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为什么会爆发七国之乱?

小伍讲历史


分封宗室亦或功臣,必然就会导致动乱,这在历代以来,史书不绝。

周分封诸国,导致中央疆域越来越小,诸国拥兵自重。到了后期,甚至都要依靠封国来抵御外敌。

这种情况,在王室威望尚存的时候,还能维持稳定,一旦丧失信任,那就危险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假传敌情,让诸侯觉得被戏弄了,从此他们不再听从王室命令。东周之后,更是坐看诸侯争霸,连周天子自己,都曾被郑国射伤。直至后来,积贫积弱,周亡于秦之手。


西晋分封诸王,导致发生了八王之乱,宗室诸王一通乱打,直接把整个帝国的精锐折损殆尽,西晋灭亡不说,还导致了五胡乱华,中原大地一片焦土,百姓民不聊生。


朱元璋分封诸王,镇守天下,虽然他们分封而不赐土,但是同样拥有极大的权力。朱棣常年带兵,于北平发动靖难,最终夺取江山。

再说回汉之七国之乱,这是同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之所以灭亡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没有王族的辅助,所以,他毅然实行了分封制,这种分封可是实实在在的封,既拥有行政权,也拥有兵权和财权。

就是不发生七国之乱,也会发生别的叛乱,只是情况略有不同而已。

七国之乱的发生,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

其一,中央与地方矛盾已深。王室的叛乱,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汉文帝登基之前,诸王与大臣们合谋诛诸吕,其中齐国意欲以齐王刘襄继承帝位,可惜事成之后,大臣们觉得刘襄不好控制,所以选择了偏弱一些的代王,及至代王登基,成为汉文帝,汉文帝猜忌诸国,便将之分裂为一个个小国。

如齐国,就被分裂为城阳、济北、淄川等七国。


各国实力被削弱,诸王心生怨愤,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谋反,事败后一个自杀,一个死于贬谪途中。

这样一来,中央与地方积怨更深。

其二,汉景帝刘启杀死吴王太子。七国之乱,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吴王在主导。吴王的恨意,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吴国太子之死。

刘启还是太子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陪伴在刘启左右,有一次二人下棋,刘贤技胜一筹,且不甚恭敬,刘启居然抡起棋盘,就把他打死了。


直到刘贤被送回吴国,吴王看着儿子冰冷的尸体,胸中怒涛慢慢开始酝酿。

吴国不仅豫章郡产铜,而且还临海,握有广大的资源,加上他们地盘大,辖有三郡五十三城,可以说是有钱有人。他们所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其三,汉景帝借口削夺诸王领地。削藩这个事情,明面上看是晁错在引导,实际上就是汉景帝本人的意思,作为皇帝,他不可能看不到诸王坐大的危害,所以他决然的下手了。

于是,楚王削东海郡、胶西王削六县。接下来,汉景帝要削吴王的会稽、豫章两郡。

吴王坐不住了,这么削下去,迟早有一天要削完,而他本人也对汉景帝存有恨意,于是偷偷与诸王联络,当然,大部分都是被朝廷欺负过的难兄难弟。如胶西王、楚王等。

这么一来,七国联盟已成,不过他们没能成功,最终被周亚夫击败。而他们的失败,也使中央威望得到提升,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浮沉于史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晁错和汉景帝二人。罪责全在二人。

吴楚七国为何反叛?

因为汉景帝采用晁错建议,进行削番。

汉朝采用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的政治体制。


汉朝之初,刘邦和吕后大肆屠杀功臣。吞并异性诸侯。然后,刘邦立白马之盟。异性不可封为诸侯。

刘邦的兄弟和儿子皆被封为王。中央政府直辖地域约占大汉疆域的一半。其他诸侯的疆域不到中央政府的五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

其中最富庶和强大的,是齐国:拥有九郡七十余城。最贫弱狭小的是代国:只相当于齐国的一个郡。并且贫瘠。


汉朝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诸侯国内部。都采用郡县制。

由于汉朝的中央政府十分强大。任何一个诸侯国。都远远不能与中央抗衡。这也就避免了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吞并。

大汉抵抗匈奴时,各个诸侯国都必须出兵。

汉朝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完美结合。

但汉景帝和晁错却违背汉高祖遗命,今日谓之——违背宪法。公然削番,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幸好周亚夫和梁王给力。几个月就平定叛乱。

