争取了充足的时间。据《史记》记载,当时梁国军队斩杀的吴楚联军数目与朝廷斩杀的数目大致一样。

其四,联军内部的不团结

七国联军虽共同起兵,但并不是同心同德,起兵之初,各诸侯国内便有大臣们反对起兵,比如吴国国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赵国国相建德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而起兵之后,部分诸侯王也是出嘴不出力,比如赵王刘遂,起兵之初,只是静待时变,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混沌聊史


总的来说,叛军事起仓促,是非正义行为,反过来,中央虽然起初不利,但行动方案,方针正确且贯彻到底,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做如下分析。

(一)从政治上看

1.起兵缺乏合法性

第一,齐国联军以削藩令为由造反,是以下犯上,难以得到广泛支持。吴楚七国联军其实也知道这点,于是以“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出师,晁错被杀后,这个旗号立刻就缺乏正义性了,一下坐实了刘濞等人的造反行径。第二,刘濞与皇室的私人恩怨,让叛军缺少正义性。

第三,为了保证起兵成功,刘濞还派人联络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对付中央,一下子成了不择手段的叛国者。

2.起兵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

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在汉文帝苦心孤诣二十余年的经营下,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汉景帝即位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继承了汉文帝遗志,继续为汉帝国的振兴努力,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无疑非常不合时宜,没有跟上政治形势。

3.联军缺乏政治合格的政治领袖。

第一,领头人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不属于高祖系正统,缺乏号召力,跟随他起兵的高祖正牌子孙不会真的听他的。

第二,刘濞心胸狭小,缺乏容人之量,不懂得拉拢人心。

4.汉景帝作为中央领袖,选择对周亚夫坚定不移的支持,也体现了景帝的识人之明。景帝还带动和营造了空前团结的朝廷,形成了在平叛问题上的‘’上下同欲‘’。

(二)从军事上看

1.吴楚联军在军事行动上有大失误,

长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军队失去锐气,被周亚夫拖住了。如果直指战略要地长安,同时由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兵力牵制住梁国和周亚夫。周亚夫限于兵力不足,在齐王系诸国的牵制下,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这样一来,长安防守空虚的漏洞,一下子就变成了捏在叛军手上的七寸!如果造成了围困长安的局面,那么整个势就成了,很多中间派可能会倒向吴楚联军。

2.吴楚联军缺乏优秀的将领指挥,刘濞本人军事才能太差。

3.中央政府选择了一位正确的军事将领,汉景帝选择周亚夫做平叛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事实证明,周亚夫不愧为名将之后。他对形势的判断既冷静又准确,也相当有针对性。基于汉军兵力不足,叛军来势汹汹,他制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不硬拼,甩出梁国这块肥肉,死死的拖住了叛军,逆转了战场。

(三)从经济上看

第一,虽然说刘濞有占有富得流油的地区,自己铸币,制盐,有的是足够的钱粮支持叛乱。但是要知道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初期可能会占点便宜,但是难以持久,吴楚将军最怕就是消耗战,希望速战速决。事实上,周亚夫就是从发现叛军的粮草问题,果断出击,才迎来了真正的转机。

第二,当时的情况,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在中原,在八百里秦川,基础物资还是北方占优。战争的背后是钱粮,一旦钱粮有问题,军队不战自乱。

从以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可知,只要中央政府选择正确的战略,叛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江涛涛历史


【晓史马车夫】独特观点: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说起来就是一个“乱”字。这个乱不只是指参与国:吴王、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淄川王、赵王等众多,而是指在行军打战,计划谋略等当面十分混乱。据统计,参与“清君侧”的势力已经超过十股,除了起兵七王之外,齐王临时变卦,背叛了联盟。当时诸侯的联军足足到达20多万,难以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接下来的时间,我来抽丝剥茧,简单理一理这场不像战争的“七国之乱”,为什么三个月之内败退了?

