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


——《GONE WITH THE WIND》

1936年,美国作家米切尔花费十年潜心力作的《GONE WITH THE WIND》出版,从此掀起"滔天巨浪",影响直至今日。

这本书《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语境下,就小说来说,翻译一般是《飘》,而于改编的电影来说,倾向翻译为《乱世佳人》,但更喜欢早期的意译《随风而逝》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因为如果放到现在"归来"时,把这本小说,当成一本隐喻此书背景南、北文化(文明)的前世今生,过去和未来的伤逝悲歌,而不只是如年少时看到的,一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言情小说的话,那么其中的立意和想探讨的核心意义,或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改编成电影的《乱世佳人》最开始的那句话,或许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那个作者父辈亲身经历的南北战争,那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南北文化(文明)的阵痛融合,其实于她来说,这本十年呕心沥血的小说,或许从一开始想说的,就不止是简单的"小爱"爱情,而是以小见大,去描绘那个动荡时代的"大爱"——新旧南北文化(文明)的消逝和建立。


或许《随风而逝》才是它真正想说的:

一个文化(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逝去的;

个体的命运(宿命)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逝去的。

如此一来,以这个角度思考——一种制度(文化、文明)随着时间必然崩塌之后,与它相伴相生的"依附者"(文化、文明)该何去何从的理想化故事。

作为美利坚合众联合国简短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表面上看是针对奴隶制度的看法冲突,或者上升至所谓"人权"的大问题,实际上,后续的历史时间告诉我们,其实是传统文化(文明)跟不上与时俱进的时代,必然被淘汰的优胜劣汰的时代进程。

但人类从来对于文化(文明)的感情都是复杂的,于这个时至今日任就松散的"合众联合国"更是如此,他们先辈从南方起,逐渐蔓延至北方,那片土地,不仅仅是开始的地方,更是代表着一代人,一代人的"美国梦",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如果以"文化"和"死亡"做比,在通往那条最终之路途中,究竟是忍痛舍弃?还是负重前行?是缅怀?还是抛弃?是拯救?还是毁灭?

或许可以从书中"四角恋"的四个代表人物来一一拆解。


媚兰:进取理智的"卫道者"

记得大约是十几年前,在学业压力和"X启蒙"时候,冲着经典名著的介绍,去看了这本《飘》,第一次看到西方的言情小说,是十分新奇而有趣的。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媚兰

但始终对这个人物——媚兰,观感很复杂,因为在她身上始终萦绕着一层"圣母"的光环,说实话,那个时候,即使没经历过爱情,也可类比"闺蜜"(兄弟)的关系,虽然不明白爱是占有,但也感觉到"唯一"亲密的,与其她交好之间的分别。

尤其,从媚兰的角度看,思嘉这个始终坦白觊觎自己"唯一"丈夫的女儿,真的可以如此亲密无间,甚至"挡在"面前维护?按照言情的术语来说,一朵白莲花。

但是如果把媚兰放到这场文化(文明)"战争"的隐喻中来,就显得魅力十足,无他,因为媚兰象征着一种始终清醒知道传统文化(文明)"好、坏"的人,她就像传统南方文化中最精华和核心的"卫道者",她不仅集所有,诸如勇敢、忠诚、勤劳、宽容、理性等美好特质于一身,还理智地知道南方文化该舍弃的与该坚守的"东西"。

她喜欢文学、音乐,代表南方文化的感性缅怀部分,她又可以在思嘉被"误会",被迫高举"生存"大旗时,理性地去支持和守护,代表锐意进取的希望南、北文化可以融合的部分。

她的"圣母"般存在,就像是作者在对心中最理想的,一种渴望南北文化可以真正融合,从而和平地革新为新的"美利坚"文化的代表,但最终,媚兰死了,正好与真实的现实重合。

是呀,历史从来都是"残忍"的,文化(文明)的建立,必然是踏着无数"旧"的,被抛弃的文化(文明)而成就的,没有所谓和平的融合一说,太过理想,只好"死亡"。



思嘉:生存为王的"革新者"

于"女主角"思嘉,年少时看,就是一个带着玛丽苏光环,一路开挂的大女主,她拥有了太多各种不同的爱情,即使成长之路看似充满崎岖,但每次的困境,总有一个"王子"去拯救,永远是最闪亮的"女主"。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尤其,在当时看来,其实思嘉太过"尖锐",红玫瑰始终相伴相随,而白月光虽然消失,但永在心中,就连一贯设置的"反派女二",都是她最坚实的支持者,这种设置也太过梦幻了吧。

但"归来"今日读起来,却发现思嘉是如此光芒万丈,她其实最能代表"美利坚"的精神,那种一往无前,始终秉承生存为最高人生目标的"新美国"象征。

其实思嘉这个人物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矛盾体的堆砌品,是的,她本出生于最"正统"的南方文化,应该是充满着热爱和坚守的,但是当时代的洪流来临时,最快抛弃的"背叛者",或者说立刻可以接受的"革新者"也是她。

这种似全盘否定的设计,本身在对待文化(文明)未来道路选择时,是离经叛道的,她就像是一个嵌在时代中,不上不下的"异类"。

是的,在南北文化的选择中,她既很快抛弃南方"落后"的传统文化,而开始,似不择手段地,诸如一气之下一嫁给媚兰的弟弟,只为向艾希礼"示威",如为了"生存"保护庄园(自身优越的生活)而妹妹的未婚夫,如后来的嫁"红玫瑰"白瑞德,也是为了钱(生存)而已。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她的一切的行为,其实都只是回归到人类的最重要的"生存"选择而已,如果放在爱情框架里,当然是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放在对文化(文明)选择的平面上来,则显得正常不过。

