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思維是易學邏輯嗎?

中和永道


認知框架君來挑戰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的理解。

中國人的思維的主要層面是怎麼呢?易學邏輯【易經思維】,中國人的思維是易經思維嗎?

中國人的思維其實沒必要跟【邏輯】聯繫起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因為這個問題很大,超級大。談個人理解到的中國人思維的主要層面。

易經裡邊有陰爻、陽爻,這就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陰陽。

當然這個陰爻、陽爻是怎麼來得呢?這得跟中國人的宇宙觀聯繫在一起。

無極生太極,這個無極呢,可以理解為【道】,老子裡邊有【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這裡,無極、樸都是指【道】。中國人沒有象上帝這樣的造物主,道就是造物主,道生萬器,樸化為器。

太極生兩儀,這個兩儀就是陰陽,就是陰爻陽爻。

易經創造出了世界【最簡】的思維形式。

陰陽可以用兩種【極簡的圖形來闡述】,陰陽的文字轉化為極簡的圖形,這種創造性的設計,為思維的推演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可以拿著【極簡】的圖形進行推演。看下圖

把【文字轉化】為符號【圖形】,然後【操作符號】進行推演。上邊這張圖還可以繼續推演下去,從八卦兩兩錯之,變成了64卦。

中國人思維的一個主要方面,講的是陰陽及陰陽的轉化,並設計了極簡的【形式】來進行實際的陰陽轉化。

中國人講得是和諧、中庸,其實就是貫徹了【陰陽】這種互相轉換的思維。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還有中庸,中庸不是大家理解的保守,孟子對中庸是怎麼理解的呢?

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取中間而不能在中間採取變化,在中間位置可以偏左一點,也可以偏右一點,這就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採取【權變】,如果執中只是取中間而不能做到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就跟取兩端是一樣的。這是中庸的思維,決不是怎麼折中的思維,或者固守【中間】的僵化思維,很多人把中庸都理解錯了。中庸思維還是貫徹了【陰陽】轉化的思維。

最後談一下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也是從陰陽裡邊分形出來的。

上面所談的這些思維,個人理解是中國人思維的底色,不管你懂不懂陰陽,會不會畫陰爻、陽爻、懂不懂五行。這些思維通過種形式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易經上說,百姓日用而不知。

作為一箇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思維自信。只有自信,我們就能做到真正的開放。


認知框架


捫心自問,你懂易嗎?你有什麼易學思維嗎?

別聽一些磚家大溼胡說八道(大約是楊振寧?)。還有些人,看了基本週易的淺釋版本,然後突發奇想,哦,中國的思維就是怎麼怎麼樣,這叫扯淡。

中國人,除了九零後零零後,我不知道外,大部分重視倫理,重視家庭,重視社會。至於什麼易學思維,我讀了幾遍周易,也不知道周易跟思維有什麼關係。一部古籍承載許多文化內涵,有道德倫理的,有過去整體宇宙觀世界觀的,有萬物運動不息的,有方術神秘主義的。文化內涵跟思維是兩碼事吧。就像,讀一本《形式邏輯》就有文化了?這叫扯淡。

《周易》從一本占筮書,變成文化典籍,這是一大進步。古代教育不發達,絕大多數是文盲。少數有文化的人,對其進行閱讀研究,跟國民素質又什麼關係?西方人,長期蠢得一匹一匹的。也就19世紀開始,開始普及全民教育,狀況變好了。就算現在,西方街頭的隨便一個人,恐怕還不如你,基礎教育不一定比你紮實。但是,牛逼人物恐怕比你強一萬倍。

沒有什麼國民思維。關鍵在於國家要有進步的力量,和推動進步的機制。當然許多學者,磚家大溼,需要混飯吃,有些大科學家也要顯示出一下自己的“高深”觀點。這些玩意,看看就好。


傷心淵


聖人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演易,易學之博大精深,其涵蓋的文化脈絡及哲理智慧,歷經八千餘年來的歷朝歷代的大學文家、大哲學家,神學家,玄學家窮盡智慧去釋疑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萬經之始”的超級經典,今世有易學大師稱其為“宇宙之道德憲法”。從《周易》、《連山》、《歸藏》到歷代大家對其的解讀可謂是汗牛充棟了。但把易學做為一種思維提出來,鄙人還是第一次聽說,把易學當成一種思維模式來釋說《易經》,已經是對《易經》的貶低了。

