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我们只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时关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面对的就是人,而不是一堵坚固的墙。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听到一户人家吵架的声音,从一件不起眼的家务事开始,慢慢变成了针对个人的恶性评价,大声向对方控诉自己的不满。

为何朝夕相处这么多年的亲人,却不能做到相互关爱?日久除了生情,还可能生恨?我想是因为成见。我们在沟通方式上的问题导致成见越来越深,矛盾愈演愈烈。

这种矛盾从家庭纷争到种族歧视,再到信仰之争,甚至到国家战争都有体现,成见无处不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被其他同学歧视、殴打,亲眼见过发生在身边的暴力事件。“为什么有些人们要互相伤害?为什么有些人们能互相关爱?”卢森堡博士后来寻找到了一种解决方式,他发展出了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并且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在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非暴力沟通”。(为了一次性讲透非暴力沟通,文章略长,各位有余暇的看官可一路读下去,性急的看官可直抵文末总结,附思维导图)

一、初识非暴力沟通的对话框架

非暴力沟通的对话框架由四个要素组成: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们所了解到的客观信息,这就是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观察都是基于特定场合的描述,要与观点区分开。今天我们这儿气温只有10℃,外面一定很冷。前面是可以查到具体事实,后面是自己的观点。

感受:在我观察的过程中,内心升起了什么感受。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听到什么消息,我感到激动或是颓丧,生气或是伤心,安心或是焦虑。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别人也是。

需要: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需要。需要如果被满足就会生成积极的感受,需要如果不被满足就会生成消极的感受

。我们的感受不是由外面发生了什么而产生,而取决于我们的需要是否被满足。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比如安全、温饱、尊重、公平、自由选择、被理解、鼓励、关爱、健康、爱、成长、快乐等等。

请求:提出请求,就是告诉对方自己希望他能去做的事情。提出请求一定要具体,否则别人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另外我们还要把请求和命令区分开,没人喜欢被命令着做事,这让人感觉被强迫。别人也一样。

完整的非暴力沟通框架:我看到/听到xx(观察),我感觉xx(感受),因为我需要xx(需要),我能请求你xx(请求)?在提出请求之前,最好还先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对方才会倾听我们的请求。

举个例子,孩子看电视离得太近,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么说。“小明,我看到你现在看电视离得很近,我非常生气,因为我非常关心你的视力健康。你写完作业,感觉有点累,想看你喜欢的动画片,我可以理解,但我希望你离得远一点,坐到那边去好吗?”孩子如果还是不愿意动,“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妈妈说吗?”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点

卢森堡博士相信人皆有爱人之心,乐于帮助他人。我认为这正是非暴力沟通可以有效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点。

1、非暴力沟通是与暴力沟通相对的。想知道什么是非暴力,就先要识别暴力。正是暴力让人们相互伤害。暴力有两种,一种是身体的暴力,另一种是精神的暴力。我们更容易关注身体的暴力,因为它们造成的伤害非常明显。而精神暴力更加隐密,指责、批评、歧视、恐吓等都属于精神暴力。

圣雄甘地认为,精神暴力比身体暴力的危害更大。身体暴力只是外在表现,而精神暴力则是冲突的根本来源。

比如总是先发生口角,再发生打斗。精神暴力不消失,身体暴力就永远存在。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2、非暴力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理解和关爱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

在这一基础上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对话框架,我们可以弱化精神暴力,化解矛盾。平等是我们在身份上不分强弱,理解是我们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关爱是我们愿意提供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即便学会了非暴力的沟通形式,也难以发挥作用,因为这些基础本身就是人的需要。

3、非暴力沟通拒绝对他人进行评价和贴标签。评价和贴标签容易让人形成刻板的印象,也就是成见。他是个坏人,他很懒,他不负责任。没人喜欢这样的评价,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让人反感,然后申辩、反击。即使是表扬,也容易让人受宠若惊。如果表扬过于笼统,则会让人觉得是敷衍!非暴力沟通有属于自己的表示感谢的方式,只有三点,对方做了什么对我有帮助,我的感受是什么,满足了我的什么需要。

虽说如此,但不对人进行评价真的非常困难!让别人认为我们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个人,更加困难!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事不对人,却总认为别人是对人不对事!正好,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事实上,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到底好不好呢?我从非暴力沟通中得到一点启示,人既希望获知别人对这件事的观点,但更希望别人能理解和接纳自己。也就是说既对事又对人,这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共同需要。非暴力沟通刚好满足了这两点。

