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

菲菜阮六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說起來,曾經過年的時候,家裡的幾個同輩就會坐在一起,烤著炭火、炭火上放著饅頭熬年。隔壁的房間大人們聚在一起或是喝酒、或是打麻將。

現在過年,我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在家,不看春晚、不看節目,要麼看看書、看看電影、要麼,繼續在寫東西。

內心裡並沒有想看春晚的慾望,也沒有特別想要找誰出來的衝動。而大人們也不再像之前一樣聚在一起,而是早早的就躺在床上,百無聊賴的翻著手機。


誠然,現在各地都出臺了規定,不允許再燃放煙花爆竹。年味少了爆竹確實少了一些。

但現對於少了爆竹聲聲,缺少的更厲害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以及對春節的期待。

這種轉變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而這種必然與慾望越來越低、長期目標越來越少、生存成本越來越大、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當然,這些表象的背後還是有一些統一的東西。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低慾望

期待和慾望,是促進我們往前走的兩個核心動力之一。

但是就現今社會的發展來說,我們對於現實環境的改變基本上達到了一個飽和的程度。在較高生活水平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已經開始期待、開始想要更多的東西。

但是在高期待、高慾望面前的我們,往往並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實現這些、並不具備相應的心態去承受高期待與高慾望帶來的衝擊。

於是,在探尋期待與慾望的路上,我們頻繁的被他人、被社會傷害。而為了保護自己,我們選擇降低期待、壓抑慾望,以避免再被現實所傷。


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與慾望往往是緊密相連的。或者再直白點,在人生中存在著一些,我們可以立刻滿足的慾望,以及一些需要等待、積澱、努力後才能實現的中長期目標。

可現在我們更傾向於選擇捷徑,以及對“當下能滿足慾望的立刻滿足”,從而使自己始終處於缺乏鍛鍊,以及對慾望的滿足上。

就像,我這會兒在看書,一會兒我看看手機、一會兒跟別人閒聊幾句。那麼時間與精力就被這些佔用了。

慾望總是能得到滿足,那麼“努力了一整年,放假了在家好好休息”這樣的中期期待也就對我們沒什麼影響力了。


生存成本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的生活狀況大概就是“生,生不起、死,死不起”。無論做什麼,都得先考慮自己羞澀的荷包。

收入是有提高,但是收入的提高速度要遠小於消費的增長速度。

我們看見了就想買、看到了便宜的就想買,已經越來越多的人在“立刻滿足自己慾望”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變成了月光族和“債族”。

而被慾望、消費填滿的自己,哪有心思放低身段認真的提高自己、做好手頭的工作呢?

於是,隨著時間的增長,需要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而自己還是公司的最底層。

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不是不想過年,而是不敢過年、沒錢過年,於是便選擇性的無視了年這個東西。


生存危機

當我們沒有安全感、沒有價值感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機裡,擔心自己將要被社會淘汰。

而與我們安全感相關的是——錢;與價值感相關的是——我們能做到什麼。

現在之所以知識付費這麼火熱,便是基於,我們想賺錢,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怎麼做才好帶來的矛盾。

或者說白了,低限度的生活我過的不開心、高品質的我達不到,夾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的我,感覺快要活不下去了,所以生存危機刺激著我們想要收穫更多的知識。

但,我們確實通過知識付費緩解了知識焦慮,可我們真正提高了多少呢?如果僅僅是“哦,我聽過”、“哦,我知道”、“哦,我理解”,那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千萬不要滿足於知識付費帶來的焦慮緩解,擁有豐富的知識沉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誕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獨立思考是實現人生突破的唯一基礎。


對生活抱著高期待的我們,卻鮮少去注重成長,於是過著一地雞毛的生活,只得不再去期待;

各大廠商撩撥著我們的慾望與錢包,讓它們都處於透支狀態,而這種透支讓我們不敢面對生活中的種種;

不再腳踏實地的我們,成長速度別說跟不上父母的蒼老速度了,有時候連全年經濟增長的6.8%、銀行利率的0.35%都跟不上,怎麼去追物價與房價呢?


中國人都是好面子的。所謂的“佛系”其實就是一種透支狀態。而透支的我們,又怎麼會期待春節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沒有了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73年出生的我,生活在農村。小時候一個三千人的村子,在外面工作的人員,不到十個。

我們一家五口人單過,爺爺奶奶和叔叔生活。一年土裡刨食,年底也剩不下幾個點。只有過年,我和哥哥姐才買上一件新衣服。過年自己家殺豬,宰雞,年貨買的極少,鎮上唱大戲,村裡有秧歌隊!高敲隊。小子們放鞭,姑娘們頭上帶著🌸,滿世界跑!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村民們開始有少數人員外出掙錢謀生。(那時候還沒有‘’打工‘’一詞)

人員外出的越來越多,思想變了,農村人都跑進了大城市,就有了打工仔,農民工這個稱呼。

農村人,把過年看的不再重要。一心向錢看。

過年了,有的在外面,不再回家和父母團聚過大年,有的在城市安了家。年味一步步在農村和城市淡化!

