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菲菜阮六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说起来,曾经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几个同辈就会坐在一起,烤着炭火、炭火上放着馒头熬年。隔壁的房间大人们聚在一起或是喝酒、或是打麻将。

现在过年,我基本上就是一个人在家,不看春晚、不看节目,要么看看书、看看电影、要么,继续在写东西。

内心里并没有想看春晚的欲望,也没有特别想要找谁出来的冲动。而大人们也不再像之前一样聚在一起,而是早早的就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翻着手机。


诚然,现在各地都出台了规定,不允许再燃放烟花爆竹。年味少了爆竹确实少了一些。

但现对于少了爆竹声声,缺少的更厉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以及对春节的期待。

这种转变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与欲望越来越低、长期目标越来越少、生存成本越来越大、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这些表象的背后还是有一些统一的东西。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低欲望

期待和欲望,是促进我们往前走的两个核心动力之一。

但是就现今社会的发展来说,我们对于现实环境的改变基本上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程度。在较高生活水平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开始期待、开始想要更多的东西。

但是在高期待、高欲望面前的我们,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实现这些、并不具备相应的心态去承受高期待与高欲望带来的冲击。

于是,在探寻期待与欲望的路上,我们频繁的被他人、被社会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我们选择降低期待、压抑欲望,以避免再被现实所伤。


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与欲望往往是紧密相连的。或者再直白点,在人生中存在着一些,我们可以立刻满足的欲望,以及一些需要等待、积淀、努力后才能实现的中长期目标。

可现在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捷径,以及对“当下能满足欲望的立刻满足”,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缺乏锻炼,以及对欲望的满足上。

就像,我这会儿在看书,一会儿我看看手机、一会儿跟别人闲聊几句。那么时间与精力就被这些占用了。

欲望总是能得到满足,那么“努力了一整年,放假了在家好好休息”这样的中期期待也就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力了。


生存成本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的生活状况大概就是“生,生不起、死,死不起”。无论做什么,都得先考虑自己羞涩的荷包。

收入是有提高,但是收入的提高速度要远小于消费的增长速度。

我们看见了就想买、看到了便宜的就想买,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在“立刻满足自己欲望”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变成了月光族和“债族”。

而被欲望、消费填满的自己,哪有心思放低身段认真的提高自己、做好手头的工作呢?

于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自己还是公司的最底层。

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不是不想过年,而是不敢过年、没钱过年,于是便选择性的无视了年这个东西。


生存危机

当我们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里,担心自己将要被社会淘汰。

而与我们安全感相关的是——钱;与价值感相关的是——我们能做到什么。

现在之所以知识付费这么火热,便是基于,我们想赚钱,却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才好带来的矛盾。

或者说白了,低限度的生活我过的不开心、高品质的我达不到,夹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的我,感觉快要活不下去了,所以生存危机刺激着我们想要收获更多的知识。

但,我们确实通过知识付费缓解了知识焦虑,可我们真正提高了多少呢?如果仅仅是“哦,我听过”、“哦,我知道”、“哦,我理解”,那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千万不要满足于知识付费带来的焦虑缓解,拥有丰富的知识沉淀,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诞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是实现人生突破的唯一基础。


对生活抱着高期待的我们,却鲜少去注重成长,于是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只得不再去期待;

各大厂商撩拨着我们的欲望与钱包,让它们都处于透支状态,而这种透支让我们不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不再脚踏实地的我们,成长速度别说跟不上父母的苍老速度了,有时候连全年经济增长的6.8%、银行利率的0.35%都跟不上,怎么去追物价与房价呢?


中国人都是好面子的。所谓的“佛系”其实就是一种透支状态。而透支的我们,又怎么会期待春节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老友手札


没有了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73年出生的我,生活在农村。小时候一个三千人的村子,在外面工作的人员,不到十个。

我们一家五口人单过,爷爷奶奶和叔叔生活。一年土里刨食,年底也剩不下几个点。只有过年,我和哥哥姐才买上一件新衣服。过年自己家杀猪,宰鸡,年货买的极少,镇上唱大戏,村里有秧歌队!高敲队。小子们放鞭,姑娘们头上带着🌸,满世界跑!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村民们开始有少数人员外出挣钱谋生。(那时候还没有‘’打工‘’一词)

人员外出的越来越多,思想变了,农村人都跑进了大城市,就有了打工仔,农民工这个称呼。

农村人,把过年看的不再重要。一心向钱看。

过年了,有的在外面,不再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大年,有的在城市安了家。年味一步步在农村和城市淡化!

