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我們只有真正關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時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面對的就是人,而不是一堵堅固的牆。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依然聽到一戶人家吵架的聲音,從一件不起眼的家務事開始,慢慢變成了針對個人的惡性評價,大聲向對方控訴自己的不滿。

為何朝夕相處這麼多年的親人,卻不能做到相互關愛?日久除了生情,還可能生恨?我想是因為成見。我們在溝通方式上的問題導致成見越來越深,矛盾愈演愈烈。

這種矛盾從家庭紛爭到種族歧視,再到信仰之爭,甚至到國家戰爭都有體現,成見無處不在。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由於“猶太人”的身份被其他同學歧視、毆打,親眼見過發生在身邊的暴力事件。“為什麼有些人們要互相傷害?為什麼有些人們能互相關愛?”盧森堡博士後來尋找到了一種解決方式,他發展出了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並且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在2006年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非暴力溝通”。(為了一次性講透非暴力溝通,文章略長,各位有餘暇的看官可一路讀下去,性急的看官可直抵文末總結,附思維導圖)

一、初識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框架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框架由四個要素組成: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我看到了什麼,我聽到了什麼。我們所瞭解到的客觀信息,這就是我們的觀察。我們的觀察都是基於特定場合的描述,要與觀點區分開。今天我們這兒氣溫只有10℃,外面一定很冷。前面是可以查到具體事實,後面是自己的觀點。

感受:在我觀察的過程中,內心升起了什麼感受。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聽到什麼消息,我感到激動或是頹喪,生氣或是傷心,安心或是焦慮。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別人也是。

需要:每一種感受的背後都隱藏著某種需要。需要如果被滿足就會生成積極的感受,需要如果不被滿足就會生成消極的感受

。我們的感受不是由外面發生了什麼而產生,而取決於我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比如安全、溫飽、尊重、公平、自由選擇、被理解、鼓勵、關愛、健康、愛、成長、快樂等等。

請求:提出請求,就是告訴對方自己希望他能去做的事情。提出請求一定要具體,否則別人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另外我們還要把請求和命令區分開,沒人喜歡被命令著做事,這讓人感覺被強迫。別人也一樣。

完整的非暴力溝通框架:我看到/聽到xx(觀察),我感覺xx(感受),因為我需要xx(需要),我能請求你xx(請求)?在提出請求之前,最好還先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對方才會傾聽我們的請求。

舉個例子,孩子看電視離得太近,用非暴力溝通可以這麼說。“小明,我看到你現在看電視離得很近,我非常生氣,因為我非常關心你的視力健康。你寫完作業,感覺有點累,想看你喜歡的動畫片,我可以理解,但我希望你離得遠一點,坐到那邊去好嗎?”孩子如果還是不願意動,“你有什麼困難,可以跟媽媽說嗎?”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二、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觀點

盧森堡博士相信人皆有愛人之心,樂於幫助他人。我認為這正是非暴力溝通可以有效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觀點。

1、非暴力溝通是與暴力溝通相對的。想知道什麼是非暴力,就先要識別暴力。正是暴力讓人們相互傷害。暴力有兩種,一種是身體的暴力,另一種是精神的暴力。我們更容易關注身體的暴力,因為它們造成的傷害非常明顯。而精神暴力更加隱密,指責、批評、歧視、恐嚇等都屬於精神暴力。

聖雄甘地認為,精神暴力比身體暴力的危害更大。身體暴力只是外在表現,而精神暴力則是衝突的根本來源。

比如總是先發生口角,再發生打鬥。精神暴力不消失,身體暴力就永遠存在。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2、非暴力溝通是建立在平等、理解和關愛的基礎上進行的溝通。

在這一基礎上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框架,我們可以弱化精神暴力,化解矛盾。平等是我們在身份上不分強弱,理解是我們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關愛是我們願意提供幫助。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即便學會了非暴力的溝通形式,也難以發揮作用,因為這些基礎本身就是人的需要。

3、非暴力溝通拒絕對他人進行評價和貼標籤。評價和貼標籤容易讓人形成刻板的印象,也就是成見。他是個壞人,他很懶,他不負責任。沒人喜歡這樣的評價,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讓人反感,然後申辯、反擊。即使是表揚,也容易讓人受寵若驚。如果表揚過於籠統,則會讓人覺得是敷衍!非暴力溝通有屬於自己的表示感謝的方式,只有三點,對方做了什麼對我有幫助,我的感受是什麼,滿足了我的什麼需要。

雖說如此,但不對人進行評價真的非常困難!讓別人認為我們是針對事,而不是針對個人,更加困難!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事不對人,卻總認為別人是對人不對事!正好,別人也是這麼想的!

