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人没天下”这句话?

开着吉普的西凉大侠


中世纪的“镇番”人

(一)

民勤在明初到民国称呼为“镇番”,共经历3朝约600年,民国28年改成“民勤”。

“天下有镇番人,镇番没有天人”是在民勤及广大河西地区流传的一句俗语。这俚语大约在明末、清代、民国时被世人广为传播。“天下有镇番人”与民国(1928年前称镇番)的人口向外迁徙有直接关系;“民勤没有天下人”是说从明末到民国时很少有外地人到民勤的。为什么现在社会会出现“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这种说法呢?大概主要是由于当年的民勤环境遭到破坏,人口不能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的缘故。

为了概括论述此命题,不得不从中世纪的镇番卫说起。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在民勤设置临河卫,驻扎官兵2500多人,奉命戎边屯田 ,并从山西、河西等地移民2000多人,实行民屯,次年军民垦田就达340宗顷。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临河卫为镇番卫,再次大举移民,境内人口增至5500多。至永乐十五年(1417)全县已有2313户人家,65170口人,耕地面积近3000顷。县境内民多相望,城廓俨然,红稻飘香,驼马盈野,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当时,冯胜部将和粘木廓贴尔部队在河西走廊相逢,粘木廓贴尔大败逃出战场,后勤部队遗60000头牛、羊,为明军俘获。明军将领派人将这60000头牛、羊作为战利品送往南京。信使先期一个月到到南京,朱元璋一看物资明细目录,考虑安徽、湖北、苏浙人不会饲养牛羊,就下令让把这些牛羊在原地养殖。朱元璋认为这支部队征战多年,俘获又多,初期一直很少安排补给。50年后,当年部队里面的18-19的后生都已经白发苍苍、弯腰驼背,朱皇帝这才想起,这支部队50年来从没换防。这时,这支军垦队伍在镇番当地已经儿孙满堂,长江北岸的故乡他们已经无精力回去了。他们只好留居在镇番。

这是现在民勤人的第一代祖宗。

不过,说“蒙古贵族统治的残余势力经常寇边犯关,绿林大盗肆意烧杀虏掠,再加上频繁的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明朝中后期,民勤人口大量外流”,这个措辞是不准确的。

镇番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前期国家供给使得镇番的战略物资比较丰富,军垦逐步变成农垦,人口剧增,过度开垦荒地,当地又濒临沙漠,土地沙化速度骤然加快,人均口粮严重不足,才逐步向外迁移。到嘉靖二十年(1541)只剩下1871户,3363人了,人口比100多年前的永乐年间减少了52%。

说“明末的民勤籍‘氓流’就很多了”是可以说的。李自成部队从陕北一路直取甘南和汉中,行军路线擦武威而过,避过了镇番,而清军灭南明而后西进,镇番是献关投降了的。战争并没有让镇番的人口减少。清朝268年时间里,康熙西征葛尔丹叛乱、左宗棠征阿古柏,镇番都不是前线,人口减少依然和战争无关。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陕西流民西撤新疆和20世纪20年代的河州少年马仲英在从宁夏平原往新疆撤退时,是从宁夏中卫向西跋涉腾格里沙漠而去的。两次镇番都是必经之路。而此时,镇番仍然没有改名“民勤”。陕西流民和“嘎司令”马仲英退却路过镇番,少不了抢掠,这可能是镇番人的2次创伤。

史料谈及的军队路过的时间节点还有一次,那就是1935年冬天的西路军征战河西,所有史料都没有提到民勤,说明陈昌浩、徐向前是因为时间紧迫和军事压力两原因,仍然未进入民勤。

