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國學有哪些看法?為什麼感覺學校書本上,關於國學的內容越來越少了呢?

良師樂友


曾幾何時,老師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歲月如梭,我們自己明白“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思鄉入切,我們真正理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懵懂少年知歸路,歲月流逝靜安好!

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的精華!不是我們一朝一昔就可以解鎖的!需要我們一點一點去發覺!甚至多少代人,在研究國學,學習國學,傳承國學!

不是現在人們不注重國學,不是課本涉及的國學東西在減少!而是我們需要厚積薄發,知識的深奧,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不可能過多去囫圇吞棗!而要遵循漸進式的去給孩子,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


久久幼教淘寶運營總監


問題中的“呢”原意指毛織品,這裡指毛筆,,“對”指對聯,毛筆和對聯都是國學內容,當人們把對聯擬好後,然後用毛筆寫在紅紙上,再貼在門兩邊,但是,現在的學校很少開設教毛筆字的課程,然而我們要對聯時卻很快得到,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古人發明了印刷術,當把一副對寫好後,通過印刷機一下子就印刷一模一樣的對聯,所以我們看新年的對聯時很多是一樣的內容一樣的字跡。問題中的“大家對國學有哪些看法”的“看”是能用眼看到的,看到一副對聯包三項國學精華,即毛筆、對聯、印刷術,“為什麼感覺學校書上,關於國學的內容越來越少呢”的“書”指書寫,即指學生越來越少用毛筆書寫國學內容。國學的範疇是很大的,它不但包括深奧的哲理,還包括創造、發明。所以印刷術屬國學範疇,是國人的驕傲。


謝謝您88888888


國學內容在學校書本里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一方面,這並沒有可做參考的依據,我們既沒辦法按篇目數量去比較以前和現在的差別,也不可能按“質”去區分新增或刪減的內容裡哪些屬於“國學”範疇。

另一方面,“國學”的概念也歷來有爭議,國學與傳統文化、國學與漢學、國學與西學相互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一刀切加以界定,因此,即便排除那些有意或無意的曲解和誤讀,我們對“國學”的看法也可謂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如果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意義上理解,我的感覺是,國學“內容”在學校書本里並沒有減少,而是以更多樣的表達方式“稀釋、擴散”了。

比如語文,部編新教材裡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篇目,小學增幅達80%以上,一年級就有必背古詩了。

而我們知道,古詩文裡沉澱了大量的傳統思想文化精華,不論老師用什麼方式教學,字面解釋、疏通文意、背景(故事)、詩文主題等等,凡圍繞這篇課文的學習都必然涉及“國學”中的“傳統思想文化”內容(這裡對孩子而言,不談學術)。

如果從“漢學”所包括的“文字學(小學)”和“評註(訓詁學)”兩方面意義上看,學習文言詩詞歌賦,這兩者也是現在語文基本的教學方法,只是在深入程度上不同。

比如教“字”,現在教孩子重在“認”,認識它,能讀、能寫、(基本)理解、(大致)能用,而不必引經據典去探究這個字的來龍去脈。

這與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發展要求相關,孩子的作業考試,老師的工作內容都日益繁雜,孩子負擔重,加上考試製度等等複雜因素,做到會聽說讀寫用就可以了,再要分領域精深研究,就要到大學分專科學習或走入工作崗位深耕進而成為某領域的“學術”專家了,比如現在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的考古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歷史等等各領域都大量湧現前所未有的人才和成果,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當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的發展並沒有削弱,而是更有活力了。

除了語文裡古詩文內容的大幅增加外,在歷史、自然、地理、社會、科學、思品等科目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樣體現在各個方面。

這些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的根脈觸達現代教育的新表達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國學”根脈細胞在現代社會的滲透與擴散。

這些細胞充滿了活力,承載著中華民族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每一箇中國人的血管裡。



朵雲流觴


早就想就國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其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人首先解決的是穿衣吃飯,而國家首重的則是國計民生。但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生存的問題解決以後,更多的問題便會接踵而至,諸如探索自己生命的原理,宇宙又如何生成及其運行法則,自己怎樣能生活的更加安逸,社會國家如何發展更趨合理等等。