事實上,對事不對人的做法到底好不好呢?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得到一點啟示,人既希望獲知別人對這件事的觀點,但更希望別人能理解和接納自己。也就是說既對事又對人,這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共同需要。非暴力溝通剛好滿足了這兩點。

4、每個人都是自己感受的負責人,感受與自己的某種需要是否被滿足相關。

比如辦公室同事想組織一次戶外燒烤活動,如果自己沒什麼事,這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但剛好那天我約好要陪好友去醫院,不得不拒絕同事的邀請,也許我還會擔心會讓同事掃興。在這裡,我有遵守承諾的需要,以及渴望他人諒解的需要。我們的情緒不是由外界直接造成的,而是看我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

如果我說:“他快要把我氣死了!”那我就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什麼?明明是他做錯了事,反而還是我的責任?這種觀點簡直腦殘!誰犯的錯,誰就要負責。

嗯,這種觀點確實剛開始不好理解。非暴力溝通也強烈反對無原則的妥協,反對忍氣吞聲,它希望我們發出更有力量的聲音。非暴力溝通認為指責、辱罵是缺乏力量的情緒發洩。你的目的是什麼?說直白一點,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活著。文雅一點,就叫追隨自己的內心。指責和辱罵並不能很好的滿足我們真正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是鼓勵我們表達情緒的,但同時要能注意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你可以大聲的說:“我現在真的很生氣!因為我需要這件乾淨的禮服來參加今晚的表演。可是你卻把它弄髒了!我現在要怎麼辦啊? ”對方心中的自責不會比你想像的少,會努力幫你想辦法。但如果你繼續說“你真是個混蛋,你要把我害死啊!你不要過來啊!趕緊滾!”對方的自責就會夾雜著憤怒。

對自己的感受負責的一層含義是,不指責他人,而是指出事實,並反觀內心的需要,然後提出自己的請求,這樣才是在真正解決問題。另外一層含義是,我們不必因為他人的情緒而過於自責。我們要做的是關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表示願意提供幫助。

事實上,盧森堡博士說,也許非暴力溝通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愛自己”。

5、非暴力溝通在乎我們的語言表達。

我們的觀察非常客觀,但在表達我們的觀察時看起來並不客觀。如果你碰巧在一週之內每次去孩子房間,都沒看到他寫作業而是在玩,你會不會想說:“怎麼一直看你在玩,能不能搞搞學習?”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但聽上去是對別人的評價。我們習慣於通過用不好的評價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也許我們真的不是故意想去激怒對方,但我們就是達到了這種效果,而且效果顯著。

我們以為自己的需求表現的非常明白了,但別人聽起來還是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我們的語言習慣讓我們很自然的使用“暗示”,認為對方能心領神會。

今夜月色真美!//嗯,是啊,因為是夏天呢!晚上的風吹的很舒服。//你真是個木頭腦袋。

今夜月色真美!//是啊,今夜月色真美//你幹嘛,快鬆手!//你不是喜歡我嗎?//我什麼時候說過啊,兄弟//……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沒明白到底需要什麼。這方面體現最深的就是“開例會”。一群人坐在那裡,本來是討論問題的,開著開著就成了甩鍋大會。誰還記得開會是為了什麼?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當我們看到一個好笑的故事或者好的文章,就想和朋友分享,但是朋友卻反應平平,這個時候我們會有什麼感覺,一股失落感。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事實上,這是因為朋友並不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饋。一般來說,我們是想和朋友分享自己得到的收穫,並希望能得到理解和回應。

盧森堡博士建議,我們可以說出自己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回應。比如可以這麼說,“哈哈,給你分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文中的觀點很獨特,對我有些啟發,想請你看看,你對裡面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表達合理的請求,但聽起來卻是命令甚至威脅。“馬上給我道歉”、“趕快給我寫作業”、“今天工作完不成就不要睡覺了”、“打野你再不來上路,我就掛機!”、“作者你再不更新,我就取關!”(最後一個不是)

6、非暴力溝通不僅限於語言,在實際溝通中,表情、動作、音調等等都能反應出我們是否對他人關心。

7、非暴力溝通認為僅僅只是耐心的傾聽就能加深人們的感情,獲得別人的信任,因為人都有被關注、被理解的需要。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被別人理解時,就會變得放鬆,痛苦也能減輕一些。僅僅一句“你並不孤獨”,就能治癒一大批人。你想要進步但感覺艱難,你並不孤獨。你渴望愛情與忠誠,你並不孤獨。你感覺到深深的無力感並需要幫助,你並不孤獨。你感覺自己孤獨需要人理解,你並不孤獨。

人在很多方面能夠相互理解,因為我們有類似的經歷,相同的感受和相同的需要。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8、非暴力溝通不是隻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另一方面還要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兩者之間尋找能滿足雙方需要的解決辦法。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原則。