第一,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起兵就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意,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吴楚七国联军也各自明白这点原因,于是以“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出师,晁错被杀后,这个旗号立刻就缺乏正义性了,一下坐实了刘濞等人的造反行径,为接下来败退落下来留下口舌,成为其它诸侯国的把柄。

第二,长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军队失去斗志,被“汉景帝代表”周亚夫拖住了。周亚夫手中的兵权有限,管辖的兵源也远远不够,可以这么说只要齐国军队能够限制它们,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如此一来,国都防守出现的小“瑕疵”,就能够成为掌握敌军生死大权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国都带来牵制的话,整个战局的优势就会倾向于吴楚联军。

第三,虽然说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而刘濞有占领富饶之地,基本社会运行的铸业币,制盐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来供给战争的运行。但是要知道毕竟是以“螳臂当车”来反对整个国家的力量,可以想象到困难程度;而吴楚将军最怕就是打持久战,。事实上,周亚夫就是从发现叛军的粮草问题,果断出击,才为汉朝击退30余万诸侯军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七国之乱的军队事起仓促,是非正义行为,反过来,中央虽然起初不利,但行动方案,方针正确且贯彻到底,才给汉景帝时期的周亚夫扬名立万国的机会,也能够平定七国之乱中,才能够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击退所谓的20多万敌军。

—END—

【晓史马车夫】始终相信:“上知天文,下知历史,就是马车夫的代名词!”

我是【晓史马车夫】,洞察细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觉得我的建议有用,希望【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晓史马车夫


七国之乱,规模浩大,却功败垂成。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①名不正,言不顺。遭到了沿途其他诸侯国的抵抗。②太尉周亚夫采用正确的策略,首先消灭叛军的主力 ——吴楚联军。③吴王狐疑和专权,没有听取奇谋良策。

七国之乱的背景和起因

①背景——刘邦取得政权后,实行同姓分封制度。诸侯王就是封国内的国君,拥有很大的权利,可以自任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有一定的军权、财政权、征收赋税权等,诸侯王国在政治上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

刘邦在世时,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凋敝,同姓诸侯国君又大都年少,所以问题在那时并没有暴露出来。经过了惠帝和吕后以后,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各诸侯王也长大成人,国家力量与日俱增,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有的甚至觊觎帝王之位。由此,西汉的政局开始动荡起来。

七国之乱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可以这么说:刘邦施行的同姓分封制是产生七国之乱的根源。

②起因——由于分封诸侯国时,不少诸侯国规模过大,如齐王刘肥有6郡,计73县;吴王刘濞有3郡,计53县……诸侯国所占据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实际上还大过国家统治下的郡县,这必定会对朝廷的政权产生威胁。

景帝即位之后,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以限制诸侯国的权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使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汉景帝先后削了楚、赵、胶西三个诸侯国的封地。

(汉景帝画像)

吴王刘濞的太子与皇太子在博戏争棋路时,不幸将吴太子打死。从此,吴王渐渐地失去了作为藩臣的礼节,坚持四十多年称病不来朝见皇帝。并藏匿逃犯,不交给官府。景帝理解吴王的心情,况且吴王年事已高,景帝便对吴王的错误行为没有追究。

吴王担心朝廷会削夺他的封地,便有了谋反之意。他得知了胶西王刘卬也被削减了封地,又知刘卬勇武,便首先联系了刘卬。接着又联系了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商议共同举事,起兵反叛。

于是,“七国之乱”爆发了。

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七国之乱规模巨大,单吴国就有二十多万。吴王当时62岁,小儿子14岁。他在他的封国内征发士卒时,下令百姓:“所有的百姓,年龄上不及我、下不及我小儿子(即14~62岁之间),都应该应征从军”。

如此规模的反叛联盟,为什么会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彻底失败了呢?