就拿我來說吧,自己的一家人生活在市裡,母親和哥哥生活在農村。年前回去看望了母親,給了母親錢,吃完了中午吃飯,就回市裡了。沒有了兒時過年的想法。

現在過年只是一種例行公事,走個過場,沒有了年味。

現在天天吃好食品,和過年一個樣。

結果,過年就是一個節日,一個新年度的開始,再也沒有了兒時的盼望!


一杯仙


我記憶裡的鄉下年味,已經是非常非常久遠的事了。但無論多麼遙遠,腦海裡的那年味情懷,卻怎麼也忘不掉。

首先是,過年了,從臘月開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殺一頭甚至兩頭年豬,大的有三百甚至四百多斤,小的也有百八十兩百來斤。那一天,應該是家裡一年來最溫情的日子。

因為,對多數農村人來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許只有這一天,是可以用大碗來盛瘦肉、血腸、豬雜湯吃的。那鄉下土豬肉,非常香甜、可口、美味。關鍵是,還可以一碗一碗地吃,直到吃飽、吃不下肚為止。

在那一日三餐無一頓飽的年代,在那大米飯奇缺、餐餐紅薯充飢的日子裡,能如此地大碗吃肉、大口喝湯,想想都美得流口水。

其次,除夕晩上,娘總會給孩子們拿出一套新做的衣服來,都是當時最流行的布料,拿到裁縫鋪裡去量身定做,每每過年了,拿著嶄新的衣服穿上,別提有多神氣了。

你想啊,都穿了一年時間的帶洞口、帶補丁的衣服了,終於有一天,可以穿上沒有爛的新衣服了,這該有多期盼?俗話說,人靠衣裝。新衣服一穿上,那抖抖擻擻的精氣神,一下子全都出來了,別提有多來神了。

還有,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放鞭炮,一大早地,孩子們穿上新衣服一家一家去拜年,順便在炸完的鞭炮堆裡尋找一顆顆未炸響的鞭炮子,然後點上一根香,三五個孩子一起,去炸爛泥、炸牛糞、炸石洞,反正什麼好玩炸什麼。

半天一天下來,總會把一身新衣服炸得帶泥、帶糞、帶汙水的。回到家,娘總是被氣得脖子通紅,可是也絲毫沒有辦法。因為鄉下規矩,新年第一天,是不能罵人,更不能打人的。無論娘怎麼氣,也不得不忍住。

這對平日裡經常挨爹孃藤條抽打的孩子來說,這一天,別提有開心、多快樂、多解氣的了。

除這些外,在我們鄉下,中國年味還有很多,比如說守夜、炸餈粑、喝油茶、走親戚、舞獅子、唱大戲……等等。只是,這種日子一晃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今年春節,我帶著家人回到鄉下老家,家裡殺年豬幾乎已經沒有了,鞭炮也開始禁放,要放也都是偷偷地放,守夜、舞獅、唱戲也都沒有了,過去的年味幾乎都無處可尋了。

確實,不得不承認,中國年漸漸地失去了年味。但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壞事,這是社會的發展,這是時代的進步。因為,我們早已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現在老百姓的日子,已經比以前好了無數倍。

所以,這種變遷,這種年味的缺失,就讓它慢慢變遷、缺失吧。因為,缺失的年味裡,人們有了更多的美滿和幸福。


深秋曲豆


中國年是以陰曆計算,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隨著國家的不斷改革開放富強,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究其原因我大致總結這些: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記憶,那時國民總產值低物質匱乏,人們生活條件差,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憑各種票證供應。

每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幾個小,家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平時的飯桌上主食是玉米麵、高粱米,副食幾乎沒有肉,油都很少,只有過春節能供給多點。

春節是全家大人孩子歡天喜地最高興的日子,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如花生、毛嗑、大白饅頭、炸丸子、炸油條、殺雞宰魚、再包二頓肉餡餃子。家庭條件好點還可以給孩子做身新衣服,買雙新襪子。不只是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單調,過年期間能看場電影。

俗話講‘有錢沒錢娶媳婦過年’,老百姓一年365天,苦辛扒作大人孩子盼望的就是這個年。根據家裡老人講究的傳統和規矩,每家都使出洪荒之力要把年過得隆重、熱鬧、有排場。這樣才能喻似一年的日子能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隨著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錢袋子鼓了物質更是極大豐富。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和買不起的,老百姓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每天的日子都像過年。

新生的事物不斷湧現,老的傳統東西越來越少,有的已慢慢消失。所以再也沒有了往日慾望和祈盼,人們已漸漸對過年失去了興趣,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淡!