没错,对人类而言,基本的"生存"需求,永远要高出文化(文明)的必然选择,于思嘉来说更是如此,她"藐视弱者,争做强者"。

正如南北战争时,以上帝"结果"视角倒回去写的作者一样,既然知晓了结局,那么如何都不可能写下一个与时代进程相悖的"理想故事",去隐喻现实的。

所以,其实思嘉的"女主"光环,其实就代表着作者本身,或者说时代的选择,到了最后,落后的南方不但会被"自己人"抛弃,更是必然被时代所抛弃,而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虽然"胜利",但也是为了"生存",时代的暂时妥协,归到最终,既不选南方文化,也不选北方文化,而是"美利坚合众联合国"生存下来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夕阳西下,南方淹没在思嘉的坚毅的背影中,而迎面而来的时代巨轮,则无情地碾压一切的"拦路者",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白瑞德:摇摆不定的"践行者"

年少读《飘》,谁不喜欢这个拥有完美"男二"品质的白瑞德,他迷人(主要是电影版的扮演者太帅了。)、永远守护、多金且感性,基本每个少女心中最好的"红玫瑰"模样,他都是最好的写照。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重要的是,虽然只是幻想,但哪个女孩不希望永远有个如此"男二"在守护着,等待着你的"归来"?(说来,白瑞德于思嘉来说,真是备胎中的"最后"备胎。)

后来"归来"再从文化(文明)的南北选择中去解读,似乎明白为什么白瑞德永远得不到"刚好"的思嘉,不管是爱意还是其它,他似乎永远慢一步,"白月光"够不上,"生气"选择也差一步,守护者也只是候选之一,好不容易得到了,到头来才发现,只是一件"工具"。(比如提款机,亦或保险柜?)

最残忍的是,连最珍贵的"替代品"(女儿),都被残忍剥夺,所以到了最后,只能绝望地心死离开。

白瑞德就像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践行者",既如媚兰般深爱这南方这片土地和文化,却清醒地深知该是抛弃的时候了,但又舍不得,企图在历史的进程中,既保留一部分"糟粕",又想得到革新后"最好"的文化(文明)。

但现实的残酷是"世上未有双全法",所以在白瑞德的心中,始终倍感煎熬,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象"的,在南方成长父辈们的所思所想?

白瑞德一面对南方文化背叛,但因为心中的缅怀,又不曾彻底抛弃,而另一方面选择革新追求北方文化,但又不耻于其内在的"虚伪",两相矛盾,不彻底地思考和行为,把白瑞德的"一切"撕裂了。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其实真要从爱情的角度去看白瑞德,比起媚兰更加"圣父",哪有如此永远等待,永远坚贞,却完全什么都不计较的男人,不管思嘉如何折腾,还是最终接受,这种理想化的去人性的人物,只会存在于虚拟的艺术作品中,只要是人,就该有基本的人性。

而从文化(文明)的角度去看,就真实多了,对于从来就生长在骨子里的南方文化来说,这是他永远的根,所以去随波逐流地"向上爬"的背叛感,在始终守护思嘉(南方文化)的行为中,得到慰藉。

而作者也给了白瑞德"最终"的尝试机会,还是让他得到了思嘉,还有一个"爱情的结晶"女儿,代表着新的"可能",但现实依旧是残酷的,在亚特兰大漫天的火光中,他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本心,以及未来"真正"的道路。

希望的破灭(女儿死亡),预示着一切应该回到"正轨"了,没错,新的时代来临,白瑞德知道自己应该去坚守......



艾希礼:无能坚守的"哀悼者"

其实,年少时,第一次看到思嘉把艾希礼捧上"白月光"的位置时,就知道,于这个人物而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没错,从来看上去"最完美"的人、事、物,都是悲情的,没有例外,尤其真实的艾希礼,只有媚兰知道,是个承载一切传统而落后的"美好",但易碎的摆设"花瓶"。

只存在思嘉最美好的想象,而不是现实,果然,一碰就碎,"上"了战场,就"消失"(死亡)了。


于"归来"文化(文明)的隐喻中,其实就是最传统的曾经美好的南方文化的象征,看着美丽动人,但实际上却与现实格格不入,太过落后的传统,不应该坚守,而是该果断摒弃。

但艾希礼做不到,南方文化已经融入他的骨髓,他们永远分不开了,但他又是软弱的,传统的,所以他也始终鼓不起勇气去坚守,去对抗,哪怕不合时代潮流。

所以最终,他只能"无能"地和自己的南方文化,一起被时代的巨轮碾压,掩埋到尘土里。

这就是南方文化中该被抛弃的,不该被留下的归宿。

"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吧......


年少读《飘》只看爱情的美妙,长大再看才知背后是一闕文化的悲歌



写在最后:

其实正如其名《飘》,亦或《随风而逝》一样,这个关于"南方"的故事,这个必然毁灭,永远重生的故事,这个结局写在开头的"爱情"故事。

如年少时看见的四种爱情也好,如"归来"时解读的四种文化(文明)选择也罢,终归有着千人千面的各自观点和洞见。

诚心推荐这本《飘》,因为不管是看见爱情也好,解读文化(文明)选择也罢,爱与希望永远在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