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消灭了太平天国后,为什么不反了清朝,反了慈禧?

潇湘古今


虽说曾国藩是老实人,不过说他没有一点想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却也不是事实,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满清,权威达到了鼎盛,手下的十几万大军,看起来确实有本钱推翻满清,只是现实难以做到的,曾国藩自己也很清楚,单靠自己一个人和手下的湘军还真不能推翻清朝呢!



曾国藩在攻破南京城灭掉太平天国后,抓捕李秀成之后,在审讯李秀成时,李秀成也劝过曾国藩造反,自己可以出力。还有曾国藩的手下就曾经有让曾国藩自立为王的想法,毕竟大家都看到了满清的腐败无能,打仗靠的都是汉族士兵,满清的八旗兵就是废物,这样的朝廷不推翻它到何时啊!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因推翻满清这个事和曾国藩有过一次长谈,而这次长谈中,从曾国藩口中终于清楚,不是曾国藩不愿意造反自立,而是现实真的做不到,自己的筹码太少了。当晚曾国荃找到了曾国藩,就对哥哥说,现在东南都是我们湘军的天下,哥哥你就没有进一步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劝哥哥造反自立为王。曾国藩听了知道弟弟的心思,说这种掉脑袋的话,你也敢说,真是糊涂啊!曾国荃不服辩解说:两江总督是你,闽浙总督是左宗棠,四川总督是李鸿章,还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都是我们湘军的人,还有哥哥你手里握着二十万精兵,还有李秀成也答应帮我们,李秀成手下有十万太平天国精兵,这样一来,哥哥你手上就有三十万精兵啊,有了这些兵马,攻破京师,干掉慈禧,推翻满清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只有哥哥你能做到,舍你其谁啊!


曾国藩摇了摇头慢慢的说:弟弟啊,你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呢!在湘军中,很多人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啊!左宗棠一代枭雄,做师爷时就不甘人后,现在和我平起平坐,他能甘心在我面前俯首称臣吗?我敢肯定,我一旦造反,第一个起兵讨伐我的人就是左宗棠。再说李鸿章,如果我一帆风顺,他永远是我的学生不会说什么,但是不顺利,他必然反戈一击。李鸿章是个聪明人,名利心极重,他不会丢下现在的权力和地位冒险跟随我的,他就是一匹潜伏的狼,我不顺利,马上撕咬我趁机上位。你说我有二十万精兵,看着很强大,可是这么多年仗打下来,精锐早打光了,部队已经呈现老态了,哪里还能打仗啊!再说李秀成投降了,我就有十万太平天国的降军,问题是李秀成都投降了,就是一条走狗,谁还听他的,还怎么帮助我呢!曾国藩一席话说的弟弟无话可说了,曾国藩最后说,当兵吃粮,升官发财,就比如养了一群狗,你扔一块骨头,它就跟你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出卖你,我现在这个样子又有多少骨头可以扔给他们啊,满清可是有更多官位可以扔给他们啊,造反我所面对的敌人更多更可怕,实在是不行的!


曾国藩的很多心腹和文人也是先后来探曾国藩的底,就是想曾国藩造反自立为王,特别是攻破南京,朝廷封曾国藩为侯而不是王,更是让大家不忿有意见,咸丰皇帝临死之时有遗言攻破南京者为王,可曾国藩只是侯啊,大家更是埋怨朝廷,希望曾国藩自立为王。曾国藩不动声色,后来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麻烦,曾国藩亲自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一来所有来探底的人都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了,说白了,曾国藩就是没有造反的心思,大家该吃喝玩乐就是啦,别废心思了。曾国藩不是不想反,而是没有那个实力,风险不要冒,还是过一天安稳日子就好,曾国藩已经老了,不想再折腾了,功名成就就身退吧,还是别折腾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反,反谁?拿什么去反?刚保完大清又反大清,这还叫奴才吗?亏你想得出。

满清和洋人沆瀣一气,洋大人需要的正是满清这样一个捏在手里想圆就圆、想扁就扁的软柿子,反满清你得看洋人的眼色,甚至跪添洋人,出卖国家利益,才能争取洋大人的支持,这不从奴才变成千古骂名的汉奸了吗?你当曾大人傻缺呀!

