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戰爭時代下,普通百姓無聲吶喊式的自我救贖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勳老爺子1988年導演的一部動畫電影,我們可能對他不熟悉,但一定知道宮崎駿。在1968年,高畑勳在擔任《太陽王子霍爾斯》的監督時,與宮崎駿結識,多次合作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在鈴木敏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吉卜立工作室,而《螢火蟲之墓》便是以工作室的名義推出的。我們知道,宮老爺子的作品向來喜歡以暗諷的形式來表達對世界某種現狀的不滿,而這部作品卻直截了當的去批判現實社會的戰爭。

和平是紮在他們心底的一個執念,反對戰爭也是他們一直都在做的事。

《螢火蟲之墓》:戰爭時代下,普通百姓無聲吶喊式的自我救贖


《螢火蟲之墓》通過描繪一對兄妹在戰爭年代下的悲慘遭遇讓我們直視戰爭的可怕與殘酷。電影開篇,就營造出一種黑暗、壓迫的氣氛,清太雙眼微閉,聳拉著頭靠在車站牆壁上,就像死去了一樣,說明了這部電影將會是一部徹底的悲劇。
戰火紛飛的時代沒有一刻能保證自己是安全的,在一次空襲時,清太的的母親被炮彈不幸砸中,全身沒有一處完好的皮膚,在痛苦掙扎了幾天之後離世。他的父親是海軍的一員,在一次行動中也不幸遇難,而清太從始至終不相信父親的離開,或者說不願意承認。他帶著自己的妹妹節子先是在姨媽家度過了一小段日子,而後由於姨媽家生活也十分困難,清太帶著妹妹離開選擇自己謀生。雖然說是自己謀生,但其實是哥哥在花完僅存積蓄後無奈下選擇去偷糧食。戰爭年代,偷糧食無異於殺人,妹妹極度缺乏營養,餓到把石頭、泥土等看作飯糰吃了下去,最後堅持不住以死亡結尾,而哥哥也在不久後餓死街頭。

《螢火蟲之墓》:戰爭時代下,普通百姓無聲吶喊式的自我救贖

清太和節子剛來到防空洞時,看著遠處太陽下山的場景


有人對清太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覺得哥哥已經年紀不小,完全可以自己出去找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妹妹,而不是通過“偷”的方式。在我看來,他不是不想,而是沒辦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工作是何其難找,想要填飽肚子更是難上加難,他一開始寄宿的親戚家,父母健在且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每天吃的依然是非常的差,鮮有大米和麵粉。而在電影開頭,一掃而過的鏡頭裡,天橋下躺著數具少年的屍體,清太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電影以“螢火蟲之墓”為名,正是把清太和節子這樣的普通群眾比作暗夜裡隱藏在茂盛枝葉下的螢火蟲,在萬籟俱寂時他們不會發出一點聲響和光芒,而在你折斷了他們停留的枝葉時,他們慌亂飛出,散發出美好卻又在廣袤黑暗裡不值一提的微光。電影海報裡那一個個泛著光亮在空中的東西,看似是美麗的螢火蟲,實則是戰火紛飛時一個個從天而降的炮彈。

《螢火蟲之墓》:戰爭時代下,普通百姓無聲吶喊式的自我救贖

看似是螢火蟲漫天飛舞,其實是炮彈轟炸時的火花


拋開國家的界限,在戰爭時期的受害者永遠都是人民,魯迅先生曾在吶喊裡說到“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作為人民,他們定然是反對戰爭的,然而他們能做的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辦法先填飽肚子活下去。



很多人喜歡用政治眼光去看這部電影,在我看來,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欣賞他也應該從其本身的立意出發。螢火蟲之墓從始至終向我們表達的都是人民在戰爭時代下的自我救贖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電影開篇就向我們宣告清太的救贖失敗了,接著解讀兄妹二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清太的救贖之路可劃分為兩個時段,待在親戚家的時段和住在防空洞的時段。

得知清太母親的死後,他的阿姨將他二人收留同住一個屋簷之下。起初,他們在一起融洽自然,是片中難得一見的幸福場面。當然也有可能是政府因清太母親的離世,給予他撫卹糧食補助的原因讓親戚對他二人和藹有佳。然而多一張嘴就少一碗飯,他們二人的存在使親戚家的糧食問題倍加嚴重,吃完撫卹糧後,他們在吃飯時只能吃到清湯,再也吃不到米了。面對飢餓,親戚間的感情顯得功利。戰火時期,人類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跌倒了最底層的溫飽階段,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便變的不那麼首要,所以清太兄妹在寄人籬下的日子裡顯得更加難耐,因為戰爭令阿姨一家人更極力於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人性的陰暗面是因為戰爭令人們最底層的需要都無法維持,所以無法激發更高層次都需要所致。不過這些都只是理論,歸根結底每個人面對逆境都姿態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像阿姨一家人一樣冷漠。

儘管清太明白是他們的存在拖累了阿姨一家,可是還是無法忍受阿姨他們對節子的刻薄、冷言冷語,更無法忍受讓節子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於是清太帶著節子離開阿姨家,來到河邊的一個防空洞裡。雖然這裡什麼都沒有,可是節子恢復了原本的天真活潑。白天,節子在湖邊玩耍,晚上,和哥哥一起抓螢火蟲。一切彷彿好了起來,電影再次充斥著幸福與快樂,然而,其實也側面烘托了結局的悲涼。
清太把從家中帶出來的貴重的衣物賣了換取食物。衣服賣光後,為填飽妹妹的肚子,他有了另外的打算。在空襲時,一個瘦小的身影在驚恐逃亡的人群中逆行而上。清太的打算就是所謂的“趁火打劫”。空襲警報呼天蓋地地響著,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已經沒人的家裡拿走值得換取食物的東西。在一次空襲中,清太因大收穫而狂喜,一邊跑一邊大笑,心中祈求著空襲再度來臨。他的內心開始扭曲,已然忘記了自己是在生死間徘徊,天空被無情的戰火照得通紅通紅的,空襲警報刺耳的響著,人們的驚叫聲、哭泣聲不斷,然而在哥哥的眼裡只有妹妹節子。而這終究不是長計,在清太外出找食物時,節子無法忍受飢餓,將石頭,土等當作食物吃了下去,當清太發現時,已經無法扭轉局面,節子永遠的閉上了眼睛,節子的死亡讓清太也沒了支撐他前行的動力,最終倒在了大街上,在夢裡去與節子相遇。

《螢火蟲之墓》:戰爭時代下,普通百姓無聲吶喊式的自我救贖

清太目光呆滯抱著自己死去的妹妹



孤兒的成長一直都是影視作品常常喜歡拿來探討的一個題材,可是戰爭時期的孤兒與平時我們所說的不同,他們面對著更加根本的生存問題。正如清太,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帶著年僅四歲的妹妹生活本來就是一件無比艱辛的事情。由於飢餓,四歲的節子營養不良而患上腸炎,在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又是在戰火的惡劣環境下,十四歲的哥哥怎麼給小節帶來有營養的身體呢?那種無力感漸漸的摧毀著清太,還記得村上春樹說過“無力感會徹底腐蝕一個人”大概就是如此!


《螢火蟲之墓》是一個很有深度,反思性很強的一部作品。它不是俗套的講著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反戰的冠冕堂皇,只是平凡的講述一個過程、一個故事、一個經歷。然後當你被一步步帶入到其中時,你會發現心裡思緒萬千,想說什麼卻沒法開口,只能將這種彷彿切身般的體會揉入到清太與節子最後夢裡相會時,身邊那一個個散發著微光的螢火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