當別人憤怒的時候,試著關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如果自己也不冷靜,就暫時離開吧,給自己一點時間來調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時我們用寫信甚至短訊等文字的方式,可以更冷靜的進行溝通。

我們在理解別人的同時,也有助於理解自己。反過來,我們越理解自己,也就越能理解別人。

9、有時候,別人會難以溝通,或情況緊迫沒時間溝通,並且別人將要做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可以使用強制力來保護自己和他人。

強制力手段是由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施加的行為,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前者認為自己是在保護後者,後者認為前者是在壓迫。強制力容易和暴力相混淆。

孩子調皮喜歡在公路上亂跑,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很難忍住不對孩子一頓打罵。盧森堡博士身為父母,也非常體諒這種矛盾。如果父母拉住或抱住亂跑的孩子,這是一種強制力措施。但如果父母打罵孩子,這是一種暴力的教育方式。父母希望孩子能記住這次教訓,下次不再犯。不想討論哪種方式更有用。但一定要慎重使用,如果讓孩子認為“父母喜歡打我!”那麼父母肯定有問題。懲罰不是教育的本體。

三、溝通失敗的原因

我們詳細描述了非暴力溝通的主要內容,現在來討論現實溝通中失敗的一般原因。

1、溝通方式的問題

“客觀觀察—體察感受—挖掘需要—具體請求”

,這就是盧森堡博士發展出的非暴力溝通方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每一個要素,都對應著我們在溝通中很容易掉入的誤區:“主觀臆想—忽略感受—無視需要—強制命令/請求模糊”。

你總是xx,你從不xx,我不管你xx,你就應該xx,你必須xx。我們常常聽到過這樣的表述,想想看,如果溝通都是在這種氛圍之下,不出現問題才奇怪。

參照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對話框架,在我們實際溝通中,是否包含那四個要素呢?我們的描述是基於客觀事實嗎?我們關注到自己和對方的感受了嗎?談到了自己和對方的需要了嗎?自己或他人在溝通後提出了具體的請求嗎?

也許並沒有。我們總是自以為了解別人,而不願意直接傾聽對方真正的需要。我們只是在交流想法和觀點。

在發生爭論的時候,我們往往通過指責對方來顯示自己的憤怒,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對方服從自己的需要。也許有人認為這才是溝通的目的—讓別人遵循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這麼想,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暴力行為出現。

當他們的“請求”被拒絕時,他們就會認為只有使用暴力手段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被施加暴力的一方,要麼屈服要麼反抗,這種後果只能是矛盾加深。

非暴力溝通認為,前面的三個步驟決定了我們的請求是否會被認真考慮。

例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多陪伴她,可以用非暴力的對話框架來表達。(反過來也一樣)

“這一週你每次一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我們都沒怎麼交流(這是觀察)。我感覺很孤單(這是感受),因為我需要你的關心和陪伴(這是需要),你今天能陪我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嗎(這是具體請求)?

我們換另一個版本。

“你總是這樣,吃完飯就看電視,電視有這麼好看嗎(誇大事實、評價)?你一點都不關心我(評價、指責),你看別人隔壁老李每天陪她老婆出去散步(對比評價)。“那你想怎樣?(不能體察妻子的感受和需要)”“不想怎樣,你就守著你的電視吧。(賭氣、命令、懲罰)”

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這兩種對話的差異。第一種清晰明瞭,不繞彎彎,別人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幫助,就會認真考慮。第二種,先用一頓評價和指責把對方打暈,再用“別人家的老公“激怒對方,再用逆反策略應對回應,讓對方碰一鼻子灰。我們不是在打拳擊!可這就是我們的慣用套路。

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總覺得有點難以說出口,彷佛表達自己的需要,就會顯示自己的脆弱。我們不僅不會表露,還會否認!當我們特別想贏的時候,就更不願意被人發現自己的“弱“,反而會表現得特別強硬。

在親密關係中,各種賭氣的行為反映了一個潛在觀點,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別人做錯了什麼。我們想用賭氣的行為懲罰對方。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如果是賣萌,那就原諒了


2、溝通意願的問題

我認為這一點更難以處理,它會使非暴力溝通無從生效。非暴力溝通也並不能解決一切矛盾,但是它讓我們不在表面問題上浪費時間,至少讓人看清楚問題所在。

造成我們不願意溝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類:不關心、不理解、不平等。

比如,我們並不關心對方的需要。可能是我們積怨頗深,可能我們毫無關聯,或者我們的某些需要相互衝突。狼是不會考慮羊的感受的。不論你有什麼需要,我不care(關心)!

