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战争时代下,普通百姓无声呐喊式的自我救赎

《萤火虫之墓》是高畑勋老爷子1988年导演的一部动画电影,我们可能对他不熟悉,但一定知道宫崎骏。在1968年,高畑勋在担任《太阳王子霍尔斯》的监督时,与宫崎骏结识,多次合作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在铃木敏夫的帮助下,成立了吉卜立工作室,而《萤火虫之墓》便是以工作室的名义推出的。我们知道,宫老爷子的作品向来喜欢以暗讽的形式来表达对世界某种现状的不满,而这部作品却直截了当的去批判现实社会的战争。

和平是扎在他们心底的一个执念,反对战争也是他们一直都在做的事。

《萤火虫之墓》:战争时代下,普通百姓无声呐喊式的自我救赎


《萤火虫之墓》通过描绘一对兄妹在战争年代下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直视战争的可怕与残酷。电影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黑暗、压迫的气氛,清太双眼微闭,耸拉着头靠在车站墙壁上,就像死去了一样,说明了这部电影将会是一部彻底的悲剧。
战火纷飞的时代没有一刻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在一次空袭时,清太的的母亲被炮弹不幸砸中,全身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在痛苦挣扎了几天之后离世。他的父亲是海军的一员,在一次行动中也不幸遇难,而清太从始至终不相信父亲的离开,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带着自己的妹妹节子先是在姨妈家度过了一小段日子,而后由于姨妈家生活也十分困难,清太带着妹妹离开选择自己谋生。虽然说是自己谋生,但其实是哥哥在花完仅存积蓄后无奈下选择去偷粮食。战争年代,偷粮食无异于杀人,妹妹极度缺乏营养,饿到把石头、泥土等看作饭团吃了下去,最后坚持不住以死亡结尾,而哥哥也在不久后饿死街头。

《萤火虫之墓》:战争时代下,普通百姓无声呐喊式的自我救赎

清太和节子刚来到防空洞时,看着远处太阳下山的场景


有人对清太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得哥哥已经年纪不小,完全可以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妹妹,而不是通过“偷”的方式。在我看来,他不是不想,而是没办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作是何其难找,想要填饱肚子更是难上加难,他一开始寄宿的亲戚家,父母健在且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每天吃的依然是非常的差,鲜有大米和面粉。而在电影开头,一扫而过的镜头里,天桥下躺着数具少年的尸体,清太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电影以“萤火虫之墓”为名,正是把清太和节子这样的普通群众比作暗夜里隐藏在茂盛枝叶下的萤火虫,在万籁俱寂时他们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和光芒,而在你折断了他们停留的枝叶时,他们慌乱飞出,散发出美好却又在广袤黑暗里不值一提的微光。电影海报里那一个个泛着光亮在空中的东西,看似是美丽的萤火虫,实则是战火纷飞时一个个从天而降的炮弹。

《萤火虫之墓》:战争时代下,普通百姓无声呐喊式的自我救赎

看似是萤火虫漫天飞舞,其实是炮弹轰炸时的火花


抛开国家的界限,在战争时期的受害者永远都是人民,鲁迅先生曾在呐喊里说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为人民,他们定然是反对战争的,然而他们能做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办法先填饱肚子活下去。



很多人喜欢用政治眼光去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欣赏他也应该从其本身的立意出发。萤火虫之墓从始至终向我们表达的都是人民在战争时代下的自我救赎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电影开篇就向我们宣告清太的救赎失败了,接着解读兄妹二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清太的救赎之路可划分为两个时段,待在亲戚家的时段和住在防空洞的时段。

得知清太母亲的死后,他的阿姨将他二人收留同住一个屋檐之下。起初,他们在一起融洽自然,是片中难得一见的幸福场面。当然也有可能是政府因清太母亲的离世,给予他抚恤粮食补助的原因让亲戚对他二人和蔼有佳。然而多一张嘴就少一碗饭,他们二人的存在使亲戚家的粮食问题倍加严重,吃完抚恤粮后,他们在吃饭时只能吃到清汤,再也吃不到米了。面对饥饿,亲戚间的感情显得功利。战火时期,人类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跌倒了最底层的温饱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便变的不那么首要,所以清太兄妹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显得更加难耐,因为战争令阿姨一家人更极力于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人性的阴暗面是因为战争令人们最底层的需要都无法维持,所以无法激发更高层次都需要所致。不过这些都只是理论,归根结底每个人面对逆境都姿态都不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阿姨一家人一样冷漠。

尽管清太明白是他们的存在拖累了阿姨一家,可是还是无法忍受阿姨他们对节子的刻薄、冷言冷语,更无法忍受让节子过着看人脸色的生活,于是清太带着节子离开阿姨家,来到河边的一个防空洞里。虽然这里什么都没有,可是节子恢复了原本的天真活泼。白天,节子在湖边玩耍,晚上,和哥哥一起抓萤火虫。一切仿佛好了起来,电影再次充斥着幸福与快乐,然而,其实也侧面烘托了结局的悲凉。
清太把从家中带出来的贵重的衣物卖了换取食物。衣服卖光后,为填饱妹妹的肚子,他有了另外的打算。在空袭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惊恐逃亡的人群中逆行而上。清太的打算就是所谓的“趁火打劫”。空袭警报呼天盖地地响着,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已经没人的家里拿走值得换取食物的东西。在一次空袭中,清太因大收获而狂喜,一边跑一边大笑,心中祈求着空袭再度来临。他的内心开始扭曲,已然忘记了自己是在生死间徘徊,天空被无情的战火照得通红通红的,空袭警报刺耳的响着,人们的惊叫声、哭泣声不断,然而在哥哥的眼里只有妹妹节子。而这终究不是长计,在清太外出找食物时,节子无法忍受饥饿,将石头,土等当作食物吃了下去,当清太发现时,已经无法扭转局面,节子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节子的死亡让清太也没了支撑他前行的动力,最终倒在了大街上,在梦里去与节子相遇。

《萤火虫之墓》:战争时代下,普通百姓无声呐喊式的自我救赎

清太目光呆滞抱着自己死去的妹妹



孤儿的成长一直都是影视作品常常喜欢拿来探讨的一个题材,可是战争时期的孤儿与平时我们所说的不同,他们面对着更加根本的生存问题。正如清太,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带着年仅四岁的妹妹生活本来就是一件无比艰辛的事情。由于饥饿,四岁的节子营养不良而患上肠炎,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又是在战火的恶劣环境下,十四岁的哥哥怎么给小节带来有营养的身体呢?那种无力感渐渐的摧毁着清太,还记得村上春树说过“无力感会彻底腐蚀一个人”大概就是如此!


《萤火虫之墓》是一个很有深度,反思性很强的一部作品。它不是俗套的讲着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反战的冠冕堂皇,只是平凡的讲述一个过程、一个故事、一个经历。然后当你被一步步带入到其中时,你会发现心里思绪万千,想说什么却没法开口,只能将这种仿佛切身般的体会揉入到清太与节子最后梦里相会时,身边那一个个散发着微光的萤火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