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母以子貴與子以母貴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鮮明的例子,後宮的勾心鬥角、你爭我奪大多都源於此。后妃在宮闈中的地位,一方面,取決於帝王對她們的寵幸度;另一方面,與她們子女——尤其是兒子的地位與前途息息相關,這就是所謂母以子貴。反之,她們兒子的地位與命運,從表象看,似乎關鍵在於最後能否得到父皇的信任與青睞,但實際上,不如說是取決於他們各自生母在帝王心中的分量,這就是所謂子以母貴。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妃嬪提升競爭力

據宋代的制度,妃嬪生了皇子皇女,都可以在原有名號上升遷一級。據清代的宮規,貴人以下的後宮女子,只有為皇帝生了子女,才有資格升入主位,當上主子。對於妃嬪生兒產女,其他朝代大體上也有相應的規定。如唐代王建在《宮詞》中說:“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這一喧鬧場景,不僅是對妃嬪生了兒女,做了母親後的祝福,而且蘊含著對妃嬪母以子貴的恭維與羨妒。接下來看看母以子貴的幾個實例。

後唐莊宗即位前,劉皇后不過是其正室衛國夫人韓氏的侍者。然而,當她生下兒子劉繼岌後,莊宗認為兒子酷似自己,很喜歡他,劉氏也就寵幸日盛,其他妃嬪逐漸少有機會見到莊宗。莊宗即位時,三位夫人中劉氏位居最末,出身最微,莊宗雖因子而寵母,卻礙於位次名分不便遽作決定。大臣承風希旨,上章認為應立劉氏為後,莊宗正巴不得找個理由

,便順水推舟冊立了劉皇后。

宋哲宗時,劉婕妤與孟皇后爭高下,經常對皇后不遵禮儀,引起公憤。一年冬至,后妃們去朝會向太后,劉婕妤讓隨行侍從帶上與皇后同一等級的朱髹金飾御座。眾后妃起立送太后時,有人偷偷移開了劉婕妤的座位,讓她落座時一屁股坐空到地上。又羞又惱,她中途退場,向哲宗哭訴。這時,有一個內侍對她說:“你不要為這事耿耿於懷,只盼望能為官家早生個兒子,這皇后御座就該為你所有。”宋哲宗後宮不少,就是沒人生下過兒子。元符二年(1099),劉婕妤已升為賢妃,終於生了兒子。這時,孟皇后因故被廢已近三年,中宮虛位,劉賢妃藉著生子的東風,順理成章地冊立為皇后。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統治晚清近五十年,堪稱母以子貴的典型例證。入宮之初,她的位號只是貴人,隔了四年才晉封一級,成為嬪。然而,當她一生下載淳(同治帝),便晉封為妃。文宗因看望兒子,也經常駕臨她的寢宮。這就為她固寵帶來了機會,次年又冊為貴妃。她後來得意地對人說:“文宗專寵我。其後皇子生,我之地位更鞏固矣。”前一句是誇飾,後一句是實情:她的地位是生下同治帝之後才鞏固的。後來,她在“母子名分”上下足了功夫。據《清稗類鈔·宮闈類》,咸豐帝彌留之際,她抱著兒子到御榻前問道:

“大事如何辦理?”文宗不答。她又說:“兒子在此。”文宗這才張開眼說:“自然是他即位。”說完,就駕崩了。

她後來稱:“予見大事已定,心始安。”載淳即位後,母以子貴,她被尊為母后皇太后,開始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威權統治。當同治帝死後,她便把妹夫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入祧咸豐帝,立為新君,是即德宗光緒帝。她口口聲聲稱:“我妹之子,即與我親生者無異,故決意立之也。”

實際還是在母子名分上大做文章,延續其母以子貴、垂簾聽政的好夢。

憑藉兒子做太后

中國歷史上,兒子一旦當上了皇帝,其生母原先即便是妃嬪,也可以尊為皇太后。歷史上秦莊襄王即位,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其父孝文王正夫人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已開後世尊生母為皇太后的先例。秦代以後,儘管有的朝代規定,如果先帝正宮皇后尚在,則尊為皇太后,而嗣君生母在先帝時僅為妃嬪者,只能尊為皇太妃。但幾乎歷代多無視成規,並尊生母為皇太后。

如南齊鬱林王的生母王寶明做皇太子妃時,不受寵愛,皇太子給宮人都置備了華麗的衣裳與名貴的首飾,她卻床帷敝舊,釵鑷僅十餘枚。皇太子早死,她沒能圓上皇后夢。然而,

她的兒子一做皇帝,便尊其為皇太后,還為她置辦了男性侍從三十人,在歷史上堪稱空前絕後。更有甚者,後唐莊宗即位,把父親晉王李克用的正室秦國夫人劉氏封為皇太妃,而將自己的生母,晉王次妃晉國夫人劉氏冊為皇太后。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大清門


