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費時幾百年才統一六國,為什麼劉邦用7年就統一了?

小眼睛啊董


秦國費時幾百年才統一六國,為什麼劉邦用七年就統一了?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把這句話中的“世界”二字換成“歷史”,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統一六國之時,與漢初的天下歷史大勢有什麼不同呢?

秦統一之前,與秦統一之後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制度。這一點,在中學的歷史上就講得很明白了。秦之前,中國的政治制度是諸候分封制,而在秦之後,中國政治便成了郡縣制。這兩個政治術語的內涵有什麼不同呢?諸候分封制,不是天下統一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候王雖然有朝供天子的義務。但這種義務是比較鬆散的。諸候國對天子的義務不是強制性的。也沒有具體的數字規定。所以,到春秋戰國時,許多諸候國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際影響力,大約也就是京城附近的一點地方。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其實就是諸候輪流做莊管事而已。那家諸候違反規則了,諸候中最強的那一方,就出來說話,維護規矩。

違護規矩,是要有實力的。所以,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等都是國力強盛的君主。但五霸中有個宋襄公卻並不是強國之主,而且,他“不擊半渡”的迂腐行為基本上成了歷史的笑話。這樣的一個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五霸”之一呢?這說明一個問題 ,五霸之所以能夠稱霸,因為講規則。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宋襄公無疑是用生命在維護規則的。所以,他也成為五霸之一。

到戰國時代,所有的規矩都打破了。君不君,臣不臣了。這也是孔子不出的原因。雖然是禮崩樂壞,但是,社會政治制度,還是諸候分封制。在周沒被滅之前,諸候和老百姓的心裡,都知道有個天下共主。天子是天下共主,諸候就是一國之主。

諸候之下,又有大夫。大夫是一地之主。大夫之下,又有家臣。諸候是天子分封的。大夫是諸候分封的。諸候大多是天子的親戚,兄弟叔伯之類。大夫也大多都是諸候的兄弟叔伯之類。大夫又有家臣或家宰。家臣又可以有自己的封地。

比方說,魯國是周公之後,周公是武王之弟。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後代。孟氏、叔孫氏、季氏是魯國的大夫。他們都是魯國國君魯桓公的後代。陽虎是季氏的家臣。魯國的後期,國君所佔的土地,還沒有季氏多。這與周天子的土地沒有齊楚等諸候國多是一樣的。

雖然戰國時期,體現出一種禮崩樂壞的情況。但是,政治權力還是由原來的分散向統一集中。這種情況就是歷史大勢。

周朝初年,武王伐紂滅商的時候,天下有八百諸候跟隨。這說明當時天下是有一個個的部落組成。天子相當於部落聯盟的首領。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到周朝末年,七雄爭霸的格局形成。原來眾多的諸候國都哪去了?不就是弱小的被強大的吃掉了嗎?七雄的形成,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歷史趨勢。

秦國統一天下為什麼難?因為這種諸候分封的政治體制,已經延續了千年了。各國的老百姓在心裡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政治體制。比如,齊國人對自己是齊國人,有身份上的認同。魯國人同樣如此。其它的韓趙魏也好,秦楚也好,都是這樣。因此,秦國併吞天下的統一戰爭並不順利,因為他面對的是全民的抵抗。趙國人只認趙王是自己的國君。趙國被滅,他們他們的心中就會有文化上的幻滅感,或所謂的亡國感。其它國家也一樣。這個情況,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有所反映。所以,秦國要把一個一個的國家全部滅掉,建立起郡縣制。必然遭到全天下的抵抗。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任務。所以,秦國從富國強兵開始,經過六代人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個任務。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立既對全天下進行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統一工作,這就是“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這些大一統的文化措施的實行。雖然消滅了以前各自為政的文化多樣性。但是,對社會交流和生產力的發展起到的是積極的作用。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到秦末亂起時,六國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沒有感覺了。只不過六國貴族的遺老遺少們心中不免常常懷念失去的榮光。這時的老百已經不再是諸候國的國民,而是皇帝治下的臣民了。

秦末之亂,又勾起了許多遺老遺小們心中的夢想。一些人就利用這一點開始做文章。比如項羽,就以楚國的後代做號召。但當時楚國的王族已經淪為放牛娃。沒有什麼號召力。只能成為幌子了。

(電視劇中的劉邦形象)

項羽的失敗與劉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待六國後代的態度上。有人曾勸劉邦復立六國後代。並說,這樣可以收拾人心。這個建議成立的條件是,六國的老百姓確實思想他們故主的後代。但張良勸止了劉邦,他告訴劉邦說。兄弟們給著你一起打江山,就是為了分點財富土地,現在你把財富土地都還給六國,誰還會跟著你混?於是,劉邦放棄了復立六國的愚蠢想法。事實證明,他做對了。同時,事實也證明了,老百姓根本不懷念六國之後。

