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但現在人們都認為憲宗是昏君呢?

用戶104946749246


在豹眼看來,明憲宗算不得明君,但也不能歸入昏君,他是一個深諳帝王之術,為了穩固政權而企圖有所作為的帝王。

01

恍為明君,本質是政治的需要。

明憲宗朱見深因為其父兩為皇帝的緣故,也就兩為太子,其早期經歷可謂坎坷。這一經歷,對於年輕的朱見深來說,可謂是一筆財富,也是一種負擔,對於其政治生涯至關重要。

朱見深繼位後,做了幾件事,獲得了很好的聲譽。

第一,為于謙平反昭雪,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

朝野上下都清楚于謙是大明朝的功臣,沒有于謙很可能大明朝就覆滅了。朱見深的父親朱祁鎮也清楚這一點,在其復辟後,對於石亨、徐有貞等人堅決要求誅殺于謙一事,朱祁鎮有所猶豫,就說明了這一點。

朱見深繼位後,為于謙平反,這是好事,但他更多的是為了平息民憤,籠絡朝野人心。

他十分清楚,如果矛盾過於激化,對他的地位是很不利的。“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歷歷在目,他豈能不汲取教訓嗎?

第二,明代宗曾經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他以德報怨,恢復了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以此博得了朝野一片稱頌。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為何不做呢?

第三,即位之初,成功除掉了權臣門達、王綸等陰謀,重用賢相李賢,提拔商輅、劉定之等人進入內閣輔政,開創了比較清明的政治生態。

第四,剿除南北兩京、四川、湖廣、荊襄地區的盜賊,安撫荊襄流民,並設置鄖陽府,將流民用戶籍的形式固定在當地,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朱見深繼位以後,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對於穩定社會秩序,重塑朝廷的威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給朝野上下展現了一個明君的形象。

02

為加強皇權採取了三大弊政措施,徹底毀掉了朱見深明君的形象。

第一,設置西廠,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特務網絡。

西廠是相對於東廠而言的。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置東輯事廠,也就是東廠,作為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

明憲宗為了加強自己對官吏的控制和監督,連東廠也不信任了,又設置了西廠,任用汪直借用錦衣衛的力量,廣泛建立特務網絡。其人數超過了東廠的一倍,就連東廠的太監尚銘也聽從汪直的調遣。

西廠氣焰非常囂張,可以不經過皇帝就擅自逮捕朝廷大員。郎中武清、樂章、太醫院院判蔣宗武、行人張廷剛、浙江布政使劉福、左通政方賢等都遭到了陷害,引起了大學士商輅、兵部尚書項忠等人強烈不滿。儘管後來把西廠撤銷,但帶來了惡劣的影響。

第二,設立皇莊,與民爭利,開了明代土地兼併的先河。

第三,設置傳奉官,不經過吏部選拔、廷推和部議,由宮中旨意直接任命官員。

這些措施,令後世詬病很多,造成了很壞的後果。

03

無論仁政還是弊政,其目的是一致的。

仔細分析來看,朱見深繼位之初所施行的一些所謂的仁政,與後來採取的三大弊政,其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之把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為了皇族集團的利益服務。

根本而言,這都是封建制度家天下的本質決定的。作為帝王可以為所欲為,但最終要被推翻取代;實行一點仁政,無非也是為了其統治的久遠。

建立皇莊,那是直接與民爭奪利益,這與傳奉官的設置一樣,連形式上的過渡都免掉了,把權力和利益直接自己管理和經營,不再需要代理經紀人了。

一個東廠還不夠,再設置一個西廠,把所有的官吏直接控制在自己的眼線之下。

從朱見深的套路可以看出,他是要把所有賺錢的生意由自己來幹;所有管事的崗位自己直接派人去管;自己直接派人去全國各地監督官吏的行為。把所有的官僚機構都作為了擺設,說到底就是對誰也不信任,就好比一個土財主,守財奴。但又沒有足夠的制衡能力,就只有派遣自己認為是信任的人去做。

之前所有所謂的仁政也無非是為了這一目的。

從朱見深的行政措施來看,他與一些荒淫無道的昏君還不太相同,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還是為了皇族集團的利益,為了政權的穩固。雖然他把整個天下及朝臣作為了對手、利益的競爭者,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沉迷於享樂。

表面看來,朱見深似明君,有像昏君,實質上是封建制度不可避免的痼疾。任何帝王都是挖空心思來維護其統治,僅僅是手段不同而已。所有的人,無論是德高位重的朝臣,還是賤如蟻命的草民,都是皇族貴戚的奴才。所施行的那一點點仁惠,也無非是為了其統治更久遠一些罷了。


豹眼看歷史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說過:《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毛主席之所以這麼說,是在綜合考量明朝歷代皇帝在位期間的綜合表現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有的人說明朝的皇帝是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都是出於此種標準。

康熙

而清朝在修《明史》的過程中,負責纂修明史的官員遵照康熙帝為尊者諱的旨意,儘量少記載明朝皇帝的陰暗面的原則來邊修《明史》。所以,對於前期政治功績較為突出的明憲宗,《明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明憲宗

但是,今人的評價標準與古人,特別是作為統治者的標準絕對不會是一致的,尤其是現在社會科學研究思路、理念、方法等等方面的影響,以及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對明憲宗的認識進一步深入,使得對其的評價發生了轉變。

其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設置西廠。進一步強化了特務組織,使其對明後後期發展遺患無窮。1477年設置西廠,一直到1482年撤銷,西廠存在了五年多的時間。西廠一方面擴大了明代特務的職能和偵察範圍,覆蓋全社會,甚至到南北邊腹各地。另一方面加強了皇帝對於特務組織的偏愛,導致西廠職權無限放大,從二品的官員都不經朝廷統一西廠就直接抓人,導致朝廷官員人心惶惶。



