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另有真相?為何走上不歸路

屈原之死另有真相?為何走上不歸路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出身於貴族世家,是楚武王的後代,字原,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的奠基人,""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

屈原之死另有真相?為何走上不歸路

屈原為何投江自盡?他曾進行過怎樣的思想鬥爭?為什麼走上了不歸路?,史學界對屈原之死有很多種說法。之所以各種說法相差甚遠,可能是因為學者們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

第一種說法就是屈原投江自盡,是以身殉國。故而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郭沫若強調說:"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想當初他有滿腔的報國熱情,但是卻沒有受到重用,反而被人誣陷,被流放到了偏遠的地區,他看到秦國那些士兵經常的來搶奪楚國的土地,百姓們辛辛苦苦的一年糧食很少,甚至都沒錢看病,遇上了災年還會出現各種人間悲劇。就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他抱著一塊很大的石頭就跳到了江水裡面,用這種方法來報答祖國。

屈原之死另有真相?為何走上不歸路

第二種說法就是屈原看不到實現"美政理想"的希望,而國家卻"黨人"橫行,內憂外患。在面臨亡國大禍,沒辦法面諫楚王的時候,他決定以死進諫。

秉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當時的楚國"黨人"橫行,百姓食不果腹,朝堂上沒有忠義之臣,軍隊沒有抵抗外敵的力量,楚國的未來十分堪憂。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屈原有心報國,卻遭小人栽贓陷害,反被流放到不毛之地,無法勸諫楚王。無可奈何的屈原,只能通過自己的生命警示楚王。

《離騷》中有一句"吾將從彭咸之居",表達的就是屈原的志向。彭咸是殷商時期著名士大夫,他曾身諫國君,卻遭到漠視。報國無門的彭咸,最終,毅然決然地投水自盡,通過"尸諫"這種方式震醒昏君。顯然,屈原認為彭咸是楷模,他之所以投江自盡,很有可能是為了效仿彭咸。

屈原之死另有真相?為何走上不歸路

後人也為紀念他,在每年五月初五"至此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也形成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屈原從求學、致仕到流放生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正直高潔的人品,自帶灼灼其華的光芒,讓人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