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鴻門宴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說他是婦人之仁對嗎?

大馬哈魚12


首先要了解鴻門宴的背景。鴻門宴是劉邦率先佔領咸陽,隔斷內外,項羽先鋒不得進而造成的。項羽怒,故有項伯通風報信,才有鴻門宴。時,懷王有約,先入關中為王。劉邦已佔據先機。而項羽因擊敗秦主力,功勞最大,但在佔領關中不如劉邦,其實有這方面說不出的惱火,故藉機發作。但劉邦卑躬前往,處處言辭懇切,進關,未稱王,靜候大王,已佔理在先,同時,又有大義在手。項羽殺之,將喪失天下之信。范增是從減少對手角度考慮,而項羽要考慮天下人感受,及對項羽的影響


無關明月


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是對的。對自已政權有威脅的對手,應抓住一切機會,果斷地除掉他。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已的傷害。在鴻門宴上,項羽完全有能力除掉劉邦,但項羽愚蠢地認為,只有在戰場上殺死敵人,才是光明正大。在宴會上殺人,不光彩,不仁義。最後讓劉邦逃脫了,失去了消滅劉邦的大好機會。所以范增如此說他。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後,告誡人民解放軍,“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借用的這個典故,激勵人民軍隊不要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果斷地消滅敵人,不要象項羽那樣沽名釣譽,錯失良機。


漢闕故人


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原因有3點

第一,劉邦低姿態。鴻門宴的座位有東西南北四面,當時講究西面最尊貴,東面其次。然後是北面,最次是南面。項羽當時坐在西面,而劉邦坐在最次的南面。劉邦卑躬屈膝。項羽一看,一個40多歲的老頭兒,在我面前低眉順眼,這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項羽當時就覺得劉邦也沒那麼可恨,在我面前跟個奴才一樣。可以看出項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第二,陳平使用離間計。項羽派使者到劉邦這兒,劉邦手下襬了太牢宴。陳平說:這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又不是范增派來的使者,范增曾暗中幫助咱大王多次,應該擺太牢宴,今天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何必勞民傷財。這個事情讓項羽派來的使者知道了,於是回去稟告了項羽。項羽一聽,慢慢的就開始懷疑他的亞父范增了。

第三,項羽打心底就沒有瞧起劉邦,認為劉邦只不過是一個流氓。我項羽力拔山河兮,滅掉劉邦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何必跟一個流氓較真呢?

各位朋友,如果我的回答對您的心思,那實在是太好了。如果感興趣還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的楚漢時期的問答,現處於考核階段,謝謝。


涉獵生活


這是由人性格決定的。

項羽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不是耍陰謀詭計的偽君子。

當初,劉邦軍十萬,項羽軍四十萬,以絕對壓倒性優勢處於上風。

當時劉邦先攻入咸陽,但不敢久住,財物不取,婦女不搶,撤出咸陽屯兵於霸上,是一種安撫民心的策略。

項羽的手下謀士范增看出了端倪,對項羽說,劉邦這是收買人心,想謀天下,不如請劉邦到咱們鴻門來赴宴,趁機幹掉他。

項羽一開始猶疑,不想幹這小人之事,然而經不起范增百般嘮叨,終於同意。

那劉邦聽項羽有請,不敢不來呀,明知來者不善,只能硬著頭皮赴宴。帶了心腹樊噲同往。

項羽劉邦見面寒喧過後,一同飲酒。


席間范增一再示意項羽幹掉劉邦,機會難得呀,那劉邦就象案板上的肉一樣任項羽宰割。

項羽也領會范增的意思。面對面前這個文弱的書生,強大的自尊心和驕傲感,使項羽一時躊躇,難以下手。

心想:“這劉邦瘦的象個雞子,一綹山羊鬍,臉瘦身幹,象個癟茄子一般,這樣的老書生,禁不起我一隻手指,何苦要用這陰謀,落個不義之名。”

想到此處,內心已打定主意,任你范增怎麼使眼色就是不動手。

後來,劉邦有驚無險,安然撤退。

那范增十分生氣,質問項羽:“今大好機會,主上為何不動手,何來婦人之仁乎。“

項羽也怒道:“看劉邦一個文弱書生,我若使陰謀殺了他,恐天下人恥笑。大丈夫應明刀明槍的幹,況且我手下四十萬大軍,戰將千員,如此優勢,為何用小人奸計呢。”

范增聽後無言,只能感慨,劉邦命大,項羽真乃大丈夫也。

雖然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但項羽這份男人範兒,還是應該受後人尊重的,並不是婦人之仁,乃是爺們氣概!