就拿我来说吧,自己的一家人生活在市里,母亲和哥哥生活在农村。年前回去看望了母亲,给了母亲钱,吃完了中午吃饭,就回市里了。没有了儿时过年的想法。

现在过年只是一种例行公事,走个过场,没有了年味。

现在天天吃好食品,和过年一个样。

结果,过年就是一个节日,一个新年度的开始,再也没有了儿时的盼望!


一杯仙


我记忆里的乡下年味,已经是非常非常久远的事了。但无论多么遥远,脑海里的那年味情怀,却怎么也忘不掉。

首先是,过年了,从腊月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头甚至两头年猪,大的有三百甚至四百多斤,小的也有百八十两百来斤。那一天,应该是家里一年来最温情的日子。

因为,对多数农村人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许只有这一天,是可以用大碗来盛瘦肉、血肠、猪杂汤吃的。那乡下土猪肉,非常香甜、可口、美味。关键是,还可以一碗一碗地吃,直到吃饱、吃不下肚为止。

在那一日三餐无一顿饱的年代,在那大米饭奇缺、餐餐红薯充饥的日子里,能如此地大碗吃肉、大口喝汤,想想都美得流口水。

其次,除夕晩上,娘总会给孩子们拿出一套新做的衣服来,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布料,拿到裁缝铺里去量身定做,每每过年了,拿着崭新的衣服穿上,别提有多神气了。

你想啊,都穿了一年时间的带洞口、带补丁的衣服了,终于有一天,可以穿上没有烂的新衣服了,这该有多期盼?俗话说,人靠衣装。新衣服一穿上,那抖抖擞擞的精气神,一下子全都出来了,别提有多来神了。

还有,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放鞭炮,一大早地,孩子们穿上新衣服一家一家去拜年,顺便在炸完的鞭炮堆里寻找一颗颗未炸响的鞭炮子,然后点上一根香,三五个孩子一起,去炸烂泥、炸牛粪、炸石洞,反正什么好玩炸什么。

半天一天下来,总会把一身新衣服炸得带泥、带粪、带污水的。回到家,娘总是被气得脖子通红,可是也丝毫没有办法。因为乡下规矩,新年第一天,是不能骂人,更不能打人的。无论娘怎么气,也不得不忍住。

这对平日里经常挨爹娘藤条抽打的孩子来说,这一天,别提有开心、多快乐、多解气的了。

除这些外,在我们乡下,中国年味还有很多,比如说守夜、炸糍粑、喝油茶、走亲戚、舞狮子、唱大戏……等等。只是,这种日子一晃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今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回到乡下老家,家里杀年猪几乎已经没有了,鞭炮也开始禁放,要放也都是偷偷地放,守夜、舞狮、唱戏也都没有了,过去的年味几乎都无处可寻了。

确实,不得不承认,中国年渐渐地失去了年味。但个人觉得,这并不是坏事,这是社会的发展,这是时代的进步。因为,我们早已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已经比以前好了无数倍。

所以,这种变迁,这种年味的缺失,就让它慢慢变迁、缺失吧。因为,缺失的年味里,人们有了更多的美满和幸福。


深秋曲豆


中国年是以阴历计算,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开放富强,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我大致总结这些: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记忆,那时国民总产值低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条件差,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凭各种票证供应。

每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几个小,家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平时的饭桌上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副食几乎没有肉,油都很少,只有过春节能供给多点。

春节是全家大人孩子欢天喜地最高兴的日子,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如花生、毛嗑、大白馒头、炸丸子、炸油条、杀鸡宰鱼、再包二顿肉馅饺子。家庭条件好点还可以给孩子做身新衣服,买双新袜子。不只是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单调,过年期间能看场电影。

俗话讲‘有钱没钱娶媳妇过年’,老百姓一年365天,苦辛扒作大人孩子盼望的就是这个年。根据家里老人讲究的传统和规矩,每家都使出洪荒之力要把年过得隆重、热闹、有排场。这样才能喻似一年的日子能红红火火,顺顺利利!