河出圖,洛出書演八卦,周易自此以體用為主線進入所有華夏人的日常生活中,正所謂“百姓日用易而不知”,可以說易學的理論和智慧幾乎處處在指導著華夏人的事事,處處。就連京城的車牌限號都是在體現著《河圖》的實踐應用。

在普通中國人或華夏人的眼裡或者心裡《易經》是神籍,不是凡人或者我們普通人能學的來,讀得懂的,雖然事事,處處都在用著,但真正去研讀,去學習《易經》卻是少部分精英人士了。所以真正運用易經的學問和智慧去思考解決問題的在現世間應該不見的有多少人的吧。

若是非要把易學當做一種思維模式來套在中國人身上,鄙人來看應該不是易學思維而是《易經》在實踐中運用的體用關係的體用思維,君不見,中國人的許多大學問或者大技術都是拿來直接用,沒人像西方的思維一樣去非要研究出一個一二三來,才拿出來用,否則就是不科學,就像中醫,祝由,針灸,就連刮痧這麼簡單的技術,他們搞不清楚理論就上升到法律層面說是虐待,而中國人一般情況下是不去研究這些,不會去研究為什麼有經絡,有穴位,只要有效拿來就用,而且是高效應用,這才是根本的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體用思維。


傳真道雲之光


啥啥,這是,能說明白的話,非要繞的多高級似的弄成不明白的。我不明白,此問之“中國人的思維是易學邏輯”這話到底是啥意思?

“中國人”是個普遍的概念,“思維”是人意識的作用活動,“易學”是一門古已有之的學說,“邏輯”是一種理性的推理的抽象的思維方法。這所說雖不是很準確全面,但是,可以這麼簡單說吧。再作一分析,人是有不同的思維方法的,“中國人的思維”這容易理解,也就是一種普遍概括性的說法,意思是普遍的中國人具有什麼樣的思維方法,

然而,易學邏輯是什麼?邏輯是一種思維法,易學思維法是什麼,一定是邏輯的?易學邏輯是什麼思維法?這是繞口令嘛?邏輯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法,易學邏輯又是什麼思維法?

易學邏輯究竟是什麼意思?到底表達的是易學思維法是邏輯,還是易學邏輯是什麼思維法?搞不清?莫非都有,都是,又都不是?

把易學後面貫上一種思維法的定語,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個東西?四不象而已。易學可以被用各種思維法思考,運用不同的思維法可以對易學做不同的研究思考。也就是,思維是人這個主體的意識活動是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工具,邏輯只是思維的範疇,易學是門學問而已,是物,它沒有思維法,是它可以被用不同的思維法進行思考,是人思考的結果,或換句話說易學這種知識結構被人類歷史上的人用不同的思維法發展了易學。易學是個知識結構體系,思維是過程、方法,方法與結果,思維與思維的結果不能亂套,說一個人具有邏輯思維,能說通,說易經、易學具有邏輯思維便是似是而非的亂套!此問題說法流露了此話者多鄙陋的所謂“中國人”的“易學邏輯”的綁架式的主客不分的奴才的思維法呦!

又,大概,莫非這問題的一點言外之意是,沾光?邏輯有邏輯的優勢有邏輯的用武之處,但並不是,一提邏輯就一定是好,易學後面贅上邏輯,言外之意,易學沾上了邏輯的光,還是邏輯沾上了易學的光,到底誰把誰“鍍金”了啊?

再個,中國人是個普遍的概念,不是具體的形象的人,我說,我有多種思維法子而且只要努力鍛鍊就可以有不同的思維法呢,但我是中國人。難道,中國人就一定是什麼什麼思維法,思維法還有國界,還分種族、民族?