一,沿途遭到了忠于朝迋的诸侯国的抵抗。

在起兵之前,七国内部有忠于朝迋的大臣就表示过反对。

在楚国,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就谏阻楚王刘戊,遭楚王杀害;在赵国,赵相建德、内史王悍也谏止赵王刘遂,结果遭赵王烧死。

齐王开始答应与七国谋反,但又反悔了,于是撕毁了吴楚的盟约,依靠城池进行抵御,这样就拖延了七国进攻京师的步伐,为朝廷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七国的实力。

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四国共同攻打齐国,攻取齐国的都城临淄,将临淄重重包围,迫使齐王与他们结盟。齐王恐怕都城守不住,便妥协了,答应参与叛乱。

但欲订立盟约之际,齐王派遣去朝廷报告情况的路中大夫给他带来了好消息:朝廷军队已经打败了吴楚联军,并且朝廷援军马上就到。此时,汉将栾布、曹襄正率军抵达齐国,打败了叛军。

吴、楚两国军队一起攻打梁国,攻破了

棘壁,梁国几万人被杀。齐楚联军打算乘着胜利的气势继续向南进攻,其势锐不可当。梁孝王派将军迎击,又被吴楚联军打败。梁军士兵都向后败逃,梁王只得死守都城睢阳。

后周勃率朝迋军队击败了吴楚联军,睢阳之困才得以解除。

齐国和梁国的抵抗,对叛乱的七国在时间上和兵力上都是一个消耗的过程。

二,周亚夫采取正确的战略,首先击败吴楚联军,是挫败七国之乱的关键一步

七国谋反的口号并不是针对天子,而是以诛杀晁错为幌子。景帝原以为斩杀了晁错就可以平息“众怒”,但七国并未退兵,景帝这才看清七国叛乱的真实意图,便有些后悔错杀了晁错,于是派太尉周亚夫平定叛乱。

楚军素来剽悍敏捷。为避免与楚军正面交锋,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没有直接经霸上与诸侯各军队合,而是经蓝田,出武关,进入洛阳武库。这样就避免了在崤山、渑池之间险要地段遇到吴楚联军的刺客埋伏。

在击败吴楚联军时,周亚夫采取了两个战略:

①坚壁清野——吴国猛攻梁国时,梁王多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没有出兵。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周亚夫仍按兵不动,坚守营垒。②派韩颓等人率领轻骑兵,快速赶到泗口,切断吴楚军队粮道。

(周亚夫画像)

由于梁国的顽强抵抗,死守城池,吴楚联军久攻不下,转来进攻周亚夫的军队。但周亚夫仍然坚守营垒,不肯交战。

吴楚联军粮道被切断,战争又久拖不决。这样,许多士兵因饥饿而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周亚夫于是乘势率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楚联军。

打败了最强悍的吴楚联军,其它五国就迎刃而解了。胶西王刘卬开始还想辩解自己的目的是只想诛杀晁错,但对晁错被杀后仍不罢兵的行动却难以自圆其说,只得自杀了。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闻知吴楚联军失败,便率军回到封地。但谋反罪不可恕,也相继被处死了。

此次七国叛乱,还联合了北方的匈奴。当郦将军抵达赵国时,赵国向匈奴求救。匈奴看到大势已去,也率兵回去了。赵王被迫自杀。

三,吴军的失败,还与吴王的狐疑、专权和没有听从奇谋良策有关。

吴王刚起兵叛乱时,任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要求另派五万人马,开辟一条奇袭通道,逆长江、淮河而上,占领淮南、长沙,攻入武关,再同吴王主力会合。

但吴王认为自己是造反,军队不能由别人带领。如果田禄伯又背叛自己,岂不是白白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于是就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将军认为吴军以步兵为主,适于险阻的地方作战;而朝廷军队以战车和骑兵为主,适合平原作战。所以建议吴王放弃平原一带城池,而要挥师西进,占据武库,利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势险峻,依靠黄河天险,号令诸侯。

但老将们都说:“他还是个年轻人, 全然不懂全局战略呢! ”于是,桓将军的计谋也没有被吴王采纳。

周亚夫击败吴楚联军后,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只带了几千精锐士兵逃脱,吴军迅速溃败瓦解。吴王逃到东越,东越将其斩杀。