若无周亚夫和梁王。大汉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混战。可能会一蹶不振。

总之,吴楚之乱,七国是正义方。汉景帝和晁错是非正义的一方。天子违背宪法,滥用职权。公然削番。

分封制改进之后,就是今天的民主联邦制。今天的美国,各州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也没有削番。


杨朱学派


凡事皆有因果,七国之乱爆发之原因,说来话长。

汉高帝刘邦搭建帝国大厦时,在地基上埋下了几颗定时炸弹。汉初实施中央集权与分封诸侯的二元政治制度,楚汉战争后,刘邦积极铲除异姓诸侯王,七个异姓诸侯王,被消灭了六个,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吴氏长沙国在传五代后,因为第五代国君无后,最后被撤除。

刘邦不信任异姓诸侯王,同时认为同姓诸侯王在拱卫中央政权上,可以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便在铲除异姓诸侯的同时,又大力分封同姓诸侯王。然而,天下并没有由此太平。集地方军、政、财于一身的地方诸侯,反而成为中央政府的一大威胁。同姓又如何呢?在权力面前,尚且可以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这样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实际的根基是很脆弱的。

在这些地方诸侯中,吴国最为富饶,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年轻时体格剽壮。在二十岁那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叛反,他便以骑兵军官的身份,追随刘邦讨伐英布。刘濞作战勇猛,得到皇帝的赏识,战后刘邦封他为吴王,封国计有三郡五十三城。

吴国的豫章郡有铜山,当时汉帝国的货币政策并不严厉,刘濞便收罗了许多亡命之徒,私自铸钱。同时,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刘濞又煮海水生产盐。在古代盐乃是暴利的商品,因此吴国的财富很快便积累起来,成为最富裕的封国。

汉文帝时,发生了一件惨剧,令刘濞对中央政府产生敌对心理。

刘濞的儿子,也就是吴国太子进京朝见,陪皇太子刘启喝酒、玩游戏。这时,两人还都是小孩子,玩着玩着就闹起来了。皇太子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游戏用的台盘,往吴太子的脑袋扔过去。这一扔,扔出人命了,吴太子当场被砸死。

吴太子的尸体被送回吴国,刘濞怒道:“天下同姓本为一家人,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吴国。”又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刘濞是对汉文帝抗议:你儿子打死我儿子了,你看着办吧。汉文帝一看,没话说了,自己的儿子打死人,理亏了,可是也不能杀人偿命,把皇太子也杀了吧。

皇帝没有吭声,刘濞大怒,索性从此称病,躲在吴国,不再上京城朝见。汉文帝心里明白,刘濞身体没有病,可是有心病,这种怨恨的心结,不容易解开,所以网开一面,不仅没将刘濞治罪,还派人送给他坐几与拐杖,并交待说,他年纪大,路途遥远,就不必来朝见了。

汉文帝颇有权谋,当时吴国富甲东南,坐拥地利,军事力量颇强,而且刘濞本人也是个出色的将领,万一逼急了,说不定他还真会造反,倒不如示之皇恩浩荡,让他没有造反的理由。只要等刘濞去世,两家的恩怨,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分封的诸侯国不仅没有成为中央政权的拱卫者,反而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

对于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当时的一些政治观察家已经看出苗头,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人:贾谊与晁错。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与文学家,他曾上《治安策》,强调“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着眼点,就是把大诸侯国分割成数个小诸侯国,以弱其力,这样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这些封国。

与贾谊相比,晁错更是锋芒毕露。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他是太子家令,由于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被称为“智囊”。他曾向多次上书汉文帝,涉及的内容广泛,也包括削诸侯的主张。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终于迈出削藩的重大一步,将齐国分割为齐、济北、菑川、胶东、胶西、济南六个小诸侯国;淮南国分割为淮南、衡山、庐江三个小国。但是对于吴国,汉文帝采取谨慎的态度。他的想法,大概是想等到吴王刘濞去世后,再名正言顺地分割吴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濞还没死,汉文帝先死了。