【2】設置皇莊,與民爭利。歷朝歷代為了緩和矛盾,都想盡一切辦法降低賦稅,與民休息,以便緩解社會矛盾,恢復社會生產,以此來不斷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是明憲宗卻逆向而行,設置皇莊,但這不單是皇帝一個人的莊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諸王的莊田,也就是說是皇帝及其妻、子的莊田。這是明代土地兼併的開始。上行下效,皇帝帶頭兼併土地,藩王、勳戚、宦官也請求皇帝賞賜土地,於是有王田、官莊。

【3】傳奉官。就是不經過吏部正規程序選拔,而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員。這一舉措對官員隊伍的破壞性是難以想象的。一是皇帝視官爵為私物,只要皇帝喜歡,他可以隨意任免,官爵由“天下公器”變成“人主私器”。二是這些通過正規渠道無法進入官員隊伍的人,對明朝官員隊伍建設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導致魚龍混雜,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混亂。第三,後宮妃嬪,以及太監利用手中的職權,借皇帝的名義開展賣官鬻爵,進一步導致明朝官僚隊伍的腐敗,加速明朝的衰弱。

所以,綜上所述,現代人對於明憲宗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而非正面的,認為其是昏君。



《明史》記載: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初七,明英宗朱祁鎮崩逝,年僅38歲。同年正月二十一日,英宗長子朱見深即帝位,是為明憲宗。憲宗繼位後,頒詔大赦天下,並以次年(1645年)為成化元年。

正綱常,挽頹勢

明憲宗朱見深正式登基稱帝后,命大臣議定兩宮太后尊號。中官夏時承周貴妃的意思說:“錢皇后久病不愈,不宜稱太后,而周貴妃乃皇上生母,應該效仿宣德帝的做法,尊周貴妃為皇后。”內閣大臣彭時、李賢對此卻持異議,力諫道:“今日之事和宣德時不同。當年胡太后主動上表讓位,所以宣德初不加尊號,如今錢皇后名分仍在,怎麼能輕易改弦更張呢?”他倆還勸諫道:“先帝(指明英宗)健在時已經確定皇后,誰敢輕易革除?朝廷之所以能治理天下,關鍵在正綱常。綱常不正,禮制就不正,勢必有損聖上清德。身為人臣,若曲意順從、附和,實乃萬世罪人。” 憲宗見他倆說的在理,不便反駁,遂議定。

史載,天順八年(1646)三月初一,憲宗尊明英宗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憲宗生母)為皇太后。兩宮尊號之爭和平落下帷幕。

新君上位,還做了幾件得人心之事

史載,朱見深上位時只有18歲,在治理朝政方面,他留給人們的最初印象還算有所作為,算得上新人新氣象。為保持安定,他繼續任用一批英宗時的老臣,尤其重用頗有宰相風度的輔臣李賢,對他基本言聽計從,而且又將一批忠直敢言之士蒐羅到內閣之中,使英宗後期逐漸頹廢的朝事稍有起色。

前兵部尚書于謙在“土木之變”後力撐危局,領軍挫敗了兵臨北京城下的瓦剌騎兵,後遭奸人陷害,被複位的明英宗殺害。朱見深還在做太子時,就知道這是一起大冤案,為了平息朝野的憤怒,他不避父諱,下詔為于謙平反昭雪。他還在李賢的勸說下,將自己的親信、典璽太監王綸發配到南京服苦役。繼位之初,他做的幾件事還算得人心。

面對民變與瓦剌入侵,屢次用兵,均有成效

在憲宗的支持下,首輔李賢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備之臣,罷斥了四千餘冒“奪門之變”有功而上位的投機分子。彭時、陳文等輔臣也是任勞任怨、盡心輔佐。朱見深對此頗為感恩,特賜厚賞,以表嘉獎。

《明史》載,成化元年(1465),湖廣荊襄地區大旱,流民四起,一部分活不下去的饑民不堪賦稅徭役之苦,揭竿而起,聚眾造反。朱見深接到地方奏報,任湖廣總督李震為總兵官,由工部尚書白圭提督軍務,還派心腹太監做監軍,率大軍討伐。官軍畢竟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 糧餉充足,兵多將廣,打了一年,裝備粗劣、未經訓練的流民不支潰散,朱見深初次用兵即獲全勝,積累了一定的威望。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嶺西(嶺南以西)大藤峽(今廣西桂平境內)瑤民聚眾起事,衝州撞府。朱見深與李賢商議後,下旨命右僉都御史韓雍率十六萬明軍精銳,殺氣騰騰地向嶺南開去。激戰於成化元年十二月初打響,大藤峽一帶,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加上石灰岩地區多山洞,熟悉地形的瑤民據險抗擊,進行了殊死抵抗,雙方的傷亡均極慘重。一個月後,瑤民抵擋不住官兵的兇猛進攻,死傷慘重,餘部相繼散去,大藤峽一帶終告陷落。大功告成後,韓雍命軍士將峽谷中的青藤全部砍斷,並將該地改名為“斷藤峽”。捷報傳到京師,憲宗大喜,傳旨犒賞大軍,攫拔韓雍為副都御使 ,提督廣西軍務。

後來,朱見深還派兵撲滅了湖廣荊襄地區農民起義,還數次揮兵擊退蒙古瓦剌、韃靼部的入侵。朝野因此對憲宗朱見深大為讚許。

寵溺萬貴妃,倚重奸宦汪直

萬貴妃原名萬貞兒,她本是侍奉孫太后的宮女,和做太子的朱見深早有曖昧。孫太后死後,朱見深便請求母親要萬貞兒入事東宮,服侍自己。大朱見深十七歲的萬貞兒很快和太子形影不離,狀若夫妻。朱見深成了皇帝后,照例要冊封皇后。正宮皇太后錢氏和皇太后周氏選中了吳氏,朱見深遂於天順八年成婚。朱見深自幼喜歡、迷戀熟女,做皇帝后也沒有忘記萬貞兒,於是向張皇后提起,兩宮太后同意破格封萬氏為萬貴妃。之後,朱見深獨寵萬貴妃,還聽信其讒言,將吳皇后打入冷宮,另選王妃為後。吳後僅僅做了三十二天正宮娘娘便被廢黜。之後,萬貴妃更有恃無恐,加上新冊立的王皇后性格恬淡,有意退讓,只是名義上的皇后而已。萬貴妃得到了一幫太監的擁戴,在宮中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並乘勢干預朝政。朱見深像變了個人,沒了早期有為青年的朝氣,對萬貴妃的劣跡毫不在意,為了取悅萬氏,無論大事小情,都任她肆意胡為。

