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上挑的劍眉,專注的眼神,黝黑的皮膚,親切的鄉音。這就是23年間,寄情斯里蘭卡民生項目,用雙腳丈量這一片土地,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現代法顯”的中國地質工程集團(中地集團)斯里蘭卡分公司總經理——劉來福。

提到這個稱呼的由來,故事還得從1996年說起。

大海記住你的目光,黃土留下你的足跡

1996年2月7日,為響應國家號召,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一群意氣風發的有志青年遠離家鄉,來到了這個被譽為“印度洋珍珠”的國度——斯里蘭卡。而劉來福,就是其中一員。

當年,中地是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國際工程承包市場打拼的中國企業之一,於1994年進入斯里蘭卡市場。儘管當時斯里蘭卡正值內戰時期,局勢動盪,但中地依然堅守,在斯里蘭卡開拓市場,服務於中斯互利合作。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劉來福向記者介紹當年跨越猛虎組織的項目。記者潘祖榮攝

據劉來福回憶,當時中地在斯里蘭卡東部有一個水廠項目,這個項目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左邊處於斯里蘭卡政府軍控制區,右邊處於猛虎組織控制區,項目上的工作人員每天提心吊膽地穿行在政府軍和猛虎組織交戰區,現場硝煙瀰漫,遍地都是彈殼。

“每次天稍微黑一點點,那個小城就鴉雀無聲。大街上空無一人,我們在項目上都不敢發出一丁點聲響。”

萬幸的是,在那樣戰況焦灼的情況下,項目上並無人員傷亡,工程也得以順利進行。

最驚險的一次經歷,當數2003年遭遇的一次武裝搶劫,那是劉來福第一次與武裝匪徒的槍口對視,從死亡線上走了一回。

這天,剛好是為員工發工資的日子。正在辦公的劉來福突然聽到了幾聲巨響,還以為是員工為了慶祝髮工資在放鞭炮。不料,4名持手槍和衝鋒槍的歹徒突然闖入辦公室,威脅他交出現金。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劉來福表現的格外鎮定,他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了交給劫匪,最終化險為夷,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至今,營地上任然留著當時劫匪開槍的槍孔。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在平凡和挑戰之間,劉來福選擇了後者。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劉來福向記者講述當年建設項目的艱辛。記者潘祖榮攝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斯里蘭卡,遠不像如今這麼發達。光是住宿條件,就比現在艱苦不少。小小的一間屋子裡住著四五個人,三十多度的天氣,溼熱的海風裡夾雜著些許煙火味,昏黃的燈光下,只有一臺電風扇顫悠悠地轉著。

“那會兒還經常斷水斷電,熱的我們整夜都睡不著,有些人身上還起了溼疹,非常難受。”

劉來福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民生項目。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耐心的守候在細心耕耘的大地上,靜待收穫的時節。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劉來福與家人的溫馨時光。記者潘祖榮攝

而劉來福的人生故事不只是他一個人的舍與得,而是映照著早期海外中資企業人員的堅守與執著。

每一個傳奇背後,都隱藏著艱辛與付出

工作上的艱辛在劉來福看來還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心頭上的孤獨。

一開始,中地在斯里蘭卡的項目大約需要兩年的工期。劉來福通過公司的層層選拔,與其他員工一起組成了赴斯里蘭卡精英項目組。

“我心裡就想著,來這奮鬥兩年,補貼一下家用,兩年之後就回去了。”沒想到,隨著項目的增多,劉來福這一待,就待了23年。但是,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與家人溝通都成了問題。

“那時項目上只有一個大哥大(電話),公司規定了每人每月只能有5分鐘的通話時長。每次打電話都要排隊,好不容易到我給家裡打電話了,但是感覺還沒說上兩句,時間就到了。”劉來福向記者說到:“我們家柏玲,第一次來蘭卡看我,還是我來這工作兩年以後的事了。短短一個月的探親假,一眨眼就過去了。”而劉來福不忍提起的是,夫人帶著孩子真正搬過來長住,已經是七年以後。七年間,每年一次的探親機會硬是把這段橫跨大洋彼岸的愛戀變成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劉夫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度紅了眼眶。記者潘祖榮攝

提起丈夫的陪伴與孩子的教育,劉夫人一度紅了眼眶,眼底夾雜著些許辛酸與遺憾。“我那會兒的工資也就幾十塊錢,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實在實在是想他想得緊了,就狠下心給Mr.劉打電話。國際長途從’嘟嘟’聲開始計費,打通了能聽見聲音還好,有時候沒打通,大半個月的工資也就沒了。”