而項羽在這個問題上,做的恰好和劉邦相反。他在取得勝利之後。真的復立了六國之後。但是,當時的六國之後,根本不據有老的六國那樣有群眾基礎了。老百姓們根本不認同他們是一方之主。原因很簡單。在秦始皇的手上,天下就統一。重回六國時代,就意味著,連年不斷的戰爭又要開始了。

也正是因此,劉邦在滅掉項羽之後。那些佔據各地的諸候。很快就被收拾了。本質上反映的是天下思治的民心所向。

總之,劉邦的統一天下比秦國快的根本原因在於。秦之後,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了。再開歷史的倒車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個問題非常好,不僅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態還涉及到了秦漢時期的國家認同。為何秦朝耗盡六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才得以統一的國家,而到了劉邦時期卻只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了統一。

第一,社會均勢平衡。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霸實際上是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秦國春秋初年才剛剛成為諸侯國之一,發展的時間比楚國齊國之類的老牌國家短了很多。秦國的東面有三晉大地的韓趙魏,北方有義渠部落等少數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嶇之地。這些國家和部落已經在當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期內一舉攻克。所以秦國北討蠻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終得到成功。

第二,秦統一後時期國家認同並沒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加上項羽一共分封了十幾路諸侯,每個諸侯的實力就變得非常的分散。劉邦正是採取了逐步蠶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統一天下。換言之,秦國面臨的是七個具有相當勢力,百姓同仇敵愾,內外實力充足的強國。劉邦面臨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諸侯,只要打敗了項羽,天下即告統一。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 所處時代不同 :自從春秋時期開始,秦國建國之初就四面楚歌,強敵環繞 ,東鄰春秋第一強晉國,南有強楚,西有西狄,這時候保住根基已是頭等大事,想要稱霸更是難上加難!在戰國時代,經過一代代國君的奮發有為,秦國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晉大大削弱了東進阻礙!楚國日落西山,腐朽沒落!西邊少數民族更是向強秦俯首稱臣!各諸侯國後來被秦國遠交近攻,利用各國矛盾,逐個擊破!

而漢朝的統一就相對簡單的多!

2 文化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這時候武力統一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統一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進行多項變革,其中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以此來加強國人對文化的認知,穩定社會發展,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在秦統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都形成了類似西方城邦國家的形態,各自為政,那時候的百姓只認同自己的城邦國家,秦國僅憑一己之力要戰勝東方各諸侯國強於自己幾十倍的人口,這讓秦國統一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而到漢朝時期,百姓只有一個國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是每個平民百姓晝思夜想的事情,這時候只要能統一百姓就會全力支持!






鹹魚放映室影視剪輯


時勢也,用故事的方法來敘述,說說個人的想法

雙方的難度係數都不同,我們分開來看

秦:奮六世之餘烈,從戰國開始,七雄爭霸,能夠成為七雄之一,那可以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可圈可點的地方,不然也不會成為七雄,各國君主大臣,也都不是太昏庸無能的人,各地也有自己的文化體系,統一過程中,難免會陷入拉鋸戰,治安戰,所以,要花大把時間才能統一

漢:完全撿了秦的便宜,我們不妨做個大膽的猜測

陳勝吳廣借公子扶蘇的名起事,然後各地揭竿響應,其中是不是夾雜有秦內部的權勢鬥爭,新皇即位,還沒坐穩,新利益集團想獲取更多的權益,老利益集團不想退出,雙方內鬥,消耗了秦的國力!

秦在統一過程中,已經把各地的經濟文化體系打爛了,方便了後期漢的政治輸出,在那個時候,反對暴秦,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楚和漢,作為最大的兩股勢力,已經獲得了其它諸侯或者勢力的認可,但項羽殺楚王,失去了道義上的制高點,使得其它諸侯轉投劉邦,同時,劉邦又分封了一批跟隨起事的人,從政治上承認了他們的權益,也就是說,劉邦集團獲得了老牌利益集團的支持,同時又獲得了新利益集團的支持,所以,漢可以統一

以上隨筆,謝閱


鄧小姐家的羅先生


六國的文字長啥樣?