萬貴妃不能生養,於是大肆荼毒已懷孕的妃子,柏妃、紀妃先後被她鴆死。朱見深寵溺性格陰毒的萬貴妃,將後宮搞得雞犬不寧。後來,受萬貴妃的影響,他崇佛好道,大肆修建寺院道觀,不僅荒廢了朝政,還寵信奸宦汪直,並命他提督新設特務機構西廠,其勢力逐漸蓋過了原有的東廠和錦衣衛。

史載,汪直提督西廠後,趁機迫害朝中的正直之士,還在朝中培植黨羽,用錦衣衛百戶韋瑛為心腹,屢屢興起大獄。汪直氣焰最盛時,每次出行,皆前呼後擁,僕從若雲,儀仗鮮明,宛若王侯,公卿士大夫都要繞道迴避。三品以上的朝臣,汪直都敢不經請示即擅自抄家拿問。後因群臣激憤,紛起反對,明憲宗被迫暫時撤除西廠。成化十三年(1477)六月,朱見深下詔恢復西廠,汪直由此更為囂張。他大肆擴張勢力, 手下的特務人數超過了東廠的一倍,權勢力壓東廠。以前彈劾過汪直的兵部尚書項忠被革職為民,大學士商輅與汪直有矛盾,擔心遭其報復,主動請求告老還鄉,朱見深不辨忠奸,予以批准。從此,汪直勢焰熏天,西廠勢力更大,緹騎校尉(西廠特務)遍佈大江南北,連城鄉民間夫妻吵架、鬥雞罵狗之瑣碎小事,也被牽連成罪狀,予以重罰,弄得人心惶惶,就連大明皇親國戚也對汪直畏之如虎,輕易不敢得罪西廠。

迷信僧道,不理政事

明憲宗在位中後期,重用宦官汪直,導致朝政日益崩壞,國庫空虛。汪直的倒行逆施,已引發朝野之公憤,憲宗見此情景,亦開始有意疏遠被自己扶植起來的權閹汪直。朝臣見憲宗屢屢駁回汪直的奏請,乘機紛紛上疏,揭露汪直洩露宮廷穢事,以及勾結外臣、禍亂朝綱的不法行為一一揭發出來,並請求撤銷製造恐怖的西廠。

不久,朱見深根據內閣大臣萬安的建議,先廢除了不得人心的西廠,後罷了汪直的官,並將汪直心腹王越 、陳鋮等人驅逐出京。

朱見深這一舉動,令滿朝文武倍感歡欣鼓舞,以為皇上終於被感化了,從而對未來充滿希冀。

扳倒汪直後,朱見深本有一次重振朝綱的良機。可誰知他不僅沒有振作,又開始沉溺於尋仙訪道、打坐煉丹,以祈求長生不老之術。史載,朱見深耗費重金在西市修建了大永昌寺,耗費數十萬兩白銀。從此以後,他夜以繼日的煉丹,一有閒暇還要召幸嬪妃,沉溺於酒色中,六部尚書和九卿基本就見不到他的面了,就連被視作國之柱石的內閣大學士,一年中也很難被召見幾次。

朱見深唯一有興趣的就是任命官員。被他任命的大都是些江湖術士、道士、西域番僧、優伶(戲子)等。這些官均不合格,被人戲稱為“傳奉官”,總數多達三千餘人。經他這一折騰,大名朝政可想而知。成化二十三年(1487),控制朱見深長達二十三年的萬貴妃終於死於肝疾。

史載,萬貴妃死後,朱見深念及她的種種好處,尤其是年幼時對他的悉心照顧,辛酸落淚,他下詔命一切按皇后的規格厚葬,賜予榮耀的諡號,並輟朝七日,以示哀悼。

同年八月,服食丹藥、色慾過度的朱見深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很快就結束了自己平庸的一生,年四十一歲,葬於昌平茂陵,廟號憲宗。

《明史》雖對憲宗成化帝朱見深評價不低(主要是上位初期幹了幾件善事),但觀其一生的種種為人行事,按現代觀點看,他無雄才、無大略、迷信僧道、沉溺酒色、荒淫怠政,是一個標準的昏聵庸碌之君。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明史》之完備堪稱史書界最盛,均得益於其耗時之久、用功之勤。記載了從公元1368年到1644年接近300年的歷史,它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為何會對其中明憲宗的的評價表示懷疑,究竟其歷史功績和《明史》記載有多少出入,他是否真的就像人們所說的,是一位昏暈無能的昏君呢?

首先來說,君主在位絕不可能做到絕對的政治清明,按照我們慣常的理解中,明朝歷史上最讓我們銘記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儘管兩人殘暴、嗜好殺戮,但朱元璋成功逆襲,推翻元朝腐敗統治,在朱棣的英明治理下,明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永樂盛世。

而對於明憲宗的評價,只不過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而已,所以說他是昏君倒也不至於。

明憲宗不僅平定了當時數百萬的流民大動亂,對於他當時的犁庭掃穴,作為明朝統治者,他的做法無可厚非,畢竟當時的女真族屢次進犯明朝邊境也屬實,明憲宗的忍耐性已經達到極點,在身邊宦官的進言獻策下,最終還是決定給這些人點顏色看看。

按照當時明朝的實力,完全可以將女真族滅族,就在他下達命令的那一刻,也就正式開始了女真族人間煉獄的開端,暴力血腥的鎮壓,確實取得了應有的效果,但也讓其背上罵名。

細數明憲宗的功績,努爾哈赤祖先就是被其當時生擒斬獲,總共有1700多人被殺,許多被女真族俘虜的漢人奴隸也當場被釋放,對於周邊的蒙古族,也進行了嚴厲打擊。當時蒙古族首領也被揍得落荒而逃,何況他還一手結束了朱祁鎮復辟期間的特務統治。