首先,現代教育以白話文為主,而中華國學多以文言文方式記載,人們面對文言文而不能理解的無奈之舉,是最為突出的矛盾所在,這直接阻隔了國民對國學原貌的認知與汲取,只能間接地通過其它人的翻譯獲取,而這些國學註解者的層次直接決定了人們對國學認識的正確性與否。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個系統的東西,它就象一個鮮活的生命,有靈魂又有肉體,失去了靈魂,它僅是一具屍體,但身體一旦被肢解,其靈魂又無法放出光芒。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它就相當於文化的軀體,你只有接觸到它軀體的全貌,才能找到其靈魂的歸宿。但可惜的是面對文言文,現代人莫說全貌,即便是窺豹一斑已屬不易。那些註解國學的人,其本身對國學也是所知有限,其註解摻雜了太多的主觀成見,不免使後學者過多的受其個人觀點的影響。


其次,為了追求經濟的迅速崛起,我們不單引進了西方的技術,也同時引進了西方的文化思想,這種引進無疑是盲目的,科技的引進造成了大面積的環境汙染,破壞了生態平衡,而文化思想的引進更是遺患無窮。東西方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無論從生存環境還是歷史背景都有著極大的差異,這種毫無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的文化一旦引進漫延,勢必會造成國民精神上的水土不服。人們由於片面的追求西方式的民主而忽略了社會的和諧,無節制的追求自我意識而無視別人的存在,不加掩飾的追逐物慾而喪失了心靈的祥和。無奈的是這些思想觀念在國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已經暗自生根發芽,經過幾十年的潛移默化已經形成了一些故有的觀念,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使這個文化大國從其自身“興滅國,繼絕世。”的高端文明一下跌落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蠻荒時代。


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文化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是不同時期程度上會有所增減而已。國學則是我國特有的文化,這是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它與我們自身的吻合程度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別的文化再好,我們也只能當零食吃,而我們的國學則永遠都必須是我們的正餐,只有這樣,我們的肌體才能健康成長。但可惜的是現在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正餐,只能以零食充飢,一個個吃的面黃肌瘦、奇形怪狀,令人慘不忍睹。


回答到此圓滿結束,喜歡的請轉發點贊評論!
歡迎關注謀略國學,弘揚中華傳統國學文化!
提升個人文化修養,謀略國學與您一起成長!


謀略國學


國學是歷經各個朝代的各行各業所著作的經典之學,涵蓋面廣,適及到軍事、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禮俗、考據、倫理、中醫、醫學、農學、術數、歷史、地理、書畫、音樂、易學、星相、建築。

國學文化從上面可以看出,學生的課程大多都有。只有宗教、禮俗、倫理、易學、星相沒有,如果要補充的話,那就是倫理,孔子《論語》《易經》,《老子》是古代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結晶。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出現過智慧和謀略超過時代,對天文,數學,易數,陰陽,推背圖神乎其神,未卜先知,預言將來,如袁天罡,諸葛亮,李淳風,鬼谷子,姜子牙,劉伯溫,這些蓋世英子就象神仙下凡,運籌帷幄千里之外,預言預來發生之事,無不應驗。

我對相術,八卦也感興趣,曾也爰好這方面的書,也想學古人神機妙算多好,可那是痴人說夢話,一個凡人想脫俗變為仙人,那也只有在電影裡出現過,凡事有陰陽,陰陽無時不在變化中。

提高學生的爰國思想,尊老爰幼,團結和諧的思想品德。那些無關沒有實際意義的就不要列入書本課程,學生要學的確實太多了,學多了裝不下人吃不消,影響學生身體健康,如走上社會對某一專業感興趣就再學。