就这样,历时三个月的七国之乱就这样彻底平定了。

所以,战争的最终胜负,不是由兵力的多寡所决定,而是要看战争的正义性、合法性,能不能得到国人的支持;以及战争指挥的谋略高下。若没有这后面这两条,别说吴军二十多万,就是“人海战术”也是白搭!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来个类比吧。经常看到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同样是从四川、陕西出兵,为什么刘邦能夺取天下,诸葛亮就不行。道理很简单,刘邦面对的是项羽封的各自为战的十八路诸侯,而诸葛亮面对的是统一北方的强大曹魏。即使兵马再多,如果不是一条心,那就难免成为乌合之众,可以被逐个击破。


先开看七国之乱的背景。汉初,虽然明白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但因为借助了不少外力,所以刘邦平定天下后还是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但毕竟放心不下,异姓王们不是造反被灭,就是让刘邦找各种理由除掉,最终全部换成了自己老刘家的人。可是,随时时间推后,血缘关系渐渐疏远,先后有淮南王、济北王等的叛乱。更重要的是,汉初的诸侯王,在封国享有极高的权力,朝廷不能随意干涉封国政务,诸侯王自行开矿、铸钱、采盐、任免官员、招募军队。甚至蛮横一些的诸侯王连赋税都不愿意上交,他们眼中早已没有朝廷,随时可能威胁汉朝的统治根基。景帝即位后,急于解决诸侯王问题。就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削藩。简而言之就是寻找诸侯王的各种罪状或者不当行为,以此为理由削减封地,剥夺爵位,把获罪的诸侯王的封国变成朝廷直辖的郡县。这自然是动了诸侯王的“蛋糕”。于是,在吴王刘濞的唆使下,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一同决定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其实,七国联军的问题,也就蕴含其中。

一、各国实力强弱不一

联军虽然浩浩荡荡二十万之众(还有说法是三十万),但以吴楚实力最强。其他几个,国力本身就已经很弱了。尤其是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王,是当年汉文帝因齐地太过强盛,将原本的齐国分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其中又以新齐国最大,所以这四国连汉初齐国的一半都不到。跟在后面也就算个“摇旗呐喊”。

二、七国对朝廷的仇恨程度强弱不一


在晁错的削藩策略下,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被削一个郡,胶西王刘昂被削六个县,后来景帝又要削吴王刘濞两个郡。所以,此四王确实损失了实际利益。而剩下三王,板子还没打到身上,属于跟着起哄,那他们就反意不是那么强烈。而即使被削地的四王,也以刘濞仇恨最强。因为早年他的儿子刘贤入朝,因为举止傲慢被时为太子的刘启用棋盘砸死。所以,杀子之仇是推动刘濞造反的强大动力,也是他唆使六王一同造反,其他六王就不像他那么能坚持。

三、七国还要对付其他封国


虽然七国来势汹汹,但朝廷也不算孤军奋战。比如,梁王刘武是景帝亲弟弟,掌握强大的梁国四十多城,在平叛过程中抵挡吴楚联军很长时间;齐王刘将闾虽然曾经与七王一同谋划过造反,但最终因利益问题没有参与,而齐地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王都想把最大的齐国吃掉,所以他们开战后只攻齐国不打朝廷,也拖延了很长时间。同在齐地的济北王刘志,原本被胁迫参与叛乱,但心不甘情不愿,坚守不出,反而成了齐地四个反王的后方隐患。

四、新招募的士兵战斗力不强

兵不在多,而在精,一百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击败对方一千新兵也是绰绰有余。吴楚七国就不乏新兵。刘濞为了造反,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都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不少还是五十多岁,怎么跟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斗?

