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長江、黃河的?

一一一丨丨丨一一一


眾所周知,大運河是南北走向,自北到南要經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條東西走向的大江大河。大運河是如何經過這些江河的?古人究竟有什麼奇妙的辦法呢?

大運河地圖

大運河從北到南,貫穿了五大東西走向的河流,由於沿途地勢高低不平,為了調節水位的高低和保持足夠水量,大運河修建了一系列水閘。這些水閘是中國古代水利技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可以與都江堰水利工程媲美。

京杭大運河沿途商業繁榮,燈紅酒綠,所經之地皆是溫柔富貴鄉

大運河通過長江等大江大河依靠的就是這些船閘。

大運河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發生了五次十字型大交叉,這在自然界從來沒有。當船隻要從運河通過一條河流時,船隻要先進入船閘,船閘兩頭都有閘門,是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將船閘內的水位調節到與通過的河流一樣高度時,打開通往河流的閘門,將船開進大河;過河後再進入對岸的船閘,調節水位後進入運河。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十字交叉,不知朋友們到過三峽水庫大壩沒有,從長江通過大壩就是這個原理,依靠船閘調節高高低低的水位。

大運河船閘,船隻在等待通過

大運河的船閘技術不僅在古代非常先進,即使在今天也極為科學。但這些人造的關口,卻造成了現實生活中的腐敗。在中國古代社會,這些由官府管理的關口,船主要想早早通過,必須行賄送禮,打通關節。這也是大運河文化中消極的一面,瀰漫著官氣和腐敗的味道。

不知大家是否明白這個原理?歡迎留言討論。


民國年間那些事


京杭大運河全長1000多公里,橫跨中國大江南北,其中最讓人感到好奇的就是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長江、黃河的。長江相對來說還好點,黃河是有名的懸河,黃河由於泥沙過多,河床高度比京杭大運河高出非常多,如果任由兩條河流相交,京杭大運河恐怕有被黃河倒灌的危險!


那麼京杭大運河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船閘!

船閘最早出現在秦朝,用於兩條河床以及水位不同的河流相交處的水運交通。在古代國內外大多數都是利用這一方法解決水運交通,但是中國卻是最早使用的,而且全世界最大的船閘也是在中國,那就是長江三峽船閘!

以黃河舉例,當京杭大運河與黃河交匯時,由於黃河水位高於京杭大運河水位,所以在京杭大運河設置一個閘門,然後再在黃河處設置一個閘門,這個時候兩個閘門之間就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水域,這一段水域就被稱作閘室。



當船隻從京杭大運河開往黃河時,先把閘室內水排進京杭大運河,直到京杭大運河水位與閘室水位相同,然後把船開進閘室,關閉京杭大運河閘門,再把黃河水放進閘室,直到閘室水位與黃河水位相同,這個時候就可以打開黃河閘門,船也就可以開進黃河。當船想開出黃河的時候,操作完全相反即可!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修建船閘

與大家想象的不同,連接黃河和長江水系的京杭大運河並非直接連通黃河和長江,並且在碰到湖泊時,京杭大運河也是繞湖修建,不能直接使用湖面作為運河的一部分。

對於運河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運河水位的平穩,而江水和湖水的波動性很大,如果將運河直接聯通湖泊和長江,那麼江水或湖水水位下降時就要吸取運河中的河水,而如果江水和湖水上漲時,多出來的水又會倒灌進入運河,對運河的運行和運河兩岸的人民構成極大威脅。

所以京杭大運河在修建時都是避開儘量避開湖泊,而在穿越長江時則是修建水閘,將運河和長江分開。

今天人們對於船閘並不陌生,但凡是修建水利工程都是要有配套的水閘的。例如三峽工程在建成後,大壩兩側出現了上面米的高度差,需要修建水閘保證長江的通航。

三峽水閘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閘,該水閘劈山而建,設有五個閘室,可將貨船從壩地提升113米到三峽水庫,而古代所修建的船閘原理與三峽大壩的船閘是一樣的。

京杭大運河在修建過程中要穿越長江和黃河兩大河流,不僅水文複雜,運河南北海拔落差也非常大,所穿越的地點都必須建船閘。

其中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海拔差不多,且長江水文較為平緩,因此京杭大運河過長江只需要南北兩座船閘即可。

(今天的鎮江諫壁水閘,過了這個閘門就是長江)

在過了長江之後一直到徐州這段途中地形也是十分平坦的,海拔上升不多,在途徑淮河時由於運河水面高於淮河,在2001-2003年直接修建了一座“淮安水上立交”,讓運河從淮河頭頂經過,無需再修建船閘。