除了朱見深肆意屠殺的黑歷史,他被人抹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和萬貴妃的那段揪心虐戀。

萬貴妃本來是朱見深的奶媽,從幼年的朱見深兩歲開始照顧,開始一代帝王養成計劃,兩人有了深厚的感情積累,最終朱見深為了報答其撫養之恩,直接取其為妻。登基後,直接將她冊封為萬貴妃,兩人這一段戀情也飽受他人詬病,說他荒淫無道者也是抓住了這一個梗。

關於明憲宗,還有他對於千年科舉制度的另一種解讀,傳奉官說白了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職,不需要通過正常的科舉制度考試,這一點對於許多讀書人來說,顯然是極為不公平的。

但我們要明白史書典籍的編撰,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文官手中。綜合明史的評價,明憲宗算是明朝帝王史上,相當不受人待見的一位了。

為何認為明憲宗是一位昏君,對其故意貶低,就與接下來的一個王朝有密切的關係。

清王朝的祖先就是被明憲宗宰殺的,和清朝也算是世仇,對其故意抹黑也就不難理解,如果站在明朝的歷史角度上,明憲宗的這一切還是值得肯定的,他為了大明皇室的安危,屬實起到了一定的威脅和震懾作用,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進犯也絕不姑息。

《明史》最終編定於清朝年間,對於先前的明朝也算愛恨交織,但對於已經逝去的亡靈,對於明憲宗的記載大多還是公正客觀的,並未過多摻雜朝代恩怨。

而在滿清人心中,他們對於明憲宗的態度就不是那麼友好了,畢竟他對於祖先的屠殺,這一點是無法抹殺的歷史痕跡。

站在人道主義和道德倫理的立場上,明憲宗無疑是一位昏君,但在明朝皇室的立場上,他的抉擇無疑是最正確的!


大國布衣


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

因為在這麼多明朝皇帝之中,唯有明孝宗朱祐樘是沒有人抹黑的。清朝人不敢,而後世人也沒有人敢。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年號弘治。首先朱祐樘繼位的時候名分就很正,是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的。但是他童年的身份卻不是那麼顯赫,因為他的父親明憲宗朱見深獨寵萬貴妃,導致有很多的孩子都遭到了萬貴妃的毒手,而朱祐樘在宮中卻是靠著東躲西藏才得以活了下來。而母親紀氏因為出身低微(土司的女兒),也慘被萬貴妃逼迫自縊。童年時期的明孝宗在缺乏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卻沒有變得暴戾,相反的是,他卻將自己得不到的關愛儘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反補給天下人。在位期間朱祐樘提倡直言上諫,對於那些敢於提不同意見的臣子,他也能夠剋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對大臣們發脾氣,這樣的做法也和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極其相似。

朱祐樘勤於政事、殫精竭慮,重開了文華殿召集大臣議政,甚至還利用午休的時間與群臣們一同磋商國事,隨後又重用了王恕、劉大夏等忠直大臣,也正是因為他的勤奮才將父親朱見深時期“變味”的國政挽救回來,史稱“弘治中興”,朱祐樘也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在私生活上朱祐樘更是讓後世人難以相信,作為堂堂一個皇帝竟然連一個妃子都沒有,而只有一個皇后,過著如同現代人一般一夫一妻的生活。即使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還不知婉容一個皇后。作為一位富有四海的皇帝,明孝聰只有一個皇后的做法是絕無僅有的。

因此,明朝萬曆時期的首輔大臣朱國禎也非常自豪的說過“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明史》對明朝歷代皇帝的評價都有高低,一般都分為正反兩面,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唯獨對明孝宗朱祐樘的撰寫,卻沒有一字負面之詞,“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頗,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為什麼現在人認為明憲宗是個昏君呢?

因為明憲宗殺了清朝皇帝的祖先,而且滿族人的祖先也是被明憲宗種族屠殺過,所以明憲宗這樣的一個行為,肯定是不可能被世人認可他是個明君的。而且他在位期間,隨便任用宦官亂政,而且還有萬貴妃禍亂宮闈,在位期間基本上是沒做過什麼有利於朝政的事情的。

而且當時他剛當皇的時候,女真部落是慢慢的強大起來的,甚至開始騷擾明朝的邊境百姓,而且還多次擊敗了明軍,女真部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因為他們部落的生產力低下,所以需要掠奪財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當時的明憲宗知道了這個事情不是,不是採用安撫手段,而是直接下了種族屠殺令,就是為了給自己立威。

也就是因為他這樣的一個做法,導致女真的崛起往後面推後了一百多年。而且當時明憲宗應該先了解清楚女真的目的,然後再下決定,但是明憲宗太急於立威了,所以就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這樣不僅讓女真差不多遭受了滅族的危機,而且他本是有其他的辦法去解決的,但是他沒有。

而且且在朝政上面,他也是一個不管不顧的人,所以後人才會稱之為昏君。其實如果當時他採用的是一種比較和緩的政策的話,那麼估計就不會和現在一樣的結果了,他也不會有一個昏君的稱號,所以主要也是因為明憲宗做事情太過於殘暴,所以現在人認為明憲宗就是個昏君。


史料未及VL


憲宗也是一代雄主,英宗留給他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不比崇禎好多少,看實錄前幾年幾乎就是不斷的平叛,當時兩廣幾乎淪陷,荊襄百萬流民,叛軍都建國了,四川土匪連下多個州縣,南京山東也有騷亂,北方蒙古侵擾,女真也不安分,用韓雍趙輔平定兩廣,白圭項忠平定荊襄,王越打擊蒙古並和汪直一起犁庭,這才保證中原的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因為社會財富增多,後期民間奢華之氣漸氣。雖然晚年怠政,但是前中期底子打的太好了,年級大了享受享受生活,這個當然不好理解一下老人吧[捂臉],順便說一下對於叛亂分子憲宗幾乎從不招撫,抓到就是殺,絕不手軟,這股狠勁崇禎如果能學到也就沒有後來的事了,至於萬貴妃的事懶得說,直接看憲宗實錄裡內閣首輔商恪的奏章,裡面寫的很清楚孝宗是萬貴妃養大的萬貴妃的問題自己看,憲宗實錄內閣首輔大臣商輅奏章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踰於巳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


