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天才詩人,一生狂傲不羈,飄逸灑脫,留下很多偉大詩作,其實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響頗濃的詩人,常以“謫仙人”自居,歷代歌詠李白的詩篇亦往往將其與“仙”聯繫起來。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的一生,確曾訪過道,尋過仙,煉過丹,採過藥,受過道篆,並經常出入道觀,研讀道經,交結道士,玄談道旨。崇道也是李白終生為求其生活非同凡響而努力從事的一件重要事情。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唐朝奉老子為始祖,尊崇道教,使其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時,尊老子為玄元皇帝,令天下州郡立廟祭祀,更設立崇玄館,《老子》等道家學說均被奉為“真經”,道教在唐朝達到了隆盛時期,這些對李白求仙學道影響重大。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早年的李白即開始追慕神仙方術,這在他的詩文中可以窺見。“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仙人扶我頂,結髮受長生。”五歲就能誦讀道家經典、十歲就博覽群書,十五歲就開始尋訪神仙,20歲時正式接受道教的灌頂儀式,正式成為了一名小道士。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開元十四年,26歲的李白離開揚州,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拜訪了刺史李邕後,來到了湖北襄陽和嵩山南麓的汝州,在著名詩人孟浩然處結識了隱居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元丹丘姓林,名宗,乃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道人,家居北嵩山下的潁陽石門,是著名道教大師司馬承禎的徒弟。他們在一起談詩論道,十分投機,結為好友。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與司馬承禎一見如故,很快成為司馬承禎在天下所結交的“仙宗十友”的第十位(其他還有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並從此對司馬承禎以及司馬承禎的傳道師傅潘師正所修道成名的嵩山產生了嚮往之情。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非常欣羨元丹丘的神仙生活,繼而對元丹丘的棲居地嵩山異常陶醉。他特意寫了《題元丹丘山居》一詩:

“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

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

松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裡。

李白在嵩山的修道地選在了太室山玉女峰,他與元丹丘常在嵩山太少二室諸峰間漫遊,時合時離,各自修煉。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對嵩山的歷史神仙故事也很感興趣,他特意寫了《嵩山採菖蒲者》一詩:

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

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

我來採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終忽不見,滅影入雲煙。

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的足跡遍及嵩山諸峰,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不僅到過少室三十六峰、太室三十六峰(那時太室定下峰名的還只有二十四峰),還先後到過嵩山南邊的箕山及大小熊山,到過嵩山西邊的緱山(唐初高僧玄奘的故鄉附近,據說是周朝太子王子晉升仙的地方)等地,由於這些山與嵩山相近而嵩山的名氣又足夠大,所以這些山也被人們習慣地稱作嵩山。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吹笙駕鶴的王子晉最使李白神往,但時隔千年無處尋覓,只能拜謁嵩山眾多的王子晉遺蹟,無奈寫下了:《感遇四首》,其一詩曰:

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

金骨既不毀,玉顏自長春

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

舉手白雲間,分明謝時人。

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

其後,他又寫了《鳳吹笙曲》《古風其四十》等記述了王子晉,李白對王子晉的崇拜可見一斑。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鳳吹笙曲》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綵鳳鳴。

始聞煉氣餐金液,複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裡,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古風其四十

鳳飢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朝鳴昆丘樹,夕飲砥柱湍。

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晉結交青雲端。

懷恩未得報,感別空長嘆。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尋“仙人王子晉”不得相見,後來聽說嵩山有個女道士焦鍊師,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經兩百多歲了,看起來僅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不食五穀,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夕至,於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找了多日,不見焦鍊師的影子,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鍊師》一詩,表示甘願跟她修道學仙的心情,發佈到“微信朋友圈”,遙寄焦鍊師。現在,這首詩還刻在嵩山峻極峰途中,中嶽行宮西南峭壁上。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贈嵩山焦鍊師 並序》

唐 ·李白

嵩丘有神人焦鍊師者,不知何許婦人也。又云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居少室廬,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餘訪道少室,盡登三十六峰,聞風有寄,灑翰遙贈。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遊憩,九垓長周旋。

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嶽,煉魄棲雲幄。

霓裳何飄颻,鳳吹轉綿邈。

願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

紫書倘可傳,銘骨誓相學。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由於李白同元丹丘是摯友,“同衾臥羲皇”,極盡“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的安居之歡。看到元丹丘新卜的別業潁陽山居,北依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目汝海,雲巖掩映,景色優美,李白心裡非常仰慕,對元丹丘隱居生活甚為嚮往,於是接連寫下了《題元丹丘山居》、《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觀元丹丘座巫山屏風》、《元丹丘歌》等幾首詩。其中《元丹丘歌》最為著名:

元丹丘,愛神仙。

朝飲潁川之清流,

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峰長周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元丹丘還特地請李白將《題元丹丘山居》一詩寫成一個大橫披,請工匠託裱後懸掛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開元二十四年(736),36歲的李白雲遊太原。因岑勳千里尋訪李白至嵩山,元丹丘招李白回嵩山。寫有《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

黃鶴東南來,寄書寫心曲。倚鬆開其緘,憶我腸斷續。
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
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蹇予未相知,茫茫綠雲垂。
俄然素書及,解此長渴飢。策馬望山月,途窮造階墀。
喜茲一會面,若睹瓊樹枝。憶君我遠來,我歡方速至。
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我情既不淺,君意方亦深。
相知兩相得,一顧輕千金。且向山客笑,與君論素心。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李白和岑勳雖是初次會面,但一見如故。一天,元丹丘引領李白和岑勳一齊遊覽了嵩山,三人於嵩嶽頂峰把酒凌風,開懷暢飲。太白遠眺西北平衍,但見雲樹蓊翳,遙望明滅一線的黃河。懷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在嵩嶽之巔,詩仙太白真切地領略到黃河由天瀉海,不捨晝夜的宇宙永恆,由此生髮出人生苦短若朝暮之間的感慨,千古名句因嵩嶽而生成。李白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樂府詩《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後人評論《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係,比如詩中屢用鉅額數目字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湧的鬱怒情緒。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清水出芙蓉的嵩嶽令詩仙太白坦誠直率,放縱恣肆。詩仙醉了,嵩山空谷裡迴盪著他的長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李太白與申伯、甫侯一樣,是 “嵩嶽降神”,是江山社稷的輔臣!。

因為李白,嵩山黃河成為千古絕唱;因為山水,詩人李白千古風流。亦或是嵩山的神靈帶給他好運。天寶元年(742),摯友元丹丘奉詔入京,被唐玄宗封為道門威儀,隨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於王屋山仙人壇受道。丹丘子通過玉真公主薦李白於玄宗。天寶元年,42歲的李白奉詔入金鑾,玄宗優禮有加,命李白待詔翰林,做了個九品小官。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走上仕途的詩人,應該都是通常意義上的一些清官吧,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負,有聲有色地工作著。但他畢竟是詩人,有一些文人的浪漫和衝動。他在爾虞我詐皇宮中僅兩年多時間就地敗下陣來。天寶三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從此李白再沒有做官,並開始了他的雲遊生活。


詩仙李白與中嶽嵩山的不解之緣|鄭風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