民勤人最后一次“自毁家园”,不能不提1958年的“大跃进”。大跃进是全中国范围内的经济行为,民勤逃脱不了。

民勤人外出四散谋取生路,是从明朝中期就开始发生的民间行为。在与外乡人交谈的过程中免不了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故乡。听过民勤人讲话的人都有个印象,民勤口音很绕,词汇中有湖南、江苏、安徽各地的常用词。他们或许把自己的故乡描述的“黄沙遍地”,而他们的父母,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局限、外乡人言语沟通的不便,在他们的口中最终的形象,就像在沙子中“刨食”的老鼠。故而,随着历史车轮向前滚动,民勤人在外乡人的称谓中,简单、直接地有了“民勤沙老鼠”这么个绰号,有蔑视之意,也算是统称。

在明、清、民国3朝出现的镇番地方志中,我们统计出,谢、李、王、胡、何5个姓氏在镇番地区属于大姓。

历史,像滚滚黄沙,却又像滚烫的沙子。

(待续)


秦砖汉瓦777


我是民勤人,看到这个提问有种想回答的冲动,所以不请自来。

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是“怎样理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天下人这句话。”

在这里有必要对民勤这个地方有个大概的了解。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石羊河下游。南依武威,西邻金昌,东北、北、西北与内蒙古左、右旗相接。民勤过去叫镇番,1928年才改为民勤。单从县名就可知这里的百姓是多么勤劳质朴。本县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包围之中,东西北三面环沙,环境十分恶劣。冬冷夏热,昼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仅127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623毫米。干旱缺水风沙大是民勤最显著的特征。

建国前有一首民勤民谣说:举目四望全是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沙逼人退埋田园,流离失所走天涯。

民勤小曲戏《二瓜子吆车》中台词道:爹死了,娘嫁了,哥哥嫂子贼杀了,二亩田地沙压了。这些都是旧民勤的真实写照。

我们拋开干旱缺水单说风沙,旧民勤就是一个不适宜人居的地方。一场大风刮过,青苗被埋,再次耕种,虽然有违农时,减产歉收不可避免,还不至于颗粒无收;一场大风过后,快要成熟的庄稼变成一地黄草,贫苦农民将怎样度日?旧中国内忧外患,政府自顾不暇,遑论救灾!蝼蚁尚且贪生,人又怎么能坐以待毙呢?于是扶老携幼外出逃荒就成了不二选择。限于当时条件,交通不便,更无交通工具,徒步逃荒自然以周边地区为首选。于是逃往新疆,内蒙,宁夏的难民最多,其他地区较少。这就是天下有民勤人原因在。

既然旧民勤是个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外地人也就很少来了。即使来了,也不会在民勤扎根,自然就是民然没天下人了。

当然这是旧民勤。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封沙固沙,近年又调水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民勤已是旧貌换新颜。现在来民勤务工的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民勤没天下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愿民勤的未来更美好,愿民勤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民勤能吸引更多外地人!


余一得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由武威市管辖,县域三面被沙漠围困。在历史上,民勤的生态比现在好的多,处在石羊河下游,水资源充沛,土地广袤,粮草丰盛,养育了众多的人口,不得不说,在农耕时代,民勤是人类生息的天堂。但由于近代生态环境的恶化,民勤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人口出现了大量外迁。多数去往内蒙、宁夏、新疆等地。由于迁出的人太多,在新疆、宁夏、内蒙等地总能见到民勤人的身影,所以有“天下有民勤人”之说,事实上民勤人遍布各地;说“民勤人没天下”这句话可能在代代相传中有口误,感觉是个伪命题,倒是有的人说“民勤没天下人”,该说法更符合实际,近代以来民勤失去环境资源优势,严重缺水,没法吸引天下的人迁徙和谋生。我再按“民勤人没天下”勉强解释一下,不致跑题;在中国、甚至在我们甘肃,知道有个叫民勤县的人都很少,过去出版的地图上几乎都没有标注过,民勤默默无闻,人们不知道有个民勤存在,除了邻近的几个县区,民勤没有知名度。“民勤人没天下”,就是说,天底下,人们不知道民勤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地方,那两句话还告诉人们:民勤人的知名度高于民勤这个地方。当然,随着地质调查的发现或者能解决水资源问题,民勤也许能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到时候民勤会被更多的人知道。我是武威人,我是这样理解的,不排除有其它解释,您有什么见解,欢迎在下方讨论!😄😄