358團塵封緣


明憲宗是明朝第8位皇帝,名叫朱見深,昏君這個屬性是無論如何都和明憲宗沾不著邊的。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人生畫卷。




1449年,剛兩歲的朱見深被父親明英宗確定為太子。人生開局不錯,不出意外的話,他就是下一任明帝國掌門人了。

然而沒過多久,發生了一件事。

他的父皇明英宗,禁不住宦官王振的攛掇,決定親征瓦剌(蒙古軍)。在土木堡,明軍全軍覆沒,當朝50多重臣死難,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為了不被瓦剌當人質要挾,明朝緊急更換了新皇帝,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後,當然不甘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大侄子,可能也有害怕的成分,畢竟把人家老子的位子給搶了,以後這小子上位,會不會找他算賬可不好說。

所以,代宗就把親兒子立為皇太子,把朱見深給廢了,廢為沂王。

這個地方我願意用兩分法來分析一下:一,朱見深太子之位被搶,應該是有資格感到憤怒或記恨的。二,代宗完全能羅織個罪名,比如謀反或者怨望,將朱見深剪草除根,然而代宗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這一家子,其實還是可以的,至少沒有為了皇權而搞得你死我活。若干年後,成為憲宗的朱見深又為代宗重修了陵寢,可見當年他太子被擼這一段,已經放下了。

正常看,大明帝國後面的劇情,應該就沒有沂王的戲份了。但是奇就奇在,沒有了政治價值的明英宗,又被蒙古人給送回來了。




看來瓦剌也不白給,這一招挺狠的,送回去看你大明怎麼辦?一山不容二虎,亂了更好。

代宗沒有正當理由殺掉英宗,只能幽禁在南宮,限制自由,每天從門上的一個小口子往裡邊遞飯。這樣英宗一直熬到代宗快死的時候,終於抓到機會,上演了“奪門之變”,成功搶回皇位。

這也是史上罕見的,一個人當了兩次皇帝的奇事。

帶來的效應就是,朱見深又重新當回太子。

這種過山車般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感覺,擱任何人頭上都受不了刺激,明憲宗從自身經歷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無常。

1464年,英宗二次掌權8年後駕崩了,17歲的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共在位23年。我們可以把明憲宗的統治分為上下集。

上集:這就是典型的明君

憲宗一即位,就辦了幾件大好事。

首先,剪除奸佞。他把密謀陷害忠臣李賢的前朝紅人、宦官門達殺了,並把李賢晉升為少保,授予華蓋殿大學士,意思就相當於宰相了。




同時,褒獎忠臣。他為死於父親手下的忠臣于謙平反,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一時間,大臣用命,上下協力,一箇中興的時代呼之欲出了。

憲宗另一項作為,是解決了元代以來的荊襄流民問題。

流民就是難民,遇到災荒戰亂,荊襄一帶的三不管地區,難民往往有百萬人之多。這些人聚在一起可沒心情嗑瓜子,他們被苦難逼得無路可退,只能攢在一起,學習一下陳勝吳廣。

所以流民問題,自元代以來,一隻是歷屆皇帝最頭疼的一件事,在宮裡鑑寶都沒的心情。




明憲宗明白,這些難民都是黑戶,根本沒法管理。就出臺措施給他們落戶、辦身份證,並且在當地建了個市,叫鄖陽府。這下大家都有了城市戶口,而且明憲宗還派了市長來管理,大家就抓緊生產生活吧,於是持續兩代的難民問題,就這樣一舉解決了。

明憲宗的上半集,確實是勵精圖治,國家面貌煥然一新,大有中興的趨勢。

下集:熟女控+宦官依賴症,折損一半英名

然而明憲宗的人品裡卻有一個死穴,這個死穴就是:太專一。

專一竟也有錯?是的,對皇帝來說,可能還真是這樣的。

憲宗專寵的女人叫萬貴妃,她比憲宗整整大十七歲。憲宗深愛了這個女人整整一輩子,直到兩個人同一年內離世。

這段劇情作為韓劇還是蠻感人的,但偏偏這是一出歷史劇。








專一的後果是,萬貴妃被寵壞,不再是當年純情的貞兒了。萬貴妃枕邊一陣風,可能就決定朝中一個人的仕途、或者生死。

並且,萬貴妃差點弄得明憲宗斷了後。自打生育了一位皇子夭折後,萬貴妃就不育了。要不是有個宮女紀氏懷上憲宗的孩子,並悄悄把他生出來藏到偏僻之所,憲宗就只能把皇位傳給藩王們了。

順便提一句,這個被藏起來的孩子就是以後的明孝宗。

專寵萬貴妃,是明憲宗治國的一大敗筆。

專寵一人,就會產生集權,出現集權,就會有權利變現,奸佞之人會利用這一點,削尖了腦袋往萬貴妃這裡鑽。而廷臣是不可能接觸到後宮的。與貴妃接觸最頻繁的,只能是外戚,或者宦官。

成化一朝,佞幸競進,皆憑萬氏。

此時出現的宦官,叫汪直。汪直這個人特別會來事,也很盡責,給明憲宗打探外面的事情,非常準確及時,大臣想騙憲宗都騙不了。






明憲宗因此對汪直信任有加,專門為汪直建立了西廠。當年,汪直才十五歲,可以說少年得志,意氣風發。西廠的權力極大,可以不經皇帝同意抄捕大臣,關進廠獄。並且西廠的能量範圍也極大,遍及大明版圖內的任何地方。而這是東廠望塵莫及的。

對宦官的依賴和任用,嚴重傷害到廷臣的工作積極性。不可避免的,還會產生冤假錯案。這對大明政體的傷害,還是有的。

所以,《明史》對明憲宗的總體評價很高,但也很中肯,認為憲宗繼位後,為忠臣于謙平反,貶抑奸臣、重用能臣,都體現了一位明君的特徵。不過,後期任用汪直,西廠橫行,也是他治國的一個汙點。但是,把明憲宗歸位昏君一類,我認為是不客觀的。