秋葉之靜美49


以前過年家家貼門畫,放鞭炮,迎新春,小孩子也有玩的煙花小炮,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來很早,小孩子要挨家挨戶的拜新年,美到一家就說新年好!大人們把早已經準備好的包包給每一個登門拜訪的小孩,有時候還逗一下小孩,真的回味無窮!而現在的人都有好吃好喝的了,就不在家家拜訪了,現在很多小孩早上根本不起來,家家沒有小孩來往感覺很冷清,唯有走親戚來來往往,電視也不是過年的熱鬧品,人人是機不離手,和平常沒什麼區別,小孩子也不緊張過年。紅包都沒有手機遊戲誘惑力大。所以就失去過年的味道了。


開心秉著快樂


過年!這個專屬中國的,最大的,最富傳統特色的節日已經在華夏大地傳承了幾千載了,進了臘月門兒,人們就開始了備年貨的行動,買新衣服,添置新傢什,買好吃的,打掃廳廚,炸年糕,蒸花饃,貼春聯,點旺火,放鞭炮,拜大年。春節讓無論身處何方的遊子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回家和家人團聚。春節讓每個人臉上都充滿了笑容,無論他有錢沒錢或錢多錢少。以前的春節充滿了暖意,充滿了融洽,充滿了和諧。一家人圍著一大桌子的年夜飯吃著,喝著,總結著過去,暢談著未來,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電視機裡的春晚舉國歡慶。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盡享著天倫。而如今的春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也變得豐富多彩了,好多年輕人喜歡春節去旅遊,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孩子們也因為電子產品的高度發達,好不容易放了寒假,都拿個手機玩兒著各種遊戲。老人們卻是早早起來鍛鍊身體,然後就開始了帶著孫子,孫女。 可能是生活節奏快了,很多年輕人春節都留在城裡不回家過年了,如今的小孩兒都在家要麼看電視,要麼玩兒手機,大街上沒有了孩子們穿著新衣服的嬉戲,耍鬧,兜裡揣著一盒鞭炮。現在的人們對新衣服的概念已經麻木,對過年的好吃的更不貪戀,如今的過年,大街上少了滿面笑容撅著屁股拜年的人群,領裡之間也少了走動,如今的春節在現代人的意識中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節日了,真不知道再過些年,春節會變成什麼樣子。


朝陽群眾不吃素


不是吃的太多了!是狗頭磚家太多了!這幫狗磚家一切向西方學!禁這禁那!想從文化上滅掉我中華幾千年的,精神![發怒]


用戶7399423529524


1.經濟方面。

從前物質極度缺少,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幾天好的,穿一次漂亮衣服。因此,對“年”特別重視。這些年,隨著經濟的進步,物質逐漸豐富,人們再也不會為吃肉穿衣服發愁了,和過去相比,現在天天是過年,小孩子對年的期盼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

二.家庭方面。

現在,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不多了。以前,農村之所以年味很濃,因為人多,老人小孩都有,大家一起過新年慶團圓!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鬧花燈、發紅包、穿新衣,是多麼的有年味啊!可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那種三代、四代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來越少了。這也影響和淡化了現在的年味。

三.社會方面。

現在外岀打工的越來越多了,導致家裡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外出工作,年輕人不在家就沒人去搞,造成春節期間“冷冷清清”。

四.環境方面: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

五:科技方面:以前過年,人們都要到實體店去買一兩套新衣服穿著。趕集就是趕“年味”,就感受人氣。如今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就沒有這些春節的年味體驗了。過去年初一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很是熱鬧。而現在拜年就一個微信視頻就解決了。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完春節,都會隨父母親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種感覺真是具有濃濃的春節味道。

(PS:希望春節的假期能長點)


娛不熱


以前條件差,一年忙到頭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只能求著每天有三頓吃的,還不能保證吃好,不餓肚子就不錯了,那就巴望著過年了,大家都一樣,過年弄點好吃的,其實也就是多吃點肉什麼的。然後燃放鞭炮,驅除上一年的不順心,張貼對聯祈禱下一年有好的收成。 現在好了,天天過年😄😄😄😄就沒有那個激情了。


用戶9509435734753


就我自己體會哈,現在不是過年沒有年味,而是內心根本就畏懼過年,春節負擔太重了,本來咱們的教育,醫療,住房壓力就大,真的是力不從心。。就算取消春節和年假我都感覺自己能手很愉快的接受,反而洋節過起來沒啥壓力,更讓人愉快放鬆。。和什麼煙花炮竹真沒啥關係,那些放煙花炮竹的人什麼時候放完自覺打掃衛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