我们能否换一个视角来提问: 曾国藩为什么不联合太平天国推翻满清,把一切外国军队赶出中国,以完成当时中国社会最迫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呵呵,这个提问也不成立,你能指望一个勾结洋人残杀自己同胞的人,来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列强的凌辱面前,再来看看我们的共产党人又是怎么做的

在日本铁蹄下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毅然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自觉肩负起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重任。

什么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和共产党人的情怀比起来,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一个为国为民为天下大众,得民心得天下,一个为自己,仅此而已。

为个人野心,曾国藩后的民国也出了个皇帝叫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结果可想而知。

你还相信曾国藩是要当完人,才不想造反当皇帝的吗?


三农新视界


曾国藩率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说慈禧不喜反怒,在慈禧玩弄帝王术打压曾国藩的某些个瞬间,面上的确有点这意思。

但剥去这层权谋假象,说慈禧“不喜反怒”是不准确的,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喜忧参半”。

为何喜?这是显而易见的。太平天国势盛时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乃清廷心腹大患,现如今让曾国藩剿灭了,慈禧怎能不喜,内心只怕还会是狂喜。

说慈禧内心会狂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太平天国覆灭之时,慈禧联合慈安刚垂帘听政不久,这时候的慈禧还远没到独宰清廷朝政的阶段,内政外交的实权有相当一部分还在助她政变上位的恭亲王奕䜣手里。江山半壁不稳,慈禧当然没有打压奕䜣,收拢皇权的现实基础,现在好了,太平天国被灭了,这等于是曾国藩无形中送了慈禧本人一份大礼,一个打压奕䜣的机会。

与清廷与慈禧本人,太平天国被灭都是极大的利好,慈禧怎能不喜。

但在当时,慈禧喜的确实不够轻松,因为伴喜而来的还有一份沉重的忧。

慈禧忧什么呢?

首先,自清初吴三桂引发三藩之乱后,清廷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掌有兵权。太平天国被灭时,曾国藩不仅是握有兵权,而是他手里的兵权足以对清廷构成生死威胁。倘若曾国藩反了,对清廷而言,其危害凶险程度至少不会小于太平天国。

这等于是猛虎在侧,慈禧当然很忧虑。

其次,对于没反的曾国藩,慈禧一方面要防范,另一方面还不得不赏。但怎么赏又颇让慈禧伤神。因为文宗皇帝在世时说过——“攻克金陵首功之臣封王”。可封曾国藩为王吧,弄不好能助长他由王而帝的野心,不封吧,似乎又成了君是戏言。

简而言之,对曾国藩必须赏又不好赏让慈禧很忧烦。

还有就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陷金陵后的所作所为让慈禧很生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很可能私吞了太平天国多年积攒下的“圣库”财物。要知道,清廷很想得这笔钱来渡国库空虚的难关。

这事朝轻了说可以定性湘军是不畏朝廷威严的骄兵悍将,朝重了说这就是欺君,性质严重的抗上。

为了维系朝廷的威严,对立下大功的湘军,慈禧必须惩罚,但这个度怎么把握?也够慈禧琢磨的。

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几方面累加到一起,确实够慈禧忧的。

此时的慈禧不过三十岁的样子,但她呈现出来的朝堂智慧却不输历史上那些颇有手腕的帝王。

对于防范曾国藩,这事几乎从曾国藩领兵之初就开始了。到了太平天国被剿灭时,清廷对曾国藩的防范实际到了什么程度呢?

总体上,清廷的满蒙军事力量已对曾国藩的湘军构成了合围之势,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曾国藩一定看得到。

更关键的是,慈禧对大湘军体系已实现了局部瓦解,其内部的互相制衡已经形成。

简单说,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看似出自一处,实际却是一军制衡着另一军。就这一点,曾国藩就不敢轻举妄动,光一个左宗棠就够曾国藩受的了。

再说赏与罚。

怎么赏?怎么罚?既考慈禧的政治智慧,又考慈禧的政治魄力,说到底恩威并重要足够老道。

慈禧是怎么干的呢?