哇哦歷史


明憲宗其實是一位明君,從這幾點就可以看出他比明孝宗更有作為

朱見深即位的時候是天順八年,大明朝經過了永樂時代與仁宣之治,隨之即位的正統帝朱祁鎮那個二貨,雖然我一向不認為古代封建王朝能有什麼真正的盛世,不過朱祁鎮從老爹手裡接過的,是一個雖有瑕疵,但總體情況不錯的帝國。可是經過英宗代宗兩朝,尤其是英宗朝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使得這一時期明帝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皇帝們失去了進取的精神,變得逐漸保守與懈怠。政治上趨於混亂與無序,皇莊開始出現,土地兼併大量發生,軍事上開始整體收縮,邊防削弱,強敵掠邊,在看似平靜的局面下是不斷加深的危機。

朱見深即位的時候,從他老爹那裡接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土司叛亂嚴重,起義不斷,韃靼進駐河套,女真屢次犯邊,荊襄流民暴增到近百萬。他在做太子的時候地位就不是很穩固,英宗對他不是很看重,他曾經問著名的大臣李賢,我一定要把皇位傳給太子嘛?李賢回答“宗社幸甚”。就這樣,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才被定下來。

朱見深即位的時候只有17歲,新皇登基,第一件事自然是大赦天下。雖然這是定製,但大明的皇帝即位的時候,詔書都是不同人起草的,大赦的範圍也有差異,為朱見深起草詔令的是李賢,李賢大筆一揮,詔令洋洋灑灑寫了3500多字,從大赦的範圍到官吏的任選、軍民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朱見深大赦天下的同時,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統治定下了一個基調,施善政,求太平。

英宗時期,用錦衣衛為耳目,動輒陷害攻訐,連名臣李賢也幾乎不免。朱見深即位後,即開始著手革除錦衣衛告詰之風氣,錦衣衛指揮使門達及張山等人皆被問罪,並任袁彬掌錦衣衛事。袁彬到任前後,明史記載:先是,掌錦衣衛者率張權勢,罔財賄,彬任職久,行事安靜。可以說成化初期的政局安定,與此息息相關。

搞定錦衣衛這邊的事,自然就可以著手平反冤獄了,他首先平反了曹吉祥,石亨時期的大量冤案錯案,然後在大概半年後,朱見深下令,給於謙平反,于謙平反後,前都督僉事範廣,奪門之變後被殺的王誠,被削籍的陳循等人都被平反,其餘被貶謫的官員也大都恢復了職位。

給於謙平反完之後,朱見深開始著手對他的叔叔朱祁鈺改諡號。英宗復辟後,廢代宗,改為鄺王,死後諡戾,對其多有詆譭,因為實際上是先帝所予,不易輕改。此事一拖再拖,直到十年之後,朱祁鈺才得以復位號,他的諡號也最終被更改並確定為景,景者,耄意大圖,布義行剛,雖不及太宗的文,也不及宣宗的章,但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諡了,這也可以說是朱見深對他的肯定了。

朱見深即位當年,就下令“免天下軍衛屯糧十之三”,又在李賢的倡議下,下令浣衣局的宮人除不願出宮者,其餘全部放歸家裡。然後針對內府供用浪費,下令減去南北兩京歲用各三成,又以勞民傷財為由下令暫停工部督造儀仗車馬等工作。

然後談談宗室跟外戚的問題,明朝宗室在朱見深在位的時候算是比較老實的,對於他們這些人,年輕的皇帝也比較客氣。他們的一些請求,比如恢復春秋郊遊,比如財用不足請求加祿米,只要要求不是太過分,一次兩次之後,朱見深也就允了。但對於無理的要求,如遼王請求未生育的兒媳為兒子殉葬,崇德長公主要求出嫁時把周邊的“閒田”賜予自己,朱見深則是一律拒絕。

成化一朝,有勢力的外戚主要周家及萬家,周家是朱見深生母周太后的孃家,在朱見深剛即位時,周家乞賜田產,由於這是慣例,朱見深統統批准了,但隨著外戚對於土地的兼併越來越厲害,朱見深最終下詔,收回賜田,示以重法。除無主地外,賜田一律收回,乞田者一律不許。雖然此後礙於太后面上,周家也多有暗佔,但對外戚佔田一事終究還是有了一個較好的處理結果。

再說說軍事上

平定叛亂:廣西的土司在明朝建立後就一直不太老實,尤其是從景泰年間開始,大藤峽的少民屢次鬧事,攻城池,殺官吏,搶掠州郡。朱見深即位剛幾天,就接到兩廣少民劫掠官庫的報告,在聽取了官員及兵部的意見後,決定對兩廣用兵,任命趙輔,韓雍等人負責平亂,韓雍等人6月份定策,9月份就到了廣西,兵分五路,發起進攻。到成化元年年底,大藤峽之戰以官軍取勝而告終,內亂也暫時平息,為解決後續事宜,他下令設兩廣都御史及巡撫,並採取以夷制夷的管理辦法,此後一直到成化八年,廣西大藤峽的少民起義才宣告平息。

荊襄流民問題:荊襄流民在宣德,正統時期就已經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了,尤其是隨著土地兼併及產去稅存的發生,民戶大量逃亡。到了成化初年,流民聚集規模浩大,人數達近百萬人,從成化元年到成化十二年,朝廷採用軍事打擊與安撫的雙重辦法,軍事方面先後啟用白圭,項忠進行軍事打擊,將為首者平定後,轉而採取安撫措施,一是將部分流民編入流入地集中管轄,二是鼓勵流民返回原籍,並給予耕牛,種子,口糧等接濟,同時多次下令蠲除流民的稅賦。項忠先後遣散出山復業流民九十三萬八千人,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成化十二年,隨著朱見深下令開設湖廣鄖陽府,荊襄流民問題基本被解決。以後的朝代雖然偶有出現,但規模與頻率都小了不少,事實上,想要根除流民的問題,在我看來,當時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

