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案談“濁毒”與“內穩態”的相關性


“濁毒理論”是第三屆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在衷中參西的基礎上,創新性的在新時代提出的新學說、新理論、新思想。並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的治療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機體內穩態或自穩態、內環境穩態,是19世紀ClaudeBernard提出,20世紀WB Cannon加以發展的關於高等動物在外環境波動變化中保持內環境理化性質相對恆定的一個生理學概念。

“濁毒”和“內穩態”的關係是因果關係,“內穩態”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導致了“濁毒”的產生,“濁毒”的產生加速了“內穩態”的失衡。“濁毒”既是致病因素,同時又是病理產物。

“內穩態”在人體發揮一個保持人體動態平衡的作用,與中醫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均是人體發揮“內穩態”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體“內穩態”的失衡導致“人之濁毒”的產生,主要表現在生理功能與飲食結構的“內穩態”平衡被打破,引起宏觀濁毒(肉眼能觀察到)和微觀濁毒(藉助現代儀器檢測到的異常指標)的產生,此是形之濁毒的體現。臨證中也不可忽視神之濁毒(不良情緒刺激)對機體的影響。

肝鬱化火案

王某,女,23歲,在校學生,2018年3月20日來診,訴三天前因瑣事與父母爭執,現面部痤瘡,左側頭疼如裂,口乾,口苦,納差不欲食,小便黃,大便三天一次質幹,舌紅苔黃,脈弦數。

診斷:頭痛

證型:肝鬱化火,濁毒內蘊。

治法:清肝瀉火,通腑洩熱。

處方:龍膽草、生地、梔子、鉤藤、石決明、澤瀉、當歸、大黃、醋元胡、蒲公英

上方五付水煎兩次,取汁400ml,早晚飯後半小時各200ml。

二診:2017年3月25日來診,訴頭疼減輕,大便一天一次,面部痤瘡以減。上方去龍膽草,三幅以善後。

按:“氣”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氣”的作用有溫煦、推動、防禦、固攝、氣化的作用。適度的“氣”對人體是有益的。當“氣”的內穩態功能減弱或增強都能導致機體“濁毒”的產生。朱丹溪《金匱鉤玄·卷一·火》說“氣有餘便是火”,指出氣的功能過盛會引起火毒的產生,表現出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痤瘡以及癰表現出的紅、腫、熱、痛等一派濁毒之象。

食積發熱案

張某,男,16歲,學生,2017年11月16日來診,

主訴:因發熱、腹脹、便幹半月餘,加重三天來診。

現病史:半月前外出旅行,遊山玩水,遍訪美食,回來後開始發燒,體溫38.6度,以為外感風寒,自服風寒感冒顆粒燒未退,後就診於社區醫院,發熱、腹脹、便幹依舊,具體用藥不詳;現發熱38.3度,腹脹、口乾、口渴、大便幹、四天一次,舌紅苔黃厚膩,脈沉弦滑數。

診斷:便秘

證型:溼熱中阻,濁毒內蘊。

治法:化濁解毒,通腑洩熱。

處方:大黃、厚朴、枳實、焦神曲、炒山楂、焦麥芽、連翹、蘆根

上方三幅水煎兩次,取汁400ml,早晚飯後半小時各200ml。

二診:2017年11月19日來診,訴藥後便通。腹脹減輕,現納差、不欲食,舌質淡紅苔薄黃,溼熱濁毒已化,處健脾之方以善後。

按:《黃帝內經》中記載了“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合理的飲食結構是遠離疾病,擁抱健康的基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高蛋白、高熱量成了人們飲食結構的“主旋律”。《素問·痺論》說“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隨著高蛋白、高熱量的攝入,超出了機體的代償及細胞的自我修復,人體的內穩態平衡被打破,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等微觀濁毒的產生。

肝木克脾土案

解某,女,33歲,2017年10月18日就診,訴每因情緒緊張則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後腹痛消失。今年孩子上幼兒園每日接送,加上工作勞累,腹疼、腹瀉次數頻繁。查體:腹部柔軟,無壓痛、反跳痛,便常規正常,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診斷:腹痛

證型:肝鬱克土,濁毒內蘊。

治法:扶土抑木,化濁解毒。

處方:陳皮、白朮、白芍、防風、

馬齒莧、當歸、柴胡、茯苓、

薄荷、生薑、炙甘草、

上方七幅水煎兩次,取汁400ml,早晚飯後半小時各200ml。

二診:2017年10月25日來診洩瀉、腹痛次數減少,效不更方,上方去馬齒莧又七副以善後。

按:“神”是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高度概括。御神對疾病癒後的康復是有積極作用。《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也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及西醫的應激性潰瘍,這些都說明了“神”對人體內穩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中醫講究辯證論治,一人一方,文中藥物不可自行對號入座,需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從病案談“濁毒”與“內穩態”的相關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