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名人錄小傳之十

62.彭英甲(?-1912)

彭英甲,原名翰臣,字秉庚,又字丙庚、炳庚、炳東,號鼎林,又號鐵函,遼寧鐵嶺人。

彭英甲任蘭州道道尹兼甘肅洋務總局總辦期間,舉辦“洋務”,振興實業,先後建立了蘭州製造局、窯街官金銅廠、洋蠟、洋胰子廠、礦務學堂、農林學堂、官印書局,郵政局等。其在甘肅蘭州任職的6年中,積極推行"洋務"運動,為蘭州地方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彭英甲還受陝甘總督升允委任主持蘭州黃河鐵橋建設事宜。此橋是黃河上修建最早的鐵橋,有“黃河第一橋”的美譽。

彭英甲編著有《隴右紀實錄》,記錄了其在蘭州的經歷過往。

民國元年(1912),彭英甲離開蘭州寓居天津,卒於天津寓所,葬於家鄉鐵嶺城南帽峰山南麓、團山溝村北祖塋。

63.張濟新(1874-?)

張濟新,舊名鼎銘,字庶詢,遼寧省鐵嶺縣人,中華民國官員。

清光緒年間拔貢,曾任張作霖瀋陽大帥府總務處長,張學良的老師。

民國七至十五年(1918-1926),任浙江省會稽道尹。1927年9月-1928年,任京兆尹,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任京兆尹。國民政府成立後,1929年任東北政務委員會總務廳廳長。1931年1月,調任山西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同年5月,任財政部監督。此後,歷任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華北建設討論委員會委員。1940年7月22日,任汪精衛政權參事,同年9月7日被免職。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

64.宗奇(1877-1960)

宗奇,遼寧省開原縣人。滿族正藍旗託合羅氏。

1910年於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又考入東京政法大學高等研究科。翌年7月回國,被清政府學部授予法科舉人。1915年2月任黑龍江法政專門學校校長。

"九一八"事變後,他閉門隱居,拒絕日本人和偽滿政府的拉攏。他託病不起,拒絕會見,並對家裡人說:“我誓死不與漢奸為伍。”先後拒絕了鄭孝胥和板垣徵四郎的邀請。偽滿參議府參議貴福拿著皇帝溥儀的親筆信御請他任司法部大臣,他也不為所動。宗奇還給給後輩寫信說:“你們不準學日滿的軍事和法律,不準考建國大學和大同學院。”

解放後,他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與讚賞。

65.白子峰(1877-1933)

白子峰,名萬財,字子峰,開原縣八棵樹鎮八道崗子村人。抗日救國軍領導人。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地區淪陷,54歲的白子峰深知國破家不保的道理,與家人商議為今之計需喚起民眾、共興救亡圖存之舉。1932年9月19日白子峰率其子白璞林、侄兒白璞珍等30多人,參加了欒法章的抗日隊伍。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司令部成立後,欒法章任司令,白子峰任副司令,白璞林兼任參謀長。對當地駐守日寇進行了沉重的打擊。

後因叛徒出賣被俘,於1933年9月27日被日本侵略者殺害。

抗戰勝利後,人民政府曾在其家鄉八道崗子村舉行追悼會,沉痛悼念白子峰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子峰被國家民政部認定為抗日英烈。

66.趙維城

趙維城,字子藩,遼寧海城人。

光緒二十年(1894)來到鐵嶺,被鐵嶺士紳聘任為銀岡書院山長。趙維城的古文得之陽湖派,而尤深研理學,他在銀岡書院講學,令“士子耳目一新”。光緒二十二年(1896)任吉林靖邊前路前營營官,離職後回到鐵嶺,仍任銀岡書院主講。

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舉人揀選任湖南永興縣令,後任常寧縣令,政聲卓著。民國四年(1915)《鐵嶺縣誌/寓賢志》特例附錄湖南《常寧縣棠蔭錄序》,裡面盛讚趙維城任職期間的德政之事。

67.孟憲彝(1866-1924)

孟憲彝,字秉初,清末舉人。

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鐵嶺知縣,有《孟憲彝日記》留存行世。

其日記記載了宣統二年(1910)至民國十二年(1923)間,其任職、罷職、辦理河工賑濟、經營煤礦鐵路等實業情形,以及十數年間中國社會、家庭、人民精神面貌所經歷的種種變化。可以說,《孟憲彝日記(上下)》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十餘年間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醫學、社會各方面的鏡像。

68.徐麟瑞

徐麟瑞,字定甫,江蘇宜興人。

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宣統二年(1910)任鐵嶺知縣。在任期間,大力推行城鄉自治,有較大作為。

他還是中國同盟會會員,任同盟會東北組負責人。曾參加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

宣統元年(1909),編撰《鐵嶺縣誌》。此志現存南京大學圖書館。

69.孫廣庭(1876-1959)

孫廣庭,字丹階,號痴俠,晚號不見子。鐵嶺縣人,易學家、藏書家。

早年受聘於銀岡書院,1906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陸軍振武學校。回國後任東三省測繪學校教官,翌年升任校長。後歷任東北軍後方司令部參謀長、第四軍參謀處長、長春、濱江稅捐局局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濱江時報》上發表聲明,宣佈辭去濱江稅捐局局長,以示對日本侵佔東北的抗議。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孫廣庭任松哈和平民主促進會會長,促請國民黨當局停戰,奔走於和平民主事業之中。

孫廣庭晚年把自己珍藏的20萬卷古籍圖書、大批名貴的金石碑帖、拓片、古玩等全部無償捐獻給正在籌建中的東北圖書館,有力的支援了東北解放區的圖書事業。1957年被聘為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70.馮廣民(1881-1954)

馮廣民,字子安,鐵嶺縣催陣堡村人。近代著名愛國教育家。

馮廣民素有愛國思想,1920年任奉天省教育會長期間,曾參與了奉天省教育界人士倡議收回日本在南滿的教育權等反日活動,並組成收回教育權促進會,他親自兼任會長。

馮廣民在任偽西豐縣長時,還聯絡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欒法章、白子峰部,策劃了夜襲駐貂皮屯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他在做民政廳長時,曾將災區百姓吃的草根、樹皮乾糧拿到偽滿洲國國務院為災民請救濟糧。

1939年,他在任偽北安省長期間,因反對日本強佔中國百姓土地為開墾區不成而氣憤至極,吐血病倒,故辭去偽職,回鄉養病,從此再沒過問政治。1954年,馮廣民在北京病故。


鐵嶺名人錄小傳之十

近代洋務運動先行者---彭英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