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原氣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於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新型病毒,抗禦病邪。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

刺激原穴能使臟腑原氣通達,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說明原穴有調整其臟腑經絡虛實各證的功能。

下面來了解一下人體的十二經絡原穴!

1、手三陰經——肺經太淵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橈動、靜脈。分佈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

配內關、衝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2、手三陰經——心經神門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痴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痺,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

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3、手三陰經——心包大陵

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4、手三陽經——大腸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佈著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婦禁針灸。

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 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

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

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

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5、手三陽經——小腸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局部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研究進展:腰痛,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

增加腸蠕動,針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動或蠕動減弱的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

6、手三陽經——三焦陽池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溼熱,糖尿病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痺;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7、足三陰經——脾經太白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佈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溼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復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研究進展:胎位不正 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 小兒腹瀉 配豐隆,每穴艾灸10分鐘,經治療後大便轉為正常。

8、足三陰經——腎經太溪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幹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9、足三陰經——肝經太沖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骨背動脈。分佈著腓深神經的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鬱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

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

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10、足三陽經——胃經衝陽

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僕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11、足三陽經——膀胱京骨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12、足三陽經——膽經丘墟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佈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打開人體十二經絡原穴,扶正氣、解六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配風池、太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崑崙、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