4、每个人都是自己感受的负责人,感受与自己的某种需要是否被满足相关。

比如办公室同事想组织一次户外烧烤活动,如果自己没什么事,这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但刚好那天我约好要陪好友去医院,不得不拒绝同事的邀请,也许我还会担心会让同事扫兴。在这里,我有遵守承诺的需要,以及渴望他人谅解的需要。我们的情绪不是由外界直接造成的,而是看我们的需要是否被满足。

如果我说:“他快要把我气死了!”那我就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明明是他做错了事,反而还是我的责任?这种观点简直脑残!谁犯的错,谁就要负责。

嗯,这种观点确实刚开始不好理解。非暴力沟通也强烈反对无原则的妥协,反对忍气吞声,它希望我们发出更有力量的声音。非暴力沟通认为指责、辱骂是缺乏力量的情绪发泄。你的目的是什么?说直白一点,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活着。文雅一点,就叫追随自己的内心。指责和辱骂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真正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是鼓励我们表达情绪的,但同时要能注意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你可以大声的说:“我现在真的很生气!因为我需要这件干净的礼服来参加今晚的表演。可是你却把它弄脏了!我现在要怎么办啊? ”对方心中的自责不会比你想像的少,会努力帮你想办法。但如果你继续说“你真是个混蛋,你要把我害死啊!你不要过来啊!赶紧滚!”对方的自责就会夹杂着愤怒。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的一层含义是,不指责他人,而是指出事实,并反观内心的需要,然后提出自己的请求,这样才是在真正解决问题。另外一层含义是,我们不必因为他人的情绪而过于自责。我们要做的是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事实上,卢森堡博士说,也许非暴力沟通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爱自己”。

5、非暴力沟通在乎我们的语言表达。

我们的观察非常客观,但在表达我们的观察时看起来并不客观。如果你碰巧在一周之内每次去孩子房间,都没看到他写作业而是在玩,你会不会想说:“怎么一直看你在玩,能不能搞搞学习?”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听上去是对别人的评价。我们习惯于通过用不好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也许我们真的不是故意想去激怒对方,但我们就是达到了这种效果,而且效果显著。

我们以为自己的需求表现的非常明白了,但别人听起来还是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我们的语言习惯让我们很自然的使用“暗示”,认为对方能心领神会。

今夜月色真美!//嗯,是啊,因为是夏天呢!晚上的风吹的很舒服。//你真是个木头脑袋。

今夜月色真美!//是啊,今夜月色真美//你干嘛,快松手!//你不是喜欢我吗?//我什么时候说过啊,兄弟//……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没明白到底需要什么。这方面体现最深的就是“开例会”。一群人坐在那里,本来是讨论问题的,开着开着就成了甩锅大会。谁还记得开会是为了什么?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好笑的故事或者好的文章,就想和朋友分享,但是朋友却反应平平,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觉,一股失落感。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事实上,这是因为朋友并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馈。一般来说,我们是想和朋友分享自己得到的收获,并希望能得到理解和回应。

卢森堡博士建议,我们可以说出自己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回应。比如可以这么说,“哈哈,给你分享了一篇文章,我觉得文中的观点很独特,对我有些启发,想请你看看,你对里面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表达合理的请求,但听起来却是命令甚至威胁。“马上给我道歉”、“赶快给我写作业”、“今天工作完不成就不要睡觉了”、“打野你再不来上路,我就挂机!”、“作者你再不更新,我就取关!”(最后一个不是)

6、非暴力沟通不仅限于语言,在实际沟通中,表情、动作、音调等等都能反应出我们是否对他人关心。

7、非暴力沟通认为仅仅只是耐心的倾听就能加深人们的感情,获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人都有被关注、被理解的需要。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被别人理解时,就会变得放松,痛苦也能减轻一些。仅仅一句“你并不孤独”,就能治愈一大批人。你想要进步但感觉艰难,你并不孤独。你渴望爱情与忠诚,你并不孤独。你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并需要帮助,你并不孤独。你感觉自己孤独需要人理解,你并不孤独。

人在很多方面能够相互理解,因为我们有类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和相同的需要。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8、非暴力沟通不是只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两者之间寻找能满足双方需要的解决办法。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原则。