五、军事统帅实力差距


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足够以少胜多,周亚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汉初名将绛侯周勃之子,从小家训熏陶,军事素养很高。文帝在位时在细柳营带兵,匈奴犯境,文帝视察军营,只有周亚夫的部队军纪严明、军容齐整,连文帝车驾也不能擅自入内,与其他军营天壤之别。由此文帝告诉景帝此人必可重用。这样的军事人才是机器难得的。而其他将领如栾布、郦寄,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反观叛军,几乎没有一个有名的将领,纯粹靠人多势众。

就这样,在周亚夫总指挥下,吴楚联军被抵挡在城池最为坚固的梁国之外,周亚夫以逸待劳,背面包抄,断敌粮道,一举击溃。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王攻打齐都临淄,实力太弱久攻不下,栾布援军一到,他们望风而逃,各自回国。胶西王还亲自前去请罪。郦寄进攻赵国叛军,一开始受阻于赵都邯郸坚固的城防,但等到栾布解决齐地的问题,两路会师,水淹邯郸,终于攻克。自此,七国全部被击溃。七王或自杀、或被杀,除了楚国另立国君,其他六国都变成了朝廷直属的郡县。从此各国再不敢反抗朝廷,为后来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打下了基础。


伊耆角木


主要讲三点:1,叛乱不符合封建道义,所谓〝背德反义〞,即名不正言不顺。2,叛军不团结。3,叛军在用人和谋略上不及汉军。

(图:七国之乱形势)

一:叛乱〝背德反义〞,师出无名

叛乱本身与封建道义相悖,所以导致人心不稳。几个叛王也显得底气不足。比喻吴王刘濞父子,当时将军田禄伯出奇谋想分兵循江淮而上,这恰恰是周亚夫绝吴楚粮通的路线,是可以改变战局的,但吴太子曰:

〝王以反为名,此兵难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侘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

吴太子也认为,反叛有违道义,恐分兵会导致兵士离散。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只要你反叛了,气势上就低人一等。按刘启的说法,是〝背德反义〞也。马贞也说:〝吴楚轻悍,王濞倍德〞

汉景帝杀晃错,更加使叛军师出无名,进退不能。既然你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晃错〞,现在晃错杀了,你们该退兵吧?我们不讨论诛晃错的是是非非,在当时年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杀死一个晃错,景帝并不觉得道义有亏,但使汉室处于一个有利的形势,可以测试叛王们是为诛晃错还是真谋反。之后的形势说明,刘濞反叛之心久己,杀晃错只是一个借口。他拒不见景帝的说客袁盎。刘濞的子弟德侯宗正请求刘濞跪接袁盎带来的诏书,刘濞笑而应曰:〝我己为东帝,尚何谁拜?〞狂妄地把自己放在景帝并列的位置。这样,七国就失去了一次争取天下民心和汉朝大臣支持的机会。

可见,晃错说的没错。晃错说:

〝(濞)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今削之亦反,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里说得更清楚,吴王濞说:

〝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

所以,杀了晃错,试出了叛王们的真心,坐视了他们谋反之罪,中央军在道义上就站立起来。

(图:周亚夫雕像)

二:叛军不团结。

首先是各国内部不团结,国内反对声音很大。吴国的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和赵国的内使王悍都极力反对出兵,被杀。济北王刘志一开始也同意反叛,但被自己的郎中令带领一帮手下挟持,决定不再与七国合作。《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曰:

十一年,吴楚反对,志坚守,不与诸侯合谋。

胶西王刘卬也遭到国内强烈反弹,大臣的劝谏很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国内部的声音:

〝诸侯之地不是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

意思是我们地方远比汉地小,这样的叛乱不仅让太后忧心,也不利于将来。这样的看法是有代表性的,从吴濞父子死活不同意将军田禄伯的分兵建议就可以看出来,内部不稳,怕人心离散。

除了各国内部不团结,各国之间也各有盘算,以致勾心斗角,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齐王刘将闾一开始也是答应合谋的,但后来又反悔了。于是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北王都带兵围攻齐国都城临淄,叛军的兵力立即分去大半。这几个哥们本来是兄弟,双方边打边谈,象孩子过家家,打打停停,明显半心半意,结果四国联军打了三个月,临淄也没攻下来,听说吴楚联军被击溃,几个哥们呼拉一下就散了,有的投降有的自杀,从头到尾就没认真打过。

