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長平之戰40多萬趙軍全軍覆沒讓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對抗。

這場戰爭後半段秦國的指揮官是白起,趙國的指揮官是趙括,秦軍之所以能夠全殲趙軍,是因為白起使用了誘敵深入的計策,將趙軍引用到了峽谷中,然後把趙軍圍困在這裡,一個多月之後精疲力盡失去了主將的趙軍只得投降。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所以,秦軍能夠取得如此大勝的根本原因是趙括上白起當了。

趙軍能上當有兩個前提:

第1個前提,趙軍指揮官換上了一個生瓜蛋子。。

自從趙軍和秦軍對壘之後趙王是心急如焚的,他特希望廉頗指揮趙軍和秦軍暢快淋漓地打一場。

當然了,趙王的目的是廉頗能夠將秦軍擊敗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可是廉頗不聽話,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王連續幾次催促,廉頗就是閉門不出,繼續和秦軍耗著。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秦軍也著急,不打仗這麼幹耗著秦國也快撐不住了,於是秦國用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首都邯鄲說趙括這個人比廉頗厲害,秦人最怕的就是趙括。

趙王還真上當了,就把希望寄託到了趙括身上,臨陣換將,把這個完全沒有軍事指揮經驗的青年將領推到了長平前線。

趙括年輕氣盛,上任之後就想和秦軍大戰一場,讓人看到他的不一樣。一個沒有指揮經驗急切需要證明自己的將領,這才有了趙軍被秦軍引誘到山谷裡的第一個前提。

第2個前提,秦軍也是臨陣換將。

秦王聽說趙軍的將領還真換成了趙括,趕緊秘密把前線的指揮官從王齕換成了白起。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長平之戰前打了無數場仗,每戰必勝,殲敵過百萬,是當時最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白起這位指揮經驗豐富的名將,面對生瓜蛋子趙括,趙軍已經是凶多吉少了,基本上肯定是會被秦軍重創。

但是,如果當時趙王把趙括派往前線指揮作戰,而秦國依然任命左庶長王齕擔任前指揮官,我覺得趙軍的損失就不會這麼嚴重,趙括敗得也不會這麼慘。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秦軍堪稱虎狼之師,戰鬥力為戰國七雄之首,長平之戰前,秦國多次和趙軍會戰,兩國互有勝負,趙國已經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所以,在上黨投靠趙國之後,秦國大怒,很想痛痛快快和趙國大戰一場,徹底擊敗他的主力部隊。

於是,秦國精銳盡出,使前線秦軍數量比趙軍要多得多。

面對擁有兵力優勢的秦軍,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屢戰屢敗,只好修建壁壘防守。趙王雖然非常希望廉頗能夠主動和秦軍作戰,卻並沒有往前線增派軍隊,估計趙國這個時候已經是把能調動的部隊都調過去。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這場大戰趙國已經動員到了極限,無論誰擔任趙軍指揮官,面對有人數優勢,戰力又略高於趙軍的虎狼秦軍,趙軍只要跟秦軍打,基本上就得輸。

但是,如果不是白起指揮秦軍對趙括,而是左庶長王齕繼續留任,兩軍會在戰場上正正當當的打一場,趙軍也不會被秦軍包餃子。

因為,王齕雖然是一位勇將,但他並沒有像白起那樣善於使用奇謀妙計。例如,長平之戰對峙期間,秦軍在攻打趙軍壁壘的時候損失慘重。在王齕的指揮下,秦軍除了繼續對趙軍挑戰,企圖和趙軍野戰之外,沒有派人繞過趙軍壁壘切斷趙軍的補給線。此時,趙軍在秦軍前期的猛攻下已經失去了西壁壘,秦軍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這和白起圍攻趙括時派出上萬騎兵阻擊趙軍援軍的行動高下立判!

長平之戰中,如果秦軍的指揮官還是王齕,趙括敗的不會那麼慘


由於王齕是一名勇將,而不是一名智將,如果他一直在前線指揮,遇到趙括率軍出擊,大概率會在平原上堂堂正正大戰一場,兵對兵將對將,以雙方都損失慘重的正面交鋒結束這一場戰爭!

那麼,40多萬趙軍即使不是秦軍的對手,打不過的時候也能跑回壁壘中,不會像面對白起時全軍覆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