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螢火蟲之墓》繼《天空之城》後吉卜力工作室第二部長篇動畫電影,也是吉卜力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涉及二戰的動畫作品。

這是我很久之前看過的動畫作品,今天之所以再談起,是因為看到有人說該作品在刻意製造日本是受害者這個形象,向年輕人傳播不正確的歷史觀。為了確保我的述說,我還是重新看了一遍。


一、片名的解讀以及那張細思極恐的海報:

《螢火蟲之墓》的海報是由4個元素組成,從上而下有敵方飛機、火焰、兩個主人公、以及草。該海報並沒有網上傳得那麼細思極恐,只不過我們要稍微注意的是,畫面那些螢火閃閃的東西,是造成他們不幸最直接的原因。

《螢火蟲之墓》還有一個譯名《再見,螢火蟲》,螢火蟲是夏天最常見的昆蟲之一,也是影片中除了糖果唯一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戰爭爆發前,他們還在草叢裡抓螢火蟲,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後來,他們逃到防空洞的時候,因為節子格外思念母親,不想傷害妹妹的清太,就帶了她去看螢火蟲;晚上一個的時候,節子害怕,清太就抓來了螢火蟲陪節子。影片還有一處,是在日本戰敗,父親戰死,清太一個人望著四處飄散妹妹的骨灰,最後螢火蟲閃現了。

在整個陰沉的戰爭中,螢火蟲成了兄妹倆最大的精神糧食,在孤獨,害怕的時候,陪他們度過了很多個晚上,可最後卻沒有陪清太走完最後一程。

童年裡的螢火蟲是美好的是溫馨的,戰爭後的螢火蟲是光是信仰,但兄妹倆依舊逃不過戰爭的魔爪。螢火蟲之墓是對童年也是對美好的埋葬。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二、作品的敘事方式:

《螢火蟲之墓》是以倒敘的方式展開,這種敘事方式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當中並不特殊,但作品開篇最讓人震撼的是—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我死了。

平靜的旁白中夾著幾分沉重感,這是作品給我們的第一直觀感受,壓抑。因為主人公已經走了,所以接下來作品的視野基本停在了“我”。我特別崔靜雯老師對這個“我”的解釋,影片用了兩條線索,一條活著的,一條死亡的,所以構成了天堂的我和地獄的我。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因為是以第一人稱切入的,這跟《大魚海棠》有相似效果,是我們在觀看作品的時候會有盲區以及會受到主人公的情緒引導。失去了母親的兄妹倆在不得已的情況選擇投靠親戚,可在資源越發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也成了這個家庭的拖油瓶。頂著寄人籬下的壓力和痛苦,兄妹倆毅然地離開了這個壓抑的別人家庭。

明面上是阿姨的冷漠導致了後來兄妹倆相繼離去,但影片靠近尾聲,日本戰敗的消息在全國傳開後,人民歡呼戰爭戰爭終於結束了,清太那一刻才真正地死去。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戰爭使得人性扭曲,親情疏遠,哪怕是值得同情的清太,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他在餓肚子的時候去偷別人的東西,在敵軍飛機轟炸國家領土的時候,他是高興的。這份在戰火中高高掛起的“得意”,在日後也付出了代價。戰爭只是兄妹倆不幸的導火線,而真正造成這場悲劇的是軍國主義的思想。

直到最後一刻,清太還在奢望父親,這場戰爭的幫兇能夠平安歸來。《螢火蟲之墓》並非是為了悲劇而悲劇,而是戰爭帶來最大的毀滅是死亡,是對曾經擁有的美好的埋葬,更是對所有活著的人警示,不要為了戰而戰,和平來之不易。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影片雖然用的是倒敘的方法,但為了增強觀眾對主人公已經死了這條信息的認知,多次採用交叉蒙太奇,如清太單獨一人處理完媽媽的骨灰,回去阿姨那邊接妹妹的時候,鏡頭一下子切到已故的兄妹倆,再晃一下,又是清太抱著骨灰拼命奔跑。

亡靈的回憶來描繪故事這種超越現實主義的寫法,既加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又增加了一份淒涼和無助感。人間早已不是兒時抓螢火蟲的天堂了,貧窮飢餓侵蝕著他們,死亡成為了這對孤兒唯一的出路。