一般情況下,妃嬪一旦母因子貴被尊為皇太后,她的地位就凌駕於中宮皇后之上。在遼代,如果兒子做了皇帝,太后就別居宮城統領部屬。清代只有皇太后與皇帝平日才有資格經由大清門出入紫禁城,皇后只有在大婚時方可享此殊榮。

在宋神宗時,其祖母仁宗曹皇后已升為太皇太后,而其母英宗高皇后尊為皇太后。一年春天,神宗命人用黃金珠玉裝飾了一乘精巧的小輦,請曹太皇太后乘坐,他與高太后分別扶持小輦左右,一起到涼殿賞景散心。下輦後,這位太皇太后感慨萬千:“官家與太后親自扶輦,想當初在曹家做女兒時,怎知道有今天的貴盛啊!”淋漓盡致地勾畫出后妃因子孫而尊貴後的真實心態。

在明朝的歷史上,明世宗朱厚熜生母入宮時有一場禮儀之爭,也是母以子貴的有名個案。朱厚熜的生父興獻王是憲宗的兒子,孝宗的兄弟。武宗死後無子,孝宗張皇后(武宗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決策,

朱厚熜由藩王入繼大統,是為嘉靖帝。這時,興獻王已死,世宗生母興獻王妃蔣氏尚在藩邸安陸(今屬湖北)。世宗即位後四天,就遣使迎她入宮。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大禮儀之爭核心人物:明世宗朱厚熜


據《湧幢小品》,迎接的隊伍共用船四千艘,人夫四十萬,浩浩蕩蕩,好不氣派,蔣氏這才體味到母以子貴的內涵。

按明代禮儀,王妃入宮不能由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各座中門入宮,迎接的儀仗也只能用王妃的規格。這時蔣氏已抵達通州,聽到有朝臣主張世宗應尊孝宗為皇考,憤憤不平道:“怎麼能把我的兒子給他人做兒子呢?”就滯留不進。世宗聽說,便向張太后表示,情願不繼承皇位,也要回去奉養母親,投了以退為進的一著棋。天下焉能無君?於是,世宗生父稱興獻帝,母親蔣氏尊為興獻後,奉迎的車服儀仗悉用皇太后規格,由大明門中門入宮。這位王妃才從通州入京,擺足了皇太后架勢,享盡了母因子貴的尊榮。

與兒子命運共沉浮

在君主制下,后妃的尊卑榮辱與兒子的命運俯仰沉浮。十六國後趙主石虎的太子石邃荒淫好色,驕恣無道。他砍下美姬的頭顱,洗淨了血汙,放在盤上,與賓客傳觀。他姦汙了頗有姿色的比丘尼後將其殺害,將人肉混在牛羊肉中煮食,還賜給左右,讓他們辨別滋味。石邃的母親鄭皇后知道兒子的殘虐行徑,暗地派宦官前去譴責,也被他殺了。

盛怒之下,石虎殺了石邃,廢鄭皇后為東海太妃,立子石宣為皇太子。石宣的生母杜昭儀母因子貴,立為皇后。然而,石宣暴虐,一如其父兄。他視同母弟石韜為皇位的潛在爭奪者,將其殺戮,臨喪之際,揭開斂屍布,看一眼弟弟的屍首,竟大笑而去。石虎知道內情後,再殺石宣及其妻子,廢其生母杜皇后為庶人。石虎死後,他的兒子石遵奪取了皇位,石遵是石邃的同母兄弟,其母東海太妃鄭氏再次母因子貴,被尊為皇太后。在鄭氏起落的背後,卻是宮闈中幾多虐殺。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明代宗朱祁鈺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北上。天下無主,郕王監國,是為明代宗,改年號景泰,也稱為景泰帝,他的生母吳賢妃被尊為皇太后。其後,英宗被瓦剌放歸,數年後發動奪門之變,從代宗手中奪回皇位,廢代宗為郕王,幽禁至死,吳太后仍黜為賢妃。有一首《勝國宮闈詞》,這樣揣摩吳賢妃在兒子丟了皇位幽禁西內時的心理:

宮壺曾傳銀豆歌,終遷西內竟如何?

母妃空上中安號,那復含飴樂事多!

