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那些不在乎閱讀古人著作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拉辛從荷馬那裡得到了多大的教益——(法)狄德羅

清代馮鎮巒對聊齋志異有過如下評價:“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而在西方文學史中,也有一部被黑格爾評價之為:在荷馬的作品裡,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徵充滿生氣的總和,荷馬借不同的情景,把這種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來了。

正如所說,《荷馬史詩》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結合神話傳說,廣泛地反映出當時希臘社會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希臘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對於我們當代研究價值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是研究遠古社會的重要文獻。

正如,偉大的哲學思想家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導論》中曾特別指出,作為“人性開展得最美好的社會幼年時期”的偉大里程碑作品,《荷馬史詩》至今仍然“繼續供給我們以藝術享受,並仍然“顯示著不配的魅力”。

荷馬史詩》是真正的藝術作品,不但是因為它是希臘民族的偉大創造,而且它又表現出了罕見天才的深刻水平,它那豐富的思想和絢麗的藝術魅力永照千古。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荷馬史詩》到底說了什麼

《荷馬史詩》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

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

它廣泛地反映了從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古希臘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鬥爭和思想感情,是研究遠古社會的重要文獻,有很大的認識價值。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01:作者構思荷馬史詩的形成過程

英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約翰·凱里在《藝術有什麼用》一書中認為:“文學不像其他藝術,它能夠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夠完全否定文學”。

公元前的十二世紀初期在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上發生過一次歷時十年之久的部落戰爭。戰爭歷經十年之久結束後,在小亞細亞和希臘各地流傳著很多關於這次戰爭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大多數以歌頌戰爭中的英雄人物為主。

到了公元前九至八世紀一個名叫荷馬的民間盲歌人,他憑藉他高超的藝術才能對這些長期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進行整理加工,編成了兩部完整的長詩。

這也就是“荷馬史詩”這一名稱的由來。

不過,這時的史詩還只是以口頭的民間歌謠的形式存在的。

荷馬史詩的編寫經歷了古希臘從氏族社會晚期到奴隸社會衰落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並不由是荷馬個人創作的,而是以民間歌謠為基礎,然後匯聚集體與個人智慧相結合,最後由文人學者編定的。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荷馬史詩主題思想

前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在論述文學作品的意義中提出的那樣,意義包括功利意義、政治意義、認識意義和倫理意義在內,“但如果這些意義不融在審美冶爐之中,如果它們同藝術的審美意義折中地共存而不是有機地納入其中,那麼作品可能是不壞的直觀教具,或是有用的物品,但是永遠不能上升到藝術高度。”

而歌頌英雄、歷史意識、自由主義、以人為本這四大思想貫穿了史詩始終。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 首先,作者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屬於戰爭的哪一方,都在歌頌之列。
  • 其次,在《荷馬史詩》中,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歷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歷史”概念的詞語。可以說後來希臘語中的“歷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
  • 再次,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併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
  • 最後,在史詩中,我們還可看到以人為本思想的反映,讚美人的智慧,嘲笑神的邪惡,讚美、歌頌人間,蔑視上天。可謂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雛形。

荷馬史詩所展現的魅力,是時代的強音

初談荷馬史詩的讀者,一定會驚歎於:獨特的藝術魅力可從它的規模結構,所體現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色彩,特色語言及藝術手法的運用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001:荷馬史詩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構思巧妙。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兩部史詩跨度都是10年。

荷馬採取戲劇式的集中,概括和濃縮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和某一段時間上,從而把眾多的人物紛繁的情節和豐富的生活畫面濃縮成一個嚴謹的整體。

如《伊利亞特》集中描寫戰爭結束前51天的故事,又重點描寫其中四天,就充分表現了這場為期10年的戰爭全貌。

《奧德修紀》首先描寫的是奧德修斯回到故鄉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後再用倒敘的手法展現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經歷,同時又以帖雷馬科尋父和全家團圓為線索,使全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這樣的結構佈局使全詩的情節引人入勝,極富於戲劇性。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002:現實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色彩相結合。

荷馬史詩比較真實地表現出荷馬時代的本質面貌。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以部落的名義使用暴力去掠奪和保護財富而表現出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正是值得歌頌的時代精神。

史詩用它的情節、人物和藝術環境來體現這種精神從而表現了現實主義的寫實傾向。

史詩在表現出寫實主義的同時,描寫了人的世界同時有寫入了神的世界,使整篇史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003:史詩的語言很有特色。

荷馬史詩採用六音步詩行,不用尾韻,但節奏感很強。

這種詩體顯然是為朗誦或歌吟而創造出來的,在歌吟時,大概還彈著琴來加強其節奏效果。由於這種敘事長詩是由藝人說唱,因此常常重複不少慣用的詞句,甚至整段重複,一字不改。

有時,有些形容詞的重複使用,只是為了音節上的需要,並不一定對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強。而許多重複詞句的一再出現,象交響樂裡一再出現的旋律,又能給人一種更深的美的感受。

這大概是由於古代的某些藝術手法雖然比較簡陋,但有經驗的說故事的詩人運用技巧非常純熟,所以才能產生這種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來加強氣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也是荷馬史詩裡一個突出的藝術手法。

此外,荷馬史詩還善於用簡潔的手法描寫,用寥寥數語,表達出很深的感情。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004:多種表現手法綜合應用。