質躍


中國人這個範圍太廣。應該說普通中國人或大多數中國的思維沒有達到易學邏輯,而是陰陽五行邏輯。

首先,陰陽思維是中國人的普遍思維邏輯。對錯,男女,正負,上下,天地等等,是二元結構思維。

其次,有一部分中國人,算是更深理解世界的,是天地人,或父母子女,進入三元結構。懂得事物沒有絕對,有灰色地帶,或有第三者介入,很多人研究三國曆史就是三元思維體現。

其三,五行學說。民間很多“智者“,研究相生相剋,陰陽五行風水,或者佈局,東西南北中,處於有利發展的位置,這裡主要把易經簡化了。

真正系統性研究中國智慧的人才是易學邏輯,懂得道家的一生二,而生三,三生無窮,研究周天之變化。易經是中國的群經之首,但過於晦澀難懂,所以中國人大多數並不能瞭解其全局,而是摘其一點發展自己的邏輯學。比如天地之間主要決定因素的陰陽卦(乾坤), 再就是和生活相關的八卦。

因此,我們說大多數中國人有易學思維邏輯,那太高估了。中國人本質上是把期望寄託在權威人士上,希望他們把易學簡化,或直接告訴我們結果。自己具備易學邏輯的人太少!


思襄創智匯


1,《易經》(連山,歸藏,乾坤)是中國人的文化根脈,是祖先賦予我們的文化基因源頭,大家無可非議

2,從上古時期伏羲太極八卦、河圖洛書,到中古時期夏周曆法禮樂(黃帝定干支,帝嚳定節氣,倉頡定文字,文王定占卜,周公定禮法,再到諸子百家),沒有一個能脫離陰陽平衡思維框架

3,秦朝之後的封建社會,誕生於黃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誕生於儒法家的政治思想(儒法其實也誕生自道家體系,只是讓道家思想更加實操入世。黃帝是老子的老師,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孔子是孟子荀子的老師,荀子是法家韓非子的老師)

4,近代我們接納了德國人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在西方文化主導時期,世界一體化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西盛東衰只是一個歷史循環階段,中國再過幾代人,早晚又會迎來漢唐那樣的盛世

5,中國人強調陰陽合氣,這是深到所有人骨子裡的反射(西方人強調陰陽對立,所以他們極端),簡單的說就是陰陽互依,造就了以大一統為理念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是世界上最包容最感性最多元素的國家


用戶3682782940709


小生說一下易經給中西方的影響

1.李政道、楊振寧等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2.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榮格也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亙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3.二進制的鼻祖,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就曾經認為自己的二進制發明是受中國古代周易八卦的影響。

還有很多成語如

自強不息《易經·乾卦》

原始返終《易經·繫辭》

群龍無首《易經·乾卦》

虎視眈眈《易經·頤卦》

雲行雨施《易經·乾卦》

謙謙君子《易經·謙卦》

所以易經是無處不在的,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命運求索


因為“易為群經之首”,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是易學邏輯”

(一):伏羲畫卦傳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

伏羲畫卦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相傳八卦是伏羲畫的。在人類的矇昧時代,生活艱難困苦,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伏羲。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閒暇之餘,時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光。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唯陰陽而已。於是畫出陰陽符號組合而成的八卦,後世稱為伏羲先天卦,也就是最早的易經思想的出現。

《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此開啟了遠古時期的中國古代文明。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為“三皇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

(二):伏羲女媧傳說與天人合一思想產生

現代考古發現的大量漢墓壁畫、畫像磚石和民間流傳的洪水過後伏羲、女媧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均是伏羲創世神話的遺存。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連體交尾,圖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徵,手持規矩則是創造的象徵。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有四神畫像,如《楚帛書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四時的代表,是經營天地的大神。

伏羲女媧傳說雖然是神話,但是從漢墓壁畫等古代相關繪畫中可以看到,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神話傳說背後真實本意實際是中國遠古時期天文曆法文化的出現。

古代曆法出現後人們腦海了出現背景環境和人之間的概念區別,開始思考人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問題,於是出現最原始的天人合一觀念,“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伏羲女媧傳說圖即是天人合一思想觀念,也就是易經的思想: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中講“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中講:“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古史系統中:《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三皇本紀》:“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盤古王表》:“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夾日月以行",天皇與其結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從牽牛星出發,開始了中國文明歷史。《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生活在天地開闢之前,而且他們與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春秋左助期》:“紫宮,天皇耀魄寶之所理也。”《帝王世紀》:“天皇大帝(為)耀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這就說明自伏羲創立易卦體系後,歷史神話中的三皇五帝時期是是延續《易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夏商周與三易文化形成

遠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創制曆法與易書,文明肇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易經》圖式的思想核心是變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特別提示,易經思想並非一開始就成熟的,在夏商周三代中分別形成了《連山》《歸藏》《周易》三個易經體系。