赵王刘遂则口惠而心不至。一边同意反叛,一边又按兵不动。实则坐山观虎斗,想捡现便宜。向北则联系匈奴以自保。一直到汉军打上门来,才迫不得已应战。

吴楚两王的叛乱,应该说决心是最足的,但在遇到梁王的强大阻力后,军心动摇。一俟周亚夫切断吴楚军的粮道,叛军一触即溃,吴王率先临降逃脱,丢下楚王向越地逃窜。楚王独木难支,愤而自杀,吴楚军仅坚持了三个月。人心不团结,战斗力岂能不渣?

反观汉军,一开始也不是很团结,叛军的浩大声势让君臣都有动摇。但汉景帝措施得当,稳定了大臣和皇族,凝集了人心,促进了团结。

景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晃错,晃错当然冤,但景帝需要他这颗人头。因为当时晃错朝中政敌极多,一些是诸侯国收卖的(如袁盎曾是楚王的相),一些是政见不合,还有一些纯粹是看晃错不爽。晃错官不是最大(御史大夫),但因为是景帝的老师,景帝对他言听计从,非常信任。大臣不服,都想借此机会除掉晃错。

一时间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甚至外戚中最有能力和威望的窦婴都纷纷上奏,要求处死晃错。袁盎甚至对景帝说,只要杀掉晃错,叛军自然退兵。

景帝下令杀了晃错,并满门抄斩。尽管有些残忍,但堵住了悠悠之口,让手下的大臣和将军都没了借口,重新团结在中央周围。这样,叛军就完全师出无名。斩杀晃错,也涣散了叛军的军心。

安抚了大臣后,景帝又开始安抚皇族。梁王是景帝的同母亲弟,在此次平叛中功劳极大。他坚守城池,不仅保护了京都的安全,也拖垮了吴楚联军的士气,为周亚夫从容地谋兵布阵赢得了时间。但梁王的效忠并非没有条件,天下诸侯本一家,梁王也可以随波逐流。梁王的卖力效忠,其实是景帝给他画了一个饼。某日,景帝邀梁王宴,正酒酣间,史书载曰:

…因昆弟燕欢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者:〝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

原来景帝向梁王承诺,百年之后将把皇位传给梁王,而不是自已儿子,还让太后在旁边作证。梁王岂不感动,岂不卖力?

当然后来景帝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儿子,但收拢人心的目的达到了。

景帝用杀晃错和安抚梁王,团结了群臣和皇族,三军用命,气势而虹。另一方面,叛军内部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士气低落,岂有不败之理。

(图:七国之乱时列国图谱)

三:景帝用人,优于叛军

公元前154年,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中军攻打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赵,栾布略齐地,窦婴屯荥阳监视齐赵。

一开始,周亚夫就和景帝商议,用梁王拖住吴楚军,由他带领中军去切断吴楚粮道,亚夫曰:

〝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

简洁清晰的建议,抓住了实质和重点。之后周亚夫走蓝田,出武关,到达雒阳,截断叛军粮道,最终使叛军饥饿难忍,不战自溃。

周亚夫战略定力惊人,在梁王三番五次向他发出求助,甚至汉景帝下诏要求他派兵解梁王之围时,周亚夫亦不为所动。致叛军于缺粮的绝境,不得不主动去找周亚夫。但饥饿的叛军战斗力锐减,周亚夫以逸待劳,很快把吴楚军包了饺子。

景帝用周亚夫,是取胜关健,他顽强的作风,战略定力和机警周全,使叛军一步步钻进了他设置的陷井里。司马迀在《史记》中,直言周亚夫在军事上的能力,要超过历史上后名将司马穰曷。司马迁曰: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景帝的父亲文帝对周亚夫的用兵也极欣赏,临终时对景帝说: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尽管杀晃错有些残忍,让后世多议论。但景帝知人善任,郦寄,栾布,窦婴都极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至于叛军,尤其是吴楚联军,则为他们的愚蠢买了单。