說起秦始皇大刀闊斧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將大秦劃分成36郡,每郡設置太守、督尉、監察三職,徹底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二是收繳各地的兵器,鑄金人12個放於咸陽;三是統一度量衡以及車距,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將六國雜亂的文字去除,用秦國大篆為基礎,在神州大地普及小篆。

公元前770年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周王室的權威是一落千丈。先前殷商的甲骨文,以及西周時期的金文,開始藉著諸侯國的實力上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亂象。這一時期的文字因承載的物品不同,主要有刻在陶瓷上的陶文,勾畫在絹帛上的簡帛文,標記在錢幣上的貨幣文,雕刻在印璽上的璽印文。

若要一目瞭然看出文字的差異,還得通過國別來分辨。齊系文字的使用範圍是齊國、魯國等,特點是異體字繁多,裝飾筆畫醒目;晉系文字的流通範圍是趙、韓、魏等國,特徵是結構細長、筆畫細勁;燕系文字的使用範圍是燕國等北方區域,特徵具有濃厚的粗獷風格;楚系文字的盛行範圍是楚、吳、徐等國,特點是字體欣長、特殊字形字體多。

作為後世沿用的字體,秦系文字得拎出詳細介紹。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宗周之地為秦國佔領。因而秦系文字沿襲了西周文字的特點,側重於方折、平直的風格,在秦統一後普及全國為秦小篆。另外血液夾雜胡人基因的秦國人,把遒勁、豪爽的氣質融進了文字,這就是後代隸書的源頭!

正是因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逼迫六國遺民學習小篆,放棄複雜的原六國文字。使中華民族加快了融合,並且把大一統的理念烙在百姓腦子裡。同時也是劉邦只花了七年時間,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之基礎!

西楚霸王的失敗路

翻閱有關劉邦的書籍,能得出此人特別善於抓時機。影響他的轉折點主要有三項,那一年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押解著數百人奔赴咸陽。當走至芒碭山時,有幾人逃脫了隊伍。於是劉邦索性帶領剩下的人,打出了反秦的旗幟。

有個成語叫借雞下蛋,說的是人得學會借勢。鉅鹿之戰的關鍵檔口時,項羽破釜沉舟打垮章邯時。劉邦卻穿插奔襲咸陽,成了首個進入關中的人。讓自己擁有了封候拜將的資本。最後強秦土崩瓦解,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有句俗語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楚漢相爭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當時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為楚達成停戰協議。然而就在項羽撤軍東走時,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對缺衣少吃的項羽發動攻擊。在這時起決定作用的是彭越,他原先是項羽的部將。

由於兩個人尿不到一個壺,恰巧劉邦及時伸出了橄欖枝。在加入劉邦的陣營後,他多次破壞項羽的糧道。使項羽的後方始終得不到穩定,導致戰場是多次功敗垂成,最終糧草器械消耗殆盡兵敗烏江。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邦能建立漢朝的原因,一是秦始皇推行文字的統一,讓世人都渴盼統一;二是項羽替他分擔了部分強秦的壓力,為發展自己的勢力搭建了空間;三是劉邦有識人之明,敢於放權給有能力的人。

——END——


惜緣小歷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比較有意思,小黃來試著回答一下。

提問者說的秦國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統一,是從春秋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我們要知道秦國從春秋時期就一直在打仗,但是直到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才開始強大起來,也為秦國最後一統天下創造了條件。

秦朝也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再來說劉邦那個時代,秦國二世而亡以後就一直都是天下大亂的局面。經過秦始皇的天下一統以後,老百姓都希望戰爭結束,天下統一 百姓安居樂業。

提一個觀點吧,統一速度取決於上一個王朝向地方分權的程度。

分權多,地方割據就強,統一戰爭就難打,而且越往後割據越強,越難打。

放權少,地方割據就弱,統一戰爭就好打,而且前期打得越快,留給割據勢力鞏固的時間就越少,後期就越好打。

上面這段話就是我認為劉邦只用了7年統一天下的原因


小黃論道談雙創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完成的統一,為何劉邦用了僅僅七年呢?其實這個問題有幾方面的原因,不能簡單看待。

1.劉邦真的完成統一了嗎?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但202年的西漢真的完成了統一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漢王朝初期同樣擁有許多異性諸侯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都是作為一方的諸侯。另外,西漢王朝初期,還擁有許多同姓諸侯國,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齊王劉肥、代王劉恆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國的財權,軍權。即使後來劉邦除掉了六位異姓諸侯王,但劉氏的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這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的統一,真正漢王朝的統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時期。