首句說有一次宮廷宴戲,景泰帝將銀豆撒地,令宮人爭拾取樂,他親作《銀豆歌》。母子歡娛,那是何等快樂氣派,想不到最終卻幽禁西內,卻是多麼孤獨悽惶。中安宮是漢代皇太后的宮名,後兩句大意說,對那些並不貪貴希榮的妃嬪來說,作為母親,她們並不看重空洞的皇太后尊號,只要能與兒子在一起,含飴弄孫,就是最大的滿足。

然而,在君主制下的皇位爭奪中,妃嬪往往隨著兒子的得失成敗而榮辱無常,尊黜不定。儘管她們中有些人並不干預朝政,卻不由自主地捲入了皇位爭奪的漩渦,猶如一葉危舟隨波俯仰,其命運完全由兒子的帝位所決定。即使渴望與兒子共享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連這樣最低限度的母性滿足也不可得,這正是君主專制硬塞給她們的人性悲劇。

子以母貴得大位

子以母貴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后妃的名位高下決定了她們所生兒子的身份貴賤;另一層含義則指后妃受寵程度的深淺差別決定了她們兒子的前途與命運。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商紂王帝辛


大體從商代起,在皇位上就逐漸形成了嫡長子繼承法,也就是說,君主正配所生的長子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據《呂氏春秋·忠廉》,商紂王與長兄微子啟、仲兄中衍雖是同母兄弟,但他們的母親在生微子啟與中衍時還只是妾,而生紂辛時已為正室,據立子以貴不為長的繼承法,紂辛反而登上了商朝的末代王位。

然而,在君主制下,皇后廢立權最終掌握在皇帝手中,只要他寵愛某位妃嬪,有必要時,便可以找藉口廢黜原來的皇后,而重立新後。春秋時,魯惠公元妃無子,繼室聲子生公子息(即後來的隱公),照例應由息繼承皇位。因為在娣媵制下,倘若元妃無子,娣媵所生的兒子也視為嫡子。然而,魯惠公不顧諸侯不再娶的周禮規定,另納仲子,備受愛寵,生下了公子允(即後來的桓公)。他很喜歡允,有心讓他即位,便違背了周禮中

諸侯“無二嫡”的原則,再立仲子為夫人,於是,公子允子因母貴,在名分上也順理成章地擁有了皇位繼承權。

在中國古代,“母愛者子抱”,這句一夫多妻制下的諺語,也同樣適用於后妃制。子因母貴最誘人結局,當屬地位低微的妃嬪之子憑藉生母在帝王心目中的分量,最終立為皇位繼承人。

齊景公晚年,夫人燕姬所生嫡子早死,寵妾芮姬生了兒子,名荼。芮姬出身低微,公子荼又沒有德行。齊國諸大夫唯恐景公立其為嗣君,都建議選擇諸公子中年長賢德者立為太子。景公深寵芮姬,愛屋及烏,私意欲讓公子荼繼位,卻說不出口,便敷衍道:“國家還怕沒有君主嗎?”景公染疾後,便把群公子遷於萊(今山東昌邑東南),立公子荼為太子。公子荼之所以能當上國君,就是子以母貴的緣故。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趙武靈王

子以母貴也煩人

戰國趙武靈王早就立長子章為太子,但自中年娶了娃嬴(即孟姚),就被這位顏若苕榮的美女迷住了,立她為惠後。惠後生子名何,他愛母及子,就廢了太子章,立何為太子。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儘管他還健在,卻預先傳國給太子何(即趙惠文王),並自號主父,做起了太上皇。這時,惠後已死,主父又同情起廢太子章來,封他為安陽君,封地在代。對繼承權被奪,公子章本來就不服氣,於是起兵作亂,擬殺惠文王。兵敗,逃匿到主父居住的沙丘行宮中,被平亂的國相公子成與司寇李兌追殺。

這次變亂導致趙國開始急遽走下坡路,趙武靈王在子以母貴上首鼠兩端,不能辭其咎。

清太宗皇太極后妃眾多,子嗣不少。他當時五宮並建,中宮皇后無子,東宮宸妃海蘭珠是西宮莊妃的姐姐,入宮卻比其妹晚上九年,她麗質天生,品性賢淑,清太宗對她用情最深,眷寵最盛。也許因此之故,崇德二年(1637),宸妃為他生下一子,清太宗舉行重大慶典,御製赦令稱“宸妃誕育皇嗣”;作為對照,西宮莊妃次年生下福臨,卻既不舉行慶典,亦不頒佈赦文。這都表明,清太宗確有因寵戀宸妃而立其子為皇嗣的意向。儘管母因子貴、黜嫡立庶的舉措往往導致類似趙武靈王末年皇位嬗代時的政局動盪,歷代卻不乏愛屋及烏、因母立子的君主。於是,勾心鬥角甚至刀光劍影的皇位爭奪戰,也不斷地記入歷代史籍。

子以母貴眾生相

在宮廷生活中,子因母貴還表現在那些並未選為嗣君的皇子身上。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漢明帝

