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背《笠翁對韻》,倒不如多背背唐詩

讓孩子背《笠翁對韻》,倒不如多背背唐詩

01

李漁著的《笠翁對韻》,孩子沒有讀幾篇。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我倒是把它通讀了一遍。

這本書,還是上學期老師要求家長們給孩子買的。

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後,幾乎天天就有了作業任務。而時下不知怎生就流行起了一種作業方式——打卡。微信群裡有一個打卡的小程序,老師要求每位家長給孩子註冊,然後每日上傳信息,不論是語文,還是數學,都提倡天天堅持打卡。

其實,這倒不失為一件好事,因為它能讓孩子漸漸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

尤其對於語文學習來說,大量的課外閱讀,無疑是識字懂詞,日積月累,儲備和提高文學水平的不二法門。

一開始,語文老師要求每日用《笠翁對韻》打卡,而且週末每天還要背誦一篇。

“一東——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讀起來琅琅上口,背起來也就容易地多了。

可是越往後,生僻晦澀的字詞和典故就越來越多,讀起來都很拗口,還別說背誦,至於理解那更是無從談起。孩子自然就提不起興趣了。

讓孩子背《笠翁對韻》,倒不如多背背唐詩

02

但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笠翁對韻》裡面,還是有一些很優美的修辭和句子的。我粗略採擷一些,權作自遣。

當你眼前盡是鮮花嫩草綠葉時,“花灼灼,草茸茸”“花馥馥,葉蓁蓁”,形容是多麼地貼切生動。

當你置身大自然中,頭頂紅日白雲時,是不是會慨嘆“仰高紅日近,望遠白雲孤”呢?

當此春回大地之時,“陌上芳春,弱柳當風披綵線”,美麗的景象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卻不懂得欣賞。“鬥草青郊,幾行寶馬嘶金勒;看花紫陌,千里香車擁翠鈿”,今人競相遠足踏春賞景,原來是古人們教我們的耶。

當夏日清晨,荷葉上的雨露晶瑩剔透時,聯想“池中清曉,碧荷承露捧珠盤”,是多麼地惟妙惟肖。

當你眼簾映入一個曼妙女郎的身姿,讓你想入非非時,你禁不住嘆一聲“樊素口,小蠻腰”“裙嫋嫋,佩珊珊”“粉頸對朱唇”,轉眼一想還是算了吧,“松陰白鶴聲相應,鏡裡青鸞影不孤”!

當你借酒消愁時,大概是有人在你耳邊說“解醉知茶力,消愁識酒權”吧。

當這一次野味導致我們人人受到病毒的威脅時,你也許要責怨李漁為什麼要說“野饌對山餚”呢!

當我們工作或者事業上不如意時,你不妨對自己說一聲“爭名如逐鹿,謀利似趨蠅”,有什麼大不了的呢,“萬事從人,有花有酒應自樂;百年皆客,一丘一壑盡吾豪”,活著就好!

讓孩子背《笠翁對韻》,倒不如多背背唐詩

03

這《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李漁編撰,供古時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押韻、用詞的啟蒙讀物。古人作文講究屬對,也就是平仄關係,《笠翁對韻》就相當於古時幫助孩童學習的教科書。

但是,古人“平、上、去、入”的四聲,和我們今天普通話的四種聲調已有了不小的差別。我們今人學習,則多半不需要這些對韻知識了。除了對聯還講究工對外,現代詩歌除了有的句末要押韻外,形式上都已經很散,很自由了。

既然如此,今天的孩子們也用不著去強記硬背它了。我家孩子後來就不拿它來閱讀打卡了,同班好多孩子也是這樣,改成自由閱讀了。

老師也不再作強行要求了。連下午放學時列隊出校門,背的東西都從《笠翁對韻》,變成了一首首短小精粹的唐詩了。什麼“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什麼“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什麼“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就對了!因為相比之下,唐詩真的才是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瑰寶。

我給孩子買了一本注音版的《唐詩三百首》,雖然是精編本,不到二百首,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這些唐代詩人的著名詩作,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盡收其中。

從唐詩中學習修辭!從唐詩中領略美學!從唐詩中汲取營養!

讓孩子每天背誦一首唐詩,一日日累積下來,即便一時不能理解,那對語文學習的裨益,也是長久而深遠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