当别人愤怒的时候,试着关心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而如果自己也不冷静,就暂时离开吧,给自己一点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时我们用写信甚至短讯等文字的方式,可以更冷静的进行沟通。

我们在理解别人的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自己。反过来,我们越理解自己,也就越能理解别人。

9、有时候,别人会难以沟通,或情况紧迫没时间沟通,并且别人将要做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可以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

强制力手段是由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施加的行为,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前者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后者,后者认为前者是在压迫。强制力容易和暴力相混淆。

孩子调皮喜欢在公路上乱跑,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很难忍住不对孩子一顿打骂。卢森堡博士身为父母,也非常体谅这种矛盾。如果父母拉住或抱住乱跑的孩子,这是一种强制力措施。但如果父母打骂孩子,这是一种暴力的教育方式。父母希望孩子能记住这次教训,下次不再犯。不想讨论哪种方式更有用。但一定要慎重使用,如果让孩子认为“父母喜欢打我!”那么父母肯定有问题。惩罚不是教育的本体。

三、沟通失败的原因

我们详细描述了非暴力沟通的主要内容,现在来讨论现实沟通中失败的一般原因。

1、沟通方式的问题

“客观观察—体察感受—挖掘需要—具体请求”

,这就是卢森堡博士发展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要素,都对应着我们在沟通中很容易掉入的误区:“主观臆想—忽略感受—无视需要—强制命令/请求模糊”。

你总是xx,你从不xx,我不管你xx,你就应该xx,你必须xx。我们常常听到过这样的表述,想想看,如果沟通都是在这种氛围之下,不出现问题才奇怪。

参照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对话框架,在我们实际沟通中,是否包含那四个要素呢?我们的描述是基于客观事实吗?我们关注到自己和对方的感受了吗?谈到了自己和对方的需要了吗?自己或他人在沟通后提出了具体的请求吗?

也许并没有。我们总是自以为了解别人,而不愿意直接倾听对方真正的需要。我们只是在交流想法和观点。

在发生争论的时候,我们往往通过指责对方来显示自己的愤怒,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的需要。也许有人认为这才是沟通的目的—让别人遵循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这么想,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暴力行为出现。

当他们的“请求”被拒绝时,他们就会认为只有使用暴力手段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被施加暴力的一方,要么屈服要么反抗,这种后果只能是矛盾加深。

非暴力沟通认为,前面的三个步骤决定了我们的请求是否会被认真考虑。

例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多陪伴她,可以用非暴力的对话框架来表达。(反过来也一样)

“这一周你每次一回家,吃完饭就看电视,我们都没怎么交流(这是观察)。我感觉很孤单(这是感受),因为我需要你的关心和陪伴(这是需要),你今天能陪我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吗(这是具体请求)?

我们换另一个版本。

“你总是这样,吃完饭就看电视,电视有这么好看吗(夸大事实、评价)?你一点都不关心我(评价、指责),你看别人隔壁老李每天陪她老婆出去散步(对比评价)。“那你想怎样?(不能体察妻子的感受和需要)”“不想怎样,你就守着你的电视吧。(赌气、命令、惩罚)”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这两种对话的差异。第一种清晰明了,不绕弯弯,别人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帮助,就会认真考虑。第二种,先用一顿评价和指责把对方打晕,再用“别人家的老公“激怒对方,再用逆反策略应对回应,让对方碰一鼻子灰。我们不是在打拳击!可这就是我们的惯用套路。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不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总觉得有点难以说出口,彷佛表达自己的需要,就会显示自己的脆弱。我们不仅不会表露,还会否认!当我们特别想赢的时候,就更不愿意被人发现自己的“弱“,反而会表现得特别强硬。

在亲密关系中,各种赌气的行为反映了一个潜在观点,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别人做错了什么。我们想用赌气的行为惩罚对方。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如果是卖萌,那就原谅了


2、沟通意愿的问题

我认为这一点更难以处理,它会使非暴力沟通无从生效。非暴力沟通也并不能解决一切矛盾,但是它让我们不在表面问题上浪费时间,至少让人看清楚问题所在。

造成我们不愿意沟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类:不关心、不理解、不平等。

比如,我们并不关心对方的需要。可能是我们积怨颇深,可能我们毫无关联,或者我们的某些需要相互冲突。狼是不会考虑羊的感受的。不论你有什么需要,我不care(关心)!