對蒙:紅鹽池大捷 威寧海大捷

朱見深即位的時候,蒙古瓦剌部逐漸走向衰落,與之對應的是韃靼部的崛起,早在天順時期,阿羅出部、毛裡孩部就入駐了河套地區,常駐不去。成化初期,因為對荊襄與兩廣用兵,所以朝廷對韃靼部關注不多。到了成化六年,始對河套用兵。成化九年,趁滿都魯、孛羅忽等各率精銳外出搶掠,明軍將領王越決定趁其主力外出搗其巢穴。與總兵官許寧、遊擊將軍周玉各率兵4600人,晝夜兼程,直抵紅鹽池,到達套虜基地。放眼望去五十里內盡是帳篷,明軍向蒙古基地發起進攻,蒙古軍隊則列隊迎戰,一番廝殺後,明軍活捉355人,駝馬牛羊器械都被收繳,帳篷也被全部燒燬,王越回軍。外出掠奪的滿都魯等人也被劉聚等擊敗,掠奪的人口物資皆被奪回。七年之後,王越故技重施,與汪直等偷襲咸寧,斬首437多級,俘虜171人,獲牛羊馬6000多頭,盔甲弓箭上萬。幾次軍事打擊,起到了肅清套匪的效果,弘治八年以前,河套無匪。

對女真:到成化年間,女真部落開始由小規模的掠奪變為大規模的入寇劫掠,雖然女真部落首領在正統年間接受了明政府的任命,但到了成化初年,隨著部落的發展與推進,建州女真對明朝的邊境也有了想法。成化三年冬,明將李秉,趙輔等與朝鮮軍隊配合進攻建州女真,十月底,遼東大捷,建州女真被殺近千人,建州衛指揮使李滿柱也被擒斬。成化15年,汪直,朱永等人再次出擊建州女真,斬七百餘人,俘近500口。

關於獲取首級的說明:斬首和實際損失是兩個概念。斬首級數少,一是明朝計首嚴苛,二是韃靼機動性強,明軍收割首級的機會少。縱觀明實錄的記載,從仁宣之後,明朝對蒙作戰大多數斬首級數僅幾十,多的時候也不過一兩百,甚至還有個位數的出現,成化朝幾次對外作戰,無論是效果還是斬獲數,在明中期乃至後期對北疆用兵的行動力都是名列前茅的。

關於萬貴妃:當年明月說他寫明事的時候主要參考了明實錄然後是明史,可在萬貴妃的問題上,毫無疑問他只看了明史。萬貴妃是否毒殺過憲宗子嗣呢?明史將這件事收錄了進去,參見明史后妃傳:

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宮,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

但這件事其實很值得質疑,

其一是張敏並非《明史》中所謂門監,而是司禮監太監,且並未 “吞金死”,反而得以善終,恩被家人

其二是此事於明實錄中並無記載,明史中的相關記載反而自相矛盾。

其三是明史關於朱佑樘身世的記載源於明代筆記小說《勝朝彤史拾遺記》,這部小說又取材於于慎行的《谷山筆塵》中,于慎行自己在文後寫到,萬曆年間一老中官所述,且不提二手史料是否夾雜好惡,此時據成弘時期已過百年,其真實性也難以考證。

其四是朱佑樘並非唯一的皇子,他出生時他的哥哥朱祐極尚在人世,萬貴妃沒有必要害他,且此後朱見深也有很多兒子。無論萬貴妃品性是否真如史料記載,至少其毒殺小孩一事是值得懷疑的。

關於西廠(附汪直評價):成化後期,朱見深設立的西廠,算是他的一大黑點。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但用宦官、搞特務政治,某種程度上算是明朝皇帝的通病,而實際上,朱見深建立西廠所重用的汪直談不上特別不堪,從做事上甚至堪稱用世之才。

汪直此人,史稱其“年少喜兵”,實際上他也確實頗通兵事。憲宗後期對北方建州女真、韃靼等部的用兵,都有其身影參與,他也與明中葉第一名將王越是好友。事實上,汪直被罷後,宣大方向就吃了虧。汪直的缺點當然有,宦官通病,貪財好諛。但他對直臣也能加以舉用,一個例子:

“汪直巡邊,所過都御史伏請若下吏,紘獨與抗禮,疏直驛騷郡縣,直不知也。直還,上問諸所歷巡撫,直獨稱紘。上出示直紘疏,直叩頭曰:“能疏直,直是以賢之。”上以直服善,不問。”

當時的風評,從百姓把冒充汪直的人當作“青天”,也可管窺。

汪直和西廠有一定程度的壞影響,但實際上在特務政治本就特別發達的明代是有限的,汪直作為權宦失寵後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政治風波。

關於修道崇佛問題:

明代帝王多喜佛道,其中崇佛以憲、孝、武為甚。但設置僧官,本身洪武朝就已經開始,僧人的增長在明朝是個一直未斷的趨勢,憲宗朝並未特別突出。朱見深篤信佛道的實際結果,也就兩條:一是花錢修廟,二是寵信方士。

花錢修廟這一點,憲宗實際不算過甚,比之孝宗佔用京營為勞役,相差遠矣,他所花的銀兩也止於內庫,相較其子因內庫不足而取於太倉庫(也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國庫),算得上很收斂。

寵信方士算是封建帝王通病,這點就沒什麼太多可說了,比起吃藥吃死的那幾位,朱見深實在算不得什麼。

綜合來看,其在位時期應該分前後兩個時期評價

前中期的朱見深:不愧一代英主,廣開言路,輕徭薄賦,風氣為之一新。革除風弊,安定政局。平反於謙,範廣等冤案,給代宗朱祁鈺改諡號。對於宗室及外戚,也能做到比較有效的管理與限制,值得一提的是,憲宗時期,也是明中期商業與手工業飛速發展的開始

軍事上的建樹更是堪稱明中期第一,平定兩廣內亂,四川起義,成化犁庭更是幾乎把建州女真提前抹去。威寧海之戰,紅鹽池之戰不僅肅清了套匪,也是明中期對蒙古最大的勝利。

基本解決了困擾明朝近百年的荊襄流民問題

我始終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靖邊不力,再怎麼吹捧文治,也難以稱之為盛世。,

後期及缺點:我認為朱見深開的最不好的頭就是後期的怠政,垂拱而治,更少過問國家大事。不僅使得之後的皇帝紛紛效仿,而且文官集團也以此例效為成法,甚至弄成了可以被接受的為君之道。政治上則沒有前期那麼清明,也任用了一些小人,幸好沒有造成什麼大患。

其次是關於皇莊與土地兼併的問題,皇莊始於英宗,盛於武宗,成化年間亦有之。土地兼併更是歷代君主都有,且越靠後越激烈,相比起來,憲宗時期無論是財政收入還是民生狀況,都比後世明朝的大多數皇帝要好,換言之,如果朱見深能解決掉這些問題,那麼他早就比肩朱元璋朱棣去了,哪裡會有這麼多爭議?