應願2


我是非常認可國學的,一些國學經典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代代的傳承。

教給我們的是仁義道德,禮儀。無論是哪個民族禮儀都是根本,無禮就像光屁股,現在有很多人沒有理解國學的精髓,以為國學教給我們的是忍讓懦弱,中庸,沒有競爭性。

所有的競爭性都是建立在禮儀的基礎上,一味的缺少人性缺少禮儀的競爭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所謂的中庸,是考慮周全再做選擇,而不是隻保持中立,是看其兩端取其中間,中庸是一種全面的角度 不極端,而不是沒有主見。

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真正的懂並踐行國學。讓中華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傳,無論身處何處,一句“子曰”就知道我們身上共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


耿湘湘


我所看到的是國學目前不僅在教科書上佔很重的比例,而且學校都在積極推廣,深圳小學晨讀都是要背誦國學的。

國學是歷史的經典,所以不能形式化,背誦幾句就了事,更重要的是分析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真正的去理解,去感受,去吸收,用國學推動仁義禮智信的正義品德。

現在經歷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的隨處可及,網絡的豐富,生活的壓力,很多成人都很浮躁焦慮,很多孩子也喜歡看短暫的刺激快樂的視頻,不喜歡深入的去接觸去研究文化的問題,現在大部分學校還是老師教孩子們聽,所以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大大減弱,我在深圳最好的小學都發現普遍的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表達什麼不會,非要老師教,深圳如此何況內地。

所以國學是值得提倡的,但提倡不可形式化,而是要去引導思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經典,需要傳承!


語言表演石頭老師


我以為,國學稱之為國學,便註定是一頂必須引起國家國人重視之文化內涵。當下,逐步開始重新而小有國學熱的浪潮。特別在學校的低年級開始關注國學但總體上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國家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所以要頂層設計,要早點佈局,要長遠考慮。不要讓國學成為經典而入博物館。其次,基層教育部門、學校在可能安排的計劃中強化國學教育,並注重實踐性教育活動的安排!久而久之,國學之文化根本才會傳承有序並因此教育國內飽含對國學的敬畏之心,身心健康,修身養性,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另外,現實生活中的國學教育受到多方因素影響,是熱一陣冷一陣。表現在學校方面,由於教學大綱的任務要完成,由於升學率的潛在壓力,由於來自家長的學業水平的攀比,等等原因,使得學校無法更多時間安排這些課程以及實施其實踐活動。國學教育及其活動,作為課外素質教育的內容,許多培訓機構承接了這方面的任務,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選擇接受教育。學校認識國學教育的重要性,但處於兩難境地。


藍光的書房


越來越少是現在人們的真實情況,現代人,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小學認真學起,並願意一生從事小學研究。國學中第一等要緊事,就是小學--識字。一部《說文解字》足夠一箇中等智力能力的人,研究一輩子了。如果再加上《爾雅》《釋名》《方言》《廣韻》,那就是國學大家了。還不要說經學學習。十三經無須全通,自古國學大師也沒有全通的,通其中之一,已然名家行列。

現在如果把國學,無論基礎小學,還是經學都搬到課本里去,在現代可以說一點意義沒有。現代社會,從全球來說,已經是西方技術化的社會,技術在當地是硬道理。沒有技術,在當地世界,就等於無立足之地。這是不同於古代中國所處的時代的。其次,現代人根本沒有耐心皓首窮經,這個皓首窮經就是國學基本精神所在,心無旁騖,只在國學一門一事上,試問當代能有幾人願意如此生活。如果所有學校都去學國學,那麼誰來做工業,誰來做國防,誰來研究新武器,誰來做民用科技商品。國學經史子集沒有一個能做出這些來的。

是以,國學可以成為一個人畢生所愛,畢生所事之事,但不宜在學校中推廣。學校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平臺,不是培養個人愛好的平臺。


啟思


國學熱,熱了好久了。熱於國學,並不是真正的熱愛,多是愛其虛名,裝作自己很深刻的樣子。大家可以見到,很多人在自己家中擺了很多很多的書,國學類的書,但他並不真正的愛國學,而是用國學來裝點門面。

學樣裡的書本上,國學內容也越來越少,其實不一定是少,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比如古詩古文,都是國學的範圍,不能說少了。比如漢語語法,文字學,比如古代小說,都是國學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