2.局勢不同

要知道,秦國和劉邦當時面臨的局勢完全不同。秦國是從一個西隅小邦發展而來,戰國前期被魏國欺負,山東各國都“卑秦”,讓他們“醜莫大焉”。從孝公之時的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國一步步發展強大,從一個偏遠小國,變為了大國。秦國由弱到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劉邦卻不同,他正好趕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時機。跟隨起義軍攻打秦國,收籠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稱為“豐沛集團”。隨著浩浩蕩蕩的潮流,劉邦的勢力發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國面對的山東六國,劉邦面對的只是還不成氣候的各地軍隊。這樣天下大亂的局勢,更適合統一。

3.面對的對手不同

秦國面對的對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東老諸侯國,他們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底子十分雄厚。並且時常合縱攻秦,秦國時常遭到三四國的圍攻。想要一舉統一根基深厚的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時期,歷時長達300餘年,就是因為南北雙方都實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時期,是秦國勢力已經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才加速了統一。

而劉邦面對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裝,例如韓王信,臧荼等等,立國不到幾年就被劉邦消滅了。在滅秦的時候,更是有項羽在前方的牽制作用。最大的對手便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項羽,但劉邦是獲得了相當諸侯勢力支持才打敗項羽的。並且項羽真正的基地在江東,自己卻不肯渡江與劉邦形成割據勢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劉邦統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如果從秦國被封為諸侯開始計算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是不公平的,因為戰國之前的秦國君主根本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他們的最大理想不過是“稱霸”,之後能消滅六國,一統宇內,也是國勢,局勢發展的結果。而劉邦從起兵到稱帝是僅僅花了7年時間,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只是稱帝並不代表完成了統一,如果按照秦國的標準,漢朝的統一要到劉邦之後百餘年的漢武帝手中才完成。

秦國原本是個不入流的附庸“小國”,後來趁著犬戎作亂,西周滅亡發了“國難財”才成為正式的諸侯,但是周天子也不“厚道”,給秦人畫了個“大餅”,周王封給秦人的地盤還在犬戎手裡攥著。秦國要吃到“大餅”還要和犬戎作戰,所以在正式受封為諸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秦人想的是如何在關中站穩腳跟,根本不敢想統一天下。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和燕國,齊國,宋國等公爵,侯爵封國相比,不僅資歷淺,地位更是低,只是附庸國,連獨立參拜周天子的資格都沒有。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但只是個伯爵國,與秦國相比燕國,宋國是公爵,齊國,晉國也是侯爵,都比秦國爵位高。 不僅如此,此時周王分封的土地還都在蠻族手裡,秦國要拿到手還得有個好牙口,估計秦人此時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奔過,更把周天子在心中畫個圈圈詛咒個一萬遍。

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但是秦穆公時期的榮光時間並不長,在戰國初期,由於魏國的強勢崛起,百年霸權,首先要搞的就是臨近的秦國,秦國被魏武卒帶著趙國,魏國摁在地上摩擦了幾十年,險些滅國,此時別說統一天下,秦人的最高目標不過是“自保”而已。

一般認為秦國的崛起開始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自此之後,秦國實力逐漸加強,但是還沒有做到“一家獨大”,後來依靠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利,“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特別是滅了古巴國,古蜀國之後,實力大增,在逐漸蠶食三晉之後,實力空前強大,逐漸產生了統一天下的想法,並且在秦始皇手中完成。

漢朝著名的策論家,賈誼也認為,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產生於秦孝公之後: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整個過程則是歷代秦王心血的積累和結晶,直到在秦始皇手中最後完成: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裡的“六世餘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加上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總計加起來有130多年的時間。所以小編認為秦國滅六國所用的時間應該是130多年,而不能從秦為附庸時就起算,如果從那時算起,秦統一天下則花了700多年時間。

劉邦從起兵到稱帝花了七年時間,發展確實是迅猛,這和劉邦團隊的實力,出身以及包容性甚至於運氣都是分不開的,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劉邦稱帝時漢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地盤,基本上退回到了秦昭襄王時秦國所佔有的地盤,接下來劉邦用人生剩下的時間,把異姓王換成了同姓王。可是同姓王對中央政府仍有威脅,小編認為,直到漢武帝時發佈推恩令,漢朝中央政府才完全馴服各個諸侯國,完成秦朝式的國家的統一。

秦朝和之前的周朝以及商朝完全不同,商朝只是諸侯長,商王利用手中的武力以及祭祀權恫嚇其他諸侯國。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自己的貴族,周天子直轄的領地和人口,隨時存在被諸侯和國內貴族侵佔的可能性,算不上真正的統一王朝。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完成國家一統的王朝,秦朝完全實行郡縣制,所有領土和人口在名義上都是國家直轄,只是廣大的領土產生了極其巨大的行政成本,最後拖垮了秦朝,小編認為過於早熟的國家政權形式,反而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西漢初年的陸賈就認為秦朝:

“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姦淫愈熾,兵馬益而敵愈多。”

意思就是說:事情越弄得麻煩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頒佈的多反而做壞事的越多 ,打仗的軍隊越多反而敵人越多。就是說秦法嚴苛,辦事手續多,不停的打仗反而引起了秦朝的滅亡。

劉邦稱帝后,還有七個異姓王存在,佔據了大量的土地人口,漢朝中央政府直轄的土地,基本上就是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領土,接下來,劉邦從稱帝當年,燕王臧荼謀反,直到死前一年消滅淮南王英布,把異姓王一個個都消滅了,同時分封劉姓為王。

同姓王的存在,在漢朝初期曾經起到過積極作用,呂氏亂政,正是靠著劉姓諸王的強大實力才延續了漢朝的國祚。只是繼位的漢文帝,也感覺到了劉姓諸王的咄咄逼人,暗中裡一直在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聲勢浩大,漢景帝在勝利後,加強了對諸侯王的控制,諸侯王被嚴格限制了領兵權和行政權。直到漢武帝時期,對諸侯王打起了組合拳,通過“推恩令”徹底斷絕了諸侯王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漢朝才在事實上完成秦朝式的統一,從劉邦起兵(前209年)開始,到“推恩令”頒佈(前127年),總共花了八十多年。


醉美木瀆


我們常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話回答題主的問題也是不錯的。

我們先看看六國反的是什麼?

不少朋友會說:當然是暴秦了。為何反暴秦?因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許。

春秋、戰國數百年戰亂,老百姓早厭煩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統,七國歸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卻忙著修馳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們後來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功在千秋!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

老百姓既煩戰爭,又煩秦,也許更煩秦。

於是六國聯合起來推翻大秦。

七國難一統,除各國國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沒有一統的勢力,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怎麼樣,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讓天下百姓過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沒對比就沒傷害:原來這就是統一的滋味啊,真香!

爭權奪利是上層的事,底層百姓考慮最多的還是怎麼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麼,還有比劉邦他們更清楚的嗎?

劉邦的功臣集團完全是底層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決定。漢朝的建立,除了劉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選擇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當隨便說的?玩弄民心的,終會被他人背棄。

曹操一步步奪取漢室權柄,先是丞相,後是魏公,既而魏王。因為以前沒人玩過啊,第一次的阻礙都比較大。

司馬昭玩得比較大,想通過弒君來篡位,結果不太好。整體來說有曹操、曹丕的“經驗”,還是比較順利的。

到東晉南北朝,大家更習慣了,一代完成篡權,也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臥牛說歷史


秦國統一花了多久?

關於秦國統一六國的最著名論斷,當屬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如此看來,秦國的確花了數百年時間去積累實力,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但是,這裡頭還存在一個認識誤區,積累實力階段能不能算進統一六國的時間?廣義上來講,當然算了,畢竟秦國立國數百年後才昇華為秦王朝的,沒有秦穆公的稱霸,沒有秦孝公的變革,沒有秦昭王的南征北戰,秦國很難以一敵六。

但如果從狹義上來講,是不能算的,因為在秦始皇之前,天下還沒有形成“大一統”思想觀念,這個時期秦國的對外戰爭都屬於爭霸戰爭,即秦國對某國的軍事行動,主要目的是獲取城池土地,甚至有時候會處於外交考慮,經常把已經攻佔的城池割讓給某方。

比如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秦昭王為了得到和氏璧,不惜以15座城池來交換。從這一點來講,秦始皇之前的時代,是不存在所謂的統一戰爭的。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秦國統一六國其實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與劉邦從公元前209年起兵再到公元前202年統一天下耗時7年,時間上差不了太多。

漢統一天下與秦統一天下的區別。

萬事開頭難,自古以來創業者的難度是遠高於追隨者的。秦、漢同樣如此,在秦以前,天下從未經歷過一位君主能夠自上而下管轄到邊遠的一個郡縣,從未有過天下使用同樣的度量衡和文字,所以,秦統一的難度除了軍事上的考驗外,還需要面臨人心的整合。但到了劉邦的時代就不同了,在秦朝有過大一統實踐的前提下,劉邦的統一路線完全可以照搬秦朝,在漢軍的陣營中,既有來自原韓國的貴族,也有來自原楚國、魏國的士兵,而百姓因為有過十幾年的統一經歷,對於統一併不排斥,甚至能夠切身感受到天下一統之後戰亂的減少,生活的安定。

所以,自秦以降,人心的整合已經不是統一的阻礙,難度遠遠降低,只要君主具備實力,能夠知人善任,統一天下並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