据《史记》载,刘濞至少犯了两个影响全局的战略性错误,一次在刚出兵不久,他拒绝了将军田禄伯的建议,另一次是吴楚联军和梁王相持不下时,他又拒绝了年轻将军恒的建议。从战后看,这两个建议都相当有价值。

首先是田禄伯,据《史记》载,将军刘禄伯对吴王曰:

〝兵屯聚而西,天侘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一奇也。〞

意思是如果兵都合一块没有其他奇兵,难有效果,希望大王分五万人给我,我沿着武关一带打过去,在那里和您相会。

这事后来大家却知道,刘濞父子怀疑田将军的忠心,所以拒绝了。有意思,你不信任手下,凭什么让手下信任你?再说,即使你不放心手下,也可以让楚王分兵进攻啊。从战后的情况来复盘,周亚夫绝吴楚粮道,走的竟然也是武关路线。可见,如果吴王从其谋,战争的形势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关于吴王濞的第二个战略错误,年轻的恒将军对吴王的建议,《史记》是这样说的: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色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己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色,汉中车骑至,弛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大致意思是吴军步兵多,汉军骑兵多,所以吴军不能留在这平坦的地方,这里不利于步兵作战,应跳过攻不下的城池,直取洛阳,占武库粮仓,据黄河天险号令诸侯。

这个计谋使我想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以至后来周亚夫听说后,都非常后怕。但又一次被吴王拒绝,理由是恒将军太年轻,〝安知大虑乎?〞

不错,恒将军是年轻,吴王濞己经62岁了,留给他折腾的时间不多了。吴王濞的失败就在于他的保守,或者说依老卖老吧,靠经验他也没能斗过年轻的景帝,他的失败一点也不冤。

(图:汉景帝刘启画像)

结语:从有关记载的情况看,叛军的硬件条件也比不上汉军。1,叛军多临时组队的,军人很少磨合,更无作战经验。吴楚两地生活富裕,承平己久,军队战斗力不会太强。但汉军中不乏戍边的与匈奴作战的战士,战争经验,士气,磨合度都高于叛军。2,叛军中老弱不少。吴王在募兵时,以自己(62岁)和小儿子(14岁)年龄为阶线,可见军队中不乏老人和小孩。而汉军中基本都是青壮年。3,汉军骑兵多,战车亦远多于叛军。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坦克。可见,汉军的冲击力要强得多。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和硬件条件都不在叛军那边,叛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梭罗的忧伤


七国之乱始于晁错削藩,作为汉景帝上台之初依仗的大臣,削藩之举实则是为了捍卫中央王朝对于地方诸侯的控驭能力。

只是,晁错的削藩手段太过猛烈,直接激怒了各地诸侯。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听取晁错建议,开始下令削藩:

  • 削夺吴王刘濞会稽郡、豫章郡

  • 削夺楚王刘戊东海郡

  • 削夺赵王常山郡

  • 削夺刘卬六县

“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桀。”成为西汉王朝诸侯国中最大的一个隐患。削藩命令传出之后,刘濞挺身而出,联合其余八个诸侯国合力反叛。

这九个诸侯国中,大抵可谓分为两类:

  • 吴楚联军:吴王、楚王,势力最为庞大

  • 齐赵联军:齐王、济北王、菑川王、济南王、胶西王、胶东王、赵王,势力次之

反叛之初,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相继退出战乱,遂形成了齐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正月。

吴楚联军预计向西推进,齐赵联军则分兵在齐地、赵地叛乱。

吴楚联军行进之初,大将军田禄伯希望自己亲自引兵五万南下长沙,然后逼近武关,奇袭王朝腹地关中。

不料,吴太子以起兵之初驳斥了他的建议,吴楚联军遂在刘濞的带领下全力向西推进。

对于刘濞而言,他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方式,先攻打两国,然后再攻打中原重镇荥阳,最终缓缓朝着函谷关推进,一步步的逼近关中。