水壺火煮666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他來說,沒必要。

什麼婦人之仁、君子之仁的說法,都是偏頗的說法。

因為如果是婦人之仁,那他就沒有魄力幹出破釜沉舟的事;如果他是君子之仁,他就沒有殺宋義而奪其軍的果敢。

而如果具體分析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就得從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價值觀來說。


項羽身處的是什麼時代?是分封制雖然衰落,卻仍沒有消失,在當時人的心中還有一定市場的時代。


雖然秦國實行了帝制,加強中央集權,但畢竟時間太短,沒有經過思想、制度的長時間洗禮,難以完全改變人們的共有觀念,所以各國對分封諸侯而共奉一個天子是很嚮往的,包括項羽自己。

而就項羽個人來說,他的理想是恢復“天子-霸主-諸侯”的三等級制度,你只要承認我的霸主地位,維護我霸主的權威和尊嚴,那你是可以繼續保留你的國家和貴族身份。


像他這樣的人,對一統天下沒有興趣,反而對實現分封制一直心心念念,由此可見,他是一箇舊時代舊秩序的維護者,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侷限性所致,包括後來的韓信,最大的理想也只是想做個齊王而已。

既然項羽的理想是做霸主,那霸主就要有霸主的做事方法,劉邦當時又沒有大的過失,再加上他叔叔項伯的一頓勸解,劉邦本人還親自去給項羽誠惶誠恐地解釋,身段放得那麼很低,一口一個大王叫著,一口一個臣臣的自稱著,那態度要多謙卑有多謙卑,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和對霸主形象的自我認同,這時候再殺劉邦,反而顯得我項羽不夠大度,不像一個霸主應有的樣子了。

所以說順勢而為是件很難的事,只有極少數有清晰頭腦和洞察力的人才能做到,比如劉邦,又比如范增,他們都認識到了舊時代已經過去,新的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殘酷時代已經到來,抱殘守缺只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可惜范增只是個謀士,他無法做最終決策。

所以劉邦取得了天下。


強哥說文史


首先不能用一個平凡人的眼光來看待政治的鬥爭,從古代到現代政治的鬥爭都是殘酷的,步步都要小心謹慎,難免少不了算計,這就是每一個政治集團都有一大批智囊團的原因,這些智囊團的才智涵蓋社會各個方面,政治集團的成功特別需要智囊團的團結協作才能發揮團隊的戰鬥力,項羽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劉邦是有才氣的,但是劉邦在政治上是個小人,對待小人不能有婦人之仁,這說明一點項羽的智囊團不夠團結,項羽的領導力也不夠,在關鍵的節點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殺劉邦也不能放虎歸山,說明項羽的收下缺少一個總攬全局的人才,看看歷史就知道,就像劉邦的手下有蕭何,張良,陳平,這些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每一個人都是足智多謀,毛主席的領導力那也是很厲害的,手下大批文臣武將,個個都是足智多謀,文可安邦定國,武可上馬殺敵,這充分說明了項羽的問題,項羽的團隊沒有劉邦的團隊優秀,這就是我們今天被稱為漢族的原因,贊成我的評論的點贊么










情定芳草地


項羽為什麼死後讓世人敬仰,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如果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且不說改變歷史,項羽必背上無情無義 過河拆橋的罵名。

