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譭譽交織的“秀才將軍”有點意思


死後蔣介石親送輓聯,上書“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當時駐重慶的中共代表董必武也對記者發表談話,稱被悼念之人與其他軍閥有截然不同之處,無私蓄而有清廉之名……這位得到淪陷區民眾和國共承認的人物就是直係軍閥的代表,一生譭譽交織,有“秀才將軍”之稱的吳佩孚。

這個譭譽交織的“秀才將軍”有點意思


民國前期,各地軍閥四起,燒殺掠搶,各自為政,混戰不斷,導致國家分裂不堪,勞民傷財,民眾對其更是深惡痛嫉。在這種局面下能有一位軍閥得到如此的評價,該是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吳佩孚父親名叫吳可成,是當地一個小商人,依靠祖上傳下來的雜貨店維持全家的生活。吳佩孚6歲時,其父將他送到當地私塾學習,因為聰明好學,吳佩孚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愛和器重。12歲時,吳佩孚已經讀完四書五經,完成了基本的舊式教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然而厄運很快降臨,1885年,吳佩孚的父親吳可成因病去世,還是少年的吳佩孚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依靠祖傳的雜貨店艱難生存。這時駐紮蓬萊的清軍水師營正在招收16歲到20歲的青年為學兵,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吳佩孚就虛報年齡加入了水師營。吳母心疼兒子,不願意讓他當兵。在母親的苦勸下,吳佩孚在1891年離開軍隊,來到登州府拜著名學者李丕森為師,繼續求學。就在吳佩孚學習期間,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山東被日軍佔領。眼見侵略者在自己家鄉搶劫姦淫,無惡不作,吳佩孚深受刺激,這對他今後的人生經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山東登州府的科舉考試,高中丙申科第三名,順利得到了秀才的功名。可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這時的秀才頭銜也不像舊時那樣光彩。在此期間,吳家又有悲劇發生,吳佩孚的新婚妻子王氏染病去世,這讓伉儷情深的吳佩孚深受打擊,之後的13年裡他始終沒有續娶。當時山東是列強銷售鴉片的主要地區,煙臺、青島、濟南、登州遍地都是販賣鴉片的煙館,很多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剛剛遭遇喪妻之痛的吳佩孚無處排解情緒,也染上了吸毒的惡習。不久,吳佩孚發現花銷越來越多,這才清醒過來,跑到煙館吵鬧。衝突之下,吳佩孚帶著朋友砸了煙館,這可給他惹來了大禍,煙館老闆告上衙門,準備抓捕吳佩孚。吳佩孚在朋友的掩護下逃往北京,官府以“行為不檢,有辱斯文”為名革除了他的功名,吳佩孚靠科舉飛黃騰達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在北京城裡,吳佩孚舉目無親,僅有的一點兒盤纏很快花完了。1898年,駐紮在天津的淮軍聶士成部奉命招兵,擴充隊伍。吳佩孚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他找到在北京做生意的堂兄吳亮孚借了一筆錢,然後轉道天津,加入了隸屬於武衛軍的聶士誠部,當了一名普通的大頭兵。儘管幼年時接受過簡單的軍事訓練,但吳佩孚骨子裡仍然是一個文人,他的軍事動作遠不如同僚標準,經常遭到主官的責罰。再加上當時軍隊中的士兵清一色為文盲,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在其中不但找不到認同感,反而被眾人視為異類,很受排擠。不過知識改變命運在那個年代還是有道理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吳佩孚發現上司郭緒棟在公文中錯用了一個典故,就隨手加以改正。郭緒棟知道後,就和吳佩孚交談起來,得知吳是秀才出身後,郭緒棟大為驚奇,開始和吳佩孚有了交往。一來二去,兩人成了好友,還結為把兄弟。在郭緒棟的大力推薦下,吳佩孚很快就從普通士兵轉任文書。胸有抱負的吳佩孚開始努力學習,準備報考軍校。1901年2月,吳佩孚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開始了軍校生涯。當年9月,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平武備學堂也成了袁世凱培養軍官種子的地方。不久,袁世凱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了北洋武備學堂,吳佩孚也跟隨前往保定,學習了一年多的測繪科。畢業後,吳佩孚授銜中尉,被派到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