人雖然有很多共同的需要,但在同一時刻不一定同步。如果不能協調好,同樣很容易產生矛盾。

這時如果我們認為對方難以溝通,就會放棄溝通。

另外如果一方過於強勢,不願考慮另一方的感受和需求,也難以平等溝通。比如強國可以不考慮弱國的利益。當地位不平等時,就容易選擇暴力。似乎,連平等的對話資格都需要爭取!這種無奈遍佈於社會之中。而我們之所以接受這種無奈,是因為這種“無奈”滿足了我們的某些需要。

唯有自身獨立自由,擁有拒絕這些無奈的能力,才能有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幸福。這也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事實上,自不自由很簡單,你是被動的接受這些“無奈”,還是主動選擇這些“無奈”。請把主動選擇的權力握在自己手中。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四、非暴力溝通方式的應用

如果你和我一樣,重視非暴力溝通在實際中的運用,你會發現把它用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有點不合適。第一略顯囉嗦和複雜,不是我們所習慣的對話方式。第二,一般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也不需要請求別人做什麼事。我們不必過於緊張,我們即使沒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也過了這麼多年。

那麼非暴力溝通對話框架最適合用在哪裡呢?

非暴力溝通最適合用在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也就是在暴力生長的地方,無論是身體暴力,還是精神暴力。如果搭建好平等對話的平臺,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就可以進行有效溝通。畢竟盧森堡博士就是想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替代過去的暴力方式,用和平對話來解決問題。

我們一定要嚴格按照框架來說話嗎?

盧森堡博士說,不一定!如果我們能在對話之中能清楚又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包括上面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當然可以自由組織語言。

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在對話中應該關注哪些信息,不清楚到底什麼叫做完整的表達。剛開始,我們可以按照結構來進行表達,慢一點也沒關係。

在書中說的一個例子也能鼓舞我們的信心,一位中國男士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不好,在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後,他也沒有和父親交流過雙方的感受和需要,他只是每次都安靜地體會父親的感受和需要,之後他們的關係漸漸好起來了。盧森堡博士問他:“你至今都沒和父親交流過內心感受嗎?”他說:“是的,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過我想如今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感受,就不會感覺彆扭了,因為我們現在關係不錯!”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把握原則,即使不按照框架來做,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非暴力溝通的最大用途:愛自己

在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我試著把它用於幫助別人化解矛盾,就像盧森堡博士一樣。可是我發現效果並不好。也許我的做法有問題,也許我沒有把我的目的說得很明白,也許某部分的矛盾本身難以解決。總之很快失敗了,不過我對他們的想法有了更多理解,也對自己做這件事的內在需要更加清楚。

盧森堡博士說非暴力溝通的最大用途也許是愛自己。我無比贊同!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關心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就難以理解和關心我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不能理解和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知道怎麼愛自己。

我們總聽說要“認識自己”,但沒人跟我們說清楚要怎麼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什麼。比起讓我們尋找自己的興趣,不如讓我們認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興趣並非不重要,但只有在經歷中搞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確定自己的興趣,並且發現更多的興趣。另外,人生還有比找到興趣更重要的東西。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六、非暴力溝通的微精通練習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非常簡單,一看就懂。但如果要在實際中熟練運用,還是需要練習的。

不僅是掌握框架,最重要的是明白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核心觀點。

有幾項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非暴力溝通。

1、識別語言表達中的信息要素

我們可以試著去識別,表述的是觀察的事實還是主觀的觀點,是感受還是評價,是指責別人還是表達自己的需要,是具體的請求還是粗暴的命令。如果喜歡看電視劇的話,可以看看裡面的對話。也可以在生活中去觀察。

2、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這是我們隨時可以做的事情。

3、傾聽身邊的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說之前,我們可以先試著學會傾聽,不要著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幫助對方完全的表達,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個要素。等對方說完之後,再來說自己。

當然如果我們有時不想聽也不要勉強,第2個練習讓我們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需要,並提出自己的請求。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七、總結

本文主要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框架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觀點,溝通失敗的原因,分析了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場景,指出了非暴力溝通最大用途是愛自己,最後還介紹了3個微精通練習項目。

與人溝通是人生一大課題,市面上有教人怎麼說話的,有教人如何使用身體語言,有教人怎麼搞人際關係,如果真想有用的話,都必須要讓人理解關係的本質。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做到了,如果我們只能記住一句話,那就是:我們只有真正關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時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面對的就是人,而不是一堵堅固的牆。

本文不僅攘括書中的主要內容,並且加入了個人的理解,旨在徹底講清楚非暴力溝通,若對文中的觀點有疑,歡迎留言指出。祝願大家能通過非暴力溝通獲得滿意的關係。

我是理查芒果,用心讀書,用心寫作,期待你和我一起成長。

盧森堡:一旦我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