漢明帝寵幸陰貴人,她所生的梁王劉暢尤得明帝歡心,梁國的租賦收入超過其他諸侯王幾乎一倍左右。在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廷策進士中,皇三子鄆王唱名第一,這時他的生母王貴妃正受寵遇,他也就超拜太傅,可以不限朝暮,隨意入出宮禁,並在他的府第建飛橋複道直通大內。

在明思宗前,田貴妃是唯一敢與周皇后爭寵的愛妃,所生皇四子年剛十歲,她便恃寵為兒子請封:“我病病殃殃的身體,恐怕看不到兒子封王了。”思宗為寬慰她,就封皇四子為永王。

寵妃愛嬪有子如此,生女也不例外。唐代初期,按例公主食封300戶,長公主食封600戶。

高宗時,太平公主是武后的掌上明珠,食封增至1200戶,後來增至5000戶。

中宗韋皇后所生長女長寧公主食封3500戶,幼女安樂公主3000戶。

玄宗即位,再次重申公主食封為500戶。然而,咸宜公主因是玄宗寵妃武惠妃所出,女因母貴,玄宗自壞其制,將其封戶增至千戶。於是,因人改制,諸公主食封率以千戶為例。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與此成為鮮明對照的,就是那些位卑失寵的妃嬪所生子女遭受的冷遇。據說,一次諸侯王入朝,在漢景帝面前歌舞祝壽,有位諸侯只是張袖稍稍舉了一下手,景帝深感奇怪,問其究竟,他幽默地說:“臣國小地狹,不能迴旋。”景帝一笑之下,再劃三郡歸其封國。這位諸侯王就是第一代長沙王劉發,他的生母唐姬只是漢景帝的後宮侍者,偶被“臨幸”生下了他,故而胡亂封他做了土地卑溼、租入貧乏的長沙王。

漢光武帝許美人無寵,生子劉英封楚王,他缺少長沙王那份幽默,在光武帝諸子中始終最小最窮。

打開《新唐書》中《太宗諸子》《三宗諸子》《十一宗諸子》諸卷,可以發現,從唐太宗到唐昭宗,歷朝幾乎都有些皇子的生母,她們不僅位號失載,甚至連姓氏都未能流傳。這種現象並非唐代獨有,其他朝代也能發現。例如,明太祖二十六個皇子中有三個不知其生母姓氏,明神宗八子中也有兩個母氏失傳。倘若用史料亡佚、檔案失傳來解釋這一現象,顯然並不合理,因為歷朝畢竟都有皇子生母位號、姓名記載下來並保存至今。

這一現象表明,這些皇子的生母在後宮地位卑下,皇恩無寵,對她們根本就不重視。與此對應,有些皇子因生母無寵,在諸皇子中不受待見,有的甚至只能留下名字與王號,卻無事蹟傳世,成為子因母貴的反面證據。作為皇子,他們畢竟還受到一定的重視,姓名與封爵還著錄於天潢玉牒。最令人不平的,還是他們的生母,她們的價值就只是生產的機器,皇子出生以後,機器就與產品分離,連姓氏這種象徵性符號都沒有存在的權利。這是一種何等深刻的悲劇!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不過,在君主制下,正如后妃不能久恃帝王之寵一樣,他們的兒子也同樣不能把子因母貴當成永久的依賴。母親的失寵,皇位的更迭,都是難以逆料與把握的,子因母貴有時又足以使他們領教“福兮禍所伏”的味道。

劉子鸞是南朝宋孝武帝第八子,憑藉生母殷淑儀寵傾後宮,孝武帝對他的眷愛也遠超其兄弟輩。當時,皇子無不封王領郡,凡可委以重任、寄予厚望者,孝武帝幾乎沒有不送赴他王府的。殷淑儀去世,葬儀幾與皇后相埒。子鸞這年七歲,旋即加中書令,領司徒。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兄劉子業(前廢帝)即位,對其深受父皇寵愛一向嫉恨在心。劉子業共有二十六位異母兄弟,為防止他們覬覦皇位,便大開殺戒。劉子業擔心子鸞倚恃先帝寵愛的餘勢,成為其爭奪皇位的有力對手,便遣使到他出鎮的南徐州,命他與同母所生的弟妹們一起自盡,這年子鸞年僅十歲。這位當年“母愛子抱”的皇子,臨死對左右人沉痛說:“但願下輩子不再生在帝王家!”

後宮爭鬥為何大多圍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說說那些著名的事例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後宮妃嬪生子可以提升競爭力,到妃嬪憑藉兒子做太后,再到與兒子命運共沉浮,以及子以母貴得寶位等等,無時無刻不在體現“無情帝王家”的本質,作為一個後來人,我們可以隱隱的感覺到,其中的跌宕起伏以及失望落寞,但是其中的參與者,恐怕除了皇帝外,估計天天都惶惶不可終日,如利劍懸於頭頂,直到老死,這大概也就是無情帝王家的常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