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和賈寶玉:同為棄兒,一個修成正果,一個無奈出家,緣何不同

都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文學名著中將這一句展現的淋漓盡致,當我們塑造一個人物形象時,往往先苦後甜,從小嘍囉到大英雄的蛻變,從而給讀者帶來感情衝擊。那麼,這其中就不得不談到“棄兒”形象,棄子在中西方文學名著神話中都有所體現,西方如希伯來人的摩西、基督教的耶穌,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等,中國的有《封神演義》中的哪吒、《西遊記》中少時的唐玄奘即江流兒等,這些人物被拋棄,命途坎坷多舛,歷經磨難,最後成就自我,成為一代英雄。可是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雖然也是棄子,但是並沒有獲得成功,而是最後窮途末路,無奈淒涼之下,選擇出家,看破紅塵,“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唐僧和賈寶玉:同為棄兒,一個修成正果,一個無奈出家,緣何不同


那麼曹公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賈寶玉和唐玄奘同為棄子,為何命運大相徑庭,他們的身上賦予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寄託呢?

一、唐玄奘——歷經磨難,修成正果

《西遊記》中唐玄奘的身世是如此記載的:其父陳光蕊為新科狀元,任江州州主,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殷溫嬌乘船赴任,不想船伕劉洪殺害陳光蕊,垂涎殷溫嬌的美色,殷小姐為了保全腹中孩子,屈辱服從,後產子,趁著劉洪不在,將幼子放在木板上,附上血書,讓其順江水漂到金山寺,後被法明和尚救起,取名江流兒。


唐僧和賈寶玉:同為棄兒,一個修成正果,一個無奈出家,緣何不同

不難看出,唐玄奘尚在腹中之時,就遭此劫難,父親被奸人所害,母親被凌辱,襁褓之中,不能得到母親的疼愛,順著滔滔江流,此刻的他無疑是被拋棄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後來的唐玄奘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得道高僧,名揚天下呢?

這也許就是成就英雄所必不可少的磨難吧。唐僧聰穎好學,青燈古佛,日夜經書為伴,修佛學,心無旁騖,唐玄奘稱他為“御弟”,後唐僧決然選擇西天取經,不畏艱險,性格堅毅執著的他,歷經磨難坎坷,取得真經,一代高僧誕生。

二、賈寶玉——自始至終的拋棄

在《紅樓夢》中如此記載賈寶玉的前世: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 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 、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 ,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 ,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煅煉之後, 靈性已通 ,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 不堪入選 ,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賈寶玉前世作為一塊被女媧遺棄不用的石頭,整日嗟嘆,而這塊棄石,到了人間,也依舊擺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同時更加有趣的是,賈寶玉自己也無時無刻不在怨棄著這個社會,“潦倒不通世務 ,愚頑怕讀文章”,寶玉看不上仕途經濟,痛斥這個社會,而自己也在被這個社會排斥。

賈政作為仕途經濟的代表之一,無疑是在使勁地把賈寶玉往這邊拉,如極力把寶玉引到讀書人的“正道”上來 ,讓他與那些峨冠博帶者交往,寶玉自己一開始也沒有抵制,被薛蟠拉去參加酒會,喝酒行令唱曲玩樂。但是寶玉在酒席上也不忘寫些女兒悲苦喜樂的詩句,身處男人的世界裡,賈寶玉也在有意無意的宣揚著自己的女兒思想,可以這麼說,男人的世界,一點也沒有吸引到寶玉,所以最後,寶玉漸漸遠離了他們,只是一味地在女兒世界中混。


唐僧和賈寶玉:同為棄兒,一個修成正果,一個無奈出家,緣何不同

在賈母、王夫人的袒護下,賈寶玉住進大觀園,這在賈政看來,這是不務正業,為不肖子孫,其中寶釵、湘雲也勸寶玉好好讀書才是正經,“死不悔改”的寶玉,依舊堅持,甚至憤然批判,搞的與他從小玩到大的湘雲當場沒臉,而林妹妹的“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一句正中寶玉的心坎,到最後賈政放棄了他,男人世界當然拋棄了這個離經叛道的人。

在賈寶玉的思想中,他不崇拜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也不敬佩那些文人雅士,更不提儒教聖人孔子,他只愛女兒,為晴雯作《芙蓉女兒誄》,也稱讚過巾幗英雄李四娘,皆因於這句話:

這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淨的,比那阿彌陀佛 、元始天尊的這兩個寶號還更尊榮無對的呢! 你們這濁口臭舌,萬不可唐突了這兩個字要緊。但凡要說時,必須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 ;設若失錯, 便要鑿牙穿腮等事。

這不難看出,賈寶玉對於女子是達到一種“崇拜”的境界的,把女子當作神佛崇拜供奉,他無時無刻不在批判禮教,批判著這個男人當權的社會。

三、人物意義——唐玄奘與賈寶玉


唐僧和賈寶玉:同為棄兒,一個修成正果,一個無奈出家,緣何不同

賈寶玉被曹公塑造成“棄而不用”的角色,這往往不符合主角的設定,但是深究背後,賈寶玉又是極“有用”的,“大逆不道”的他,不是一味的批判儒學,他只是看不上那些如賈雨村 、賈政之流只是為了做官求名逐利而讀書考試,這種功利性讀書在寶玉看來並非正道,寶玉是當時主流社會的“棄兒”,帶著逆反心理,把當時的仕途經濟批判地淋漓盡致,曹雪芹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批判思想。而唐玄奘,可以說一直處於主流社會,他的執著堅韌,是社會正能量的體現,歷經磨難,成為一代高僧,連皇帝都大為讚賞,這是人人嚮往的成功,先苦後甜,鳳凰涅槃,都是如此道理。

賈寶玉與唐玄奘,雖然都是“棄兒”,但是一個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逆反,一個是現實的拋棄,兩個人境界不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不同,兩人的人生際遇自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