赏罚两道上谕几乎是同时送到曾国藩手里的,赏在前,罚再后。

在赏上,慈禧最终没给曾国藩封王,只给了一等侯,但与此同时,慈禧又定下了基调,凡汉臣,曾国藩的功名为上限,今后无人可越。

除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慈禧对其他人很大方,凡有功之人都赏了,皆大欢喜的意思在这一刻很足。

但紧接着皆大欢喜的就是措辞严厉的罚,在这道惩罚性质的上谕里,慈禧点名训斥了曾国荃,并将湘军在攻克金陵过程中的种种过错、污点统统直指了出来,可谓是魄力十足。

整体而言,在慈禧那里,忧最终没成患;而喜则是一点没浪费。


黑句本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曾国藩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志向不是当皇帝,而是立德、立功、立言当一个忠臣。自古人各有志,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究修身的一代名臣。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做一个贤臣、忠臣、名相,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他也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第一个原因是曾国藩不想反。第二、曾国藩既便有反心,其挑战清朝的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清朝对于汉人曾国藩,是既重用又防范的,并没有达到充分信任的程度,这曾国藩心里应该很清楚。一但曾国藩有造反的倾向,他会遭到早已准备好的僧格林沁等部的进攻。

另外,左宗棠虽然是曾国藩的部下与学生,但清朝也早已做好分化瓦解工作,曾国藩如果造反,并不能振臂一呼,使其他汉人部队与他一起造反。他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第二个原因是曾国藩预料到造反的代价太大,如果造反不成,忠臣当不成,以前的功绩也一笔勾消,反而成了乱臣贼子。王莽其实就是鲜明的例子,假如王莽不谋朝篡位,他可能是历史上周公一样的大人物。曾国藩的性格向来谨小慎微,他不会冒这个险。


陆弃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历史上夸他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当年太平天国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他建立湘军,将叛军一举击败。最后官拜一品,成为了满清的重臣!



曾国藩所处朝代的背景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从乾隆时期走向衰败的转折,当时内忧外患接种而来,清王朝就像强弩之末,已经走向了历史的尽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等人曾劝他举兵推翻清朝,曾国藩婉言拒绝了。

以曾国藩的名望和才能,完全可以佣三十万湘军自立,为什么他没去推翻清朝的统治呢?

一、曾国藩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中兴名臣。做一名好臣子。

二、太平天国镇压成功后,社会传言满清之所以能中兴,其原因是道德兴盛衰败的证明。曾国藩如果佣兵自立,在道德上不占上风,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曾国藩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三、咸丰十年,曾国藩在湖南设立东征局,大肆筹备军饷,湘人民怨沸腾,不支持他。再者湘军曾攻陷天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天津浩劫,这就更失民心了。


总结和启发

曾国藩没有起兵推翻清朝的原因是:没有狼子野心;不得百姓的支持;不占道德舆论的上风。

给我们后人的启发是:想要成就大业,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野心;再者要顺应天下大势,用心对待百姓;最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想不成功都难!

本文为头条首发,欢迎转载,评论,关注小马论古今,每天听历史故事

小马论古今


满汉矛盾

归根结底,曾国藩是汉人,而满清是不是满族人的满清。

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起,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未停止,并贯穿了清王朝的建立直至毁灭。有了康熙是满清的幸运,一方面怀柔手段大力提拔汉族官僚,另一方面辣手推行文字狱。

汉族势力被这一套组合拳打的支离破碎,有的将斗争转移到地下,有的妥协进入清政府官僚体系。【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满清压迫,寻求汉民族的崛起】。在周培公即将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临阵把领军主帅换成了满族人,便是表现出康熙即想用汉人官僚的才好,又怕汉人官僚做大做强。

怕成为第二个曹操

清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慈禧怕的自然是曾国藩尾大不掉,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才会在看到曾国藩攻占南京的消息后,心痛不已。就连咸丰生前曾承诺谁攻下南京,便可封王的承诺。但到了慈禧这里,也打了折扣,只封了个一等毅勇侯。


船夫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刺马案表面是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实际上是慈禧和曾国藩的暗中较量。

自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就成了湘军的地盘,出于试探或者削弱湘军的实力,慈禧将马新贻派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结果马新贻上任不到两年就被刺身亡,曾国藩再度赴任两江总督。

关于“刺马案”有很多说法,故事也被改编成《刺马》《投名状》等影视剧,“刺马案”虽然最终成为疑案,但是深层考虑马新贻被杀实际上是朝廷和湘军集团的一场博弈,慈禧所担忧的无非是湘军做大影响朝廷在江南的控制力。

实际上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朝廷应该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动摇大清根基得太平天国被灭,忧的是通过这一战汉人武装力量得以壮大,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喜忧参半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根本原因,湘军是汉人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给了满清当头一棒,朝廷正规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在八旗和绿营已经不堪重用的情况下朝廷无奈只得饬令各省举办团练,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推翻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已经成了最大的武装力量,如果此时曾国藩振臂一呼黄袍加身也并非没有这个可能,虽然曾国藩坚定表明了自己的忠心,甚至为了让朝廷放心主动裁撤湘军,但是在慈禧眼里这些都不值一提,根本原因是汉人地主武装和满族统治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次湘军的地盘太敏感