(淮安水上立交,京杭大運河直接架橋飛躍淮河)

不過京杭大運河在抵達山東之後,海拔就有了明顯的上升,尤其是要翻越山東丘陵,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船閘來幫助運河抬升。

(京杭大運河棗莊地區船閘)

上述這些船閘都是現代修建的,其實在古代人們也是利用水閘解決海拔落差和河水倒灌問題。

中國人修建船閘歷史非常久遠,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攔水閘門了,通過水閘連接江南地區的大河,而在修建京杭大運河時,我國的水閘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

相比於今天的大閘門,古代船閘都是木質閘門,因為鐵質閘門容易生鏽,且重量太大,難以抬升。而木質閘門的堅固程度肯定不及今天的鐵質閘門,因此古代閘門都不能太大,否則無法承受過大的水壓。但好在古代漕運的船隻也不大,通過閘門沒啥問題。

(山東地區發掘的明清船閘,僅能容一艘船渡過)

和今天一樣,古代京杭大運河在過長江和黃河時都要使用船閘,而在清朝末年以前,黃河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取到淮河入海,所以古代翻越淮河就等於翻越黃河。剛剛上文也說了,淮河的海拔不高,因此古代翻越黃河並不困難,也是幾道船閘就能解決問題。

在古代真正比較棘手問題還是在於京杭大運河山東段,這裡海拔突然升高,因此山東段極為容易發生淤積。到1855年黃河大改道從山東入海之後,京杭大運河山東以北的大多數地區基本就不能通航了。

建國後隨著京滬鐵路和京滬高鐵的貫通,南北的交通越來越便利,京杭大運河優勢已經不存在了,因此也沒有必要再花人力物力疏通運河。

到2000年南水北調工程的確立後,京杭大運河被重新利用,成為南水北調東線的輸水乾道,由於不再涉及漕運,東線在穿越黃河時改為使用管道從黃河下面穿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部分地段並沒有完全選擇使用京杭大運河故道,而是重新鋪管引水)


千佛山車神


京杭大運河如何穿過黃河,長江的?這問題確實叫人要思考一下,查一下資料!京杭大運河全長1790多公里,跨越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兩市四省,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非常浩大的工程,是隋煬帝主持修的一條南北大運河。如果穿過這麼多的河流,真得考驗古人的智力及技術,據說運河與其它河流交界處要築壩設閘,以利於船舶通過,例如在黃河運行的船舶,要到運河行駛,就要把上閘關閉,下閘打開,根據水勢船舶會自動到了運河,如果穿越黃河那就把上閘關閉,其他河也是如此原理!長江水勢比較平穩,關鍵是黃河水勢比較兇猛,明清時期,1855年,黃河奪道入海,運河無法通行,淤泥抬高黃河河河道,黃河水倒灌運河,為使運河通行,官府組織民工,技術人員,採取水頭差彎道,固有運河三彎頂一壩之說!形成運河河黃河之間有‘之’字型彎道。過此彎道要用人力,或者蓄力拉船,才能通過。總之京杭大運河在當時世界上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是一個南北運輸的大通道。謝謝大家,不足部分敬請指教。







張思遠33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開掘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它是我國曆史上唯一南北貫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勢的懸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並通航上千年。

京杭運河地處我國黃、淮、海沖積平原東部邊緣地帶及長江三角洲的裡下河地區、太湖流域兩大碟形窪地之內。沿運地勢具有三起三伏的特點,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m之間,而京杭大運河的順利通航便是對沿途山川河流的充分利用。眾所周知‘水往低處走’,首先便要利用自然成型的山川地勢、河流水位高低以使運河流動;通州、黃河和丹陽水位高,那就流入運河,而海河、長江和錢塘江水位低,那運河的水就流入這裡(四個節點、五種流向);其次應當用河閘控制水位以適合船行,船閘又稱"廂船閘"。由閘室、閘首、閘門、引航道及相應設備組成。船隻上行時,先將閘室洩水,待室內水位與下游水位齊平,開啟下游閘門,讓船隻進入閘室,隨即關閉下游閘門,向閘室灌水,待閘室水面與上游水位相齊平時,打開上游閘門,船隻駛出閘室,進入上游航道。下行時則相反。

這是古人這種對天時地理的合理利用,才造就了這條貫穿南北的偉大工程!