其一是他們兩是結義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當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種過命的兄弟,弒兄的罵名項羽是不會背的。在後期兩軍對峙時,項羽為什麼不烹劉邦的父親,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不殺的原因是項羽太過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戰一戰成名,堪稱戰神,各路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個時候項羽有點飄了。劉邦在項羽眼裡有如螻蟻。項羽說過劉邦只是一個亭長根本不放在眼裡,就沒有理會范增建議。殊不知這是殺劉邦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最後就是項伯輔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項伯,畢竟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去殺,並不是他的婦人之仁。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林奇110


那時的項羽和劉邦屬國共合作階段,那時的劉邦猶如後來的劉備投奔曹操時的青梅煮酒。再說即使殺死劉邦,也不頂用,劉邦手下的張良樊噲等人也不服項羽用,勢必引起一場殺戮。何況軍門外就有劉邦的人馬,樊噲就是關雲長單刀赴會的前輩,張良別看他是個吹笛子的文人,十個馬援不如他。項羽的瞻前顧後是有道理的。

都說楚霸王殺人如麻,其實他沒有劉邦狡詐歹毒,當項羽在戰爭中追殺劉邦時,劉邦為了逃命,從車上推下自己的一雙兒女替他送死,後來項羽追上來,就沒有殺他的孩子,如果是劉邦肯定做不到,一定會斬草除根。

項羽可以不用烏江自刎,只因有大丈夫的俠骨柔情,他想起了當初他帶出來的8000名將士無一生還,所以他才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負罪責任感!如果是劉邦肯定是無毒不丈夫。

所以在歷史上人們是稱讚項羽的勝過劉邦,正如李清照詩曰: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快樂人生40206654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把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這一行為稱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因為首先項羽和劉邦兩人的出生完全不同,項羽出自楚國的貴族,而劉邦則是一個地痞流氓,到四十歲還一事無成。因此對於項羽來說,他的貴族身份不允許他用這種方法殺劉邦。第二 就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因為當時造反稱王的不止他們兩人,一旦項羽以這種無法令別人信服的方式殺劉邦,那麼對其他諸王就會造成不安全感,他們會不會聯手反抗呢,這是項羽所不能確定的。所以說不殺劉邦是最好的選擇,而非婦人之仁。






金鑫19930927


鴻門宴雖然在表面上來看來是一場宴會,但是宴會中殺機四伏。亞父范增曾經一再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一直不為所動。那麼為什麼當時項羽不在宴會上把劉邦殺掉呢,原因如下:

1、重情義:項羽這個人非常重視兄弟情義,當初劉邦歸順項梁之時,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關係便非同一般。在當時,項羽受到了楚懷王的排斥,正是劉邦對項羽伸出了援助之手,並且項羽的兵權被楚懷王剝奪之時,劉邦還願意收留項羽,也正是因為以前這些原因,項羽才沒有殺劉邦。

2、師出無名:重要的因素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年輕時被張良所救,於是項伯在知道項羽要殺劉邦之時,便將這個消息偷偷告訴了張良,張良得知後便快速的傳給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想了一些應對之策。隨後項伯便被利用了起來,項伯到處傳播如果不是劉邦打入關中項羽,那麼項羽就不會如此容易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天大的功勞,項羽卻要去攻打劉邦的傳聞。於是項羽顧及到這些傳聞,所以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在當時項羽從來不聽從亞父范增的計劃,以至於項羽一直被劉邦所矇蔽,直到看清劉邦的真面目之時,項羽卻仍然執意放劉邦走,以至於釀成了大禍。

3、顧後局:項羽不殺劉邦,在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秦朝已經滅亡,在當時理論上的國君是楚王。並且所有的諸侯都是楚王封的,如果項羽貿然將劉邦殺死,那麼天下肯定會大亂。雖然項羽有40萬軍隊,這當中只有10萬是自己的嫡系部隊,剩下的30萬都是各路諸侯的。如果項羽也會擔心劉邦死之後剩下的30萬人會出現叛亂,於是項羽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劉邦放走。

歸根到底,項羽不殺劉邦在現在看來是他最大的失誤,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不得不說放掉劉邦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雖然項羽的結局是悲慘的,但卻十分悲壯,今天來看項羽還有種特別感人的力量,所以項羽雖死,但不失英雄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