現在通常的說法,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並稱為三易。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連山》與《歸藏》魏晉之後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經或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千古之謎。有學者認為“三易”的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達的內容有關。 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賈公彥疏:“《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納)于山,故名易為《連山》。《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也。”

(四):易傳與儒學文化

《易經》是中華祖先從上古傳承下來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號學相關)、數(數學科學相關)、理(哲學相關)、佔(甲筮占卜相關)。這一文化系統歷經時代久遠非常複雜。根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也就是儒學創始人孔子晚年修訂註解整理了易經文化。

《史記注》:“正義 曰:夫子作十翼,謂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序》: “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

《隋書.經籍一》記:“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由於孔子儒學在古代中國社會中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因此易經文化縱貫於中國古代社會,儒學的四書五經都是以易經文化為源頭綱領。

(五):黃老道學與易經源頭

老子和孔子都是繼承於周代文化,老子之學逐漸成為後世道學,孔子之學逐漸成為後世儒學,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基石和支柱。這樣孔子儒學和老子道學都是以易經文化為源頭髮展而來。

道學與儒學之所以不同,探其根源,有三大體系:一是以《易經》為源頭的象數理思維;二是以《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為代表的天人感應、醫易人合一的醫道思維繫統;三是以老子《道德經》為代表的宇宙天地人“道”論。這是道學的三大核心理論支柱,後世的術數、醫術、丹道、武術、藝術等等,無不是在此三大核心支柱上發展形成被稱為黃老道學,換言之,黃老道學的源頭根本仍然是已經文化。特別是中醫和易經關係方面唐朝遜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說明傳統中醫與《易經》文化緊密相關。

(六):易為群經之首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從遠古的三皇五帝易經文化萌芽出現,到夏商周三易文化的形成,易經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

從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儒道文化中,都是以易經文化為源頭綱領縱貫整個古代社會,因此《易經》文化逐漸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經典。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與辱道兩派同時出現的墨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的思想文化也都與易經文化相關。

由於中國古代文化各個領域都與《易經》相關,《漢書·藝文志》雲:“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出現了“易為群經之首”的說法,由此可以說“中國人的思維是易學邏輯嗎?”


正義中醫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多維的。易學是學習應用易經的思維方式的一個研究探索易經的人群的代稱,邏輯是西方人的一種思維模式,與易經中的一個分支,周易預測學相類似。即從過去的事情,條理分析後用一定的推理模式,預測以後的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方法。

實際上每個成年的中國人,都在有意無意的應用易經中的各種理由和見解,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有對必須有錯,有優點必有缺點,全心全意努力追求十全十美,並不柯求一定得到的是十全十美。允許過程中的可以承受的失誤存在等人事上的理解等等。但一定不是完全用易經的方式來處理各種人事事務。一定會用儒教道教和佛教中的各種理由應對各種事情,西方人的邏輯用在中國人的人事事務中的很少,講情講理很少講邏輯的一定是中國人。

在科技發展中的易經的應用比效多,同邏輯推理一樣,追求必須十全十美。把各種可能的失控與失誤在易經的推理和邏輯的推理下完善至至善至美,是中國科技人的優勢。

邏輯是西方人推理的一種模式,重在確定預測。而確定預測後的應用太過於追求經濟成本控制,對確定預測後的相關變化的理解,遠遠不夠充分。這實際上是邏輯推理的深度與層面的理解的問題,太過專一。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加上邏輯推理,是更完美的思維模式。


用戶5133873107316wsj


在中華民族的遠古哲人是哲學思維的,而且就在《易經》、《道德經》這兩部典籍裡,並且做了一些淺顯的分析。

巜易經》雖然是遠古哲人(應該說是“巫者”)為了更好地說服奴隸主處理他們自己所管理的社會事務,依據人們對大自然中所存在那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說成了“神”的存在。但是,時間長了,這個神的感覺雖然存在,可私慾強的君主們也產生了不怎麼相信的局面。於是,高智慧的巫者見此情況後,在苦苦思索中又得出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創造出一套可見的模式,並應用此模式進行推算得出一種良好的結果。唯有如此才能讓君主們更能聽進去,並無條件地服從。

