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寧都是贛南的美食之都,

很多美食由勤勞智慧的寧都人發明創造

寧都菜飽受省內民眾的喜愛

贛州隨處都可看見打著寧都菜招牌的館子

而其中有一道“三杯雞”更是享譽國內甚至海外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

三杯雞


很多人說起寧都就只知道三杯雞、大塊魚、寧都肉丸這三樣

但是寧都還有一道造型獨特,頗有創意的美食

那就是:【蛋菇】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

大塊魚


“蛋菇”這兩個字,分開讀我倒是知道

但合在一起卻成了我沒見過的一道菜

相信很多看官老爺們也跟我一樣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那麼今天,就由小編帶你們看看這道“蛋菇”到底是個什麼樣

▼▼▼

蛋菇是何物?

蛋菇,並非菇類之屬。它也是一道菜,因用豬腸灌以蛋液,經巧妙加工,製成形象逼真的蘑菇而得名,是寧都著名的一道湯菜。由於製作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色澤絢麗,形似蘑菇而得名。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蛋菇的傳說

關於蛋菇,還有一個驚心動魄的小故事呢!

據傳說,寧都蛋菇的好吃程度好到令人嫉妒,清乾隆年間,寧都號稱蛋菇王的王廚師因為做蛋菇做得好,竟吃了官司。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話說寧都州府之地,歷來是進士任知縣知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竟來了個舉人。舉人大名甘玉麟,不僅姓名好、學問好,為政更好。在任期間,修堤種樹,治理水患。蓮花山富煤,山民私挖,甘知州嚴令嚴禁。不僅如此,山那邊是于都縣,歸贛州府管轄,甘知州繞過贛州,直接行文于都,于都竟然也遵行。甘知州還特別重視教育,生員中品行正學問高的,自己出錢鑄銀牌獎勵,銀牌上刻“讀書立品”四字。那牌子絕不濫發,所以州人都很重視,得到的一定作為傳家寶傳給子孫。

那甘知州是蘭溪人,蘭溪屬今天的浙江,浙江歷來盛產美食家迭出,甘知州也算一個。知州剛來,每天公事完畢,必命師爺帶路品嚐地方美味。這師爺是職業的,原跟著前任知州,或許是有了些年紀不願再東奔西跑,或許是熱愛寧都,總之是經人推薦留了下來。師爺頗見過一些世面,做了嚮導後,毫不客氣吃老爺的白食,一兩個月下來,成了習慣,每天候著聽傳喚。忽然一天,知州退堂後半天不出來,害得師爺飢腸轆轆。沒奈何進去問,說是好吃的都吃過了,還能有什麼花樣?

師爺說,還有一樣,保管沒吃過。知州聞言大喜,馬上讓備轎出門。師爺說且慢,先吃過了午飯再去,有一段路。飯後悠悠出了南門,走五里路到了王家曬,長亭外幾戶人家,菜畦上幾個菜農。師爺喊過一人,對知州說,這就是蛋菇王,他做的蛋菇全州第一、全球第三。蛋菇王見是官人,磕頭不已,只是不肯做菜。師爺這才說出原因,原來蛋菇王本在城裡開店,生意紅火,吃蛋菇的顧客排長隊等著,等上一兩個時辰也心甘情願,這店兩邊的同行就沒了生意。同行幾次三番要學手藝,不知是難度大,還是蛋菇王不傳秘方,反正橫豎是隻能學個七八分,不頂用。時間一長,就有人天天指使一些潑皮吃飯賒賬,幾個月下來,蛋菇王支持不住,告官要錢。不想上得堂來,潑皮們異口同聲指證蛋菇王在菜湯中放了罌粟,使人上癮。

前任知州本來也屬賢明,只是舌頭大,味覺不怎麼靈敏,覺得蛋菇不可能好吃到這種程度,一時犯戇,聽潑皮所說,就封了蛋菇店,將蛋菇王拘禁審問。後來查無實據,免於追究。蛋菇王卻一怒之下,回家種菜,發誓不做蛋菇。

美食知州聽了微微一笑,吩咐如何如何。結局當然很圓滿:知州吃上了蛋菇,使壞的餐館另找地方做生意,蛋菇王收回舊欠,店重新開張。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做蛋菇的主料是豬小腸和雞蛋。把雞蛋打好,摻入冷水攪勻,攪勻後灌入腸衣中。也可把蛋黃、蛋白分開攪勻,分別灌入兩根腸衣中;將腸衣兩頭紮緊,放溫水中微火煮熟後,放入冷水中冷卻,撈起切成筒狀小段待用。上桌前投入鮮湯中煮沸,因蛋液膨脹、腸衣收縮,即形成兩朵連體半圓形菇花,所以稱之為蛋菇。菇花如果割成菊花形,就叫菊花蛋菇,割成金錢形則稱金錢蛋菇。

寧都俗話說:“蛋菇好吃菇難打,不懂決竅不開花。” 說明其烹製確實有一定的技術要求。

但怎麼能好吃到使人執迷、以致不去其他店,小編也和那前任戇知州一樣,百思不得其解,疑心湯裡放了罌粟。

據說甘知州也問過蛋菇王為什麼是全球第三,師爺說,天上的皇上和地上的皇上,他們的廚師應該都會做這道菜,蛋菇王和他們沒比試過。

天上的事情不知道,現在寧都蛋菇是國宴用菜,那國宴的師傅們是否和寧都廚師比試過呢?


這道與寧都三杯雞齊名的國宴名菜,許多人都沒見過沒吃過

▲▲▲

菊花蛋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