這個譭譽交織的“秀才將軍”有點意思


1904年,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殖民利益和特權,日本和俄國這兩個新老帝國主義爆發了日俄戰爭。當時俄國人在中國東北的兵力、裝備和防禦工事都強於日本,後者只能通過準確的情報進行一場搏命的戰爭。為了獲取俄軍的準確情報和東北地區的地理圖冊,日本人找到了親日的袁世凱,請後者提供一批熟悉東北環境,精通測繪的人員輔助日軍。袁世凱就從北洋武備學堂和公所參謀處挑選出20個年富力強的參謀交給日本人,吳佩孚就是其中一員。日本人將吳佩孚等中方人員和30名日本間諜混編,然後全部派入俄軍控制下的大連、旅順進行間諜活動,刺探俄國遠東艦隊的情報。這時,吳佩孚精明強幹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他幾次潛入港口附近,準確地探聽到了俄軍的虛實,以至於日本間諜也稱讚他是天生的特工人才。 不過夜路走多了還是會出事。在吳佩孚最後一次潛入奉天附近的新民府時,被同夥出賣,俄國士兵將他抓了個正著。俄國人對吳佩孚拳腳相加,逼他交代從事間的事實。吳佩孚咬緊牙關,拒不承認,堅稱自己只是個小販。俄國士兵見撬不開他的嘴,就以間諜罪判處吳佩孚死刑,押送哈爾濱槍決示眾。就在押送的路上,吳佩孚趁著看守的俄國士兵酒醉疏忽,從奔馳的火車上一躍而下,躲在路邊的草叢中逃出生天。隨後,他返回間諜的聯絡點,向日本人彙報了自己的遭遇,主持對俄情報工作的日本使館武官青木宣純(老牌的日本間諜,號稱中國通)對其大加稱讚,授予吳佩孚六等單光旭日勳章一枚,並將他推薦給了北洋陸軍第三鎮統制,也就是吳佩孚此後追隨數十年的“恩主”曹錕。在此期間,吳佩孚回了一趟山東老家,在母親的勸說下,他和同鄉的李氏成婚,這時的吳佩孚已經31歲,剛剛過了而立之年。

這個譭譽交織的“秀才將軍”有點意思


來到曹錕手下以後,吳佩孚自覺找到了用武之地。首先,他的頂頭上司曹錕是布販出身,一身江湖習氣,卻特別看重頗具文人氣質、膽識過人的吳佩孚,將其作為心腹來培養;其次,北洋陸軍第三鎮也不是一般的軍隊,它是袁世凱在北洋大臣任上精心創立的六鎮軍隊(鎮相當於師)之一,雖然排名第三,戰鬥力卻號稱“北軍之雄”。在後來的“二次革命”中,北洋系統的軍官就曾叫囂國民黨的軍隊能打垮第三鎮,北京都可以讓給孫中山,可見該部在北洋軍隊中的地位。能在這樣一支兇悍的部隊中供職,冷硬驕傲的吳佩孚自然滿意,覺得找到了一個施展其本領的舞臺。後來的事實也確實如,吳佩孚剛一進入第三鎮就被任命為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營長),軍銜晉升為上尉,他的軍旅生涯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始。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急調第三鎮入關,負責天津、北京、保定一帶的防禦任務。當年11月,北洋第三鎮中的部分軍官准備譁變,他們打算先殺死曹錕,然後奪取部隊。吳佩孚發現了端倪,密報給了曹錕,嚇得半死的曹錕趕緊進行內部清洗,這才沒丟掉腦袋和頂戴。事情過後,曹錕對吳佩孚非常感激,認為他對自己有救命之恩,公開表示有他曹老三(曹錕在家中行三)在第三鎮一日,吳佩孚就會被大大地提拔。1912年1月,北洋第二十鎮新軍軍官施從雲、王金銘等人領導發動了灤州起義,以響應武昌的革命軍。當時袁世凱正利用清政府和南方的革命黨討價還價,自然不希望前者過早倒臺,就派出曹錕的第三鎮進攻灤州,最終扼殺了這次起義。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宮成功,清朝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宣統皇帝正式退位。第二天,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請袁世凱南下南京接任職務。袁世凱知道南方是革命黨的勢力範圍,堅決不肯南下,孫中山就派出以蔡元培為首的特使督促袁世凱南下。這下袁世凱急了,他指使曹錕、吳佩孚發動所謂的兵變,恐嚇特使。曹、吳二人相當賣力,他們派出數千名大兵在特使下榻的東安門一帶大肆搶劫商鋪,槍聲響徹雲霄,受驚的幾位特使倉皇地從窗戶跳出,在牆根底下蹲了半宿。兵變的政治效應立竿見影,袁世凱有了不走的藉口——北方不穩啊。受了驚嚇的南方使團也領教了北洋軍的厲害,只好作罷。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做出決定,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目的達到,袁世凱重賞麾下的諸位“演員”,曹錕被晉升為陸軍中將,吳佩孚也被提升為炮兵三團團長,進入了北洋軍中層軍官的行列,這一年吳佩孚已經38歲。