公元前155年,太子刘启继承皇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所器重的晁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如今位高权重,更深得皇帝的信任,晁错不遗余力地鼓吹削藩论。他的说法是“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汉景帝不如父亲文帝有深谋远虑,且对吴国确有畏惧之心。他是杀死吴王刘濞亲生儿子的罪魁元凶,虽然现在事过二十年了,可是吴王对他的怨恨心理,从没有消除。在齐国被分割为六个小诸侯后,吴国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地位举足轻重。晁错估摸到汉景帝与吴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解,便大肆鼓吹吴王必反,他对汉景帝说:“吴王因为太子事件,称病不朝,开矿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收罗天下亡命之徒,阴谋作乱。他迟早要反的,削地也是反,不削地也是反;削地,他反得快,祸小;不削地,他反得迟,祸大。”

吴王是否真有谋反的想法,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如果汉景帝能够像汉文帝那样,宽容一点,示以恩惠,估计吴王是很难反的。吴王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耐心地等到他去世,吴国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可是在晁错的怂恿下,汉景帝迫不急待地大力削藩了。

吴王刘濞被揪出历史问题:在文帝时假装生病不朝。汉景帝开始在清算历史问题,削去其国豫章、会稽两郡。这个决定,能不把刘濞逼反吗?吴国总共就三个郡,削去两个,而且这两个郡,一个是产铜,一个是产盐。现在朝廷突然要翻历史老账,把吴国地盘削掉三分之二,让它成为一个又小又穷的小国。要说历史老账,刘濞跟汉景帝也有一笔老账,杀子之仇要怎么算,你是皇帝,我得罪不得,我蜗居在东南,不问朝廷事,可是这样还不行,朝廷还要苦苦相逼,老子也有是有脸有面的人,斯可忍,孰不可忍呢?

被削地的还不仅是吴国,楚国被削一个郡,赵国被削一个郡,胶西国被削六个县城。打击面太大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急剧扩大了。

激愤之中的吴王刘濞再也吞不下这口怨气了,不反不行了。光凭吴国要跟中央政府对抗,那力量是不够的。刘濞率先联络胶西王,告诫他说:“诸侯纷纷被削地,按理说,诸侯并无大罪,恐怕这背后不是只削地这么简单了。”明确说明,朝廷的意图乃是要铲除地方诸侯。

胶西国是汉文帝分割齐国的产物。当年齐国被一分为六,在这六个诸侯王中,胶西王最为骁勇,而且他喜欢带兵打仗,其余五个小诸侯都畏惧他,他实际上是诸齐的领袖。胶西王也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他被削减六城,所以刘濞派人前来游说,他很爽快地答应,与吴国一同起兵,对抗中央政府。

由于胶西王在诸齐地盘中的影响力,他很快就联络齐、济北、菑川、胶东、济南五个小诸侯,密谋共同发难。不过,有两个小诸侯最终没有加入反叛的行列。一个是齐国,齐王经过反复考虑后,最后决定退出叛乱集团;另一个是济北国,其国王被大臣所劫持,无法出兵。所以诸齐六国,最后参加叛乱的是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四国。

另外两个参加叛乱的诸侯是楚国与赵国。这两个诸侯国,也都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楚国被削东海郡、赵国被削河间郡。这样,楚、赵、吴,加上诸齐中的四个诸侯,总计七个国家发动叛乱,因而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晁错的削藩政策是紧密相关的。这七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是直接被削去土地,另外三个国家与胶西国同属于“诸齐”系统。除此之外的其他诸侯国,由于没有被削地,并没有响应叛军。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政策的不当有着必然的关系。


君山话史


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之乱,起因是汉景帝继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封建藩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诸侯国与中央政府争利的情况。严重危害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

这项政策严重损害了各地诸侯王的利益,本来就想造反的诸侯王们就借着这个风起兵反抗了,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次叛乱,名义上针对的是晁错,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推翻中央政府的统治。其实,这个隐患在刘邦时期就埋下了,当年刘邦使用手段把那些个异姓王都除掉了,又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为王,把他的儿子、兄弟、子侄辈分封到各地拱卫大汉帝国,其实在他那个时期,刘姓子弟确实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刘邦没想到,古往今来,亲兄弟以及父子都可以相残,更何况这些远支的宗亲那,后来这些诸侯国越来越放肆,他们在封国内基本就是皇帝,可以拥有军队、征收赋税以及铸造钱币的权力,尤其以吴王刘濞为甚,由于当年自己的儿子被当时身为皇太子的汉景帝砸死,刘濞这个梁子就算和汉景帝结下了。所以后来刘濞第一个起了反叛也就在情理之中。归根结底,七国之乱之所以会爆发,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个分封的藩国,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朝廷想削藩,同时诸侯国也想造反,两种因素加在一起,战争自然而然的就爆发了。战争初期,七国联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梁国的都城,由于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坚守,同时大将周亚夫居中调度,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地方割据势力不再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威胁,此后汉朝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匈奴问题上,汉武帝继位后,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大飞哥爱历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之乱,这场内战的爆发根源在西汉立国之初就已埋下。