漠城煙柳


曾幾何時,京杭大運河是華夏大地上最重要的交通和經濟大動脈,它日復一日地忙碌著,把南方的糧米、絲綢、瓷器源源不斷運輸到北方,以經濟中心支撐政治中心,對全國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樣的長度穩坐世界第一大運河的寶座,大運河的水就來自上述幾條大江大河。

說起京杭大運河,很容易聯想到萬里長城。萬里長城修建於秦始皇時期,但秦始皇不是白手起家,讓萬里長城平地而起,而是把戰國時期各國已有的長城連接起來,才形成萬里長城的規模。同樣,京杭大運河也不是一口氣挖出來的,而是由好幾段運河溝通連接而成。

京杭大運河與長江、黃河交匯時,會面臨一個問題——河床高度不同。

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它的河床和水面高度與長江、黃河的河床和水面高度都不一樣。特別是黃河乃有名的地上懸河,河面高度比地面高很多,如果任由它的河水向大運河中傾瀉,黃河水一定會改道把運河河道湮沒甚至沖垮,這是“水往低處流”的天然原理。

所以說,在自然界我們是看不到兩條河流“十字形”交叉流淌的,只能是一條河流匯入另一條河流,但大運河卻和長江、黃河實現了“十字形”交叉流淌,解決方式是船閘。

在大運河和黃河交匯河段,設置了一道道船閘,每兩道船閘之間的空間叫做閘室。

當船在下游向上遊行駛,即由低水位進入高水位時,先排洩閘室內的水,使得水位將至與下游水位平齊,此時打開下游的船閘,船便可進入閘室;然後關閉下游船閘,向閘室內灌水,使得水位升至與上游水位平齊,此時打開上游的船閘,船便可以駛入上游。

當船在上游向下遊行駛,即由高水位進入低水位時,操作程序相反。

所以說,當船隻走到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和黃河交匯處時,並不能一下子直接通過,而要藉助一道道船閘,逐級提升或逐級下降,才能順利通過,這些船閘平時是封閉的,只有船隻通過時才根據需要進行相應操作。

其實不光京杭大運河,古今中外所有水位落差較大的運河河段,都會採用這種船閘來實現通行,著名的巴拿馬運河就因為兩端的海平面落差,設計了三道船閘確保船隻順利通過;世界上最大的船閘也位於中國,就是著名的長江三峽船閘。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是世界上建造船閘最早的國家,早在秦始皇開鑿靈渠時,就設計建造了稱為陡門(斗門)的閘門,與當今船閘原理完全一致,我們祖先的智慧令人肅然起敬!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隋唐運河基礎上,經過元、明、清三代持續不斷改進、完善,最後形成了今天可稱為世界奇觀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其歷史上穿越的地形和水域特徵,可分為閘河段、湖區段、天然河段、河運交匯段。它必須解決船隊如何翻山越嶺、如何解決航運水源、如何實現水量的合理分配與調節、如何實現運河與黃河、淮河的三河交匯並安全穿越(包括如何穿越長江)等世界性的難題。

京杭運河的流向

  要了解兩河匯流的情況,必須先清楚河流的流向。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複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

  節點1與節點2: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

  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裡運河向南流;

  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運河與黃河交匯處

  京杭運河興於元明清時期,彼時黃河自南宋以來南徙經蘭考、民權、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安、漣水縣,由江蘇省濱海入黃海,(即現黃河故道),以此延續近700年直到1855年北襲奪大清河入海。當時京杭運河與黃河交匯處為江蘇省淮安市。京杭運河在清口(今江蘇省淮陰市西)與黃河、淮河相交,是三條河流治理的重點。由於黃河的逐步淤積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洩困難,黃河水位高時還要倒灌運河和洪澤湖,造成清口過船困難,也使裡運河經常受淮水經洪澤湖排洩泛溢的危害。為此,在高郵以下的裡運河東堤上修建多座歸海壩,在邵伯以下修多條歸江水道和相應的歸江壩,排洩淮水歸海歸江,裡運河成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間,船隻過清口更加困難。因為黃高運低,為縮小黃運之間的水頭差,而採取彎道,故有“三灣頂一壩 ”之說,今淮陰西南的一段運河,與黃河之間就變成“之”字形彎道。同時在淮安與馬頭鎮之間不斷開鑿引河,以人力、畜力牽挽,漕船才能出閘過黃。