因此,所謂的“河圖”與“洛書”的傳說就發生了。而巫者們隨之而來的就是盡力完善河圖洛書的設想合理化,他們採用了“遠觀天文,近察人身”的一切為活動跡象,產生了“八卦”與“五行”的相生相剋的原理進行推演結果,並利用四方八位、四季變換的特點加到了“五行八卦的模式裡來。果然這樣一套模式及理論的應用的到了君主們的信任,並得到了極大支持。但是,中華民族的遠古哲人並沒有就停下了發明創造的思維活動,相反的是他們更加積極地完善此模式的系統工程。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一套更為合理的模式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它就是以艮為首卦的巜連山》易的出現。儘管如此,遠古哲人們還結合了已經由另一些哲人創造的簡單文字,編著到了連山易中來加予說明。隨著君主們的私慾的不斷加強,連山易也不能迎合的需求。於是,那些遠古哲人依據人心理、思維以及、語言、文字的不斷推陳出新,又把連山易進行了改良後,這才形成一部新的易經,這就是巜歸藏》易的出現。這也就是歸藏易初步顯示了從自然意識轉向到人的意識之緣故。更為特出的是:歸藏易迎合母系社會的需要,明顯地把象徵女性的坤卦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不僅如此,創造者們還用日益豐富的語言文字,不斷地編進各個卦爻之中進行說明。這樣就徹底地擺脫了原來“五行八卦”只是簡單的符號模式,讓後來學習者更能得到較好的理解與應用。

隨著時間的位移與人們發現母系社會所帶的不足,中華民族的歷史進入到了父系社會的商朝末期。在商紂王的殘忍統治下,人們的抱怨聲不斷升起,這是一個地處偏僻的西部山區裡,出現一個具有能力突出小奴隸主,引起了商朝末代君王的注意。為了麻痺商朝當時的君王的懷疑心,這個西域的小君主以自身投在朝廷中服務商紂王的許諾,被拘禁於一個叫“羨裡”的地方。為了渡過終日無聊寂寞的日子,這個小君主根據自己對歸藏易的理解,進行了調整,並加入自己所得到的理解語言與文字,這樣一來,也就形成了一部全新的易經。後在朝中眾大臣的觀察與勸解下,商紂王還是釋放了這個小君主。這個小君主回到封地後,第一個就是考慮如何保商紂王的拘押與殺子之仇,而大肆招兵買馬,並四出招攬賢才,姜太公就是這時得到了聘用的。但由於這個小君主的年紀有點大了,加上拘押期間的身體患上了一些嚴重的疾病,在聘用了姜太公後不久就逝世了。接班的兒子接替父親的遺志後,更為加快了復仇行動。在眾多小奴隸君主的支持下,經過了不長的時間奮戰,這個小君主終於打敗了商紂王這個眾奴隸主的共主,成立了新的王朝,這就是人們都知道的“周王朝”,那個逝世的老君主被封為了“周文王”。新君主受封為“周武王”。此後,在周文王留下的易經一書,武王與召公根據的理解進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才成就了今天這一部巜周易》。周易也跟前兩卦一樣,編著者在修編時,不但把首卦的位置改成了周朝起始點西北、更把這個卦改成了男父系社會的特徵。

到此,我們要來講解一下,易經的哲學思維了。正像我在前面幾篇介紹中華民族遠古先哲的哲學思維那樣,他們早就具有非常明顯哲學思維了,具體體現在易經的占卜之中。當易經被應用它的人進行占卜後,那一整套推理方法中,就可以看出推理後的解釋中,是一套非常縝密的哲學思維。它不但本卦內部的各爻位的變動所能出現的影響,還要看互卦、變卦等互動所能引起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在本卦的解釋中還要參閱乾卦、坤卦所能造成的影響。為保證卦理的合理性,占卜者還應根據即將需要處理的事件的時間,節氣,主事者的年齡等。如果不是應用占卜的話,那易經就是一些枯燥的符號與簡單的字詞了。由此看來,易經的哲學思維還是綜合“五行八卦”的相生相剋之源力而得的。

所以我還提出過:巜道德經》不但是一部解釋巜易經》的典籍,還是一部教育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最好的、無可替代的最佳作品。因為它不但把巫者宣揚的“神”具體化、形象化,還解釋了人與宇宙的關係,更重要它把易經中的哲學思維明朗化。

由此看來,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會從前後左右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慮問題,你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是來自於易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