乡音石


“天下有民勤,民勤没天下”这是说很早以前,民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勤人,他们自认为:这块土地是属于自已的,在民勤这地方只许他们生活发展,不许外来人管理、生活、发展。这是一个传统的自私的排外陈规,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上进的民勤人民打破了陈规,转变态度,对外地去工作,做生意,安家生活人们都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了。


静心禅419


民勤 历史上每遇瘟疫、饥荒、回乱之年就有大批民勤人流落天下。

民勤 自古生态环境恶劣,只有民勤人像红柳像骆驼一样坚守这片热土,外地人来得到体验就走人。

所以旧志有载:天下有民勤人,民勤冇天下人。(冇:没有)


王福明198


民勤人是那个地方特定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一些古人生活习性,造成了现在的民勤人气,天下可以容下民勤人,因民勤人特能吃苦,容忍性特强,特能干,。而天下人到民勤待不长,待不住,拔腿就走,故民勤人没天下。留下了世世代代的老民勤人,他们献了祖宗,献后人,把民勤改造的现在的良好民勤县。得来的不易,他们特珍惜水,土地,绿色,粮食。人们都说民勤人财迷,小气等。就是这样而来的。我认为,到民勤生活的每一省的人,如果你能待得下,生活一些时候,如果不跑得话,久而久之,也会像民勤人一样,小气,财迷,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容不得浪费,不信你去试试


伟人善山


主要是甘肃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劣,风大沙多,干旱少雨缺水,不能适应光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经济来源。从5,60年代民勤人为了生存就大量外出逃荒迁徙,并定居。以新疆,内蒙古民勤人居多。

民勤无天下人主要是民勤县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矿产资源少,投资办厂无利可图。所以只有民勤人走出去,到全国各地打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外地人到民勤县来干什么呢!


乌斯太印象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甘肃那些事。(约500字,阅读需2分)

这句话的正确说法是:“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天下人”。

这是一个历史环境变迁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生动案例。

民勤历史上也是有“天下人”的。

明洪武年间,平定河西之后,设军屯以守边疆,民勤这里就设置了临河卫。驻扎官兵近三千人,后又招募内地民人前来屯田,从河西、山西、陕西等地招徕民人两千余人。之后不断移民实边,到永乐十五年时候,这里的人口已过万。

这时候的民勤,还是和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时候一样,水草丰茂,驼马遍野,城郭相望,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周边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半干旱区的屯田也造成了沙漠化的倪端,最致命的是大量人口与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使得本就缺水的民勤发展堪忧。

正如史料所载:“以生齿日繁,兼风沙据,上游移丘开荒者沿河棋布。因河水细微,泽梁亦涸,土活泽饶成往事矣”

人口增加破坏了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活。绿洲萎缩,无法承受巨大的人口负载。风沙,缺水,这些对于民勤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无法生存的居民,只能举家迁徙。

从此天下开始有民勤人。

为求生路,民勤人迁往济木萨尔、吉昌、乌鲁木齐,争相奔走新疆、内蒙等地,至今民勤人仍称新疆为第二故乡,由此可知自清代开始迁过去的人数之多。

至今说起“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天下人”这句流传几百年的俗语,仍然可以想见不畏艰险的民勤人勇闯天下的豪情,但是也需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采取合适手段逐渐恢复民勤这类地方的生态环境,争取让民勤再次成为一个容纳天下人的好地方。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些句语都是历史书上的话了,从八、九十年江浙商人就有人在民勤定居儿子娶了民勤故娘生儿育女了!当年出外的民勤人也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有了新的认同,变化真大啊,连从今年的老天爷也变得有雨给脸了!


虎威51786416


我一直在新疆打工,15年了,车开回来,房子卖了一套。刚回老家民勤,目前开一家超市,火锅店正在装修。从打工仔转变成个体,希望一切顺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