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廣州十三對比,廣州十三行現狀如何?


古今廣州十三對比,廣州十三行現狀如何?

歷史的十三行

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十三行商館集中在廣州城郊西南角,緊靠珠江,那裡是一個繁忙的水碼頭。1684年,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其真正名號是“外洋行”。

歷史上,中國的對外貿易時開時禁。清康熙盛世,延續明朝隆慶以來的開放政策,實行開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隨著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它是清政府設立在廣州口岸的特許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洋貨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外貿壟斷組織。清政府規定,洋貨行商人必須是“身家殷實,貲財素裕”者,為的是保證洋行經營的底蘊和對外貿易的信譽。十三行商人與兩淮鹽商、山陝商人一同,被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4] 。

如今的十三行

如今的十三行是一個服裝批發中心,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熟悉的人一般簡稱為“十三行”。以十三行路為中心,故衣街、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已成為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這裡每天進出貨物數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服裝遠銷海內外。

廣州十三行商圈主要由新中國大廈和紅遍天大廈構成。“新中國”的一樓到三樓的零售批發商鋪每天早上六點半就開門做生意,四樓以上的大戶則八點開門。“紅遍天”一二樓也是零售批發兼做的商鋪,一般也在早上六點半開門,三樓以上的寫字樓生意較穩定,主要是向全國的批發大戶承接“打包”生意,很少做零售,大多在七點半後才開門。

2017年,廣州市政府對十三行地區進行改造,力圖重現百年前具有“歐陸風情”的十三行。改造工程包括對十三行地區市容環境、交通秩序、基礎設施等方面專項整治,提升該地區整體形象,以促進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整治範圍包括人民南路、十三行路、康王路、槳欄路圍合的區域,覆蓋範圍約7.11萬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