這個譭譽交織的“秀才將軍”有點意思


1913年3月,國民黨總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種種跡象表明袁世凱有重大嫌疑,孫中山發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吳佩孚跟隨曹錕前往江西進行鎮壓,曹錕因功升為長江上游警備司令,吳佩孚則出任師部副官長。兩年之後,袁世凱密謀稱帝,曹錕這樣的北洋嫡系自然是全力勸進。1915年2月,袁世凱正式稱帝,曹錕被授予爵位,吳佩孚也被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不久,蔡鍔將軍在雲南發動了護國戰爭。曹錕、吳佩孚又率軍趕赴四川,圍堵護國軍。在一次戰鬥中,曹錕一時大意,被護國軍誘入峽谷之中重重包圍,幸虧吳佩孚率領幾十名騎兵冒死營救,曹錕這才得以逃出生天。此後,曹錕對吳佩孚更為器重,將吳佩孚的戰功稟報袁世凱,已經焦頭爛額的袁立刻晉升吳佩孚為陸軍中將。然而歷史的潮流終非人力所能阻擋,兵力、武器均不佔優勢的護國軍屢戰屢勝,吳佩孚勸說曹錕保存實力,以待時機,在四川前線與護國軍形成對峙態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一片聲討聲中病死,北洋軍由此分裂形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別,這樣的亂世也給了吳佩孚這樣的梟雄莫大的機會。當年7月,曹錕率部返回保定,在吳佩孚的協助下,其基準武力第三師迅速擴編為9個混成旅6萬餘人,為直係軍閥日後問鼎中央打下了基礎。1917年初,總統黎元洪和皖系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徐州地方軍閥張勳趁機進軍北京,擁戴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復辟。段祺瑞隨即組織“討逆軍”進攻張勳,曹錕被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所部一馬當先,一路攻佔涿州、良鄉,率先從彰儀門攻入天壇,將張勳派駐在天壇的3000名辮子軍一舉擊潰,張勳本人逃到荷蘭使館避難。曹錕因為討逆有功,被段祺瑞任命為直隸督軍,吳佩孚也水漲船高,出任了第三師師長,成了直系武力中的頭號戰將。 趕走了張勳,直系頭號人物馮國璋出任代理大總統,段祺瑞重任總理。由於這對軍閥組合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西南實力派的支持下發動了護法戰爭。這次吳佩孚獨領大軍,率領第三師前往湖南與護法軍作戰。憑藉良好的訓練和優良的裝備,吳佩孚所部連下嶽州、長沙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湖南,吳佩孚也被直系政客稱為“常勝將軍”。可就在此時,段祺瑞打起了小算盤,將湖南這塊地盤賞給了心腹張敬堯,而吳佩孚只得到了一塊二等大綬寶光嘉禾勳章。吳佩孚這才明白,原來是自己打仗,皖系發財,這如何忍得下去?當年6月,在攻佔湖南戰略要地衡陽之後,吳佩孚發表和平通電,這為他贏得了舉國上下的讚揚之聲。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吳佩孚做出了軍閥中少有的舉動——他公開發表通電,聲援學生的舉動,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不管這一舉動是基於義憤,民族感情使然,還是為了拆皖系臺,出於政治鬥爭的考慮(皖系一向親日,段祺瑞政府更是主張簽署和約),這一舉動在當時確實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吳佩孚也成了報紙爭相報道的風雲人物,得到了“愛國將軍”的稱號。當年年底,馮國璋病死,曹錕接班成為直系的一號人物,而吳佩孚成為直系武裝的實際領導人,這一文一武成為直系的掌舵人!1920年,規模空前的直皖戰爭爆發,直奉軍閥聯合倒段。剛從湖南急行軍趕到河北的吳佩孚出任前敵總司令,率領直系主力在涿州、固安一帶與皖系邊防軍展開激戰,他採用側翼包抄的戰術,一舉擊潰皖系曲同豐、段芝貴的部隊,皖系軍閥經此打擊一蹶不振,段祺瑞也通電引咎辭職,直係軍閥成為中國頭號軍閥集團。戰後,曹錕被徐世昌政府任命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吳佩孚為副使,並受封上將軍銜,成為中國軍閥中的新貴。