影片通過不斷改變色彩來增加情緒的陳述,紅色代表血腥代表死亡,彩色是我尚且活著的真實世界,儘管在陳述的我這一刻已經死了,但線條色彩的分明,還是將戰爭的殘酷和生前的絕望描繪地淋漓盡致。

最後一幕,電影是運用淡入的手法,將死去的妹妹同我燒燬的骨灰重合在一起,在螢火蟲的光芒下,妹妹的肉體和精神獲得了真正意義的解脫。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三、畫面解讀:

鏡頭在描繪戰爭的時候,選擇的是全景,遠景一般是以表現事物為主,通過一個大的環境描寫從而突出人物的命運和心緒。如清太在住進姨媽家後,又回來自己先前的家帶東西的時候,整個畫面都是廢墟一片,還有望不見盡頭的火車道,整個色調採取的都是暗沉,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節子出現的時候,螢火蟲圍繞著她,整個色調都是偏溫和的黃色。這個的時候的主角正好位居畫面的中間,一個是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這裡,其次是達到一種烘托的效果。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電影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節子問到:媽媽在哪裡?為了不讓妹妹傷心,清太在一旁一直不斷地甩杆子,妹妹卻在放聲大哭。整個畫面,兩個的距離剛好在對角線上,又各自朝著各自的方向,藉著物體的餘影襯托兄妹倆各自的心事。整個畫面從動態到靜態,籠上一層深重的氣氛,更加還原了失去雙親的兄妹倆無助,孤獨的心態。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螢火蟲之墓》當中大量地通過色彩來表達情感,整個影片由於為了凸顯二戰的故事背景,用的是單色灰。在妹妹方面,則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前半段是依舊帶著生的期待和對爸爸歸來的渴望,一直有螢火蟲在旁邊圍繞,所以色彩選用的是紅色,象徵著生命,熱情,凝聚;但後半段則採用暖黃色,一則是為了凸顯兄妹情,哥哥對妹妹的照顧;二則是跟戰爭的殘酷形成反差色,從而加深了戰備帶來的傷害和悲哀。

除去整個大背景,就連人物的衣服都是土黃色和藍青色,這種冷調顏色一般帶著消極的意義,也符合作品的背景。和平時期,清太和家人的衣服都是暖調的,臉上洋溢著溫和的笑容。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更細微一些,通過妹妹臉上的光線和色調程度來判斷她的身體狀態,前期還是冷黃的,後期隨著營養不足,慢慢地整個臉消瘦下去,呈現灰黃的狀態。而哥哥在戰爭的壓力下,心態也漸漸崩潰,最後用誇張的臉部表情和奇怪的光圈來展現人物內心的扭曲。

四、音樂的處理: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好的音樂則可以幫助一部作品發揮它的魅力,達到共情的效果。電影巧妙地運用了現實音樂和功能性音樂,達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動的作用。

在清太和節子相處的時光,音樂是偏溫和,緩慢的;在敵方飛機劃過天空的一瞬間,整片段音樂都配合著光線謹慎又悲涼;節子病重的時候,音樂是採用低沉哀轉的絃樂器。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清太溫柔地闡述自己已經死了的事實,整個畫面由近景拉到全景,在轉鏡頭的時候,前半段是無聲音的靜默,後半段是有平淡的配樂,從而來突出清太已經接受自己死去的事實了。

影片在展現矛盾的時候,採用的是靜態視圖和功能性音樂,從而擴寬觀眾聯想,加重沉痛的心情。然而當鏡頭轉到逃跑的兄妹倆一臉的恐懼,配樂又消失了,將想象的空間留給了讀者。

結語:

作為一部文藝片,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表達的東西也有限,但高畑勳儘可能地細微到還原戰爭中的每一個真實又殘酷的點。無論是發起侵略的國家還是受害國,都一樣會被戰爭反噬。

那些自以為開闊疆土,只是幾架飛機幾個炮火的人民最後也受到了教訓。作品只是以一個上帝的視野去描述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之所以選定清太和節子,是為了凸顯連大官貴族都逃不了災難,那那些本身就處於水深火熱的難民們的未來可想而知。

兄妹倆最終走向死亡,並非是戰爭帶來的悲劇,更多是軍國主義的殘害。到死的前幾刻,清太居然還奢望罪魁禍首的日本國勝利。需要被拯救的不是人命,而是人心。

淺談《螢火蟲之墓》:硝煙下的一縷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