  不幸的是1855年黃河改道,由江蘇雲梯關入海變為山東利津入海,截斷了京杭運河山東段。為了打通山東段運河,就在黃河穿運處築壩設閘,“借黃濟運”。不久黃河又在鄭州決口,氾濫於淮北大平原,山東黃河斷流,無水可借,大運河漕運再次受到打擊。目前,大運河在山東的東平湖至位山間與黃河交匯。黃河以北的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黃河以南的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據悉,新的京杭運河穿黃河工程,選定在山東東平縣與東阿縣之間黃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過多年地質勘探和穿黃勘探試驗洞開挖,查明瞭河底基岩構造和岩溶發育情況,併成功解決了河底隧洞堵漏開挖的施工難題。 穿黃工程從東平湖出湖閘至位臨運河進口全長8.67km,其中穿黃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長634m,平洞段在黃河河底下70m深處,為兩條洞徑9.3m的隧洞。

運河與淮河交匯處

  黃河改道山東入海後,運河繼續與淮河入海水道交匯。現在這兩條交叉方向流動的河流,上演了一幕“水上立交”的有趣景象,這就是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水上立交樞紐。該工程位於淮安市淮安區城南,是實現入海水道與京杭運河各自獨流的水上立交工程,工程總投資35268萬元,2000年10月由國家水利部批准興建,2003年建成通水,其規模為亞洲最大。工程採用上槽下洞結構,其立交地涵順水流方向長108.604米,垂直水流方向長122.4米。用於入海水道洩洪的下部涵洞按近期設計洩洪2270立方米每秒、強迫洩洪2890立方米每秒設計,上部京杭運河航槽寬80.0米。整個工程還包括古鹽河、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閘加固、淮揚公路旱閘以及東西長達3.7公里的河道堤防工程。站在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橋頭,極目遠望,河道縱橫,綠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兩條巨臂,護衛著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運河南北航運,船隊浩蕩,往來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沒入水中,自西向東溝通了淮河入海水道;進出口段採用新穎的水泥砌塊護坡,整齊美觀,更增添了淮安樞紐工程的風采。橋頭堡建築鋼索纜橋,猶如彩練當空,將現代工程與淮安古運河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淮安水利風景區的重要景觀。

運河與長江交匯處

  大運河在江北的入江口在揚州附近的六圩,在江南的入江口在鎮江附近的諫壁。不過,兩河交匯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十”字形,從北岸匯入長江的運河水,沿江向東走一段後,拐彎進入諫壁運河河道,這才繼續向南奔向蘇州、浙江等地。

  所以從諫壁的位置向北望,或從六圩的位置向南望,東西向的長江與南北向的大運河形成了巨大的“T”字形。

  運河呈一定夾角過長江,實際上是人類才智和大自然的選擇,運河水從江北匯入長江後,藉助江水向東流動的力量,順勢進入江南的大運河,為航船“助力”。 長江與大運河水位不同,所以需要船閘來調節水位,保證船隻順利通行。


城市新幹線


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運河,其工程量之大令人歎為觀止,可想而知,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需要消耗多少勞動力。不過,也正是因為工程量浩大,僅憑一個朝代的力量,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所以它和萬古長城一樣,都是歷經多年,憑藉多方力量,最後才得以成功面世。

修建成功的京杭大運河歷經多年,使用至今,成為中國的偉大工程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不過在這期間,它也面臨著許許多多需要克服的困難。

京杭大運河需直面的問題——黃河倒灌,水位落差

京杭大運河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戰爭頻發,人們修建此河道多是為了戰爭考慮。而後到了隋朝,修建此河道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戰爭服務,更多是為了國家經濟。

因為此時國家相對統一,而最大的問題是南方經濟落後於北方,所以一方面希望通過此河道連接南北方的經濟,使得南北方的貨物流通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方便帝王南下,便於國家管理。

因為國家的地勢原因,大多數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而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道,不可避免的,需要穿過多條河流。

所以修建之前,首要的事情就是儘可能避開一些河流湖泊。因為這些河流湖泊枯水時,便會往運河中汲取水流,而一旦水量過多又會往運河中注入水流,這樣一來,對於運河來說,水量不穩定,是很容易發生危險的。

雖說運河在修建的過程中,可以避開一些小河流,但是對於大江大河,譬如長江黃河,又難以避開,如此一來,便只能直面運河穿過長江黃河的兩大問題。

當時,黃河的河流量大,運河在穿過黃河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發生黃河倒灌,此其一。黃河與長江的水位落差大,貨船難以通過此河道,此為二。