人虽然有很多共同的需要,但在同一时刻不一定同步。如果不能协调好,同样很容易产生矛盾。

这时如果我们认为对方难以沟通,就会放弃沟通。

另外如果一方过于强势,不愿考虑另一方的感受和需求,也难以平等沟通。比如强国可以不考虑弱国的利益。当地位不平等时,就容易选择暴力。似乎,连平等的对话资格都需要争取!这种无奈遍布于社会之中。而我们之所以接受这种无奈,是因为这种“无奈”满足了我们的某些需要。

唯有自身独立自由,拥有拒绝这些无奈的能力,才能有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幸福。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事实上,自不自由很简单,你是被动的接受这些“无奈”,还是主动选择这些“无奈”。请把主动选择的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四、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应用

如果你和我一样,重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中的运用,你会发现把它用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有点不合适。第一略显啰嗦和复杂,不是我们所习惯的对话方式。第二,一般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也不需要请求别人做什么事。我们不必过于紧张,我们即使没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也过了这么多年。

那么非暴力沟通对话框架最适合用在哪里呢?

非暴力沟通最适合用在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也就是在暴力生长的地方,无论是身体暴力,还是精神暴力。如果搭建好平等对话的平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就可以进行有效沟通。毕竟卢森堡博士就是想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替代过去的暴力方式,用和平对话来解决问题。

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框架来说话吗?

卢森堡博士说,不一定!如果我们能在对话之中能清楚又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包括上面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当然可以自由组织语言。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对话中应该关注哪些信息,不清楚到底什么叫做完整的表达。刚开始,我们可以按照结构来进行表达,慢一点也没关系。

在书中说的一个例子也能鼓舞我们的信心,一位中国男士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不好,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他也没有和父亲交流过双方的感受和需要,他只是每次都安静地体会父亲的感受和需要,之后他们的关系渐渐好起来了。卢森堡博士问他:“你至今都没和父亲交流过内心感受吗?”他说:“是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过我想如今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不会感觉别扭了,因为我们现在关系不错!”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握原则,即使不按照框架来做,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非暴力沟通的最大用途:爱自己

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试着把它用于帮助别人化解矛盾,就像卢森堡博士一样。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好。也许我的做法有问题,也许我没有把我的目的说得很明白,也许某部分的矛盾本身难以解决。总之很快失败了,不过我对他们的想法有了更多理解,也对自己做这件事的内在需要更加清楚。

卢森堡博士说非暴力沟通的最大用途也许是爱自己。我无比赞同!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关心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就难以理解和关心我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不能理解和关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知道怎么爱自己。

我们总听说要“认识自己”,但没人跟我们说清楚要怎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什么。比起让我们寻找自己的兴趣,不如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兴趣并非不重要,但只有在经历中搞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确定自己的兴趣,并且发现更多的兴趣。另外,人生还有比找到兴趣更重要的东西。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六、非暴力沟通的微精通练习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非常简单,一看就懂。但如果要在实际中熟练运用,还是需要练习的。

不仅是掌握框架,最重要的是明白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核心观点。

有几项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非暴力沟通。

1、识别语言表达中的信息要素

我们可以试着去识别,表述的是观察的事实还是主观的观点,是感受还是评价,是指责别人还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具体的请求还是粗暴的命令。如果喜欢看电视剧的话,可以看看里面的对话。也可以在生活中去观察。

2、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这是我们随时可以做的事情。

3、倾听身边的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说之前,我们可以先试着学会倾听,不要着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帮助对方完全的表达,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个要素。等对方说完之后,再来说自己。

当然如果我们有时不想听也不要勉强,第2个练习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需要,并提出自己的请求。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七、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对话框架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点,沟通失败的原因,分析了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场景,指出了非暴力沟通最大用途是爱自己,最后还介绍了3个微精通练习项目。

与人沟通是人生一大课题,市面上有教人怎么说话的,有教人如何使用身体语言,有教人怎么搞人际关系,如果真想有用的话,都必须要让人理解关系的本质。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做到了,如果我们只能记住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只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时关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面对的就是人,而不是一堵坚固的墙。

本文不仅攘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加入了个人的理解,旨在彻底讲清楚非暴力沟通,若对文中的观点有疑,欢迎留言指出。祝愿大家能通过非暴力沟通获得满意的关系。

我是理查芒果,用心读书,用心写作,期待你和我一起成长。

卢森堡:一旦我成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与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