直皖戰爭剛剛結束,曾經好得穿一條褲子的直奉軍閥之間又出現了矛盾。奉系老大張作霖覺得直系佔了大便宜,山東、河北、北平、河南等地盤都歸了曹、吳,吳佩孚覺得張作霖這個馬匪貪得無厭,吞下熱河、綏遠、察哈爾不算,還扶植親日的梁士詒組成內閣,壓縮直系在中央的話語權,雙方都磨刀霍霍,準備從槍桿子裡奪政權。1922年4月22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隨著張作霖一聲令下,奉系12萬大軍分為東西兩路,攜帶著上百門火炮,氣勢洶洶地直撲關內。反觀直系這邊,總共只有不到10萬軍隊,武器裝備也不如奉軍,不少外國武官都認定此戰奉軍必勝。可用兵老辣的吳佩孚知道奉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打順風仗還行,一旦形勢不利必然全線崩潰。於是,吳佩孚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以部分兵力在固安、永清、長辛店一線節節抵抗奉軍,拉長後者的補給線,然後以精銳部隊奔襲數百里,一舉搗毀了奉軍後方的補給站。這下前線的奉軍炸了鍋,扔下武器就開始後撤,12萬大軍最後逃回關外的還不到1/5,大批的武器裝備也都便宜了直軍。要不是英、美、日等國不願看到中國有統一的趨勢,紛紛進行干涉,奉系的歷史也許就終結在了吳佩孚的手中。