修建運河的兩項重要舉措——築大壩、設船閘

當時為了解決黃河的河流量及泥沙問題,古人採取了築壩的方案。在京杭大運河與黃河的交界處分別築上攔水壩與攔沙壩。

兩者顧名思義,攔水與攔沙,攔水壩的作用在於防止黃河河水倒灌,而攔沙壩的目的在於攔住黃河的泥沙,防止泥沙沉積,影響河道的正常運行。而來往的船隻在經過這兩道大壩時,就只能依靠人力或畜力將船隻拉過,或是將船上的貨物卸至另一艘船上,由另一艘船隻繼續前行。

而在解決水位落差大這個問題上,古人採取的方案和現在我們在使用的方案差不多,就是設船閘。因為黃河與長江水位落差過大,所以中間必須設多處船閘,才能保證船隻順利通行。而船閘與船閘之間的空間被稱為閘室,閘室因為定期開放,所以水位相對穩定。

舉個例子,當船隻從高水位往低水位行駛時,第一道船閘將被打開,待到閘室內的水位與船閘外的水位相同時,船隻便可進入閘室。此時,第一道船閘被關閉,第二道船閘開啟,也是待到船閘內外的水位一致時,船隻才可駛出閘室。

以此類推,船隻逐級過閘,最後成功通過這段河道。而當船隻從低水位往高水位行駛時,道理相通,只是程序相反罷了。

由於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國家的命脈,所以,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重運河的修建。而且事實證明,京杭大運河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修建成功之後,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也掌握了當時經濟的命脈。它不僅成為了一條商貨來往的主幹道,同時也是一條交通幹線,從而帶動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只是到了後來,鐵路修建成功之後,京杭大運河的優勢也就沒那麼明顯了,它的作用也在慢慢減小。

不過兜兜轉轉,到了2002年,它又成為了國家“南水北調”的主要工程之一,它的地位又逐漸上升,成為“南水北調”工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從古至今,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政治方面,它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見證了無數朝代更迭,百姓人家。同時,令人高興的是,這條運河不僅被我們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成功的進入了世界遺產的名錄,被許多人稱讚與驚歎。


汗青正浩


這個問題要分清楚說的古代大運河,還是現代大運河。古代大運河沒有調水作用,因為它主要承擔漕糧的運輸作用,因此只要把水系溝通即可,它的流向不必一致,下圖為長江到天津段,各河段的流向,大運河從瓜州北上是逆流而上,到淮陰之後,流向轉換,順流北上,從東阿過黃河,一直到臨清也是順流北上。

從此可見古代長江水沒有沿大運河北上過黃河,相反在黃河北歸從渤海入海之前,因黃河奪淮入海,黃河水在汛期反而順著淮河進入長江,常常成為長江的一條支流。

進入現代以來,國家建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長江水從江都北上,才有長江水過黃河的事情。其中調水路線就大部分利用了大運河原有的河道。長江至東平湖1045公里中,大部分利用原有大運河河道。目前,京杭大運河江蘇揚州至山東濟寧已形成10個梯級,長江水就是通過一級一級抽水到東平湖。

當然南水北調東線的水穿過黃河的方式,當時也是有爭議,一種是隧洞方式,從黃河底下穿過,是長江委提出的;另外一種渡槽方式,從黃河上面經過,是黃河委提出的。由於隧洞方式可避免與黃河河勢、黃河規劃的矛盾,盾構法隧洞技術也成熟可借鑑,最終得到了採納。

但南水北調東線的穿黃成功,也花了37年時間,因為這涉及到選址問題,穿黃的地方地質不能太差。另外,為了保險起見,在1986年起挖了一個直徑3米的試驗洞,為的是探清河底的岩溶發育及水文地質情況。最終穿黃隧洞在黃河河床以下70米處,長585.38米,隧洞直徑達7.5米,來自長江的水得以源源不斷穿過黃河。

可見南水北調這項國家工程,真的是世紀工程,經得起各方面的考驗,今天“基建狂魔”也是前輩積累下來的!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這個問題我來簡單回答一下,古代的事太久遠,就不說了,就說眼下的。

現在的大運河,不用過黃河,山東濟寧以北的故運河,早就不通航了。過長江,是在江蘇揚州符近,通過長江支流,進入長江主航道,然後再通過長江南岸的支流,回到大遠河中去。

京杭大運河,說是人工開鑿的運河,實際上人工開鑿的地方並不多,主要是開在河湖之間、河河之間、湖湖之間的連接。微山湖、洪澤湖、長江支流、太湖等水系,佔了很大的部分。儘管如此,從2000年前的勞動方式侷限看,京杭大運河,仍不失為中國古代非常科學的水利工程。

從近代和當代的實際情況看,京杭大運河的主要功能,一是江蘇省境內水上物質運輸,二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通道,其它也沒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