刘邦立国之初施行封建与郡国并行的制度,后期又杀白马为盟~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诛之。本意是分封刘姓诸王借以屏藩中央。认为造就了清一色的刘氏藩国汉王朝就从此稳如泰山了。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刘邦死后四十年七国之乱爆发了。

汉文帝时的太中大夫贾谊看到了汉帝国体制上的忧患,他上书言事,即后世著名的《治安策》。他言到: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可见当时的诸侯做大已有了尾大不掉之势。

贾谊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节制地方封国权力的对策。具体的办法就是推恩分封诸王子弟,增加诸侯的数量,分化削弱他们的势力。也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后来刘彻搞推恩令也就是落实了此项国策。但景帝时的御史大夫晁错性子太急,想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用强势的手段一下子搞定。搞出了一个削藩策,说:削欲反,不削亦反,早削反祸小,晚削反祸大。刘启亦有同感,支持晁错发起了声势颇大的削藩运动。

当时的汉帝国还有十七个刘姓藩国,以吴国为最大,吴王刘濞坐拥三郡五十三城的地盘(包含今天江东、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地方富庶,有铜山可铸钱,海水可煮盐,是天下第一藩国。刘濞位尊年长但他和当今天子却有大仇。汉文帝时吴国太子来朝觐和当时的太子刘启博戏,因言语不和刘启拿起博器击死了吴太子,从此刘濞再不入朝,刘启即位后双方的关系更是微妙,晁错削藩直接激发了双方的矛盾,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刘濞联合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等七王以清君侧,讨伐晁错为名起兵叛乱。一时间半个国土变色,景帝慌忙杀了晁错,想息事宁人,但吴楚并不买帐继续进兵,景帝启用周亚夫为太尉率大军讨伐吴楚联军,用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已为后盾。三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叛乱,乱平,汉中央大力削减藩国的势力,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改为中央直属的郡县,下辖的官署亦并入中央体系,从此诸侯已徒具形势,再无资本对抗中央。

西汉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国之间围绕着集权与分治的利益搏奕是七国之乱爆发的症结所在。


賀灏



汉景帝因吴楚叛逆作如此诏书,其辞曰:

朕当年忝为太子之时,与吴国王太子下棋,那荆吴之人历来剽悍,轻重不分,让朕十分难堪,一气之下提了棋盘甩过去,不料砸在堂弟头上,蹬了几下脚就死了。皇叔吴王因此不朝贡长达三十余年。心中己是有隙了。先皇以宗亲故,赐杖不朝,岁时 存问。

朕继位后,赖祖宗福祉,天下承平日久,四海晏然太平。然社稷日见倾危,各藩国日益骄恣,不遵典宪。不奉职守,不尽诸侯本份。时时与朝廷抗衡。朕寝食难安,不知计之所出。幸有贤才为朝廷分忧,出谋献策,力主弱枝强干,固本去末,尊朝廷卑诸侯。实在是强国良策。

昔者,高皇帝 为江山社稷故,分封齐,楚,吴三堂叔辈为侯王,占去天下一半土地,余下是朝廷郡县,功臣食邑,公主汤沐地。如此一来,朝廷地少兵少民少,一旦国家有急,诸侯或来或不来,坐看国家危难而不伸手相助。自建朝至今,藩国日益强盛,骄奢淫逸,拥兵自重,轻慢朝廷,颇有不臣之心。故有近臣晁错,为社稷江山之故,时时进谏诸侯强大必有后患,应适当抑制,而又莫过于锄强削割。朕以为甚好,诏按诸侯不法者。于是有削赵国河间郡,楚国东海郡,吴国会稽郡等。诸侯因此震恐。