專寵萬貴妃及崇佛花錢問題:孝宗專寵張皇后就是千古美談,憲宗專寵萬貴妃就是十惡不赦?雙重標準未免嚴重。至於崇佛花錢,明代帝王多喜佛道,其中崇佛以憲、孝、武為甚。單說花錢,憲宗花的還沒有孝宗多。宣宗喜歡古玩,英宗喜歡蹴鞠,這方面哪一位皇帝又能得免呢?

以文治以及武功論,憲宗在明朝也是僅次於太祖太宗宣宗的,軍事方面的建樹甚至超過宣宗,成化朝也堪稱明中期鼎盛時期的開始。

他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善始敬終。朱見深如果放在其他朝,恐怕也是小號的漢景帝,放在宋朝說不定就不會有人吹宋仁宗了。


跪射俑


《明史》中,對於明憲宗的總體評價在“贊曰”之後,其原文如下: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這段話可以分為三部分來看。修史者首先是對明憲宗此人總體上做出了肯定“有人君之度”,給出的例子是為前朝被冤殺的忠臣于謙平凡,重用賢臣商輅;之後對明憲宗的政績進行了進一步的肯定,即讚揚明憲宗任人唯賢,以寬治國,慎用刑罰,在他治下明朝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三部分則是對他在位期間宦官專政的批判,但文中雖然批判了宦官作亂,但並沒有批判明憲宗,而是以“宦官之亂非常可怕,連嚮明憲宗這樣賢明的君主都被宦官矇蔽”,可以說是非常給面子了。


雖然明史在最後對明憲宗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但要記住,讀史書不能只看評價,而是要看歷史人物究竟做了哪些事情。清朝的修史者始終秉持著為先者諱的原則,對於明朝君主的評價多傾向於正面,對於明朝君主的缺點都是直接找客觀原因糊弄過去,很典型的就是對朱見深的評價,不說是他不稱職,而是說宦官對皇帝的干擾能力太過強大。因此要了解一個皇帝自然要結合前文去看最後的“贊”,而不能對“贊”孤立看待。

如果結合明憲宗在位期間的舉措來看,明憲宗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昏君,當然這並不是說它一無是處。明憲宗在位期間做的三件事是值得肯定的:

  • 第一是為前朝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平反。朱祁鎮被明朝從瓦剌贖回後數年,通過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從朱祁鈺手中奪回皇位,之後又以謀反的罪名冤殺了忠臣于謙。朱見深繼位之後,第一時間為于謙恢復了名譽,並且厚待于謙的後裔。

  • 第二件事便是為明代宗朱祁鈺恢復尊號。朱祁鈺被奪權之後便病死,朱祁鎮廢除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並不建陵墓。朱見深即位後,立即為他的叔叔朱祁鈺恢復了皇帝尊號,這也表示他對自己叔叔在北京保衛戰中拯救明朝功績的肯定。

  • 第三則是在東北女真首領董山不斷挑釁,劫掠邊境百姓之後,朱見深派大軍征討女真部落,殺死董山,對女真進行了毀滅性報復,史稱“成化犁庭”。站在明朝的角度而言,此舉保護了邊境地區百姓的生命安全。


除此三件事之外,朱見深的其他為政舉措,都是副作用遠大於正面作用。明憲宗寵信宦官汪直,設立與東廠齊名的西廠,加強了特務統治,當時普天之下,人人自危;在用人方面,除老臣商輅之外,幾乎無可稱賢臣者,明憲宗沉迷於煉丹(實際上是春藥),任用江湖術士進入朝中任職,搞得朝政烏煙瘴氣;同時朱見深大肆建造所謂的皇莊,加劇了皇室對土地的兼併和剝削。

在朱見深的折騰之下,明朝的國力開始下滑,直到他的兒子朱佑樘繼位後,重整朝政,出現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弘治中興”。


庭州行者



明憲宗朱見深帝王之位真可謂一波三折

明憲宗朱見深是明英宗朱祈鎮之子,因英宗荒誕不經,導致被瓦刺人俘虜。後由朱祈玉做了皇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被廢了太子,由朱祈玉的兒子朱見濟當太子。景太八年(公元1457年),朱祈鎮發動奇門之變重新當了皇帝,廢了朱見濟,又讓朱見深當了太子。

經過一波三折當上皇位後,朱見深可謂寬厚仁慈,不僅恢復朱祈玉的帝號,還為于謙平了反。在用人方面也選擇李賢、朱永、劉定之、楊信、商輅等賢明之臣輔政國事,顯示了賢德之君的風度。在位期間,寬免賦稅,減省刑法,社會政治,經治都得到很大程度發展。朱見深雖然在後期設立西廠,任用大太臨汪直等人監視官員,造成一些冤案,但最終還是廢了西廠,總體來說,是個有德之君,後人對其品價極高。尤其是解決荊襄流民問題,採用戶籍制度,設立鄖陽府,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不可謂不高明。


清朝人所寫的巜明史》對明憲宗朱見深的品價極為公正客觀。曰其為:”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仁,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軟,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丶宣丶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根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散或,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至於說現在人都認為明憲宗是昏君,聞之甚少,不敢苟同,敬請見諒餘薄學寡聞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