工作與家庭,始終很難維持平衡。有些思念,無關風花雪月,在漫長的等待中漸漸演變成了包容與體諒、善待和妥協。“2003年的時候,我們想著孩子不能沒有父母的陪伴,就把孩子接過來讀高中。但是Mr.劉太忙了,我女兒就問我’別人過生日都有父母陪伴,為什麼我沒有?’這句話聽的我當場眼淚就下來了。”

劉夫人至今還記得,初來蘭卡生活的那幾年,由於語言不通,在陌生的城市裡幾乎成了“啞巴”。“那個年代的英語水平普遍不好,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每次Mr.劉出門工作了,我就一個人待在家裡,身邊連個可以聊聊天的朋友都沒有。”

的確,在海外工作,與當地人溝通是每一位國人都要面臨的難關。在當時沒有實時翻譯軟件的情況下,劉來福為了破解難題,在出國前就突擊學習了好幾本厚厚的英語書。在項目上與當地人溝通的時候,就抱著一本《快譯通》,一頁頁地翻書查單詞。時至今日,從溝通困難,到現在呈現在記者眼前那一本本厚厚的全英文標書,都是劉來福和他的項目團隊不斷學習,共同成長的見證。

年近花甲未伏櫪,猶向“B&R”寄深情

一提到家,劉來福總是說:“我有兩個家,一個在中國,一個在斯里蘭卡”。

兩個家,兩重情,兩份愛。有人問,這兩個家哪個更重要?他說:“哪個都放不下。”放不下,是因為連得緊,兩個家,都連著一條名叫“一帶一路”的發展心。

其實,斯里蘭卡和中國的關係,遠比大家想象中的要長遠得多。1600年前,中國晉代高僧法顯歷經艱辛來到斯里蘭卡研習佛法,並著書介紹斯里蘭卡的人文歷史,開創了中斯友好交往的歷史,法顯也因此被譽為“中斯友好使者”,在當地家喻戶曉。如今,劉來福紮根斯里蘭卡二十餘載,帶領團隊在當地建設了20多個民生項目,惠及當地300多萬民眾,被熟悉他的當地人親切稱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現代法顯”。

劉來福的話不多,一字一句卻見心見肝。

“我常說,能在海外工作3年的,要給你豎個大拇指,能堅持5年的,我會給你鼓掌祝賀,能撐得住10年的,那就要給你發金牌了,那些上了20年的,就和鐵人差不多了。”

一路走來,他吃了很多苦,但留給人們的,都是甜。“想想從當初在項目上,和我一起奮鬥到現在的兄弟,能堅持住的,估計就剩4、5個左右了。”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他不變的信念,23年,絢爛了三代人,也紮根在了斯里蘭卡人們的心裡。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建設中的港口城航拍。亞太聚焦資料圖

二十多年來,中地在斯里蘭卡所做的全部是國際金融組織及其他國家的招標項目,包括通過競標承建了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貸款工程項目,合同額及營業收入均超過20億元人民幣。這20多個承包項目全部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城市供水及汙水處理項目,創造直接就業崗位遠超2萬多個,期間還為斯里蘭卡培養了上萬名當地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操作工人,對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承接的水廠項目。

事實上,在內戰時期進入斯里蘭卡開拓市場的中國企業並不止中地一家,中國公司戰爭時期承建的斯首座燃煤電站——普特拉姆燃煤電站投產後為當地提供了50%的電力供應,並平抑了居高不下的電價。招商局投資建設的科倫坡南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投入運營後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為把科倫坡打造成重要的世界航運中心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記者看來,進入現代,中斯關係也在互利共贏中發展。如今,一系列被視為海上絲路重要合作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中國公司投資建設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同時由中方貸款並由中國公司承建的南部高速延長線完工後將成為斯里蘭卡西北至西南部地區交通大動脈,加速科倫坡和漢班託塔兩大港口之間的物流和人員往來互通,利於斯里蘭卡在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推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劉來福 丨 路的源頭在海上,心之所向是祖國

斯里蘭卡民生項目——阿塔納水廠。記者潘祖榮攝

著眼斯里蘭卡經濟發展,漢班託塔港已被列為國家戰略發展重點之一。由於南部高速延長線能夠實現科倫坡與漢班託塔港之間快速陸路聯通,為後續漢班託塔港工業園區和自貿區建設奠定基礎,將助力斯里蘭卡抓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巨大發展機遇,向建設“南亞經濟中心”的目標邁進。

談及中斯共建“一帶一路”為兩國企業帶來的市場機遇,劉來福充滿期待:“我們對斯里蘭卡這個國家充滿期待,因為這些年來,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個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發展變化。”他表示,中國企業在斯里蘭卡很多合作項目都在有序推進,在海上絲路框架下的中斯互利合作正展示出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記者 張敏倔 潘祖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