悖逆吴王濞,白首举事,狼子野心,串通赵,楚,齐等七国名为"清君侧",实则聚兵逞威,引兵西向。朕为家国江山,忍痛诈斩晁错以塞叛迕之口,并以此诏令七国罢兵。而七国不听。叛逆大兵聚于梁国之野,抗拒朝廷,荼毒百姓,败坏朝纲,辱及祖宗。

故此诏书,凡为将者,多杀为功。讨逆必尽,又留后患。不奉诏者与叛逆同罪。钦此


劉一千五


藩国,将一个国家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的小邦国,虽然名义上他们推崇着一个皇上,却可能而怀鬼胎,而呆在龙椅上的皇帝更是忌惮这分割的小邦国,生怕某天他们背着自己忽然来一个群起而反之,自己不就成了瓮中之鳖了,所以,但凡有点野心的皇帝都想压制住这些威胁自己统治的势力,将势力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不妨来说这样一个时期,可以封王分封制与征服部门的郡县制并行的时代--西汉。西汉统治下多封王,封王掌握兵权,虽然皇帝用礼仪规定登等级,也耐不住封王仗着兵力挑衅自己啊。所以,我们就来看看汉景帝时期为何会突然发生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其实"七国之乱"导火索晁错并不是第一位向皇帝提出削藩的那位,要说削藩这件事,最早还是出在汉文帝时期,由贾谊提出,要说这贾谊很有先见之明,不过最后还是被贬职到了那时的荒地长沙,长沙什么地方?那时的长沙可不像现在,是皇帝为了把不想看见的人去驱赶出朝廷的地方。在被贬到长沙后,贾谊仍然执着的向汉文帝上书,希望国家能够取缔诸侯国在本封地内的制造纸币的权力。无奈,汉文帝好像放弃了贾谊和他的意见一样,都没有采纳。削藩事宜在汉文帝时期便被提出,早有人发现诸侯国独大会威胁中央。

贾谊

后来,又有一位提出了削藩,这位便是"七国之乱"中的炮灰--晁错。汉景帝二年,晁错上《削藩策》,直言现在诸侯国势力强大,纵容他们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现在削藩他们必反,不削藩将来必反。现在削弱他们,还可以压制住,如果推迟到以后,便是让他们养精蓄锐,对于我们是天大的祸患。"晁错这一句算是明说,如果你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就立马削藩。之所以晁错有这个底气,其实他知道刘邦曾预言过"汉后五十年必有反",刘邦和晁错口中的第一个叛王便是吴王刘濞。

晁错提出削藩

反,什么人敢反?性格张扬、野心勃勃的人,单靠这些还不够,再加上精锐的部队装备,充分的权力等这些就给足了一个人谋反的理由,刘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刘濞与汉王室有纠葛,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曾用棋盘砸死了吴王的长子,这算是血仇了。刘濞痛失爱子,怎么会甘愿屈膝敌人之下,所以后来干脆以年迈告老不去长安朝拜天子。一方面,整个人都远离了皇帝,你有什么理由压制我?然后,他干脆占据富饶的吴楚,养兵、建设经济、囤粮食等关于战事物资准备的事一件也没落下,势头足了,只差一个反的时机了。其实那时候,天下人都认为这个老头肯定要反的。

汉景帝

汉景帝终于觉醒了,这位长辈可能是诸侯里对自己最具有威胁的一方,果然各地诸侯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意图谋反,迫于压力,他斩杀了晁错。接下来,汉景帝也是边周旋边抵抗。果然,在刘濞一顿慷慨激昂的演讲下,共有七路诸侯人马响起了兵器碰撞的声音,发动了"七国之乱"。中央压制地方,究竟拿什么最有效,深刻的等级观念?不,这可能沦落为隐藏诸侯国养精蓄锐的皮囊,也可能是反抗的先发旗帜。乘天子礼仪便体现出来。汉景帝耗费数年平定了七王之乱,之后汉武帝颁布法令让诸侯各王分配上一级土地,彻底绝了诸侯反叛的势力根基。

我们再来反观贾谊、晁错提出的藩国威胁论,事实证明,他们没有错,藩国若是势力积攒起来了,便是自行将王国划分出来,自立为王,所以平定"七国之乱"这场暴风雨来得猛烈却着急,完全是因为先前仅是只言片语的提及却没有采取行动造成的。


瓦当历史


主要是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藩镇实力的举措,这一举措触动了各地方藩王的利益,主要是军事经济等管辖权,所以才爆发了七王之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