可能刘濞都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诸侯联军的命运。

吴楚联军进入梁地之后,很快就被阻于两地,二十万的大军被困于此地。刘濞仍旧下令持续围攻两国都城睢阳,坚决不绕行西进关中。

周亚飞统领三十万大军原计划从函谷关出兵,从正面防御吴楚联军西进。他在出兵时,听取了赵涉的意见,从武关突然出兵,直接插入到吴楚联军的后翼。

  • 屯兵淮泗口,扼守联军粮道

  • 屯兵昌邑、下邑两据点,切断诸侯联军的退路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这项计划真正的实施,吴楚联军在拼命攻打梁国国都睢阳时,周亚夫拒不驰援,汉景帝亲自下诏,他仍旧拒不应召。

时间一长,被困于睢阳城下的吴楚联军果然开始断粮,士兵们也因为饥饿、耗战显得疲惫不堪。

此时的吴王刘濞才下令调转枪头进攻周亚夫。

可周亚夫仍旧在下邑拒不迎战,想要耗死诸侯联军。吴王刘濞急不可待,遂将主力佯装屯集于下邑东南一带,准备让主力偷偷从东南一带转移到西北一带,寻求突破口。

不料,周亚夫早就已经知道刘濞转移联军,联军抵达下邑城西北一带后,汉军突然冲杀出来,一举击退吴楚联军。

周亚夫下令全军出击,吴楚联军纷纷开始溃散,吴王刘濞仅仅带着千余人南逃丹徒,最后被诱杀。

吴楚联军溃败之后,停驻于齐赵边境的汉将郦寄、栾布也开始发动进攻。

齐地联军同样被阻于临淄城下无法行进,周亚夫派遣韩颓当驰援栾布,迅速逼退齐地四国联军,随即分兵平定齐地四国。

汉将郦寄当时已经将赵王刘遂围困在邯郸,可围攻是多月依旧岿然不动。

栾布平定齐地之后,遂引兵北上,引水灌城,邯郸城终于被攻破,赵王刘遂自杀。

七国之乱,看似强大,但西进方案上又极大的弊端。

先是齐王退出联军,齐地四国开始围攻临淄,竟然久攻不克,被阻于临淄城下。

而吴楚联军步步推进的战略,也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

周亚夫没有从函谷关出兵,而是选择从武关出兵,直接切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二十万大军的粮道被切断,所有人知道这是一场噩梦。

这也是为什么吴楚联军大兵团对冲周亚夫的汉军时,几乎一战即溃。因为他们已经长期缺粮,而且攻打睢阳城的士兵们已经极度疲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整。


历史总探长


汉景帝时期,晁错主张削藩,而吴王刘濞被削去会稽和豫章二郡,刘濞还和汉景帝有私怨。其他诸侯国也受到削藩的一定影响。于是他联合胶西、楚、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赵八个诸侯国进行反叛。后来齐王和济北王退出,最终形成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诸侯联军仅仅三个月就败退有三个原因

1.周亚夫的军事才能突出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想起父亲给他推荐的周亚夫。周亚夫被拜为太尉,统领三十六将出征讨伐叛军。周亚夫在面对吴楚的军队时,不正面进攻。而是放弃梁国,而自己绕到敌军的侧面阻断他们的粮草。这样敌军没有粮食了,很快就会坚持不住。

果然,两个月之后,叛军的粮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周亚夫乘胜追击,一举平定吴楚联军。


2.梁王在正面战场的拖延

周亚夫的计策能实施的比较好,其中梁王刘武一直在前线和叛军进行正面作战,消耗叛军的粮食以及耐心有很大的关系。梁王在前面和叛军对战,周亚夫才有了机会绕到敌军的侧面断其粮草。

3.叛军内部人心不齐

这场起义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的。而汉景帝把主张削藩的晁错处死了。更加确定了起义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叛军内部人心不齐。间接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起义也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抵抗。


总的来说,由于这次的七国之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加上周亚夫等将领的正确的策略。七王之乱三个月就平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