推翻太平天国,曾国藩占领了江南的富庶之地,虽然遭遇战乱这里仍然是朝廷的钱袋子,朝廷望眼欲穿的太平天国巨额财富不翼而飞,这些都让统治者高兴不起来。

慈禧不喜反怒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毕竟太平天国曾经席卷半个中国,让满清疲于应付,灭了太平天国朝廷自然欣喜异常,但是面临的新的烦恼就是已经做大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甚至是汉人地主武装。


一点点历史


慈禧不喜反怒,这是个伪命题,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慈禧是非常高兴的,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一路打胜仗时一路封赏的圣旨来报,而且赏的基本都是汉臣,那时候只要打了胜仗就有赏 ,举例九洑洲战役,封赏了一大堆汉军的巴图鲁,提督衔、总兵衔,黄马褂、将军、游击、副将,很多。

图为杨岳斌,湘军水师统帅,与太平军屡立战功,赐巴图鲁,任福建水师提督,封一等轻车都尉,后任陕甘总督,主持长江水师,中法战争时驰援台湾,后绘像紫光阁。

说慈禧不喜反怒是民间根据后续发展,民间著作刻画出来的,一是裁撤湘军,二各路军的将领,曾国藩只封了一等侯爵,虽然是世袭罔替,但功劳最大没封公爵,有些低了,李鸿藻也只封了一等伯爵,比曾国藩还低,而左宗棠更低,只是二等伯爵,而铭军的刘铭传最后也只混到个男爵,最低。

图为刘长佑,湘军将领,剿太平军时赐巴图鲁,任布政使,广西巡抚,历任直隶、两广、云贵总督等职,抗法战争时练兵备战,后因病去世。

当年太平军闹得厉害时,咸丰情急之下说过:灭长毛者可论满汉皆可封王。这句话也是流传于平间的小说戏曲,曾国藩的弟弟曾老九还抱怨,为什么不兑现承诺,讲的有板有眼的。其实这都是无据可查,不过说实话,咸丰才是真正排斥汉人的,慈禧是比较倚重汉臣的,如果咸丰在世的话,估计曾国藩连一等侯都捞不到,要知道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后出征,但熬了6年后才掌握军政实权,都是咸丰那货手里捏着不给。

刘坤一,湘军将领,与太平军作战时升任江西巡抚,戴花翎,光绪期间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洋务代表之一,东南互保的参与者。

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慈禧刚刚掌权,也是一言堂,当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满族宗室势力很大,慈禧是非常相信汉臣的,也是慈禧真正大胆起用了汉臣,只是满臣排斥汉臣,担心势力盖过头处处打压,我估计如果不是奕訢,慈禧肯定能封几个公爵出来。

湘军将领孙开华,剿灭太平军获巴图鲁,官至漳州总兵,后署理厦门海防,官至福建提督,曾在福建、台湾抗击侵略者,曾大败法军。图为孙开华在台湾淡水修筑的炮台。

再说另一边,清廷倚仗的蒙军开始平定太平军被打得到处窜逃,没办法启用了汉军武装,蒙军调去剿灭捻军叛乱,当汉军灭了太平军时,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军还在北方捉迷藏呢,没多久僧格林沁又被小兵一棍子挑死了,蒙军颓败,慈禧以后汉臣的总督、提督、巡抚、总兵如雨后春笋一样,慈禧如果防着不会如此重用。另外,清朝的爵位有三个体系,一个是宗室爵位体系,一个是蒙古爵位体系,一个是功臣爵位体系,不要把侯爵和亲王作对比,不是一个体系的。


图文绘历史


曾国藩是个大地主,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

消灭了太平天国,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清朝和他的利益是一致的。一个利益的集团,起了内讧,打的两败俱伤,农民再起来反抗怎么办?还能镇压的下去吗?由谁来镇压?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农民。如果反清,举什么旗,喊什么口号,兵源从哪里来?这就是曾国藩甘当狗奴才的文明之处。保住了对主子的忠诚,也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海阔天空146023514


她怕曾国藩谋反,后来看到曾国藩很忠心,才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