随着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钱袋子鼓了物质更是极大丰富。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和买不起的,老百姓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每天的日子都像过年。

新生的事物不断涌现,老的传统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已慢慢消失。所以再也没有了往日欲望和祈盼,人们已渐渐对过年失去了兴趣,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


秋叶之静美49


以前过年家家贴门画,放鞭炮,迎新春,小孩子也有玩的烟花小炮,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来很早,小孩子要挨家挨户的拜新年,美到一家就说新年好!大人们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包包给每一个登门拜访的小孩,有时候还逗一下小孩,真的回味无穷!而现在的人都有好吃好喝的了,就不在家家拜访了,现在很多小孩早上根本不起来,家家没有小孩来往感觉很冷清,唯有走亲戚来来往往,电视也不是过年的热闹品,人人是机不离手,和平常没什么区别,小孩子也不紧张过年。红包都没有手机游戏诱惑力大。所以就失去过年的味道了。


开心秉着快乐


过年!这个专属中国的,最大的,最富传统特色的节日已经在华夏大地传承了几千载了,进了腊月门儿,人们就开始了备年货的行动,买新衣服,添置新家什,买好吃的,打扫厅厨,炸年糕,蒸花馍,贴春联,点旺火,放鞭炮,拜大年。春节让无论身处何方的游子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家和家人团聚。春节让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无论他有钱没钱或钱多钱少。以前的春节充满了暖意,充满了融洽,充满了和谐。一家人围着一大桌子的年夜饭吃着,喝着,总结着过去,畅谈着未来,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电视机里的春晚举国欢庆。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尽享着天伦。而如今的春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好多年轻人喜欢春节去旅游,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也因为电子产品的高度发达,好不容易放了寒假,都拿个手机玩儿着各种游戏。老人们却是早早起来锻炼身体,然后就开始了带着孙子,孙女。 可能是生活节奏快了,很多年轻人春节都留在城里不回家过年了,如今的小孩儿都在家要么看电视,要么玩儿手机,大街上没有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服的嬉戏,耍闹,兜里揣着一盒鞭炮。现在的人们对新衣服的概念已经麻木,对过年的好吃的更不贪恋,如今的过年,大街上少了满面笑容撅着屁股拜年的人群,领里之间也少了走动,如今的春节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节日了,真不知道再过些年,春节会变成什么样子。


朝阳群众不吃素


不是吃的太多了!是狗头砖家太多了!这帮狗砖家一切向西方学!禁这禁那!想从文化上灭掉我中华几千年的,精神![发怒]


用户7399423529524


1.经济方面。

从前物质极度缺少,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几天好的,穿一次漂亮衣服。因此,对“年”特别重视。这些年,随着经济的进步,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再也不会为吃肉穿衣服发愁了,和过去相比,现在天天是过年,小孩子对年的期盼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二.家庭方面。

现在,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不多了。以前,农村之所以年味很浓,因为人多,老人小孩都有,大家一起过新年庆团圆!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闹花灯、发红包、穿新衣,是多么的有年味啊!可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那种三代、四代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这也影响和淡化了现在的年味。

三.社会方面。

现在外岀打工的越来越多了,导致家里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外出工作,年轻人不在家就没人去搞,造成春节期间“冷冷清清”。

四.环境方面:现在很多地方规定不让放鞭炮,不让放烟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年味。

五:科技方面:以前过年,人们都要到实体店去买一两套新衣服穿着。赶集就是赶“年味”,就感受人气。如今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就没有这些春节的年味体验了。过去年初一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很是热闹。而现在拜年就一个微信视频就解决了。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完春节,都会随父母亲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种感觉真是具有浓浓的春节味道。

(PS:希望春节的假期能长点)


娱不热


以前条件差,一年忙到头都没什么收入,生活只能求着每天有三顿吃的,还不能保证吃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那就巴望着过年了,大家都一样,过年弄点好吃的,其实也就是多吃点肉什么的。然后燃放鞭炮,驱除上一年的不顺心,张贴对联祈祷下一年有好的收成。 现在好了,天天过年😄😄😄😄就没有那个激情了。


用户9509435734753


就我自己体会哈,现在不是过年没有年味,而是内心根本就畏惧过年,春节负担太重了,本来咱们的教育,医疗,住房压力就大,真的是力不从心。。就算取消春节和年假我都感觉自己能手很愉快的接受,反而洋节过起来没啥压力,更让人愉快放松。。和什么烟花炮竹真没啥关系,那些放烟花炮竹的人什么时候放完自觉打扫卫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