《荷馬史詩》中一方面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變化發展的情節中去寫,另一方面又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心理刻劃等多種藝術手段。

《伊利亞特》中寫阿基琉斯就是把他置於內訌產生、發展和終止中既寫出他那剛直、暴烈、執拗、掘強而又韌性的個性,同時又揭示出他重友誼、講義氣、感情真摯、強烈、有同情心的另一面,而在戰局的變化中,則著力突出他那非凡的神勇、力量和體魄,既從正面所向披靡、橫掃千軍的戰鬥力作淋漓盡致的描寫,同時又借其它英雄加以陪襯和烘托,這樣一來,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猶如一塊寶石,閃現出其豐富人性、複雜性格的多個方面。

另外,阿基琉斯在帕特洛克羅斯死上的可怕預感、赫克託與之對陣前矛盾的心情均為細緻的心理描寫,通過特洛伊長老的議論寫海倫之美,從海倫的談話中介紹希臘的將士,都是側面描寫的生動實例。

由於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因之中外文中的人物形象都鮮明、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荷馬史詩的現實價值

在整個世界的範圍裡,不論是現實世界還是文化領域的世界裡,《荷馬史詩》都可稱之為藝術瑰寶。

恩格斯曾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

它既反映了古希臘史前時代的生活面貌,又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它猶如百科全書,古希臘人民從中吸取了關於天文、地理、歷史、社會、哲學、藝術和神話的一切知識,後代歐洲及其它許多地區和國家的作家藝術家從中汲取了無限豐富的養料。

時至今日,荷馬史詩仍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文獻,仍能以其永久的魅力給我們高貴的藝術享受。

《荷馬史詩》對我們的人文薰陶是什麼?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如果要學管理,與其讀商學院,不如讀短篇小說。馬奇老師曾經也專門寫過一篇論文,建議管理者讀詩。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顯然,這些建議是非主流的,主流的管理教育,採用的是“科學管理”的鼻祖泰勒開創的“科學路徑”。
而馬奇和巴達拉克的論述卻提醒我們:管理教育,尤其是領導力教育,還可以有一條“美學路徑”。

2016年3月24日,哈佛大學校長、歷史學家德魯·福斯特女士在西點軍校演講。她主要講述了她的曾祖父勞倫斯·泰森的故事。泰森於188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班上一共52名學生,他的成績是第51名。後來他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將軍,並在退役後成為了參議員。


為什麼一個差生最終取得了成功,文化薰陶到底有多重要?

福斯特曾自述道:這可能要部分歸功於她曾祖父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她的歷史依據是年輕的泰森少尉駐紮在西部時寫給她未來的曾祖母的“優雅的情書”。她還提到,著名的格蘭特將軍也畢業於西點軍校,成績也不算很好(1843年畢業,班上共39人,為第21名),承認自己在學校花了不少時間讀小說。
福斯特還說,人們關於領導力的共識很少,也許只有一點:領導者鼓舞人們去做他們本來可能不會做的事情(這裡我插個話,找來十個領導力學者,我估計至少有五個不會認為這是個共識)。

如何培養領導者?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福斯特說:“今天站在世界上最好的領導力訓練場上,我看到了一些答案:這裡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所工程學院……現在也是一所刻意、深深地投身於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機構。他提到,美國的立法機構在減少對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資助,讀人文專業的本科生現在只有6%,是從有統計數據的1848年以來的最低點。

西點軍校卻逆潮流而動,一直在加強人文學科,在過去50年來已經轉型為綜合性的博雅教育。

從《荷馬史詩》中,對我們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人文教育對培養領導者有什麼用?

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首先,領導者要有視角(perspective)。用西點軍校的語言來說,是“擴展一個人認識自己和從多重角度看待世界的能力”。

福斯特用了一個比喻:“我們也許可以把它稱為通往不同地方、不同時代、不同思維方式的護照。”

關於擴展視角,我認為:人類學以及自己的本行歷史學。歷史並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是歷史學家在告訴我們。歷史提供的關於我們自己和他人的視角,基於的是對歷史證據的“闡釋”。

  • 其次,領導者要有即興行動(improvise)的能力。教育不同於職業培訓,職業會變,情境會變。

興表演,靈活性,偶然性,可能性的藝術,這些是我們從事博雅教育的根本原因。在沒有規則手冊的情況下,我們求助於哲學、歷史學、人類學、詩歌與文學。

  • 最後,領導者要有使用語言的說服力。

福斯特認為,那些能夠激勵他人捨棄人性中對變化的抗拒,為更加美好的未來進行冒險的人們常常具有一個共同點:用言辭打動他人的能力。


林肯短短272個單詞的葛底斯堡演講,“創造了一個不同的美國”。


戰爭定義了難以想象的死亡的場景;林肯則定義了戰爭的意義。福斯特引用了另一個歷史學家的話:“槍炮的工作需要由文字來完成。”

淺評《荷馬史詩》的藝術魅力:用史詩級的畫面還原真實的人文情懷

因此,與文學作品為伴,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而我們在《荷馬史詩》中,正如,一位老師教年輕的阿基里斯兩件重要的事情:同時成為辭之言者與事之行者。

我覺得:“在你的枕頭下放你自己的《荷馬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