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勝利讓吳佩孚名聲大噪,他的直屬部隊擴充到了五個師十餘萬人,下轄的地盤也包括了河北、陝西、山東、河南、湖北等數省之地。當時吳佩孚的指揮部設在河南洛陽,各地的軍閥紛紛在洛陽建立辦事區,以便與其“溝通”事務,以至於時人稱洛陽為“西宮”。1924年4月,吳佩孚五十大壽之時,各地軍閥、政客、文化名人、外國使節數百人紛紛前往洛陽為其祝壽,康有為還親筆寫下了一副對聯作為壽禮,聯曰:“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一半;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而作為直系背後的大靠山,美國人也相當看好“吳大帥”(此時曹錕在直系內部已經“晉級”為“老帥”,吳佩孚也就被稱為“大帥”或“玉帥”),不但讓吳佩孚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美國記者還預測吳佩孚是最有可能一統中國的人物。 可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人太不瞭解中國的國情了,他們一定不懂什麼叫盛極而衰。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內部日漸驕橫,一直想當上大總統的曹錕用賄選和武力威脅的方式“圓夢”成功,成了民國曆史上的第六位大總統,這下就把皖系、奉系逼到了一起,後者很快聯合南方的護法軍政府組成了反直同盟。1924年9月,奉軍再度南下,直奉雙方50多萬大軍在山海關展開激戰。就在吳佩孚在前線督戰之時,直系將領馮玉祥率領部下三萬多人突然殺回北京,先將大總統曹錕囚禁,接著發表了倒直宣言。這下吳佩孚可傻了眼,北有窮追不捨的奉軍,南有據城而守的馮玉祥部,再加上趁火打劫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出兵石家莊和皖系將領鄭士琦截斷津浦鐵路,吳佩孚四面受敵,最終全軍覆滅。幸好老對頭段祺瑞還念香火之情,在塘沽為吳佩孚安排了一條軍艦,吳佩孚這才率領殘部逃至河南,其實力再也沒有恢復到全盛時期的規模。

1926年4月9日,曹錕被馮玉祥的部下鹿鍾麟釋放,他趕到河南投奔吳佩孚。兩個幾十年的老朋友見面,彼此無言以對。不久,曹錕前往天津老家寓居,1938年5月17日因病去世。退出北方之後,吳佩孚仍不死心,他利用張作霖和馮玉祥之間的矛盾,又與奉系聯手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後者被迫退往西北,馮玉祥也宣佈下野。這樣一來,直系的光景似乎又好轉起來,可惜這一切只是鏡花水月罷了。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誓師北伐,首選的進攻對象就是盤踞在湖北、湖南、河南一帶的吳佩孚所部。此時的直系已經是日薄西山,吳佩孚勉強組織了10萬大軍對抗北伐軍。可他那支只為軍餉作戰的部隊根本不是有著堅定理想和信念,敢於為國犧牲的北伐鐵軍的對手,一敗汀泗橋、二敗賀勝橋,最後連武昌城都被北伐軍攻佔,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不久,山窮水盡的吳佩孚宣佈下野,在四川軍閥楊森的庇護下過起了寓公的生活。 1932年1月31日,吳佩孚從四川來到北平定居。當時東北軍少帥張學良正執掌北平軍政大權,他對吳佩孚較為尊重,不但將東四什錦花園衚衕的大宅院送給他,還每月撥出數千大洋作為吳佩孚的生活費。這時的吳佩孚已經年近花甲,平時以種花、養鳥、著作、研究佛學度日,再無昔日的傲氣與戾氣。可樹欲靜而風不止,野心勃勃的日本人正在華北物色代理人,在他們看來,曾經叱吒一時的吳佩孚就是扶植的最佳人選。很快,日本人找上吳府,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挺、火炮五百門,再加上數百萬的資金,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一向以關羽、岳飛為偶像的吳佩孚哪裡會為了日本人的“畫餅”而出賣祖宗,予以斷然拒絕。“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了華北大片土地,急需一個有威望的人物出任偽政權的頭目,在日本人看來,吳佩孚遠比殷汝耕、齊燮元等人更有號召力。一時間,日本駐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華北派遣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連帶著大批漢奸說客先後登門,可吳佩孚咬緊牙關,就是不肯答應,終保大節無虧。 1939年12月,吳佩孚因吃羊肉餃子引發牙痛、發燒,經過日本人強行介紹的牙醫診治後猝死於家中,時年65歲。根據吳家人後來的回憶,吳佩孚很可能是被日本醫生故意害死。回顧吳佩孚的一生,有過窮兵黷武和鎮壓勞工的汙點,這也是那個時代軍閥們共同的黑色印記;也有過不出洋、不入租界、不賣國求榮的堅持,其是非功過只能由歷史來評判了。

個人觀點:無論身處何時,作為中華兒女,不賣國求榮永遠是做人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